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白市驛鎮清河村盤活鄉村資源 打造農業綜合體

在重慶白市驛鎮清河村“動韻”農業綜合體項目內,45歲的村民文國華正忙著攪拌水泥,為項目內已經硬化好的便道進行後期的完善處理。

“活不累,一個月4000多元的收入,比在家裡閒著強。”說起在家門口打工的便利,文國華讚不絕口。

目前“動韻”農業綜合體項目正在緊張施工中,該項目規劃佔地350多畝,一期佔地150餘畝已經基本建設成型,預計在今年10月份正式對外開放。該項目集科技農業、休閒旅遊、科普教育和田園社區為一體,探索實踐“集體+群眾+社會”的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和文國華一樣的村民將在家門口享受鄉村振興的發展紅利。

重慶白市驛鎮清河村盤活鄉村資源  打造農業綜合體

正在施工的清河塘

科學技術指導,提升遊客體驗感。

走進項目內的桃李園,清河村黨支部書記湯斌指著中間一顆五六米高的柚子樹向筆者介紹:“得益於市農科院果蔬研究所的指導,我們將在這棵樹上嫁接10多個柑橘類的品種,到時這棵樹一年四季都有花開有果摘,屆時,遊客可隨時觀賞到柚子樹開花結果的景觀。”

繼續向前走,鬱鬱蔥蔥的柑橘園映入眼簾:“根據研究所的建議,我們之前在柑橘下種植了油菜花,現在已經全部用作綠色花肥給養柑橘樹了。這種方式我們來年將持續運用——油菜花不僅是花肥,還能用於觀賞,遊客能步入其中踩踏,真正處在花海之中,一舉兩得。”

筆者在現場看到,柑橘園步道外有規劃整齊的溝渠。“這些溝渠屬於灌溉系統,現在灌溉和施肥的技術系統基本建成了,將進行一體化澆灌,一人可管護150畝果園,大大節省勞動力。”湯斌說。

在柑橘園後,是一片懸崖,湯斌向筆者介紹,這片懸崖將按照自然的地形規劃,培植鮮花,打造“花鏡”景觀。

重慶市農科院、重慶市風景園林科學研究院都落戶清河村,清河村依託該優勢,結合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精神積極協調兩個單位,在項目的規劃設計、產業佈局及建設得到了科學的指導。

重慶白市驛鎮清河村盤活鄉村資源  打造農業綜合體

正在工作的村民

引入體教資源,形成項目特色。

“自2015年以來,我村與轄區驛都實驗學校達成了村校共建協議,推進強村與育人同頻共振。先後打造了兩個種植基地,其中'桃李園'是今年新落成的”說到項目的特色,湯斌說,桃李園佔地7畝,今年3月種下了600餘株桃樹、李樹。這些樹苗是由志願者們和驛都實驗學校的師生及家長一同種下的。

“我們出地,學校出人,待果實成熟後,學校將組織孩子們來採摘分享。”他說,作為村校共建基地,桃李園的後期管護由學校、學生全程參與。

除了教育,運動健康也被納入到項目規劃中。2015年清河村得到九龍坡區體育局及白市驛鎮黨委政府的支持,打造了佔地約3000平方米的“清河村全民健身活動中心”,該中心涵蓋五人制足球場、門球場、籃球場、室外健身廣場及室內健身館。現農業綜合體新建的登山步道直達驛都花海,山地自行車騎行道也正在設計中。

“後期我們將引進一些體育項目和體育賽事,以旅遊為主導發展戶外運動,形成項目特色。”湯斌說。

盤活資源,多渠道創富增收。

一期項目內還有葡萄長廊、清河塘等項目供遊客採摘、垂釣等。“項目完成後,除了來現場體驗遊玩,我們打算以電商平臺推廣果樹認購吸引遊客,由遊客‘租’樹,我們幫忙管理,全程線上監督,到了果實成熟後即可前來採摘。”

據悉,一期項目於去年10月開始打造,投入300多萬元,由清盎生態農業股份合作社打造,是清河村發展“集體+群眾+社會”的集體經濟的探索實踐,其中51%由村集體佔股,30%由群眾佔股,剩餘19%引入社會資金。

“長期在這裡工作的村民有10多人,多的時候需要上百人。”項目負責人、50歲的劉剛說,綜合體的打造,盤活了土地,壯大了村集體經濟收入,村民實現了家門口增收,解決轄區人員的就業問題。項目外就是清河村的安置房小區,這些房子的門面大部分都空著,待綜合體開園後,村民可利用閒置房屋及門面發展民宿、餐飲等經營項目。

對於住在附近的曹光財來說,他期待項目早日迎客:“現在路越來越好了,村莊綠化環境越來越美了,居住環境也越來越舒服了,錢包也鼓起來了。”

“在保持綠水青山的自然生態環境下,以讓村民增收和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為目標,保持農業綜合體可持續發展,立足實際,探索產城融合,加快現代休閒觀光農業發展,著力打造鄉村經濟新形態,不斷提升群眾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數。”湯斌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