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应炼:走阳光之路

4月21日,山东卫视《齐鲁先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奋斗新时代好书记好班子”系列栏目播出了《秦应炼:走阳光之路》。

秦应炼,男,1964年7月出生,现任南沙河镇北池村党支部书记,秦应炼同志自2001年10月担任北池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带领“两委”班子成员和党员群众,克服重重压力,通过财务公开赢得群众信任,盘活利用本村资源建设北池工业园,走出去学习先进理念,推动农村改革,走出了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北池模式”。在2018年7月1日全省新时代激励干部新担当新作为暨“担当作为好书记”“干事创业好班子”表彰大会上荣获“担当作为好书记”,并被省委荣记二等功。

秦应炼:走阳光之路

秦应炼:走阳光之路

秦应炼:走阳光之路

秦应炼:走阳光之路

秦应炼:走阳光之路

秦应炼:走阳光之路

秦应炼:走阳光之路

秦应炼:走阳光之路

好班子带出好队伍

上世纪八十年代,北池村曾被评为枣庄市“工业产值第一村”。村办企业——化工原料厂连续八年创造年利润千万元以上,为北池村赢得“鲁南第一村”的美誉,坊间流传的“大牛二牛,北池玉楼”,北池村是其一。但是后期,由于村“两委”在村务管理上不够公开透明,群众不了解、不明白,意见日益叠加,加之九十年代末,由于国家政策调整和企业管理不善,化工原料厂停产倒闭,矛盾问题突出,引发长期信访,村班子一度陷入瘫痪。2002年,秦应炼当选支部书记后,首先从支部建设入手,带领党员干部认真落实组织生活制度,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对无职党员设岗定责,设立“党员便民服务室”等一系列做法,将班子由“一盘沙”变成“一股绳”、让党员由“站着看”变成“带头干”,涣散的人心重新聚了起来,村支部也重新“硬气”了起来。

好制度管出好村庄

围绕着怎么管好村庄,村“两委”认真汲取了教训,树立了“公道正派、阳光议事”的治村理念。为了打破以往“两委”关门议事、书记个人“说了算”的做法,创新实行了“支部提议、两委商议、党委政府审核、村党员大会审议、村民议事会决议、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的“阳光议事七步法”,村里的大小事务都实行民主决策。同时,还选举产生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建立健全了村务监督委员会相关制度,对村中大小事务采取事前参与、事中监督、事后评估的方式进行全程监督。每月还要定期在28日对村委财务和事务等工作进行审核、监督,真正让党员群众参与并监督村里的每一项决策、每一笔支出,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身清白。干群关系也由“老不信”变为“一呼百应”,对党支部的工作更加支持,大事难事办一件成一件,干部的成就感更强了。

秦应炼:走阳光之路

秦应炼:走阳光之路

好理念趟出好路子

秦应炼通过参加“千名支书进党校”培训和到苏浙一带考察学习,受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启发,创新发展思路,提出成立农村置业股份合作社的想法,通过集体入股、村民自愿认筹的方式,发展置业合作经济。在此基础上,确定了立足产业发展,挖潜资源优势,推动三产融合的发展理念。向闲置资产要效益。盘活老旧厂房建成占地300亩的北池工业园区,引入企业13家,盘活废弃养猪场引入生态养殖项目,每年增加租金收入36万元。在土地资源中找收益。整建制流转土地800亩,引资8500万元建成生态观光示范园,整理坑塘、沟渠等对外出租,增加集体收入10万元。从项目资本中求增益。成立全市首家农村置业股份合作社,采取村民自愿认筹的方式,创新筹集股金37.5万元,一期工程已建成2600平米厂房对外出租,增加集体收入9万元,村民每股每年分红100元,实现了产业振兴。村内各类工业、农业项目年产值达到3亿元,实现税收1500多万元;解决就业600余人,村民人均工资、分红等收益达到22000元。

秦应炼:走阳光之路

秦应炼:走阳光之路

好发展创造好生活

北池村党支部始终坚持“发展成果由群众共享”的理念,确保集体收入用在为群众办实事上,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每年都拿出集体一半以上的收入补贴给每位村民:医保每人补助110元;自来水每方补贴1.5元;卫生费、治安双保、小麦玉米保险村里全部承担,人均年受益达到200多元。去年,依托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工程,累计投资300万元完善了村内基础设施,完成立面改造230户,美化墙面2.4万平米,复铺主干道1.3万平米,建设了综合党群服务中心和文化长廊,打造了高标准的生活区。这一系列的改变最终带动了乡风文明,提高了群众的文明水平,群众对村级工作的满意度不断攀升。

秦应炼:走阳光之路

秦应炼:走阳光之路

秦应炼:走阳光之路

秦应炼:走阳光之路

秦应炼:走阳光之路

秦应炼:走阳光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