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历史之初期的思想准备

佛教历史之初期的思想准备

写完了初期的三位代表性人物及译场与团体,仿佛已经完成了佛教初期的工作,开启了查找资料撰写戒律进入中国的部分,在翻找资料的时候,本来是再找三国时期戒律进入中国的相关资料,无意中发现了今日经文相关的内容,一路翻阅资料,发现了一片心的天地,佛教的进入越发的是一种必然,就算当时没有佛教的深入也会有其他的思想在这个时期产生。

下面做一些总结性的工作,本篇文章由于篇幅的问题,会分2篇撰写:

  1. 张骞出使西域以及丝绸之路的建立,为佛教传入中国建立了路径的准备。
  2. 安世高等人组建的译经团体,为佛教传入中国建立了 佛教基本概念的准备。
  3. 汉末到三国阶段思想潮流的改变,为佛教出入中国并在后续开花结果做了思想基础。

本篇我们重点做一些概念的陈述,没想到的事,对于中国思潮文化的转变也做了一次大概的梳理,下面开始正文。

先说下,为什么要说思想基础,不知道大家是否开过原来的写的一篇《佛教初期与中国文化的融合》里面有一段话

在东西晋时期,佛教没有官方的支持,属于民间行为。在道教兴起的时候,佛教来到了中国,由于国人对于黄老之术的习惯,所以佛教的传教士,不得不采用国人喜欢的方式来吸引他的信徒,所以出现了各种神话故事,以及各种手段。另外一个方式就是治病,佛教也借用了,魔术加治疗的方式完成了,教徒的汇集,但是新来的宗教,缺乏教材。

其实本篇就是在讲,黄老之术、玄学等等的相关观念,看看这些概念跟道教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当时的社会流行的事一种什么样的思想,这样可以更好的理解佛教早期为什么样这样,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后面的这些素材都是来自于网络,我也不好断定真假以及相互差别。

后面将5个概念(玄学,黄老之学,谶纬神学,今文经学,古文经学),一个历史事件(白虎观会议)

概念一:玄学

玄学,此处的“玄”字,起源于《老子》中的一句话“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学本来是道家(道教)哲学上的一个用语,指的是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以《老子》为研究核心的哲学思潮。

玄学又称新道家,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玄学是中国魏晋时期到宋朝中叶之间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也可以说是道家之学的一种新的表现方式,故又有新道家之称。其思潮持续时间自汉末起至宋朝中叶结束。玄学是魏晋时期取代两汉经学思潮的思想主流。 玄学即“玄远之学”,它以“祖述老庄”立论,把《老子》、《庄子》、《周易》称作“三玄”。道家玄学也是除了儒学外唯一被定为官学的学问。

概念二: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是黄帝学派和老子学派的合称,除老庄之学之外道家的最大分支,学派思想尚阳重刚 [1] ,战国中期到秦汉之际,黄老道家思想极为流行,其既有丰富的理论性,又有强烈的现实感。该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作为一种哲学思想,黄老之术形成于东周战国时代。但是,作为一种广为流传的社会思潮,则是在齐国稷下与魏国 [2] 时期,这一派的代表们尊崇黄帝和老子的思想,以道家思想为主并且采纳了阴阳、儒、法、墨等学派的观点。黄老学派思想发展主要分为两大主题:技术发明和政治思想,以形而上本体的道作为依据,结合形而下的养生、方技、数术、兵法、谋略等等,具有极强目的性、操作性。

概念三:谶纬神学

纬书是上古谶纬思想学说的辑录,并非出于某一作者。谶纬出于神学,谶是方士们造作的图录隐语,纬是相对于经学而言、即以神学附会和解释儒家经书的。由于先秦天命神权、天然感应观念的流行,出现许多祥瑞灾异、神化帝王和河图洛书、占星望气等等说法。其中也涉及炎、黄的传说,保存了不少古史、天文、乐律、农学、医药以及原始社会状况等零散资料,经过去伪存真,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儒家纬书保存了大量的远古神话传说与科学资料。且又文辞华美,言语雕蔚,谶纬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种神学启示,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哲学、文学、道德、伦理、科学、艺术、宗教、神话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天文地理、神话传说无所不包,荒诞而精彩,和受佛教影响的道教经书相比,儒家谶纬神学有着纯粹的华夏远古神话与宗教色彩,体现了古人宏大的宇宙观。

谶纬神学与今文经学尤其是齐地方士化儒生关系很深。谶纬神化刘姓皇权,奉孔子为宗教主,将儒学发展为儒教,具有完整的宗教神学体系,而成为东汉官方意识形态。光武帝刘秀进一步使儒教国教化,对东汉郊庙祭祀体系(本文称为国家祭祀)包括封禅、明堂、南北郊、社稷等的建立具有直接影响,封建时代的国家祭祀因此制度化和体系化,郊祀祭天成为证明帝王即位之合法性、正统性和神圣性必须举行的仪式。谶纬 神学对东汉及以后国家祭祀的确立意义重大

概念四:今文经学

  • 六经皆为孔子所做,尊孔子为给后世制法的“素王”,汉代五经为全本,六经次序《诗》《书》《礼》《乐》《易》《春秋》
  • 目的:通经致用的现实需求
  • 方法:推衍经文章句,结合阴阳五行灾异及刑名学说,阐释经文的微言大义
  • 宗旨:宣扬大一统,定名分,尊君抑臣等思想
  • 《诗》:今文经三家,《鲁诗》《齐诗》《韩诗》
  • 《尚书》:今文经三家,伏胜、大夏侯(胜)、小夏侯(建)
  • 《礼》:今文经三家,大戴(戴德)、小戴(戴圣)、庆氏(庆普)
  • 《易经》:今文经四家,施雠、孟喜、梁丘贺、京房
  • 《春秋》:今文经三家,严氏(严彭祖)《公羊春秋》、颜氏《公羊春秋》、《榖梁春秋》

汉武帝时,公羊春秋学以董仲舒为代表,倡导“春秋大一统”思想,最适应统治者需要,迅速取得支配地位。当时设置的五经博士,使用今文经籍。元帝以后,君权衰落,今文经学开始式微。西汉末年衰,平帝之际,谶纬迷信盛行,今文经学与之结合,经文解说内容空疏而荒诞,古文经学地位开始上升

概念五:古文经学

  • 六经是古代史科,孔子是“先师”,五经是秦火残余,其传述多不可靠,六经次序《易》《书》《诗》《礼》《乐》《春秋》
  • 目的:通经识古的学术追求,也含有思古怀旧的情绪
  • 方法:重在训诂,探索经文古义,在思想理论方面并无重大发挥
  • 宗旨:思古怀旧,是古非今
  • 成就:基于通经识古的需要,在辨识和解释先秦文字的过程中,建立起一套系统的训诂方法,对学术发展有一定的共享。《尔雅》和《说文解字》即其代表。
  • 《诗》:古文经一家,《毛诗》
  • 《尚书》:古文经一种,《古文尚书》
  • 《礼》:古文经两种,《逸礼》《周官》(周礼)
  • 《易经》:古文经两家,费氏《易》、高氏《易》
  • 《春秋》:古文经三家,《春秋左氏传》、《邹氏传》、《郏氏传》

历史事件:白虎观会议

章帝建初四年,鉴于金古文两派经学门户之见不断加深,名家解释儒家几个点歧义纷繁,采纳议郎杨终奏议,在洛阳白虎观召开会议,召集各地著名儒生,讨论五经异同,章帝亲自裁决肯定三纲六纪,以“君为臣纲”为首,儒学与谶纬迷信相结合,开始趋向神学化。白虎观会议后,古文经学不立于学官,但仍然继续发展,,今古文经学逐渐趋同。古文经学广泛传播,贾逵,服虔,马融,郑玄等著名学者或为古文经学家,或兼通今古文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