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长平一战,秦军已经消灭了赵军主力,为何40年后才灭赵国?

__小易


长平之战是关系到秦赵国运的决定性战役,此战秦国大胜,但是此后的邯郸之战中秦军却遭到惨败。

赵国虎口夺食,最终惹火烧身,结果长平惨败

自秦惠文王时代起,通过商鞅变法就养成了一个坏习惯,就是秦王对外扩张,就要打韩国。韩国地盘不断缩小,秦昭襄王四十七年,秦国大举进攻韩国,韩国本意将上党郡割让给秦国,而就当秦国要吞下上党这块肥肉的时候,赵国虎口夺食了。

战国的第一战神白起

当时上党郡的太守冯亭不接受韩王关于将上党郡割让秦国的举动,擅自率领上党军民投奔赵国,而赵国眼看兵不血刃的能够夺取上党土地,也乐得其成,就接纳了上党郡及冯亭,而这样就完全惹怒了秦国,于是秦国将进攻韩国的战略方向,调整为进攻赵国。占小便宜的赵国惹火烧身了。

秦军迅速攻克上党郡,并且大军直逼赵国境内,赵国立即调集兵马迎战,双方在长平展开激战,由于野战不利,赵军统帅廉颇改进攻为防守,准备用拖延战术拖垮秦军。

长平之战

但是前线赵军40多万,消耗巨大,赵国的国力无法面对长期的战争,有次赵王反而比秦昭襄王更着急,最终赵国临阵换帅,用赵括替换了将主张防守的廉颇,想要速战速决。然而秦军此时也更换主帅,秦国战神亲自赶赴长平前线,最终白起与赵括的较量中,秦军取得决定性胜利,赵军惨败,赵括被杀,投降秦军的赵军就达到40万,随后为了消耗赵国有生力量,秦军将这四十多万降卒全部坑杀。

秦昭襄王志在灭赵,却临阵换帅,最终功败垂成

长平之战后,秦昭襄王还不甘心,他想要一举灭亡赵国,于是继续向赵国腹地发动进攻,并且兵临邯郸城下。但是此时秦军主将出现变故,秦国也换将了。

长平之战之后,赵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立即向秦国求和,两国曾短暂出现和平,但是很快战端再起。此时秦国的丞相是范雎,赵国人派出苏秦的弟弟苏代前往赵国说服苏秦,苏代向范雎说一旦白起有灭赵大功后,将十分有可能威胁到范雎的丞相之位,范雎听后便向秦昭襄王谏言要求更换秦军,将白起换成了王龁,白起赌气回到秦国。

邯郸之战形势图

后来王齕在邯郸攻城战中屡屡受挫,秦昭襄王想要重新启用白起,白起却耍起了脾气,称病不去(白起最后因此被秦王赐死),而此时魏国公子无忌窃符救赵带来了魏国援军,平原君在手下的门客毛遂帮助也请来了楚国援军,赵魏楚三国联军最终击败秦军,赢得了邯郸战役的胜利。此后三国军队反攻一度重新夺取了上党地区,结果秦国的灭赵之战失败。

秦国虽然经历邯郸战役的的失败,但是国力没有受到多少实际损失。而赵国虽然赢得邯郸战役的胜利,但是仅仅获得数十年的苟延残喘,长平之战的40多万兵力损失,让赵国短期无法复原。

而就在长平之战的第二年,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在邯郸出生。在邯郸之战的关键时刻,嬴政的老爹嬴异人和吕不韦越过邯郸城墙逃到城外的秦军大营。也就是会所秦赵发生决定性的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的时候,秦国的两代秦王都在赵国的邯郸城内。


大东北的小豆包


本来秦赵长平一战,秦军在大将白起的领导下,已经消灭了赵军主力40万精锐,可以说此时是灭赵的最好的时机。而大将白起也准备起兵直扑赵国邯郸,一举灭国。

那个时候是消灭赵国的最好时机,原因有以下四个:

第一:长平大战时,赵国精锐全部丧失。国内空虚,没有战心。

第二:长平大战时,赵国到韩国借粮,韩国不借。

第三:长平大战时,赵国到魏国借兵,魏国不借

第四:秦军刚大胜,军心正盛,可以一鼓作气灭掉赵国

所以刚打完长平之战时,秦军乘胜追击,是消灭赵国最好的时机,可是转折来了——千百年来屡试不爽离间计又开始了。

赵王派了苏代(苏秦的弟弟)拿着金银珠宝来收买了秦国的丞相范雎(音ju),说如果白起带兵灭了赵国,就会位列三公,就没你这个丞相什么事了,干脆这样,我让赵王给秦国割让六座城池,秦赵议和。

范雎为了一己私利,放弃了国家大义,就同意了苏代的观点,说服了秦昭襄王。理由是:长平大战,国力耗损太大。不宜再战,况且白起手握大秦60万大军的指挥权,一旦有了灭国的功劳,人望太高。

秦昭襄王听从了范雎的建议,接连发诏命让白起回军。

白起奉命回军后,赵国答应割让的6座城并没有给秦昭襄王,秦昭襄王一怒之下,想让白起领军灭赵。可白起拒绝了。原因有三个:

1.长平大战一战三年,军人一旦撤军修养,战心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

2.赵国获得了喘息之机,再次六国发动合纵,有了自保的本钱。

3.武安君白起旧伤复发,无法带兵。

可这三条原因竟成了秦昭襄王逼死白起的理由。最后,白起含冤自刎。

而白起的死也引起了秦军对秦昭襄王的不满,最后导致人心背离。灭赵也只能等到秦始皇来做。


少校柳下惠


本来秦赵长平之战,赵国45万主力部队被秦国坑杀,当时赵国全国震恐,提起白起的名字就能让小孩子止住哭泣。但是接下来范睢接受了赵国的贿赂,劝说秦昭襄王下令白起带兵回到了秦国,以为休养生息。

实际上,长平之战,赵国损失四十五万大军,秦国也损伤折半了,确实需要休养生息。而当时按照白起的意思,应当趁着赵国没有准备的机会趁机攻取邯郸,这样赵国就彻底灭国了。可惜秦国没有抓住这次机会。

到了第二年,秦国一下子反应过来,第二次派兵攻打赵国邯郸,结果赵国这时候又一次启用了老成持重的廉颇,廉颇带领赵国军民,死守邯郸,苦苦支撑。幸好有赵国平原君结好魏国信陵君,信陵君窃符救赵,不但解除了赵国的困局,更对秦军以又一次的重大杀伤。秦军损失惨重,还把范睢举荐的郑安国给陷落其中,投降了魏国军队。

接下来,秦国深恨魏国及楚国等国对赵国的救援,于是又和魏国楚国纠缠了一段时间。但是好景不长,秦国一代雄主秦昭襄王去世了,秦昭襄王之后的两位国君寿命都不长,所以在对外战事上秦国没有太大动静。此时已经是吕不韦开始走上秦国相位了。

而赵国在廉颇出走魏国大梁之后,又出来一位深有谋略的统帅,就是庞煖了。庞煖带领赵军先是消灭了入侵的燕军,稳定了赵国的形式,又打败入侵的秦军,向东打败齐国军队,赵国似乎一下子又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了。庞煖甚至合纵五国大军,深入秦国境内,打到了咸阳附近才被吕不韦派遣的五路大军阻住攻势,最后赵军全师而回。

等到庞煖去世之后,赵国又出了个李牧,以一人之力,力挽大厦之将倾,先后多次打败秦国的侵略大军,甚至李牧在以一对二的情况下依然取得胜利。

在此之前,秦国正式交给了秦始皇掌管。但是秦始皇当上秦王之初并不太平,秦国经历了一个时期的内部乱像:先是有部族的叛乱,接着是嫪毐叛乱,然后又有长安君成蛟叛乱,等到秦始皇平定这些叛乱之后,已经长大成人,正式接掌权力了,吕不韦退出历史舞台,秦国一瞬间涌现出大量年轻的政治家谋略家,可谓兴盛一时。

可惜到了这时,同时期的赵国内部已经完全腐烂了。大臣郭开接受了秦国的贿赂,甘愿担当内应,甚至配合秦国的反间计把李牧送去吃了盒饭。

一代名将李牧到了这时候才突然感叹,自己过去错怪廉颇、乐乘不能终老赵国,原来都是被逼迫的呀。

李牧死,赵国才正式被灭亡了。

由此可见,秦国最好的灭赵机会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挟长平之战大胜的巨大心理优势,速战速决已经空虚的邯郸。

而错过了这个机会的秦国才发现,赵国原来并不缺乏人才,尤其是优秀的武将,在赵国可谓接踵而至,而且各个都是当时全中国最顶尖的将帅。这也导致了秦国最终又花费了几十年时间完成了消灭赵国的历史任务。




阿庆还是阿庆


原因一:

长平一战,秦国的六十万士兵仅剩二三十万,而赵国四十万全军覆没。虽然秦国最终胜利了,但是他的损失也是巨大的,人力和物力都需要时间来恢复。

原因二:当时白起主张一鼓作气灭掉赵国,能更好的震慑其余国家,但是被秦国的丞相范雎所阻止,范雎认为应该先养精蓄锐。

原因三:秦国曾攻打邯郸,但被魏国魏无忌所救。其他诸侯国也是秦国当时没能灭掉赵国的原因。

原因四:赵国有李牧,战国名将。有李牧在足以抵挡秦国多年。


理科男读历史


当时的秦王并没有后来的始皇嬴政有天下一统的雄心和能力,也没想到会有后来的长平之战 的胜利,因为当时赵国大军是由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为主帅,如果不是秦国用反间计,赵孝成王急于求胜,临阵换帅,启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改变廉颇以守为攻,诱敌深入的策略的话,能不能赢还不知道,哪敢想能坑杀40万赵军的巨大胜果。长平之战后赵国一蹶不振,并且赵国北面有匈奴连年征战自保都困难,赵王经此一役沉重打击后只能靠酒色来麻醉自己,致使赵国虽有四大名将的廉颇、李牧也难有起色。

从战略上讲,秦国也不敢顺势强行灭赵,那样必然会导致其他六国的再一次合纵。当时战国时期受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影响。合纵连横(合纵,除秦以外的其他六国或五国同盟攻秦。连横,东西两大强国秦、齐结为同盟。)

其实赵国才是最有希望统一的,从兵员素质上讲,因为长期与匈奴交战,赵兵是很强的,另外四大名将自己就独占两位,不说能统一六国,最少统一三晋还是很有希望的。


壹手好牌


为了打惨赵国,又不能立马歼灭赵国,这样会破坏它的远交近攻的策略,也会招致各国的群起反抗,会招来大麻烦的!


用户4265309973133


最重要的是信陵君的崛起,让秦国不敢有灭国的行动,这个时间持续15年,此外韩国的疲秦之策让秦国暂缓一统天下五年。


不经意间的冲动


首先,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秦军也是损失惨重; 第二,秦昭王听信谗言,否决了白起立即攻占邯郸的建议,导致赵国有时间组织抵抗以及找来魏国援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