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不脫貧,我們決不離開”

戰勝貧困、擺脫貧困,關鍵在人,關鍵在幹部。秦巴山深處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以赤子之心和無私奉獻踐行黨的莊嚴承諾。

四月的秦巴山區,春寒料峭。

大山深處的城口縣沿河鄉卻是一派生機盎然:聯坪村,花菇長勢喜人,村民在大棚裡忙得不亦樂乎;迎紅村,白夾竹盛產,鮮筍正批量上市;沿雙公路,進入最後“衝刺”階段,預計6月就能通車……

然而,誰曾想,過去這些村子坐落在大山山腳相交處狹小的河岸邊,產業是家庭式的小作坊,出山只有一條蜿蜒陡峭的盤山路。外出打工,幾乎是致富增收的唯一途徑。

2017年9月5日,下著大雨,踩著崎嶇泥濘的土路,市紀委監委扶貧集團駐沿河鄉工作隊(以下簡稱駐鄉工作隊)來到了城口縣沿河鄉。作為對口幫扶單位,扶貧集團選派了6名幹部前來“支援”,這些隊員中有的從事巡視工作多年,有的熟悉農村土地政策,有的懂市場運營銷售,還有的學過心理學。打他們來後,村裡的“高興事”一件接一件:修路引水、栽樹育苗,山貨賣出去、遊客湧進來……

走進秦巴山深處的沿河鄉,絕地突圍的石旮旯裡,駐鄉工作隊員下足繡花功夫,幫助山區困難群眾改變貧窮面貌。

還是山高坡陡,溝壑縱橫,還是土地貧瘠,處處都是石旮旯,但沿河鄉的老百姓說:“好日子就在前頭!”

大山之困

九山半水半分田,脫貧之路任重道遠

群山起伏,溝壑縱橫。最低海拔481米,最高海拔2134米。大山高高聳立,幾乎呈直角,只有沿著河谷的地方,才稍微有一塊平坦的地方,這是沿河鄉的地貌,所謂九山半水半分田。

位於我市最東北角的城口縣,史籍裡滿紙的“窮”“險”。清朝詩人廖時琛在《登峽口山》一詩中,用“怪石嶙峋景最奇,如旗如劍列江湄”,生動描寫了城口惡劣的自然環境。而沿河,更是貧中之貧,是全縣最後一個通公路的鄉。

“不來不知道,還有這麼艱苦的地方。”駐鄉工作隊隊長任德說,40°陡坡,巴掌寬的路,頭頂是亂石,腳下是懸崖。城裡人看著直冒汗,當地人得天天走;住在危房裡的老兩口,唯一值錢的家當是盞電燈;3個成年兒子都是殘疾人,年邁的父母苦苦支撐一個家……

這是初到沿河鄉,駐鄉工作隊摸排走訪時發現的情況。

翻開駐鄉工作隊隊員喻竹的工作日記,第一篇裡有他的“沿河初印象”:“場鎮狹小,只有一條街,村裡的景象看起來有些蕭條,村民的精神面貌不好。關鍵是耕地少、平地少……我們帶著使命和囑託來,要對這些鄉親負責,尋找致富之路。”寫這篇日記的時間是2017年9月5日,正是駐鄉工作隊到沿河鄉的第一天。

一到沿河鄉,工作隊就與沿河鄉黨委政府一道,嚴格對照“兩不愁、三保障、一達標”標準,逐村、逐戶、逐人“過篩子”,開展了為期3個月的全覆蓋、拉網式大走訪。

隊員們跋山涉水,走遍了沿河鄉6個行政村35個組,入戶走訪2859戶次、召開院壩會280餘次,確保精準識別扶貧對象。

大走訪得出的一組數據讓他們倍感壓力:全鄉轄6個行政村35個組2380戶8356人,共精準識別貧困戶578戶2365人;主要致貧原因是因病290戶佔50.2%、因殘69戶佔11.9%、因學108戶佔18.7%、因交通缺技術等其他原因111戶佔19.2%。截至2017年底,仍有257戶1043人未脫貧,貧困發生率依然高達13.1%。擺在駐鄉工作隊面前的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也是脫貧攻堅必須啃下的骨頭。

“3個月的走訪,我們所有人都摔過跤,還有人滾到山下。”任德說,正是通過用腳步丈量距離,用心與貧困群眾交流,他們獲得了最精準的第一手資料。3個月走訪結束後,回收信息採集表3300多份,收集關於住房、惠農等領域問題建議2000餘個。駐鄉工作隊在大走訪中還創新推行“三亮”“三到”行動(即亮身份、亮承諾、亮標準,身份公開到人、聯繫卡送達到戶、承諾書展示到組),讓群眾記得住人、找得到人、辦得了事,為工作隊融入脫貧攻堅大決戰打下良好的群眾基礎。

在紮實的走訪基礎上,駐鄉工作隊緊緊圍繞基礎設施、產業發展、人居環境等方面,協助沿河鄉黨委科學編制了《城口縣沿河鄉2017-2019年脫貧攻堅規劃》。

《規劃》為沿河鄉未來的發展繪就了藍圖:突出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強力推進交通建設、全面保障貧困戶住房安全、大力改善人居環境和公共服務;創新產業扶貧模式,堅持長短結合,構建“1+2+N”產業格局;積極穩妥推進“三變”改革,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建立起“集體經濟組織+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經營模式;發展鄉村旅遊,引進農頭企業大力發展大巴山森林人家康養旅遊;組織開展頌黨恩、傳家訓和評選文明戶、脫貧光榮戶等活動,激發群眾內生動力。

一場攻城拔寨的三年脫貧攻堅行動在沿河鄉全面打響。

穿山修路

戰天鬥地也要修通這條路

沿河鄉,被群山環抱,是全縣最後一個通公路的鄉。交通基礎設施滯後,是沿河鄉脫貧路上最大的“攔路虎”。

沿雙(沿河-雙河)公路在當地可謂“大名鼎鼎”:一來這條路是沿河鄉的出入主通道。修通後,連接城口至萬源快速通道公路,融入全縣交通路網,村民幾十年的出行難題將得到較大改善;二來為修這條路,當地黨委、政府帶領村民戰天鬥地,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

不通路的日子,對沿河鄉的老百姓來說就像在昨天。

沿河鄉距城口縣城僅40公里,但位置“掉角”,一條301省道的通鄉公路到沿河鄉,便成斷頭路。

村民們都說,沒有路,別說致富,連生活都難以保障。

修路,是沿河鄉村民多年的企盼。然而,修,施工難度太大;不修,村民需求太大。

2015年,城口縣政府下定決心,從群眾需求出發,想盡千方百計貫通公路!

大山橫亙在眼前,幾乎垂直的角度令人生畏。挖掘機幾次險些滾落山坡;工人腰繫繩索在懸崖飄蕩;山石不穩定隨時塌方……沿雙公路,全長19.3公里,投資2億元,平均每公里造價高達1000多萬元,而一般的村級暢通路每公里造價在140萬至160萬之間。

駐鄉工作隊到沿河鄉時,沿雙公路一期工程正在建設,二期剛入場施工。那時隊員們天天把眼睛“放”在修路資金的使用上。“我們要求資金使用必須公示公開,確保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刃上。”任德說。

眼看著通車的時間慢慢接近,意外卻發生了。

2018年10月,沿雙公路雙河段箭桿梁隧道附近出現大面積滑坡,大山像西瓜一樣被切了一塊下來。“這個地質災害不解決好,沿雙公路通車無望!”那時,駐鄉工作隊副隊長楊勳平心裡十分著急,預計今年6月就能通車的沿雙公路,難道要因為滑坡就此擱淺?

“發揮駐鄉工作隊優勢,整合各方資源,儘快解決這個問題!”那段時間,每個隊員的手機幾乎都不離手,一天幾十個電話,打得耳根發燙。任德說,除了積極協調有關市級部門,駐鄉工作隊還組織城口縣相關部門和施工單位召開現場會7次,研究解決方案,尋找破解良方。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8年11月,城口縣雙河鄉打鼓灣滑坡應急搶險治理工程立項,2019年1月,重慶市二零五勘測設計有限公司進場。這個推進速度比尋常快了近5個月。

冬去春來,秦巴山區,即將完工的箭桿梁隧道橫穿大山。打穿這座山,從前翻山越嶺、肩挑背扛的日子,就將成為歷史。

產業致富

花菇“嫁”進大商場,石旮旯裡的“致富經”

路修通,基礎設施搭起來是第一步,要想脫貧增收,還得發展產業。

選什麼發展,是產業扶貧的先手棋,走錯一著,滿盤皆輸。

當駐鄉工作隊隊員、聯坪村第一書記王永超提出發展花菇產業的時候,村民們紛紛投反對票:之前就養花菇,沒啥利潤,前車之鑑不就在眼前嗎?

原來,2017年7月,沿河鄉根據實際情況,決定因地制宜在聯坪村發展花菇,作為持續增收的產業。但由於村民缺乏花菇專業種植技術,思想上又重視不夠,導致花菇產量不盡如人意。

“我們村耕地少,發展產業得向空間借力,花菇繁殖的菌包可以一層一層地壘,正適合我們的實際情況。何況,我們村多是‘386199’部隊(即婦女、兒童、老人),發展花菇不需要重勞動力,大家都可以參與。”面對群眾的不理解,王永超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

口說無憑,得讓老百姓眼見為實。2017年11月16日,王永超第一次帶著村幹部和村民代表前往湖北隨縣殷店鎮“取經”。“隨縣是中國花菇之鄉,考察回來後大家的思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聯坪村村主任彭遠壽在微信群裡說了四個字‘信心百倍’!”

發展的思路明確之後,沿河鄉政府啟動扶貧資金,為村民修建食用菌種植大棚,完善相關的配套設施。聯坪村也成立了3家農業專業合作社和1家農業企業,建起1個半自動化食用菌生產扶貧車間。

眼看產業漸漸走上正軌,不少貧困戶紛紛入股成為股東,聯坪村3組的廖桂發是其中一個。2018年4月,廖桂發貸款8萬元,聯合村裡的4戶村民成立花菇種植合作社。當年底,他因為花菇把貧困戶的帽子摘了。

好東西也怕“巷子深”,有了產量,銷售平臺還得拓展。今年2月,王永超帶著花菇樣品,走進商社集團旗下的新世紀百貨公司採購部銜接花菇的銷售事宜。在多方努力下,2月22日,聯坪村的花菇順利在新世紀重百各超市上櫃銷售。

今年,聯坪村佈局發展50萬袋花菇,預計年產鮮菇75萬斤,年產值達400餘萬元,可為當地群眾增加務工收入100萬餘元。

莊嚴承諾

不脫貧,我們決不離開!

4月2日,聯坪村105歲的劉立碧老人在家裡烤著火,孫媳婦劉尚香在一旁的灶臺上張羅著午飯。

200多平方米,9個房間,沙發、電視、冰箱、抽油煙機……老人的家稱得上氣派,五世同堂也不擁擠。最搶眼的,是屋樑下懸掛著的一排排老臘肉,肥瘦均勻,色澤鮮亮。“現在頓頓都可以吃肉,難得的好日子,婆婆以前挨餓受凍的日子怕是記不得了。”劉尚香笑著打趣老人,老人不說話抿著嘴笑。

2018年至今,沿河鄉精準扶貧這份成績單很亮眼:163戶貧困戶687人脫貧,71個脫貧攻堅規劃項目全部開工建設;164戶貧困戶易地搬遷654人搬進新房;50公里通達工程和40公里通暢工程已完成80%;建設“1+6+X”秦巴韻生活館電商服務平臺1個,2018年實現銷售額700餘萬元……

“扶貧要在精準、精細上做文章,下足繡花功夫。”任德說,目前沿河鄉規劃的項目已完成36個,餘下的項目正全力推進。2018年,沿河鄉貧困發生率由13.1%降至4.8%,還有103戶393人未脫貧。

離2019年沿河鄉脫貧摘帽的目標不遠了,駐鄉工作隊隊員們卻沒有鬆口氣、歇一腳:陳鑫張羅著巴渝民俗的最後陳設,準備夏天迎客;王永超在探索電商平臺,讓花菇賣到更遠的地方;張策瀾四處奔波多方協調,為北坡村引入竹筍加工產業……

最初隊員們都是自願報名從繁華都市來到偏遠山村參與脫貧攻堅戰,甚至駐鄉工作時間到了,也選擇留在秦巴山深處繼續戰鬥。但他們需要克服的困難,卻是我們難以想象的,比如家庭的照顧、年幼孩子的管教、病弱父母的呼喚。

戰勝貧困、擺脫貧困,關鍵在人,關鍵在幹部。“不脫貧,我們決不離開!”隊員們以赤子之心和無私奉獻踐行黨的莊嚴承諾。

“我們擼起袖子,我們加油苦幹,走進千家,走進萬戶,謀劃發展,讓群眾都致富,衝出千難,我們踏破萬險,脫貧攻堅到沿河小康……”駐鄉工作隊自己填詞的山歌,久久在耳邊迴盪。

記者手記》》

扶貧一線需要更多這樣的好乾部

周尤

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重慶時強調:“脫貧攻堅戰進入決勝的關鍵階段,務必一鼓作氣、頑強作戰,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城口縣沿河鄉的駐鄉工作隊隊員們做出了莊嚴承諾:不脫貧,我們決不離開!

採訪時,沿河鄉曾經大面積貧困的現象已經看不到,現在的沿河鄉就如駐鄉工作隊副隊長楊勳平所說是個大工地——71個脫貧攻堅規劃項目全部開工建設。

而這一切都離不開駐鄉工作隊隊員的汗水和付出。

打贏脫貧攻堅戰,重點在一線,關鍵看幹部。

扶貧幹部要有擔當情懷,時刻準備挑起新時代新使命的千鈞重擔;扶貧幹部要有實幹作風,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幹,一步一個腳印把工作做實做細做到位;扶貧幹部要有奉獻精神,急難險重任務前,攻堅克難,以身作則。而這些都在沿河鄉駐鄉工作隊隊員身上得到了生動印證。

扶貧一線需要更多這樣的好乾部,想做事、能做事,扶真貧、真扶貧。只有這樣,才能啃下“硬骨頭”,帶領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