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真的白学了,《李愬雪夜入蔡州》背后竟然有这么精彩的故事

语文真的白学了,《李愬雪夜入蔡州》背后竟然有这么精彩的故事

本文为《元和中兴,几多英雄血泪飘》下部

最重要的一件事——削藩

历史表明,在削藩的问题上,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将国家陷入灾难之中。德宗削藩未果,导致“泾源之变”,连自己都被赶出长安,最后只能接受现实,维持现状。宪宗李纯深知此中关键,因此并未鲁莽行事。

好在,在削藩事务上,李纯有杜黄裳和李绛。

杜黄裳年轻时便才能出众,他中进士后进入郭子仪幕府,担任从事,郭子仪入朝后,杜黄裳留守朔方。德宗在位时,杜黄裳升为监察御史,此后10年未升。顺宗即位后,杜黄裳因为女婿韦执谊担任宰相,才升到太常寺卿。王叔文改革,杜黄裳反对,认为应由太子监国。韦执谊表示不理解,杜黄裳坚持己见。结果,永贞革新失败,韦执谊被贬地方,杜黄裳丝毫不受牵连,可见他的政治眼光。

李纯监国后,杜黄裳成为宰相,他的才能得以更好的发挥。

806年,西川节度使刘辟发兵东川,举兵反叛。朝廷震动,大家都认为蜀地易守难攻,唯独杜黄裳说刘辟不过是个白面书生,很好收拾。他向宪宗推荐了了高崇文。此时的高崇文仅是神策军一普通将领,由于杜黄裳慧眼力荐,高崇文被任命为左神策行营节度使,率领左右神策军以及其他军队讨伐刘辟,一路追击,刘辟在鹿头关连设八寨,高崇文连冲八关,八战全胜,再胜刘辟于德阳、汉州,剑指成都。

不久,成都即被拿下,刘辟出逃吐蕃,路上被活捉。刘辟被灭。高崇文后被任命为成都尹,但他觉得处理政务非自己所长,就请求继续让他在边疆建功立业,走时将成都值钱的物资和舞女等都一扫而空,宪宗也没怪罪。几年之后,高崇文光荣病死,享受无尽哀荣。

李纯将灭刘辟第一功记在杜黄裳名下。

杜黄裳虽有才能,但其不拘小节,宰相位置上没呆多久就外放地方。李纯在剿灭了镇海节度使李锜,处罚了昭义节度使卢从史后,变得有些膨胀。元和四年,面对不听话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时,李纯错误的进行了讨伐,折损了大量兵力后还是失败。

之所以走了弯路,是因为李纯没有听从李绛的建议。

李绛是杜黄裳之外重要的削藩派成员。他28岁中进士,一路从秘书省校书郎经监察御史再到翰林学士。前文说过,宪宗朝的翰林学士直接参与决策,非常重要。李绛一向主张招抚和打击并用的方针,招抚为主,剿灭为辅,整个削藩基本上按照这个方针执行的。

柳暗花明魏博镇

就在削藩大业受阻,人心沮丧时,李纯万万没想到竟然因为一件事,整个形势扭转,变得一片大好起来。

到元和七年,老牌的魏博节度使田继安病死,继任的田怀谏年仅十一,正是人心不稳时。李纯当然知道这是绝佳的处理魏博的机会,但在具体策略上,朝廷内部起了争执。李吉甫建议立即出兵,而李绛经过分析,认为魏博平日内部分裂,各个将领互相牵制,方能相安无事。而今田怀谏年幼,大权一定旁落,诸将一定不服号令,内部必然分崩离析。此时,朝廷不必出兵,而魏博自己会归顺朝廷。(郭嘉也曾如此劝曹操解决袁绍儿子的问题)

果然,田怀谏在军中没有任何威信,权力归于家僮,对麾下将领随意处置,引起众怒。而朝廷偏偏不下任命,更加剧了内部的离心离德。而另一将领田兴素来受到军中尊重,众军都推举他为主帅,于是田兴杀掉家僮等人,将田怀谏远迁,自己请求归顺朝廷。

胜利得来太容易,李纯有些犹豫。但李绛劝他抓住机会,主动拉拢田兴本人,并对魏博镇军民予以恩惠。于是,李纯就任命田兴为魏博节度使,出内库巨款予以重赏,并给魏博六州百姓免赋税一年。同时,派遣宣传干部进入魏博,大力宣传朝廷的好政策,彻底感化人心。

魏博自安史旧部田承嗣割据以来已经过了四十九年,拿下魏博,对整个削藩大计产生了重要的连锁反应,不但朝廷振奋,各藩镇也开始了动摇。

李纯为田兴改名田弘正,魏博军参与了多次平藩战争,成为朝廷重要军事力量。

江州司马青衫湿

魏博之后,李纯的长剑指向淮西,这成为他整个削藩计划最关键的一环。

淮西自李忠臣始不听号令,后来经历了李希烈(杀害颜真卿那位)、陈仙奇、吴少诚、吴少阳、吴元济,前后五十多年不听中央号令,淮西地区地盘虽然不断减少,但其地多年来实行军民合一策略,民风彪悍,且不尊王化,处理起来依旧非常棘手。而淮西地处中原腹地,控制着运河命脉,四面并不与其他割据藩镇相连。一旦拿下淮西,将彻底去除心腹之患。

语文真的白学了,《李愬雪夜入蔡州》背后竟然有这么精彩的故事

元和九年(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病死,其子吴元济接棒,这位公子心高气傲,主动出击骚扰各地,甚至出兵东都洛阳。于是,朝廷正式将淮西列入重点打击对象,发兵十万讨伐吴元济。

当此之时,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与吴元济沆瀣一气,为吴元济求情不成,派家养的刺客深入官军粮草重地河阴转运院,纵火焚烧粮草,严重影响了朝廷计划。(当时藩镇好养刺客,互相刺杀也是家常便饭。著名的传奇《聂隐娘》、《昆仑奴》就是讲的这一时期的武侠故事。)群臣又请求罢兵,李纯不许,派裴度以慰问之名去前线探查情况。裴度回来后,坚决建议讨灭吴元济。韩愈也上书建议讨伐,请宪宗坚定决心。

李师道决心继续为朋友两肋插刀,他派刺客潜入长安,准备刺杀主持淮西事务的武元衡,让其他犹豫的大臣望而却步。

武元衡并不知道危险即将到来。元和十年六月三日四更左右,武元衡像往常一样,从小妾的床上慢慢地爬起来,洗漱毕,仔细穿好圆领紫服,围上贵重的玉带,挂好金鱼袋、戴上幞头,脚踏乌皮六合靴就出门了。武元衡的马刚出靖安坊东门,突然从暗影中冲出一个刺客,一下破灭烛火,同时向前导随从射了一箭,随从当即倒地。武元衡随机被另一刺客用大棒击中大腿,座下马被牵出十余步后,刺客将武元衡头颅砍下揣到怀中,从容逃去。武元衡倒在了血泊中。随后,刺客赶往裴度宅邸,在路上将裴度头部刺伤,因裴度所戴毡帽较厚,故并未伤及性命。(并非精精儿和空空儿那样夸张的文学上的高手)

惨案发生后,朝廷一片哗然,再加上刺客留下恐吓话语,搞得人人自危,连案子都没办法正常侦查。白居易拿出一贯作风,上书请求严惩凶手,李纯早就烦他经常嗡嗡嗡发表议论,借口越权上书,将他贬到江州任司马。这位江州司马开始远离政治,一度心灰意冷,与浔阳江上的琵琶女感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写就了千古流传的《琵琶行》。

语文真的白学了,《李愬雪夜入蔡州》背后竟然有这么精彩的故事

李纯最终顶住了压力,罢免了主张罢兵的两个宰相,任用主战的裴度为宰相,主持平淮西事务。

奇袭蔡州活捉吴元济

裴度的杀手锏是李愬。

李愬是曾平定泾源兵变的名将李晟的第八子。元和十二年(817年),李愬担任唐州、随州、邓州节度使。到任唐州后,李愬向前辈东吴陆逊学习,一方面面对刚刚战败的士兵说自己只是来安抚军士的,打仗不是他的事,让大家放心。另一方面让淮西军兵认为他本领低微,减少戒备。暗地里,李愬逐渐制定出一个大胆的计划:出奇兵直捣吴元济的老巢蔡州,釜底抽薪,一举扫平淮西。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通过斩首行动,瘫痪中枢系统,达到消灭敌方的目的。裴度拿到这个报告后眼前一亮,照准。

李愬一步一步执行自己的计划。第一步,搜集各种情报并加以利用。第二步,俘虏吴元济帐下虞侯丁士良,放下身段争取其反水。丁士良又帮助李愬收服了吴元济的左膀右臂吴秀琳、柳子野、李祐等人。第三步,奇袭。同时,李愬招募死士三千人,专门训练,等待时机。

十月,吴元济老巢蔡州仅剩老弱,李愬认为时机成熟了。一个风雪之夜,李愬命令部队出发。保密工作做的非常好,大家都不知道具体内容,只是按照命令向东进发。一路杀掉对方戍卒和烽火台守军,确保消息不外漏。等到各条道路桥梁都封锁,李愬才下达直取蔡州的命令。众将大惊失色,监军都哭了,大骂中计。然而他们不敢违抗军令,在大风雪中一路行军七十里,人马冻死无数,直抵蔡州城下。

三十年来,官军从未到达城下,因此蔡州并未防备。李愬军顺利入城,城内并未发觉。等到鸡鸣时,吴元济仍不相信官军入城,还以为是假消息。直到听见李愬军令时才发现,但是已经晚了。吴元济被擒,淮西平定。

蔡州平定,全国鼓舞,人民振奋。远在连州的刘禹锡激动地写下了平蔡州三首,其中一首假借老翁之口,诉说激动之情。

汝南晨鸡喔喔鸣,城头鼓角音和平。

路旁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

老人收泣前致辞,官军入城人不知。

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宝承平时。

大约是最后一战

淮西的平定,对各个藩镇产生了连锁反应,以前反叛的横海、幽州节度使纷纷请求归顺。

只有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仍在犹豫。他曾深度支持吴元济,又派人刺杀重臣,自知罪孽深重。李师道生性懦弱,大事基本都听妻子魏氏及几个手下的,故此在是否归顺朝廷上左右摇摆。宪宗李纯下定决心剿灭他,在淮西平定的第二年,李纯集结了李愬、田弘正等明星将领讨伐李师道,所向披靡。元和十四年,李师道被部下刘悟所杀,尔后刘悟联络田弘正,将李师道头颅献给后者。田弘正不能确定是否李师道,就找来李师道曾经的部下夏侯澄辨认。夏侯澄抱着头颅端详许久,大声恸哭,并用舌头舔去头颅眼中的尘土,然后继续大哭。

夏侯澄不忘旧主,田弘正并没有责怪他。

关于李师道还有一个小插曲。

李师道曾经想邀请韩愈的弟子张籍进入其幕府,张籍没有说你是反叛,我不能从你,而是写了一首《节妇吟》婉言拒绝。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我有丈夫,但是很感激你这么喜欢我。对不起,只恨我们没有在未嫁时相遇。这就是唐人的境界。到了明代,这样的节妇就成了绿茶婊。时代不同,主流意识改变,人的思想也跟着变了。

回归正题,李师道死后,藩镇基本削平。至此,六十年藩镇割据形势宣告结束,天下呈现出安史之乱以来少见的统一局面,史称“元和中兴”。

元和中兴和贞观之治、永徽之治、开元盛世并称为唐代四大治世。(非官方结论)

此事古难全

然而,李纯仅满足于此时此地的胜利,没有从长远考虑,彻底铲除藩镇势力,导致节度使仍拥有重兵。同时,削藩目标实现后,李纯再没有了向上的动力,转而求取长生不老和享受生活,逐渐开始任用小人,排斥忠良,就连平淮西中立下大功的宰相裴度也被外调为节度使。

宪宗晚年,重拾早年深恶痛绝的奢侈作风,收取地方进奉,骄奢淫逸,造成百姓流离失所。更为严重的是,宪宗崇佛佞佛,元和十四年,令人迎请法门寺佛骨于京师奉养,借此大量敛财,致使百姓大量破产。而韩愈因为上书谏言反对迎佛骨被宪宗贬到潮州任刺史。韩愈万分失望,在给侄子韩湘子的诗中写道: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语文真的白学了,《李愬雪夜入蔡州》背后竟然有这么精彩的故事

李纯还大量服食各类所谓仙丹,造成中毒,导致神智错乱,动辄杀害身边宦官。宦官为了自保,就密谋将李纯杀害,对外说是暴死,谁也不敢追究责任人,事情就这么稀里糊涂的过去了。

此为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距唐代开国已过去202年,距安史之乱爆发已过去65年,距黄巢造反58年,距唐朝灭亡87年。

为何李纯前期能励精图治开创元和中兴,而后期却将局势搞得一团糟,最后落得身死?

其实,在他死前的元和十四年已经有了答案。

那一年,李纯问宰相崔群:为什么玄宗的统治,先治理得很好而后却陷入乱局?

崔群回答:玄宗任姚琮、宋璟、韩休、张九龄则治理好,用宇文融、李林甫、杨国忠则乱。所以用人的关系很大。人都说安史之乱为反乱的起点,我认为张九龄罢相,起用李林甫才是治乱分界。

可惜,此时的李纯已经深度油腻,再也不是那个奋发雪耻的有志青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