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磚白石燕尾脊 古城最亮那抹紅

有一種美,只有泉州人才懂得欣賞,那便是泉州的古大厝。行走於泉州古城的巷道之間,哪怕你閉上眼睛,腦海裡都會不由自主地浮現出閩南古大厝的模樣:那一幢幢濃蔭掩映的古大厝,雖然隨著歲月逝去,拱式窗戶上的紅磚早已開始剝落,但卻絲毫不顯神秘。正如閩南文化研究學者、閩南語作家洪泓所說的:“如果說建築代表著一座城市的語音,那麼古大厝絕對是‘正港’的泉州閩南語。”

本期最閩南,東南早報記者在閩南文化研究學者、閩南語作家洪泓的帶領下,和你一起領略泉州古大厝的歷史文化魅力。

红砖白石燕尾脊 古城最亮那抹红

閩南古大厝

红砖白石燕尾脊 古城最亮那抹红

古厝韻味

“三間正房”樂安居

人生活在地球上,如何對待自然,如何在自然中生存,最直接、最普通的反映就是人的居所。鳥有巢,獸有窩,人有家。“宅”為人居之器,“居”則承生活之理。

“厝”是紅磚蓋成的屋子,是泉州最有代表意義的傳統建築,是最適應閩南氣候的客間形式。

它以獨特的建築造型、鮮明的地域和深邃的多元文化內涵,成為閩南傳統民居建築大觀園中的一朵奇葩。

“厝”是泉州人對家或屋的俗稱,家宅叫“厝”,祖屋叫“祖厝”……泉州人對古大厝的情感似乎早已超出了建築的本身。“厝”對泉州人來講,蘊含著溫馨、親睦乃至團結的感情。

“間”,是閩南古建築的基本單位。古大厝所謂的“幾開間”,即進大門中廳兩側有幾個房間。一般有“三開間”“五開間”“七開間”。譬如,《大明會典》規定:“有爵位的官員能建的規格是五開間,皇族的親王能建七開間,而九開間的規格則是皇帝專屬。明朝只有公、侯、伯才能建五開間規格的建築。”

古代的時候,泉州人常常用“三間正房”用來泛指古大厝。其實,“三間正房”指的便是客廳、臥室、書房,與此同時,這也是對於“社會、自身、文化”的基本註釋,是由於合乎當時穩定為本的農業生產方式與“仁、義、禮、智、信”為宗旨的社會交往原則所造就的。

红砖白石燕尾脊 古城最亮那抹红

磚雕圖飾

红砖白石燕尾脊 古城最亮那抹红

精緻的磚雕

“門當戶對”有講究

一般來說,古大厝門口通常都豎著一對門墩,有方形,有圓形。古老而神秘的“密碼”,便寄寓其中。據洪泓介紹,古厝門前的門墩形狀,方的代表硯臺,而圓的則象徵戰鼓。因此,如果你路過古厝,只要蹲下看看其門前的門墩,便可以推知,這房屋主人的先輩究竟是喜文還是尚武。這就是民間用於鎮宅的建築裝飾——“門當”,千姿百態,妙趣橫生。

“門當戶對”這個成語或許大家都不陌生。事實上, 古大厝關於“門當”的放置還真的是有講究的。古時候,三品官以下的宅第有兩個門當,三品官有四個,二品官六個,一品官八個,皇帝九個,俗稱九鼎之尊。而“戶對”,即置於門楣之上或門楣雙側的磚雕、木雕。形狀由圓形與方形之分,圓形為文官,方形為武官,“戶對”大小與官品大小成正比。

而同樣的道理,所謂的“戶對”,也是如此。通常來說,典型的“戶對”有圓形短栓,短柱長一尺左右,與地面平行,與門楣垂直。由於它位於門戶之上,且取雙數,故名“戶對”。“戶對”一到五品可以為六個,六到七品可以為四個,以下只能為兩個,大戶人家也可以兩個。

此外,如果細心的話,你會發現,古城的不少古大厝有門埕,門埕都是用青草石條石板鋪就。通常來說,門埕比較寬敞,可以用來種花蒔草,玩耍乘涼,或曬五穀雜糧。

古大厝都是大官或者有錢人建的,一般人都是用古大厝的主人的字姓來叫,像何厝、陳厝、林厝、王厝、莊厝、洪埕、萬埕、李埕等。俗話說:“大厝起雙排,好運捷捷來。”

红砖白石燕尾脊 古城最亮那抹红

精美石雕

红砖白石燕尾脊 古城最亮那抹红

閩南紅磚

紅磚紅瓦閩南紅

如果要用一種顏色來描繪泉州古城給人帶來最直觀的視覺衝擊,那便是鮮豔的紅色。當站在高處俯瞰泉州古城,入眼,是漫天的紅,紅色的霞、紅色的牆、紅色的燈籠以及那飛舞的、似火燃燒在天邊的刺桐花,也如硃砂般印在人的眼底,烙在人的心上應和著殘陽。尤其是古大厝紅磚紅瓦,紅牆紅頂,絢麗色彩,跳躍又不張揚。由此形成了強烈視覺衝擊的反差,十分驚豔。

據洪泓介紹,泉州古大厝的主色調為紅磚色,其實是因為其外牆廣泛使用了一種被稱之為“煙灸磚”的紅磚。據有關資料記載:“紅磚出現於古羅馬,成熟於古波斯。宋元時期通過開商貿易從西方引入。”

“值得一提的是手巾寮厝,這也是泉州古民居較為普遍的沿街巷建造類型。這類屋上為平頂,是典型的西方建築風格,而屋上方的葫蘆形‘女兒牆’圍護、以本地產胭脂紅砌成的外牆及騎樓廊柱,則有濃郁的泉州傳統氣息;兩者合一,體現了南洋和泉州傳統建築風格的完美融合。此外,紅磚古大厝的特色在於它紅磚、紅瓦、紅地板、磚石混砌、紅磚牆出磚入石牆面,青草石塊與紅磚片混砌,同一牆體,青草石稍凹紅磚稍凸,俗稱‘出磚入石’。”洪泓說。

红砖白石燕尾脊 古城最亮那抹红

燕尾脊

古大厝有大學問

泉州古大厝不僅是從外觀上看別出心裁,很有閩南地域特色,其實,它也蘊含了當地的民俗風情。

據瞭解,泉州民俗重視宅地的選擇,“起厝”一般請“堪輿名師”(風水大師)擇地定向,指望世代簪纓,人文鼎盛,人丁興旺。通常起厝家宅坐落要後高前低,順地勢而築,以建在山南水北向陽地為佳;忌逆勢,前高後低,地擇山北水南背陰處。因而泉州古大厝大多選擇坐北朝南。

除此之外,“光廳暗房”是泉州人家的民居傳統。正廳是祭祀祖先和接待客人的所在,敞亮,兩邊的側房則懸垂簾、開小窗,幽暗靜謐。臥房光線暗淡,不可窺視,除了防盜,還有所謂暗室生財的迷信色彩。這樣形式上的分類,可以讓人們一目瞭然。

泉州古大厝通常有三進院落,不大,後落卻往往開出邊門,通向一個小小的後花園,裡面設置假山奇石,點綴亭臺樓間,開挖池塘水陵,種植花草樹木。遇有客人前來,如果是一般的事務性交接,就沒在正廳落座,既不失周到穩妥,又不露奢華、不顯鋪張。而如果是親朋好友到來之時,則會繞過旁門,引入側徑,進入曲水環繞、林木蔭翳的“世界”,在這裡暢所欲言、喝酒品茗。

泉州古大厝獨特的內在魅力,還在於它活生生地體現了泉州“草根”人家“不鋪張、不顯擺,但求平安過好每一天”的低調性格。

本期執行 周湖健 賴小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