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對於杭州,為啥遠超騰訊對深圳的影響?

阿里對於杭州,為啥遠超騰訊對深圳的影響?

如果在杭州打車,去餘杭一帶,司機會問,去阿里? 如果在深圳,去南山科技園,司機幾乎不會問,去騰訊嗎?因為可能去大疆華為等各種公司。但實際上,杭州優秀的公司也不少,網易,海康等。

在杭州,阿里成了人們心目中的心理地標。在深圳,人們的心理地標更多可能是華為。為什麼阿里對於杭州的影響,遠遠超過騰訊對於深圳的影響?

城市經濟容量和GDP:

一家公司對於一個城市的影響大小,首先取決於體量,包括公司體量和城市體量。

我們先來看看兩個城市的數據。

從地理面積來看,深圳根本沒法和杭州相比。杭州歷史久,面積1.6596萬平方公里,深圳1980年設特區,不過39年,面積1996.85平方公里。也就是說,8個深圳只有1個杭州大。

國家給這兩個城市定位上,差異很大。深圳是計劃單列市,國務院定位深圳是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中國三大全國性金融中心之一。毗鄰香港,一直作為改革開放的窗口,經濟和政治上意義都不一般。而杭州是省會。國務院定位是省會和全省經濟、文化、科教中心,長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

阿里,1999年成立,1998年杭州GDP1255億,2018年全年GDP杭州13467.78億元。

2018年財年,阿里集團收入2502.66億元。2018年每天納稅超1.4億元 總額達516億元。

2018年末,杭州常住人口為980.6萬人,而阿里巴巴員工總數超過7.3萬名。

騰訊,1998年成立。1998年,深圳GDP總量1535億元。2018年,深圳GDP總量24221.98億元。而騰訊2018年全年,總收入為3126.94億元,2018年僅所得稅開支144.8億。但沒有公佈納稅總額,阿里納稅516億元,號稱互聯網納稅第一,那麼騰訊應該是低於阿里。而同樣在深圳的華為,2018年納稅金額為1100億。深圳市常住人口(含戶籍人口)1077萬,加上流動人口超2000萬,騰訊目前有員工5.4萬名。

阿里對於杭州,為啥遠超騰訊對深圳的影響?

深圳經濟GDP總量幾乎是杭州的兩倍,人口也是兩倍,所謂“水大魚大”,在大的經濟池子裡,長出大企業可能性也就更大,根據2018年的世界500強名單,深圳佔了7席,杭州3席。騰訊阿里雖然伯仲之間,但是在深圳這麼一個大的經濟池子裡,它對整體的影響力自然就會縮小。

產業鏈結構和經濟增長:

通俗的理解,參與到一個公司生態裡的第三方公司和從業人數越多,這家公司對外界影響就越大,這是阿里和騰訊影響力巨大差異的核心。

阿里主業是電商和金融,連接的是B端商家和C端用戶,B端商家在阿里這是有直接經濟收益的。騰訊主業是遊戲和社交,連接的主要是C端用戶,用戶活躍度超過阿里。在開放平臺、雲業務等方面也服務B端商家,但很多是工具類的服務,粘性不如阿里。簡單地說,阿里幫人賺錢,對經濟和民生層面影響更深。騰訊對生活層面影響更大。

而對於一個城市和政府來說,最看重的三點,一是經濟增長,二是就業,三是優化管理。阿里巴巴2018年交了500多億稅,而在2017年阿里以及上下游生態的公司,稅收整體超過2900億。騰訊更多是自身貢獻。而經濟增長與就業密切相關。

阿里的生態包括阿里自己本身、個體會、第三方商家、製造工廠、相關的服務商、物流產業公司、政府機構、金融機構等等,同時阿里創造了很多新興行業和崗位,比如電商主播、淘女郎、數據標籤工等成千上萬的新型就業崗位。“據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測算,阿里巴巴零售平臺帶動產業鏈上下游,直接間接創造3300萬個就業崗位。據統計,目前在阿里巴巴新零售平臺內,僅內容電商從業者已經超過100萬人。”

阿里本身是一個大平臺,同時在這個圈子裡又誕生了很多的獨立經濟體,既融合在阿里體系內,又獨立存在,自成一派。據阿里方面消息,除了已經上市的御泥坊等公司,茵曼、三隻松鼠、韓都衣舍、韓後、十月媽咪、小狗電器等有超過50家公司在準備或計劃上市。這些很多和阿里沒有任何的股權和投資關係。

騰訊遊戲主要在深圳,微信在廣州。這些是不會涉及供應鏈,公司直接到用戶端。線上完成,影響最多的是外包公司、廣告公司、公關公司、房屋中介等,這些都是在騰訊體系內循環的。騰訊為深圳貢獻了高稅收和高收入人群,但是並沒有因此產生對深圳本地有深刻影響的多個系統的產業鏈。

騰訊在3Q大戰之後,決定開放,把半條命交給合作方,但更多是傾向的是有股權合作或者投資關係的企業,京東、美團等皆是如此,而這些公司本身體量就已經不小,對深圳本身也沒有太多影響。目前,在微信體系內,也逐漸誕生了一些有影響力的公司,比如微盟、有贊等,但大都是騰訊關聯公司。和阿里比起來,對本地就業的體量和影響力還有很大距離。

深圳市政府官網發佈的支柱型產業是文創、高新技術、物流業、金融業。杭州由旅遊製造文創類型的城市,變成了現在電子商務之都,2018年杭州提出的口號是“打造全國數字經濟第一城”。但深圳並不會因為騰訊的存在,就由金融和智造城市,轉變成為社交和遊戲之城。

當下讓政府更關心的,還有政府管理和產業升級。幫助政府提高管理的效率。比如信用體系解決了社會徵信問題,手機支付(包括支付寶微信支付)解決了長期困擾社會的假幣等問題,政務雲和相關城市服務,提升了整體政府服務效率,而新電商、新零售,在通過拉動消費結構升級,從而推動製造業轉型,直接促進社會均衡發展。而這些,阿里確實已經走在了前面,但騰訊相關的業務追趕速度很快。

創始人差異:

我們先看看兩位老闆在對外的公開郵件和演講中喜歡用什麼詞,也許就能有個基本瞭解。

阿里對於杭州,為啥遠超騰訊對深圳的影響?

馬雲:夢想、組織、世界、心力、價值觀、格局、DNA、新制造、新零售、趨勢、驅動、領導力、商業文明、主義;

馬化騰:微創新,打法,閉環,佈局,商業模式,垂直領域,維度、顆粒、用戶體驗、認知、分享、流程、打磨;

我們可以看出,馬雲的用詞都是偏宏觀,意氣風發,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而馬化騰則是偏具象,以小見大、綿裡藏針、柔中有剛、大音希聲。

通俗的說法,是大馬和小馬哥的高調和低調的說法,馬雲忽悠,馬化騰務實。這種解釋已經爛大街了,太武斷和簡單。

他們之間,是現實的理想主義者與理想的現實主義者區別。

馬雲是現實的理想主義者。首先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同時立足現實,但理想的成分更多。有點像傳教者,雖然認清楚現在的情況,但是對於未來有濃厚的理想色彩,有種強烈的改造世界的願望。

而馬化騰,是理想的現實主義者,首先是一個現實主義者,同時對未來有期望,但現實的比例更大。要是說騰訊完全沒有夢想,這個也沒法完全同意。騰訊和馬化騰當然有自己的抱負和夢想、情懷,而且很在乎這個。不然不會因為潘亂的一篇《騰訊沒有夢想》,而整個公司上下都公開回應。但是,他們的理想可預見或者可視化的。

騰訊更願意做看得見的事情,前人打樣,騰訊改造。遊戲不是第一個做的,盛大更早。社交不是第一個做的,火爆的微信之前有米聊、KK。最後都是騰訊贏了,騰訊走得更穩,騰訊願意投入的,重點是那些觸手可及以及未來可期的產業,商業模式清晰,未來可以預測。比如社交、內容、遊戲,皆是如此。

如果是不可預測或者不確定的事,騰訊投入的會謹慎很多,或者是等著先行者進入,然後再跟進,從產品和模式上進行進行微創新,不會盲目進入到一個新的領域,換言之,騰訊不會進入無人區。馬雲卻截然相反,他愛幹別人從沒想過的事。

馬雲支持王堅在阿里開始做雲的時候,內部人不理解。在外部也受盡了調侃。2010中國(深圳)IT領袖峰會上,馬化騰點評馬雲和阿里雲說“雲計算這個話題比較技術性,它是一個比較超前的概念。”“可能你過幾百年、一千年後,現在確實還是過早了。”

一千年太久,只爭朝夕。騰訊一旦看準,就會全力投入,迅速追趕,雲也是如此。僅僅8年之後,騰訊在2018年的年底架構改革,新成立的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即cloud and smart industriesgroup)成為了核心事業群。雲成了騰訊的重點項目,彼時阿里雲已經成了亞洲絕對老大。

根據官方財報,阿里雲在2018自然年實現收入逾200億元,騰訊雲收入為91億元,同比增長100%,形式很猛。據美國市場研究機構Synergy Research Group統計,阿里雲以40.5%的市場份額佔據第一把交椅,騰訊雲則為16.5%。

4月22日,支付寶官方發佈消息,螞蟻森林在荒漠化地區種下1億棵真樹,總面積近140萬畝。一個搞電商和金融的公司,跑到甘肅搞沙漠綠化。這件事,在阿里和騰訊之間,在國內互聯網,可能只有阿里會幹。

騰訊2018年財報;阿里巴巴2018年財報;

南七道,創界網創始人,我們是關注創業與投資的新媒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