嘉靖皇帝为什么没有重用王阳明?

敏学


王阳明的仕途和海瑞很相似,海瑞是大清官,很得民心,王阳明有能力,学生遍天下,但两人都远离权利中枢,终身不被重用,两个能臣皇帝不知道吗?非常清楚,为什么不用,因为海瑞很倔,王阳明很狂,两个都不是听话的人,两人威望很高,杀又杀不得,只能弄远一点凉着。

江西吉安的阳明书院。

随便讲几个人,以前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有个叫毛润之的,他看了王阳明的心学后大受启发,写了篇《心之力》被他老师杨昌济看到了,大加赞赏,觉得此子堪大用,把女儿杨开慧嫁给了他;浙江也有个叫蒋志清的,看了王阳明的书后,万分崇拜,取了王阳明的书籍里一句话“大中至正”改为自己的名字,叫蒋中正;再往前一点,1905年带领着日本打赢了沙俄的东乡平八郎,东方人第一次打赢西方,举世界之哗然,别人问东乡平八郎打赢的秘诀是什么,他拿出了随身带的腰牌,上面有七个字:一生俯首王阳明,我靠就是靠这七个字打赢的。

王阳明画像。

王阳明的名气太大了,太多人崇拜、研究他,近代是这样,现代亦如此,在王阳明时代的明朝,更是趋之若鹜,他是中国历史上心学集大成者,开创了阳明学一派,建立阳明书院,并在各地讲学,学生弟子无数,为当朝偶像,就这样一个有才学的人,皇帝当然知道,而且还是朝廷的大臣,不仅如此,在军事上,王阳明曾平定江西动乱,把流窜各地十多年的匪徒剿灭,素有“狡诈专兵”之名,他又前往福建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仅一个月就宣告结束,再立奇功,总督两广时又去广西平叛,匪贼听说王阳明来了,打不不打直接投降,就这样霸气。

浙江绍兴的王阳明墓。

这就样一位文武双全的王阳明,虽然官至二品左都御史,署理两广,又封新建伯世袭,但一生都在南京朝廷游荡,在外地迁来调去,从没进过北京权力中枢,没有真正被三朝天子重用过,这和他处事风格有关系,得罪很多朝中人,其实文治武功后,年轻的嘉靖是要调王阳明入朝的,但被内阁首辅杨廷和给阻止了,当时朝廷党争严重,王阳明是王琼这一派的,跟杨廷和是死对头,王阳明功劳很大,招到很多人嫉妒,所以在杨廷和在任,王阳明入京路被堵死,可惜的是两人在同年去世。


图文绘历史


虽然王阳明是圣人,但圣人并不一定会做官。孔子、孟子,仕途都不顺。虽然我们相信,王阳明绝对有这个能力,但是他并不是个和光同尘的人。


首先王阳明虽然是进士出身,但并不算是超级学霸,没有入翰林。按照明朝的官场习惯,没入翰林入内阁基本无望,最高也就是个吏部尚书。不过王阳明连兵部尚书都没做到,去世前只是个南京兵部尚书,虽然也是正二品,而且也是专业对口,毕竟王阳明33天就平定宁王之乱。

但是南京兵部尚书,和北京那个兵部尚书的权力是不能比的。这都在于当时内阁首辅杨廷和的阻挠。原来王阳明和前兵部尚书王琼的关系好,而杨廷和和王琼并不对付,所以把王阳明也算成王琼的人。当时王琼已经退休在家,如果王阳明顺利进京,那么王琼不就又有复出的机会吗?



经过这样的考虑,虽然嘉靖想用王守仁,但由于被杨廷和反对也只能作罢。不过这对于王守仁也无所谓,他当时已经年过五十,更大的兴趣在于学术和教育,而对尔虞我诈的官场并不特别热衷。


林屋公子


关于嘉靖皇帝为什么不重用王阳明,这当中其实有很大的学问。不过大体可以总结为两点:一是站错了队伍;二是创立了心学。


王阳明一生军功无数,从无败绩,不仅为朝廷扫荡了西南地区的贼寇,而且还镇压了宁王造反。按道理来说,这样的官员皇帝喜欢都来不及呢,怎么会不重用他。但他真的就被皇帝冷落了,王阳明虽然军功卓著,但直到病逝,都没能进入朝廷的决策层。


而被皇帝冷落的第一个原因,就是站错了队伍。王阳明之所以有机会扫荡贼寇,平定宁王,得益于当时号称“明代三重臣”之一的兵部尚书王琼,所以王阳明自然而然地属于他的队伍。但是这个人与当时的内阁首辅杨廷相互敌对,由于嘉靖皇帝看重杨廷,使得王琼失势,战线上的官员也一一被打压,王阳明的下场可想而知。


第二个原因就是创立了心学。晚明时期,社会的主流思想是程朱理学,科举考试都是以程朱理学为标准,朝中许多大臣都是理学的支持者。但众所周知,王阳明创立的心学,那可是是切切实实的反程朱理学。王阳明不仅光明正大地讲学,还开办致良知学院,使得心学大肆流传开来,大大威胁了理学的地位。于是,理学势力坐不住,处处挤压王阳明,关停致良知学院。


嘉靖皇帝仔细了解王阳明的心学理论后,发现这个理论非常不利于自己的统治。我说天子只有一个,你王阳明却宣扬人人皆可成圣贤;我要统治好百姓,你却来给我说如何获得身心解放?人人都向你学,国家岂不是到处都是叛乱?所以说,嘉靖皇帝对心学十分厌恶,即便是知道王阳明有能力,也不会重用他,更不会支持他的心学。


不过,即便是没有得到皇帝的重用,也丝毫不影响阳明心学广泛流传。晚明时期的心学虽在国内受到压制,但在日本这样的国家却极受欢迎,成功地为日本“明治维新”打下了夯实的思想基础。阳明心学使人们开始反观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掀起的是一种复苏人性,张扬个性的人思潮。而这种特性,对于在今天致力于解放思想,建设和谐社会的我们极为重要。


所以,建议大家多去了解王阳明,了解阳明思想。我之前在xi ma la ya FM上听过一个叫“王阳明心学,儒学、国学三重奏”的音频,涉及阳明心学,儒学、国学三个方面的内容,讲得很仔细,对阳明思想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搜来听。


以上就是个人对“嘉靖皇帝为什么不重用王阳明”的回答,欢迎有不同意见的伙伴评论交流。纯手敲,谢绝复制。


NiYiJie


有一种说法,说中国历史上只有一个半的圣人,曾国藩是半个圣人,王阳明是一个圣人。那有人就会问了,孔圣人、孟圣人呢?在《左传》里写道“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从这话看来,也确实只有王阳明算一个圣人了,因为王阳明在治学立说、文治武功上面均有建树,王阳明可不仅仅是将心学发扬光大,他还是一个战无不胜的将领,追随者甚广,那为什么这样的人才得不到嘉靖皇帝的重用呢?

在王阳明之前,程朱理学一直是社会的思想准则,自宋代二程、朱熹创立理学以来,“理学”思想深入人心,这个时候王阳明却逐渐将“心学”发扬光大,社会接受度越来越广。“理学”强调格物致知,算是唯物主义,它认为“理”(也可理解为“道”)为万物之源,人必须遵守,否则人将迷失世间,也就是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而“理学”作为儒家思想的发展,三纲五常是定“理”,因此程朱理学作为社会的思想准则,能够维护政治统治,受到统治者的推崇。

而王阳明“心学”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其根本思想在王阳明四句教中写道“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它认为万物之理在于心,简单不严谨的说就是“我认为它是这样,它就应该是这样”。这就完全颠覆了“理学”理念,两者是完全相对的。

这样的思想可不是统治者愿意看到的,因为人各有不同,从“心学”出发,同一件事将有不同的看法与标准,尤其涉及到纲常理念上,这将不利于社会思想的统一,这是统治者不愿意看到的。如果嘉靖重用王阳明,那么身居高位后,更有利于“心学”传播,嘉靖是聪明人,当然能够看到这一点。

王阳明在军事上的功劳也得益于当时的兵部尚书王琼的慧眼识珠,是王琼的推荐,让王阳明有机会施展自己的军事才能,随后平定江西、平定宁王之乱,这也就是说王阳明和王琼属于一条线上的人,而王琼与当时的首辅杨廷和关系很差,明朝后期,派系斗争很严重,杨廷和在嘉靖帝面前多次“美言几句”,也就让王阳明的仕途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王阳明因军功而应该授予的丹书铁券,也是因为杨廷和而受到阻拦。

最后呢,王阳明自小就认为读书是成为圣人,而不是要成为重臣,他一生也是为了这个目标而付出行动,“守仁格竹”的故事就能说明王阳明是一个有始有终的人。这样的人,其一生的目标就不是升官进爵,也就不会为了升官而做过多的努力,没得到嘉靖帝的重用也是理所当然了。


大耳朵金丝猴


皇帝不称朕,专注史评与时评

一、先讲前因

阳明在正德十四年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后,即遭到奸佞太监张忠、大将许泰的陷害,侥幸没有遇害,以江西巡抚的新身份(原任南赣巡抚)坐镇江西南昌,直到两年后,正德皇帝去世,嘉靖帝朱厚熜从湖广安陆赴京继位。

嘉靖即位伊始,就有廷臣推荐阳明,新皇帝本人也听说过阳明的大名,欣然表示要召阳明上京,欲有所重用。

可是当时主政的首辅大学士杨廷和,因为王阳明是他的政治对手王琼(原兵部尚书,后改吏部尚书)所重用的人,对他颇怀嫌隙,而且当时“大臣忌之者众”,他们都不愿阳明来京,于是就以正在国丧期间,不宜宴赏为由,只是改命王阳明为南京兵部尚书,以此阻止他来京。不久后,重议“平宸濠功”,王阳明被封为新建伯。

(王阳明擒宁王之地在江西新建县,故以“新建”封伯爵/皇帝不称朕)

阳明升官封爵,算是对他恢复名誉。可是他一人获封,当年与他一起参与定乱的同事,却多在嘉靖元年由杨廷和主持的考察大典里,遭到黜革或降职处分。这让阳明很不安。

为此他多次上疏辞封,为在平宸濠之乱后遭受冤屈的同事辨洗冤屈,为了发动舆论支持,他还写了揭帖,遍递六部和都察院,为替他冤死的弟子冀元亨伸理。

可是他的请求没有得到理会,阳明便以父丧为由,挂冠而去,从此归隐林下,在家乡余姚讲他的心学去了。他这一走,虽然没有被追究“擅离职役”的责任,但他的新建伯的铁券和禄米,也就不给他了,伯爵成了个空号。

二、再入本题

可见阳明在嘉靖新朝之初即遭际不顺,他自嘉靖即位,就没再去过京城,他与新皇帝从来没见过面,他甚至没在新朝任过事。

可是嘉靖帝却对他有着很深的成见,一个具体的表现是,三年后,阳明守丧期满,按例应起复为官,而且当时不断有廷臣“交章推荐”,甚至要求直接召阳明入阁辅政,可嘉靖帝一概置之不理。直到嘉靖六年,因为广西思、田之乱,动用四省官军围剿,久劳无功,这才在大学士张璁的推荐下,重新起用阳明总督两广军务。阳明到桂后,很快抚定动乱,此时召阳明入京的呼声又起,可是嘉靖帝只是令阳明兼任巡抚,并不打算重用他。阳明在嘉靖七年十一月病故,接到讣告后,嘉靖帝竟然令“廷议”阳明的功罪,名为功罪一起议,实际上主要是议罪。

由此可见,嘉靖帝对这位声名日著的“夫子”,完全是没有好感的。

(阳明佩剑塑像/皇帝不称朕)

这是怎么回事呢?主要是三个原因:

第一,前后首辅的影响。

杨廷和对阳明的压制,前面已经说到。杨罢官后,继任首辅费宏、杨一清,对阳明仍然采取“不用”的态度。费宏讨厌阳明,也与阳明跟王琼关系深有关,另外据说阳明在平定宸濠之乱后,在向朝廷报功时,只字未提到费宏,令后者耿耿于怀。

杨一清与王家本来通好,阳明父亲王华的墓志铭,就出自杨一清的手笔。但是在嘉靖初的大礼之争中,杨一清为赞礼派所攻,难以安位。而阳明与众多赞礼派新贵(如席书、方献夫、黄绾等)交好,他还得到议礼派首领张璁的推荐,由于这层关系,他自然要压制阳明。

首辅的态度,对嘉靖帝不可能没有影响。

(嘉靖帝为人刻薄寡恩、多疑猜忌,在他手下做辅臣,很难善终/皇帝不称朕)

第二,阳明在“大礼议”中,没有表态。

嘉靖朝前期的用人标准,就是以在大礼议中的态度划线,凡支持者就重用,反对者必驱逐。当“大礼”之争时,赞礼派中不少人是阳明的好友或门人,而反对者中也有不少他的弟子(如在嘉靖三年左顺门哭谏事件中受杖刑的邹守益、王思、王时柯等),阳明的影响力举足轻重。可是在长达几年的时间里,阳明一言不发,态度暧昧。对此嘉靖帝未必不心怀芥蒂,或以为阳明是一个反对者,或者投机家。

(阳明讲学/皇帝不称朕)

第三,嘉靖帝认为阳明“伪”。

阳明归隐后,却未能“清白”,他在正德末年遭受的“通濠”“党逆”以及冒滥军功、纵兵杀掠、私藏府库金银等指责,并未得到洗白。当两广报捷疏送到北京后,嘉靖帝就在给杨一清的手诏里,提到当年江西功次,说阳明素来喜欢夸诈,并由此及于他的人品,又由人品说到他的学问,几乎给出了全面的否定性评价。

几年来,阳明讲学获得了很高的声誉,但也遭到很多的批评。在崇尚程朱理学正宗的嘉靖帝看来,阳明心学是“误正学”的伪学。在这一点上,众多当道大臣态度是一致的。如费宏、杨一清都曾阻止阳明入阁辅政,他们的理由也近似,都说阳明“好古冠服、喜新学”。早在嘉靖元年,嘉靖帝就在圣旨中下令,“自今教人取士,一依程朱之言,不许妄为叛道不经之书,私自传刻,以误正学”,称阳明之学“叛道不经”。

阳明去世后,未议其功,先论其罪,廷议的结论是,阳明“学术不端、聚众惑乱”。嘉靖帝遂下诏,停阳明之爵(阳明的伯爵来自军功,按例应世袭),并颁禁学之令。阳明学在阳明身后为官方彻底否定,成了被禁之学。

可见嘉靖帝对阳明的态度,不仅仅是反感,直可用厌憎一词来形容了。(皇帝不称朕答题)


皇帝不称朕


方圆论坛观点!

古代封建社会所有的统治者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讨厌甚至排斥圣人。王阳明虽然离圣人还差不少,但是也可以算个半圣。圣人讲究的是什么?无欲无求,对于这类人皇帝不好管理,管的严点吧,士林能把皇帝弹劾成筛子。不管严把吧,这种还总喜欢搞一些特立独行不利于统治者的事情。所以干脆统治者就不用这些人。这样也就没有后顾之忧了。自古以来的帝王都喜欢把握一切。圣人让他们有一种把握不了的感觉。这让统治者很惶恐。

就比如圣人孔子。大家都共推孔子是圣人。有大本事。但就是没有哪个国家用孔子治国。一方面孔子说的那一套只是夸夸其谈,孔子本身没有任何实践经验,谁也不可能拿自己国家给孔子当试验品。其次孔子的学说适合教书育人。不适合治国。太过于理想化。而且孔子儒家门人那可是很多很多啊。这要是让孔子掌权了。后果不堪设想。谁也不敢冒险。



而王阳明呢?他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实践与理论精通之人。并且全部有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就是这么厉害的一个人物,一辈子没有受到过重用,只能教书育人。要说正德皇帝什么都不懂,不能慧眼识人这说的过去。可是嘉靖皇帝没修道之前可是极为英明神武,号称“神圣不出世之主”但就这样的明君,也照样不用王阳明。就是因为站队问题。


王阳明当时的后台是当时兵部尚书王琼。而王琼和当时内阁首辅杨廷和之间存在权利争夺。而嘉靖皇帝之所以能当上皇帝,就是因为杨廷和,所以嘉靖上位之后杨廷和深得皇帝信任。而杨廷和也趁势打压王琼一系势力。要说嘉靖也不是没听说过王阳明,他也想找王阳明过来看看能力如何。但是中间有杨廷和从中作梗,他怕王阳明受重用王琼在翻过身来,所以他对皇帝说王阳明也就那样,都是被人吹出来的。所以嘉靖也就失去了见王阳明的打算。

后来嘉靖和杨廷和因为权力之争弄得很不愉快,之后更是搞了一出“大礼议”之争。这个时候张璁配合嘉靖使了一计使得杨廷和致士回家,从此嘉靖少了一个阻碍。本来杨廷和一倒台王阳明又有机会了。但是这个时候嘉靖对于王阳明感官很坏,因为当初“大礼议”的事情。王阳明不仅没替嘉靖说话,反而写了几首诗讽刺嘉靖和大臣们闲的没事瞎忙乎。这下子完蛋了。不仅把嘉靖得罪了,其他大臣们也都给得罪了个遍。这下子王阳明就更没有出头之日了。所以圣人也有圣人的苦。空负一身才华无处施展。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支持一下。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方圆论坛


说点实话吧,因为朱家不喜欢王阳明,注意,我说的是朱家,而不是嘉靖朱厚熜一个人。现在网上大肆吹捧王阳明,快把他吹成神仙了。

在明朝,王阳明活着的时候,他混的只能说一般,当然这是跟他有相同境遇的人相比。同样是平叛立功,杨一清就进了内阁,当了首辅。

而王阳明呢?他担任最大的官职是南京兵部尚书。你以为他是兵部尚书,但其实是南京的,是个虚职,明朝的都城在燕京。

或许你会说,王阳明官不大,可人家是新建伯啊。其实他这个新建伯是真的,但是却没证书,也就是铁劵,同时没有补贴。为啥呢?

因为被朝廷扣下了。

更悲催的还有,王阳明晚年是去江西平匪乱的。他自知时日无多,想叶落归根,结果朝廷不同意,他是抗命回家的,结果死在了半路上,在一条小船上走完了一生。

他是万年得子,这时候他儿子才不到十岁。

那么完成这些原因有哪些呢?

1.心学。王阳明提出心学后,一度被理学打入异端。因为王阳明对朱熹的质疑,对心学标新立异的注解,使得皇帝不敢用他。

2.派系。王阳明在正德年间是兵部尚书王琼的人,而王琼跟内阁首辅杨廷和势如水火。明朝的文臣就是这样的,好斗且贪。所以杨廷和多次阻止王阳明的升迁。其实如果一个杨廷和也没关系,但其实杨一清也是这个态度。有一次嘉靖问杨一清,王阳明能不能用。

杨一清没说话。比如《明世宗实录》记载:“礼部尚书席书奏荐致仕大学士杨一清、南京兵部尚书王守仁文武兼资、才堪将相。今一清已督三边,守仁当处之内阁秉枢机,无为忌者所抑制。”

3.关系。朝中有人好做官,杨一清有他师哥,前任内阁首辅李东阳提携,而王阳明却没有。而且严格意义上讲,王阳明虽然是文臣,但是他干的却是武将的事情,这就导致他使用没能走文臣的路,也因此没能进入翰林。明朝内阁有个传统:非翰林不入阁。

为什么呢,翰林整天在皇帝老板面前转来转去,一回生,二回熟。而王阳明自从被刘瑾贬谪到贵州,就常年在外,如果你是老板,你敢用一个自己见都没见过的陌生人吗?

俗话说,时也命也,王阳明没入阁,他才有机会完善心学体系,才能读书育人。否则多了个官,少了个心学。

值得庆幸的是,王阳明死后50年,终于进入孔庙,心学被正式认可。


中华鬼谷子智囊团


王阳明是中国的两个半圣人之一,无论是带兵打仗,还是学问,都是令人称赞的。他的一生随然不长而且坎坷,但是却凭着自己创立的心血、悟出的道理“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的学说深深地影响了明朝后期和许多国家,绝对是个超级牛人。

嘉靖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十分有个性的皇帝,也是历史上十分聪明的皇帝。他虽然乐于修道多年不上朝,但是却对朝廷的事情了如指掌,控制着大局,也善于利用各方势力互相牵制。他个性十足,意志坚定,是个主见十足的皇帝。



嘉靖皇帝肯定知道王阳明的才能,内心上也肯定想重要他,但是现实中却没有这样做,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1、王阳明的个性和为官哲学的本质。王阳明从小就是一个不受拘束的人,他的思想活跃,对当官也没有太大的兴趣,他以百姓为中心,愿意为民。为了国家的安定,他也愿意去为国家效力,如平宁王之乱、剿匪等。但是对于那些官场的尔虞我诈,他是不屑于去的。嘉靖皇帝对于这样一个人肯定也会有所了解。

2、朝中权臣的阻碍。王阳明的能力是当时朝野共知的,当时掌权的那些大臣去杨廷和等他们拼命上书皇帝希望王阳明不要来北京,他们怕王对他们构成威胁,而且这么牛逼、文武双全而且从不按套路出牌的大神他们的确害怕。



3、明朝文官制度的影响。在明朝好多人都是站队的,不同的队伍都在秦明打压自己的对手。王阳明所在的王琼部队因为杨廷和的打压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这也是嘉靖皇帝不重用王阳明的一个原因。


纵观王阳明一生历经坎坷,他一生放荡不羁,建功立业,发展学说,文功武治都有很大的成就。即使不在权力中枢他也成为了人人称赞的的圣人,这也恰恰反应出了他的厉害。

以上为我个人观点,欢迎大家留言讨论,觉得不存点个赞、关个注,我会认真回答每一题。


历史小土豆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守仁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


王守仁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在他有生之年,却没有得到嘉靖皇帝的重用。这是为什么呢?


一、道不同,不相为谋


嘉靖皇帝一生善于谋略,将群臣玩弄于股掌之上。他性本自私,我死之后,哪怕洪水滔天。



而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一心想做圣贤,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两人志趣不同。因为皇帝是尧舜一样的明君,重臣才会是贤德的大臣。


二、分立不同的阵营


嘉靖皇帝在位时,内阁大臣杨一清位高权重。兵部尚书王琼为人正直,与杨一清分庭抗礼。


而进士出身的王阳明受王琼大力提携,曾官运亨通。当王琼在权力争斗中出局,王阳明受到排挤,无法进入权力中心。


三、君臣权力制衡


王阳明文能治国,武能安邦。作为心学创始人,他弟子众多,遍布朝野,声势浩大。这样的大臣,多疑的嘉靖皇帝自然有所顾忌。



无人引荐,嘉靖身边的宠臣也排挤他。而王阳明不求闻达于诸侯,又随时听候差遣,出阁入相不太必要,因此也成就了自己。


仕途不幸苍生幸,嘉靖皇帝未重用王阳明,对王阳明来说反而是一种解脱。否则,困于谋略之斗的他哪里还有心力创立心学,做圣贤呢?


有书课堂


王阳明既然很牛,有心学理论,又会打胜仗,嘉靖皇帝为什么不重用他呢?

1529年,57岁的王阳明结束广西剿匪后,因为积劳成疾,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从小就有的肺疾爆发了,整日咳嗽甚至吐血,浑身长有毒疮,每天只能喝几勺稀饭,还经常呕吐,王阳明屡次写奏折请求回老家养病,嘉靖皇帝一直很不人道地不予批准,直到他最后实在撑不住了,也许已经预感到自己大限将近,所以没等皇帝批准,就乘一小舟踏上回老家的旅程,准备叶落归根,但船沿章江行至南安府青龙铺江面时,王阳明平静地去世,去世前留下“此心光明,夫复何言”八个字。

那么,很多人会问,王阳明作为一代圣人,“立功、立德、立言“”基本达到了三不朽的境界,但为什么终其一生并没有得到当时朝廷的真正重用,除了赫赫的军功和新建伯的荣誉封号,并没有在政治上有大的作为,始终未能进入帝国的核心决策层内阁,这是为什么呢,王阳明为什么一直受到奸臣甚至是忠臣的批判和排挤呢?

其实这个问题还要从王阳明的学说找根源,可以归结为:

第一,王阳明经过自己的努力将释道儒三教合一,其实一辈子都在和佛教道教以及当时一统天下的朱熹理学作斗争,尤其心学对朱熹理学的背叛是非常直接非常彻底的,这在当时占绝大多数的读书人看来无异于洪水猛兽异端邪说,自然无法接受,当时的情况是群起而攻之。

第二,刚愎自用、崇尚道教的嘉靖皇帝也排斥甚至厌恶阳明心学,再加上皇帝身边的奸臣小人嫉妒王阳明的才干,生怕王阳明风头太劲抢了自己的戏份,忠臣腐儒固守朱熹的教条,对王阳明持否定态度。所以,朝廷里反对王阳明进入核心决策层的声音,始终大于让王阳明进入内阁的声音。

第三,当时赏识王阳明并大胆启用王阳明带兵出征的兵部尚书,在权力争斗中失败,没有能在仕途上再给王阳明以强力的支持也是一个原因。

不过,如此这般的命运造化,可能使得中国历史上少了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却多了一个含金量更高的哲学家,一个“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的不朽圣人,这就是命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