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圈創業調查:這是資本寒冬不是創業寒冬

作者 / 張一瓜

身處影視圈的你,逢人還在談論影視寒冬嗎?

其實,整個行業,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我們不止一次的聽到:未來12個月,估計至少會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公司退出或者基本退出這個行業;五年之內,這個行業裡剩下的公司應該不超過1000家。

但這並不意味著,只有削減,沒有新增。在大環境整體遇冷的情形下,依舊有些影視從業者他們既沒有脫離這個行當,也沒有背叛自己的信仰,反倒是找到了自己事業的“第二春”,用事實證明“影視寒冬”之下,他們不冷。

影視圈創業調查:這是資本寒冬不是創業寒冬

一起拍電影(yiqipaidianying)在經過尋訪業內人士,多方探討後,尋找到了多位在這個寒冬中依舊在影視圈中決心創業的人和公司。


影視圈創業調查:這是資本寒冬不是創業寒冬


製片、營銷、藝人經紀……

這是資本寒冬不是創業寒冬

“尋項目開發資深人士,電影、劇集、網大皆涉及,郵箱xxxx@xxx”

年初離開上一家公司自己創業的D總在朋友圈總是發佈著類似的招聘消息。他告訴我們:“我們公司主要是開發一些新人導演,做一些藝術性個人表達強一些的片子,我有海外和國內視頻網站的路子,但凡能出一個不錯的新人,我們也算為行業做了貢獻。”公司坐落在東五環往東的園區裡,每天來往面試、開項目會的人卻絡繹不絕。

不止這樣。根據我們的瞭解:

曾任職多家影視公司的Y與自己的前同事,組織了10個人的團隊,成立了專門服務片方進行抖音短視頻端營銷服務的公司;

也有在傳統影視行業待了18年,最高做到研發部副總監,在今年轉向網大製作的S,組建自己的創作團隊,原本3000萬隻能操盤一個小項目的他,現在用600萬就可以在網大市場做出頭部內容;

當然,也有相關平臺公關負責人,創業媒體矩陣,用筆桿子影響行業;

處於上升期的藝人與公司合約到期,拉著負責的經紀人自己成立了工作室;

······

影視人在影視圈創業的類型不勝枚舉,而且從當前他們的現狀來看,整體活得並不比之前在公司時差。


影視圈創業調查:這是資本寒冬不是創業寒冬


確實,在“兩微一抖”逐漸成為電影三大宣發陣地時,看準抖音這一電影新的宣發載體,的確具有一定的發展前途。

而在投身網絡視頻創作的創業者看來,當前無論是網大還是網劇,質量相較於之前的粗製濫造已有很大提升,而且還出現了體量很大的純網作品,甚至先網後臺,網劇反哺電視臺的項目也不在少數,具有很好的發展前景,頗受資本青睞。同時,網絡作品製作週期短,回款週期快,有一定的受眾群體,隨著網絡作品質量的提升,近億元的分賬作品已經出現,此時入局時機正好。

“影視寒冬”,導致一批影視人出走。他們的去向主要分兩種,一種是徹底轉行,另一種則是另起爐灶再起火。當前,選擇仍在影視行業另起爐灶的影視人,大多將眼光投向了影視行業產業鏈的其他環節。

據一起拍電影(id:yiqipaidianying)觀察發現,這些從原影視公司出走創業的影視人,大多工作3年以上,本身已經有了從業經驗,並積累了自己的人脈資源。他們選擇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創業,也具有一定的優勢,既無需從零學起,且對工作內容駕輕就熟;同時,因為公司初建,規模不大,投入的成本也有限,所以在對接項目時能夠以更低標底和對方談判,不像大型的影視公司,因為人力等經營成本放在那裡,難以壓低價格與此類公司進行價格競爭,盤子小,必然經營更靈活;而且他們選擇的創業領域,大多是當前新興的行業風口,不僅具有一定的熱度,也有一定的發展前景。

因此,“影視寒冬”之下,他們奔向希望,有的已然迎來了“春天”。


影視圈創業調查:這是資本寒冬不是創業寒冬


從王長田的10萬元創業,

到擁抱互聯網,

影視行業的三次創業大潮

中國影視行業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而能夠發展到如今這般規模,可以說是從影視人分批下海發展起來的。

中國影視行業發展史,亦是影視人的一部創業史。

197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各行各業的人紛紛響應時代號召下海經商,房地產因此做大做強,高樓大廈拔地而起,菸草產業也發展起來了,零售業遍地開花,但影視行業在改革開放初期並未受到重視。起源於1979年的春節聯歡晚會,1983年才正式在央視亮相,成為如今一大傳統。而家用電器到了80年代末期才得以普及。大多數老百姓這時才開始透過電視機,瞭解外面的世界。

隨著電視頻道的增加,電視節目也從單一的嚴肅新聞報道和政治宣傳向節目,轉向了娛樂生活向的內容製作。由此,中國的影視行業才算真正的發展起來。特別是到了千禧年之後,國民對文化消費的訴求與日俱增,一大批影視公司才逐漸建立。

中國影視行業創業潮大致可以分為三次:

第一次,電視臺和電影製片廠等國家單位人才的出走創業,促成民營影視公司的崛起。

譬如光線傳媒。1998年,原在北京電視臺廣告部的王長田與其他四人以10萬元作為啟動資金,成立了光線傳媒。最開始以製作電視娛樂節目起家,後續投資電視劇,並拓展了電影業務,逐漸成長為我國頭部影視企業。

博納亦然。出生於1971年的於冬,1994年在北京電影學院管理系畢業後,被分配至北影廠工作,因為能力突出,還受到了韓三平的賞識。1999年,於冬創建了我國第一家民營電影發行公司,即博納集團。如今,國內A股掛牌在即。

在千禧年前後成立的民營影視公司,如果至今仍然存活,大多已經成為這個行業的佼佼者。


影視圈創業調查:這是資本寒冬不是創業寒冬



伴隨著互聯網的興起,影視IPO盛行,市場規模再次擴大,吸引了又一批影視公司的創立,這也是影視行業出現的第二次創業潮。

這一次成立影視公司的人相對於第一次影視創業潮來說,創業者的身份更復雜、多樣,不僅有在這個行業深耕多年的從業者出走創業,還有局外人入局、分羹。

比如曾先後擔任SMG東方衛視副總監、SMG影視劇中心主任、SMG尚世影業CEO的蘇曉,在離開SMG後,於2014年創辦了檸萌影業,它的自我定位為“一傢俱有互聯網思維的影視製作公司”,在成立短短的幾年間,相繼推出《小別離》《擇天記》《南方有喬木》《扶搖》等爆款劇目,在影視行業爭得一席之地。

而很多明星也在此期間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和影視公司。還有一群與影視行業無關的投機者,看到影視行業的發展紅利,趁亂入局成立公司。這也是後來“影視寒冬”最早一批被“凍死”的企業。


影視圈創業調查:這是資本寒冬不是創業寒冬


影視行業的第三次創業潮動靜似乎並不大,而它就發生在當下,你我身邊。

當傳統影視行業受到“寒冬”波及,從此類公司出走的影視人創建了小而美的影視企業,抓住“兩微一抖”和其它新興的渠道與平臺帶來的機會,以此發展自己的事業。雖與前兩次創業的影視公司相比不成規模,但足以自我養活。

站在行業發展新風口,這群影視行業創業者開展的業務更為精細,以提供創意和專業服務為主,依靠自己之前在行業中積累的人脈和資源,拓展延伸自己的影響,譬如學剪輯的自己在家接項目,寫劇本的自己一人全搞定,一人公司在當下真的不再是一個笑話。


影視圈創業調查:這是資本寒冬不是創業寒冬


只有沒能力的人,

沒有沒機會的行業

“自己沒能力就說沒能力,怎麼你到哪兒,哪都大環境不好,你是破壞大環境的人啊。”

其實,行業的發展就像人的一生,必然會經歷高潮,也會逢遇低谷。在整個大環境不好的情形下,仍有人活得很好,你可以將其歸結為運氣,但拍sir更想將其解讀為能力。


影視圈創業調查:這是資本寒冬不是創業寒冬



有人說,世界上有三種人。第一種,先知先覺,能夠創造機會;第二種,善於抓住機會;第三種,既不能創造機會也不能把握機會。顯然,“寒冬”之下,仍可以將自己的事業做得蒸蒸日上的人,沒有看到機會的眼光和創造機會的能力,是一定不會活得很好的。

當年,華誼兄弟能夠在中國影視行業一片荒蕪之下,把握時機,捆綁馮小剛,培養新生力量,才得以成就如今這般地位;而王長田也是在電視臺製播分離前夜,看到電視節目製作的市場前景,下定決心打造光線的文娛帝國。最初選擇在影視行業創業的他們,整體的行業氛圍和市場規模遠不及當下,但他們在90年代末期,便看到了這個市場未來的前景,抓住了機會。

如今的影視創業者,所處的環境要比之前好太多,不僅有法律護航,還有前人經驗得以借鑑。他們無需摸著石頭過河,只需依靠自己的能力說話,這遠比之前的創業者幸運。

影視行業的某資深人士說,如今影視行業正處於泡沫出清階段,將沒有能力、渾水摸魚的企業和從業者淘汰掉,留下真正有能力的影視企業和人才,這些被留下來的對象將會得到嘉獎。

在關於創業者創業的紀錄片《燃點》中,徐小平認為當下的時代為創業者創造了機會。而只有真正有能力的人才會獲得投資大佬的青睞,擁有一輪又一輪的投資,譬如姜逸磊(papi醬)的短視頻業務,還有馬薇薇的知識付費項目。


影視圈創業調查:這是資本寒冬不是創業寒冬



不過,正如papi醬所言,創業中風向變得太快,影視行業的創業風潮也隨著技術的變革,而內容有所變化,且行業也隨著技術的更迭公司面臨著重新洗牌。

當今的影視市場,雖然發展在變緩,但仍處於上升發展期,而隨著新的技術的進入,比如即將到來的5G時代,一切又將會發生改變,未來還有更多不可預知的變化發生。但無論時代怎麼變化,無論是否寒冬降至,有能力的人眼裡依然花開春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