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重慶“三變”改革激發農村活力

一年來,三十八個試點村盤活土地六萬餘畝,七萬餘農民當上股東——

重慶“三變”改革激發農村活力

12月4日,城口縣嵐天鄉嵐溪村連片彩葉裝裹的大山裡飄起點點雪花,給散佈山間的一棟棟古樸民房披上一層薄紗。

貧困村民廖貴橋見幾位城裡來的扶貧幹部又在實地調研,趕緊出門迎上去,“你們看,政府把我們這100多戶村民的老房子改成了新民宿,還讓我們加入集體經濟組織變成了股東。想到來年我也能辦民宿、開餐館,心裡都是熱和和的!”

去年12月以來,重慶有38個村像嵐溪村這樣,試點“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力圖喚醒農村沉睡的資產、聚攏分散的資金、拓寬村民增收的渠道。

短短一年,“三變”改革激活了38個試點村的人、地、錢等資源要素,實現了“產業連體”“股權連心”,還為全市農村改革探出一條嶄新的路子,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資源變資產——

建立“合股聯營”機制,激活農村沉睡資源

嵐溪村地處偏遠的大巴山腹心地帶,屬典型的高山區、深山區、石山區,素有“九分山水一分地”的說法。全村223戶889位村民大多居住在海拔1000-1300米的大山裡,大部分青壯年外出打工,是名副其實的“空殼村”。

然而,這樣一個深山裡的貧困村卻通過“三變”改革,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

嵐天鄉黨委書記江奉武告訴重慶日報記者:“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的‘三變’改革瞄準了鄉村旅遊,探索建立了一個‘合股聯營’的機制。”

2017年,該鄉千方百計引進重慶智達旅遊有限公司來到嵐溪村,先後投入800餘萬元建成了大巴山鄉村歡樂谷、大巴山水上樂園、草籽溝休閒觀光步道等景點,接著成立城口縣嵐天鄉嵐溪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將村集體總估價為439萬元的8個可經營資產,以及225戶村民閒置民房改成的民宿、水上樂園等聯合入股,讓村民們搭上鄉村旅遊發展的快車。

以激活廖貴橋等225戶村民的閒置農房為例。今年來,嵐天鄉組織實施“三變+民宿”改造,引導嵐溪村集體、閒置房屋農戶(房東)與市場經營主體三方構建“經營主體+村集體經濟組織+房東”的合股聯營機制,共同確定民房改造設計方案,統一組織改造施工,統一運營民宿,民宿收益按股進行分配,建卡貧困戶將得到不低於6%的年度固定分紅。今年,入股建卡貧困戶的人均分紅能達1200元左右。

廖貴橋開心地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明年我家經營民宿、餐館,加上股東分紅,收入少說也有個七八萬,終於可以脫貧了!”

“農村‘三變’改革是一項綜合性集成式改革,是農村改革的‘牛鼻子’。”市農業農村委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處處長黃君一介紹,去年12月,重慶安排38個主要涉農區縣分別選擇一個村開展“三變”改革試點,其中包括嵐溪村。一年來,38個“三變”改革試點村因村施策,共引入或培育市場經營主體476個,探索了“三變+鄉村旅遊”“三變+特色種養業”“三變+休閒農業+加工企業”等5個“合股聯營”機制。

據初步統計,38個試點村共盤活土地6萬餘畝,以及閒置農房等資產535套,集體經營性資產4965萬元。

在農村資源變資產的大力驅動下,這些地方形成了龍頭企業聚焦發展規劃和產品加工、農民合作社負責生產組織和服務、家庭農場和種養大戶引領帶頭、普通農民專注生產、全產業鏈收益共同分享的新型農業經營組織形態,促進了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

 資金變股金——

壯大了“空殼村”集體經濟,夯實了基層黨組織凝聚力

昔日的合川區太和鎮曬經村,特色產業落後,村集體經濟“空殼”,土地棄耕閒置率近四成,2014年被列為重慶市級貧困村。如今,一批批外地人卻來到村裡“取經”,這是為何?

“這是因為我們村在‘三變’改革試點中,讓村集體經濟實現了質的飛躍。”曬經村村支書廖先彬介紹,以往,村級集體經濟沒有任何經濟收入,基本辦公經費都要上級撥付。有時面對急需辦理的民生實事,村裡是心有餘而“錢”不足,“於是,我們就想把荒廢的2000多畝土地利用起來,為村集體創收。”

去年底,曬經村提出“黨建領航、微企助力、產業扶持”的發展思路,摸索出“三變+合作社+業主+貧困戶”的發展模式。

廖先彬發動村支部黨員幹部,僅用3天時間,就說服村民流轉出1700餘畝荒山,成立了曬經村產業扶貧合作社,並引進6個業主進村因地制宜發展花椒產業。隨後,村兩委和村民商議後,又將98戶貧困戶的財政扶貧資金作為股金入股合作社,按業主需求完成土地整治、栽植花椒樹、修建生產便道等基礎設施建設。

最後,合作社將平整後的1700餘畝土地以300元/畝的價格,統一流轉給6個花椒種植業主。此外,合作社還用財政補助資金和集體籌集資金建了生豬養殖場,以溢價300元/畝租給花椒、桐子業主經營。

花椒等特色產業的迅速發展,給曬經村集體經濟帶來了“真金白銀”。不久前,曬經村產業扶貧合作社算了一筆豐收賬,今年的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80萬元。村裡隆重舉行了一場分紅大會,98戶股民領到第一筆分紅,共計47250元。

“曬經村的‘三變’改革,破解了村集體有資源無資金的問題。”黃君一介紹,38個試點村率先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共清理核實集體資源資產資金7.87億元,確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8.37萬人,組建村級集體經濟組織38個,通過產業帶動、資源開發、服務創收、租賃經營、項目拉動有效促進集體經濟發展。

今年,38個試點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均能突破10萬元以上,實現集體經濟由無到有、由弱到強,農村基層組織的凝聚力、號召力、戰鬥力有效提升。

農民變股東——

增加了村民收入,拓寬了扶貧模式

“三變”改革的動力在哪裡?重慶抓住“股權”這一核心,向38個試點村投入各類扶持資金達2.8億元,撬動社會資本5.2億元,讓7萬餘名農民股東吃了“定心丸”。

今年來,大足區龍崗街道觀音巖村因“三變”改革頻頻傳出好消息:政府出資3000萬元支持“老家·觀音巖”產業發展規劃,一條1.3公里長的彩色道路即將啟動建設,大足鑫發集團等3家投資數千萬元的企業也將入駐該村。

“‘三變’改革不僅引來了大企業,普通農民還可將宅基地、耕地、林地等入股成為股東。”觀音巖村黨總支書記龍順祿對記者說,“農戶可獲得流轉土地租金,可在自家土地上打工,還可以股東身份獲利,可謂一舉三得。所以,許多在外幹事創業的村民都回村了!”

最近,貧困村民艾選文家的20畝李子樹、1棟民房、3畝土地完成了資產評估,將入股大足鑫發集團成立的“老家·觀音巖”生態觀光農業有限公司。他滿懷信心地說:“明年我正式成為股東後,租金、務工和分紅的收入,預計不下10萬元。”

據初步統計,2018年,38個試點村的7萬餘名股東,今年將享受分紅共計8450萬元,改革成效漸顯。

“‘三變’改革讓農民變股東,不僅增加了村民的收入,還拓寬了扶貧模式。”黃君一介紹,在我市38個試點村中,有11個貧困村,其中5個是深度貧困村,貧困人口共6038人。在資產入股和股權量化中,我市重點向貧困人口傾斜,推動貧困農戶家家有產業、人人變股東,改變了過去點對點的扶貧模式,探索“三變+精準扶貧”的改革模式。

截至目前,試點村貧困人口入股耕地4718畝,折價1564萬元,其他資產折價入股507萬元,經營性資產入股1187萬元,財政補助資金股權化改革量化870萬元,社會捐贈資金入股897萬元,貧困人口人均量化資產達8322元。按照6%的資產收益回報率算,僅這項便能使貧困人口每年人均增收499.32元。

“我市將充分發揮38個試點村的示範作用,深化‘三變’改革,逐步擴大改革範圍,釋放改革紅利。”市農業農村委副主任詹仁明說,通過健全配套政策體系,探索改革實現路徑,我市將繼續豐富資源變資產的模式,創新資金變股金的方式,完善農民變股東的形式,讓農村資源要素活躍起來,讓廣大農民積極性和創造性迸發出來,讓全社會支農助農興農力量匯聚起來,為全市鄉村振興提供製度性供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