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公司市值一年缩水近三成 中影、光线和北京文化利润逆势增长

典型公司市值一年缩水近三成 中影、光线和北京文化利润逆势增长


据艺恩数据统计,截至目前A股上市主流影视公司基本都已公告2018年财报或快报,上市影视公司营收及盈利整体性下滑,市值不断缩水。随着上市影视公司2019年一季度业绩快报陆续披露,相关指标并未起色。艺恩统计的15家典型影视公司2018年财报数据显示,2018年底市值较年初蒸发了近三成。从营收看,5家公司营收同比增长。从盈利能力看,只有3家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利润增长最快的光线传媒增长68.47%,其次是中国电影增长了52.5%,再者就是北京文化增长了4.99%,北京文化也是近年来转型影视业务最为成功的上市公司。

市值“坑跌”:典型影视公司市值一年缩水近三成 200亿市值仅剩三家

大环境小气候、行业自身特点以及市场调节变化等多重影响下,2018年影视传媒板块整体继续延续疲软态势。商誉减值的“坑”、市值回调的“跌“,成了影视传媒板块的主要标签。从上市影视公司看,艺恩梳理的15家典型影视公司整体市值2018年底较年初减少了667.2亿元,降幅达28.9%。其中,缩水超30% 的公司有9家,其中市值腰斩公司有4家。唐德影视跌幅最大,华谊兄弟跌出200亿阵营,万达电影、中国电影、横店影视、华策影视、北京文化等5家公司降幅在30%以内。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能够在这轮资本寒潮和行业洗牌中留存下来并表现相对坚挺的电影业务相关上市公司,主航道业务都有着比较显著的核心优势。中国电影自不必说,万达电影、横店影视等“渠道为王”,光线传媒、北京文化等制宣发公司的“内容制胜”与运作模式的平台化专业化等,构成了其在电影市场的抗跌能力。


典型公司市值一年缩水近三成 中影、光线和北京文化利润逆势增长


“财”能比拼:中影、光线和北京文化利润逆势增长 毛利率北京文化最高

在15家典型影视公司中,绝大多数公司盈利(归母净利润为正)下滑,仅3家公司利润同比增长,分别为光线传媒、中国电影和北京文化。在民营影视上市公司中,光线传媒和北京文化表现较好。而光线传媒盈利主要原因是出售新丽传媒获得的约22亿收益,作为非经常性损益而言,扣除这部分后光线传媒盈利依然为负。北京文化财务表现相对比较稳健。从各家已公布的销售毛利率上看,北京文化毛利率达51.1%(同比增加2.3个百分点),也是截止目前唯一实现了销售毛利率同比增长的民营上市影视公司。


典型公司市值一年缩水近三成 中影、光线和北京文化利润逆势增长

对比光线传媒和北京文化财务盈利原因,光线传媒年报显示净利13.73亿元,同比增长68.47%,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亏2.85亿元,同比下降161.73%。利润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公司于报告期内出售所持新丽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处置资产的投资收益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作为影视“新势力”公司的北京文化,在影视项目业务盈利表现上相对亮眼。据2018年公司财报数据显示,2018年北京文化实现归母净利润3.3亿元,同比增长5%左右,实现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报告期内“影视业务产生的收益都较上年同期有所增长”。从两家公司的电影业务看,北京文化毛利率更高,光线传媒营收最高。光线传媒计入电影及衍生品的营收约10.8亿元,毛利率约32.2%;而北京文化在电影业务上的收入为5.2亿元,同比增长了约0.5个百分点,毛利率更高,约42.3%。

稳定优质项目是关键 光线、北京文化头部影片营收超2.5亿元

从电影业务来看,头部作品对于电影上市公司来说至关重要,一方面高票房会给相关公司带来直接收益的增长,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增强资本信心,与二级市场股市形成正向联动效应。而头部作品一般诞生于大体量大制作的现象级影片,亦或是小体量高口碑的黑马影片,这就要求影视公司既要抓“大”也不能放“小”,注重类型覆盖的多元化,以质量为核心精准把握市场。从民营上市电影公司发布的2018年财报或业绩快报披露的信息来看,在电影业务方面具有丰富的项目储备,同时具有持续产出头部作品的能力是公司盈利的关键。盈利增长的光线传媒、中国电影和北京文化在优质项目开发运作上表现比较明显。

得益于合理的选片标准、多类型的片单组合与电影项目储备等,北京文化稳定的项目产出带来了较好的财务收益。2018年北京文化年报显示,电影业务营收约为5.16亿元,毛利率约42.3%。报告期内,电影业务中共有7部电影作品确认收入,平均单片收入约7370万元。其中,来自《我不是药神》的营收为2.55亿元,《无名之辈》为0.99亿元,《英雄本色4》为0.41亿元,营收TOP3电影项目收入约占电影业务收入的77%。2019年一季度,继《战狼2》和《我不是药神》之后,2019年春节档北京文化出品和发行的《流浪地球》再次成为爆款,累计票房46.5亿元。截至2019年4月11日,《流浪地球》预计为北京文化带来约2.3亿元至2.6亿元收入,该片盈利约8350万元至8650万元。优质电影项目有效提振了北京文化的股价和市值,实现了头部电影作品与二级市场的正向联动效应。《战狼2》上映首周,就让北京文化在7个交易日股价暴涨约50%,公司市值也因此一度飙升50多亿元;《我不是药神》从点映开始,公司股价和市值就一路走高,从点映到上映的9个交易日内北京文化股价再次暴涨约50%,市值涨了35亿。《流浪地球》更是在启动宣传阶段,北京文化股价便已经拾级而上,1月份累计涨幅超过20%。

另一家净利润同比增长民营公司光线传媒在报告期内参与投资、发行并计入报告期票房的影片共15部,依旧保持了稳定的项目数量。头部电影项目营收也很可观,其中《一出好戏》据其早前公告内容显示,公司来源于《一出好戏》的营收超过2.4亿元。

对比而言,老牌的华谊兄弟2018年营收和利润纷纷下滑,重点影片收入未达预期。华谊兄弟报告期内主要出品电影包括《江湖儿女》、《狄仁杰之四大天王》、《找到你》、《云南虫谷》等6部电影,整体票房表现欠佳,成为其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市场一再证明,稳定优质项目是电影公司的命脉。

并购/转型风险爆发 转型成功者北京文化表现亮眼

随着2018年报及2019年一季度业绩报告陆续披露,影视板块进入最低值。时间回溯到2015年以来,影视传媒板块犹如过山车。纵观当年影视产业黄金年份产生的大量投资并购以及转型公司,也让市场唏嘘不已。据wind数据显示,2015年-2018年国内文化传媒行业分别发生并购从79起增加到169起,披露总金额超过千亿。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影视传媒公司商誉超过400亿元。到如今,“轻资产+高估值”模式使不少影视公司因此背负了巨额商誉减值。另外,早前通过“买买买”争相跨界转型影视产业的公司也经历了大浪淘沙。上市公司层面,通过对2018年各家上市公司公告的市值变化及盈利情况对比来看,北京文化表现亮眼。

北京文化于2013年底以投资并购方式开启向影视公司转型历程,从投资发行切入电影市场,通过成功运作几部现象级影片而迅速提升市场影响力。随后该公司不断“加码”影视内容的投资、制作和宣传发行,逐步实现了主营业务的顺利切换,实现“重生”。另外,在2017年的《战狼2》,2018年的《我不是药神》和《无名之辈》,以及2019年的《流浪地球》等优质项目驱动下,北京文化整体盈利能力得以稳步提升。


典型公司市值一年缩水近三成 中影、光线和北京文化利润逆势增长

除了初期较好转型切入策略和优质项目运作,北京文化也逐步形成了以“大娱乐产业模型”为核心战略,聚焦核心项目,构建了泛娱乐全产业链布局,平台化体系化专业化运作模式更趋成熟。梳理北京文化2018年报中电影业务信息看,以《封神三部曲》为代表的电影项目储备约21部,选片策略及类型组合较为合理,为稳定的项目产出数量及质量提供了较好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