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湖州乡村|20120428,吴兴区织里镇轧村


广平桥,俗称北桥,三孔石梁桥,轧村村北桥头自然村,南北向。

桥北侧紧靠金刚墙的排柱上有“时大明正德11年岁次丙子重建”。

其始建年代更早,桥上的覆莲望柱是典型的宋元风格。有武康石和太湖石两种石材,太湖石如此做法在湖州境内比较少见。

广平桥桥面带着一定弧度。两侧桥名一侧为阳刻,一侧为阴刻。阳刻应该是正德年间,而阴刻桥名时间更早,阴刻桥名是宋元桥的主要特征之一。

广平桥的北侧保存多处传统的民居院落,可惜桥西侧这一处在之后的太湖南排工程河道拓宽中被拆除了。

桥连老宅古树,原先环境相当不错。

老宅子里的老灶头也不多见了。

老灶头、窗子、天井的格局很完整。

桥东侧这一处老宅子好保留着。

老门上曾经的历史痕迹,依旧清晰可辨。

广济桥,俗称方桥,三孔石拱桥,轧村村方桥头自然村,东西向,清代晚期重建。

广济桥西连着东明寺。嘉泰《吴兴志》卷十三《寺院》:“法忍院,在县东北四十五里轧村,钱氏建号善庆院”,吴越国建寺说明最迟在晚唐轧村就已经开始形成聚落了。善庆院即轧村的东明寺,北宋年间改赐法忍院。明洪武年间重建。明嘉靖搬迁再次重建。

轧村的人居历史可上溯到商周时期,分水墩遗址是已知最靠近滨湖的先秦古人类聚落遗址。

分水墩遗址位于轧村东、广济桥南,东紧靠过渡漾,南有通往轧村的小河。遗址属商周时期呈三角地带的高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

分水墩西小河里劳作的渔民。

轧村港东老街,早先的轧村重心在港东。轧村村在南宋以前叫王家庄,南临荻塘运河,北距南太湖仅数里路程。村内居中有一条河面宽阔的河港,两岸人家世代以农为业,同时植桑养蚕,纺丝织锦也是这一带农民的主要产业。

轧村老街富有时代气息的老店铺。高宗皇帝南渡夜宿在江南水乡的小村庄里,心绪不宁,忽然听到外面传来一片“轧轧”的声音,高宗无法入睡,就慢慢走出屋去。外面月光明亮,村子里的人家几乎每户都传出“轧轧轧”的响声,连远处的村庄也隐隐约约传来这种声音。皇帝感到好奇怪,就问身边的侍卫这是什么声音啊。


老街后面的老宅子,老巷子。侍卫回答说:“这里是湖州地界,盛产丝绸,这里的农村有纺车织锦的传统,声音是织机发出的”。高宗一阵感慨,接着又问道:“这个村子叫什么名字啊?”待从回答不知,并问是否找人打听一下。高宗沉思了一会道:“不必打听了,既然这片地方都有轧轧之声,我们就叫它轧村吧”。皇帝是金口玉言,“轧村”之名就沿用至今。

老街上的老木匠活居然还在延续。

老街上的箍桶作坊。

老木匠顾老爷子专注的神情,记忆深刻。时隔7年后,我再访轧村,在港西再次巧遇顾师傅。

顾师傅家在港东的老宅子,在之后的河道拓宽中拆除了,因此他的作坊也搬到了港西了。

老宅子格扇窗上精美的木雕。

透过窗子看到了院子里盛开的杜鹃花。

老宅子的院子显得生机勃勃,至今难忘。但已经不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