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北伐的戰略意圖是什麼?難道僅僅空耗蜀國的實力?

少華聊史


諸葛亮北伐是一種政治象徵,是蜀漢政權能夠存在延續的法理依據。

北伐意味著“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北伐的對象曹魏政權,雖然已經自稱皇帝了,但不過是篡漢之賊,沐猴而冠,我們蜀漢政權才是“嗣武二帝(漢高祖與光武帝)”的正統,所以要北伐,要對亂臣賊子“龔行天罰”!

魏、蜀、吳三家都堅持自己才是受之於天命的合法政權,儘管三方都只是佔居了局部區域,但是各自的官職設置都具有全國性。就連最缺乏合法性的東吳都不斷北伐,“志在平世,奉辭行罰”,以標榜自己是正統,蜀漢又豈能例外?

諸葛亮非常清楚,蜀漢只有十三州里面的一州之地,如果什麼也不幹,就等於默認漢室禪讓給曹魏政權的合法性和正統性,那樣就是自我矮化,慢慢地淪為一個分裂國家的割據政權。那樣,蜀漢也就不戰自敗了,因為已經沒有了理想信念,沒有了法理依據,文臣武將、士人黎庶,都沒有忠於蜀漢的必要了。

蜀只是魏和吳的蔑稱,實際上蜀漢一直都是自稱“漢”,堅信自己才是正統,那麼就必須北伐

不要小看正統和法理這些看起來虛無縹緲的東西,中國有句俗話:“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為什麼曹丕要強迫漢獻帝搞個禪讓儀式,不就是為了宣揚自己稱帝是合法的、正統的嗎?劉備死後,曹魏立即對於蜀漢政權加強了和平演變的輿論攻勢,“名士”華歆、王朗等人給諸葛亮寫信,陳述曹魏政權的法理正義,奉勸諸葛亮不要憑藉益州之小國寡民、逆天行事,而應該取消國號、“舉國稱藩”。這就是從法理上否認蜀漢是繼承東漢的合法政權,從精神上打倒你!



劉備不僅僅是蜀漢的創建者,還是蜀漢的精神領袖,憑藉他的強大人格魅力和社會聲望,足以使蜀漢政權思想統一,堅信蜀漢才是東漢的真正繼承者,只是暫時偏居一隅。但劉禪也好,諸葛亮也好,都沒有這個威望,所以建寧太守雍闓在叛亂後才為自己辯護:“我們都知道天無二日、國無二主,但是現在天下鼎立,卻有三個君主,這讓我們這些位於僻遠地方的人們都很惶惑,不知究竟應該歸附於哪一方面。”

所以諸葛亮專門寫了一篇《正議》來駁斥曹魏的理論攻勢,提出了劉備後蜀漢時期的兩大指導思想:

一、曹丕稱帝是非法的、不義的,必將重蹈王莽之覆轍。

二、天命是永歸蜀漢的,蜀漢政權北伐是奉天之命討伐有罪。

姜維是完全接受了諸葛亮思想的,所以才會堅持北伐,即使蜀漢滅亡後,也絞盡腦汁來恢復漢室。所以古今皆視其為諸葛亮的真正繼承人

光有批判的武器只能淪為嘴炮,還需要武器的批判,所以諸葛亮才要北伐。在諸葛亮北伐時期,除了李嚴等少數滾刀肉不信這一套跳出來被當典型辦了,蜀漢政權內部是非常團結和諧的。即使到了蜀漢滅亡之時,前線將士接到劉禪讓他們投降的命令後,不能接受,拔刀砍石,可見蜀漢軍隊始終貫徹執行了諸葛亮恢復漢室的思想。

即使面對盟友東吳,使臣鄧芝也必須義正辭嚴地強調蜀漢才是正統:“等到我們共同滅魏之後,如果您要不承認我方是天下唯一的天命正統,那麼我們之間一定會戰端再起,而且我們一定能夠取得最後的勝利。”

但諸葛亮死後,他的第一繼承人蔣琬資歷太淺,身體也不好,無法繼續推動北伐,只能採取戰略收縮狀態。而到了第二繼承人費禕時期,這種不得已的收縮居然成了常態,費禕也公然否定北伐,導致蜀漢內部思想陷入混亂。即使後來姜維重新樹立北伐大旗,但為時已晚,連諸葛亮的舊部董厥、兒子諸葛瞻都反對。



“當塗高者,魏也;象魏者,兩觀闕是也。當道而高大者魏,魏當代漢。”(《三國志·魏志·文帝紀》)

任何一個政權,思想亂必定先從知識分子亂起,蜀漢這方面的代表人物就是譙周。他公然支持曹魏的立國依據——代漢者,當塗高,公然反對姜維的北伐政策,直到兵臨城下時公然主張投降。誰能想到之前譙周在劉備時期積極支持劉備稱帝,在諸葛亮時期積極支持北伐呢?

到了蜀漢末年,除了一直打仗的軍隊,文臣和士人已經完全喪失正統思想,自我矮化為地方割據政權,所以才會輕易投降

所以我們可以想見,如果諸葛亮像蔣費時期那樣不北伐的話,蜀漢不可能在劉備去世後再延續四十年,實際上蔣、費都是在消耗諸葛亮思想留下的餘蔭,消耗完了也就是和平演變開始的時候了,這時只有姜維還能夠勉強保持這種思想在軍隊中的存在,但對整個政權在思想上、精神上的慢慢瓦解,他既認識不到,也無能為力——否則他應該寫篇文章來駁斥譙周的《仇國論》。

至於蜀漢的實力,其實在諸葛亮時期沒有消耗多少。前三次北伐時間很短,後兩次北伐都是三年來一次,每次一季度,蜀漢軍也沒有打大的敗仗,軍力國力消耗程度都控制得比較好。

姜維就沒有這種可持續性北伐的頭腦,基本上是每年一打,這才是消耗國力。


海軍史研究會員


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

。這或許是當時所有蜀漢人心目中最想說的一句話,這已經成為了整個蜀漢君臣,生活下去的理念。其實在歷史上偏安於四川的政權,實在是太多了,可是隻有蜀漢是最讓人惋惜和痛心的,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蜀漢被認為是正統的延續,跟南宋、南明是有幾分相似的味道的。而其他政權都是割據政權。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不斷堅持北伐,是有這麼幾條原因的。

第一,只有不斷北伐,才能告訴世人,曹魏不是正統。

諸葛亮先後進行了六次北伐,雖然成效都比較微弱,但是所達到的效果卻是比較不錯的。當時的蜀漢只佔據了天下十三州當中一個州郡,而強大的曹魏佔據著富庶的中原地區。如果這個時候諸葛亮保守不出的話,那不用曹魏前來討伐,他們自身都會混亂。一個大漢王朝的正統繼承者,逐漸會變成小國寡民的地方割據政權,久而久之就會從內部土崩瓦解。諸葛亮的北伐,是為了宣佈蜀漢才是天下正統,而曹魏只是篡奪大漢的逆賊,也只有帶著這樣的口號,才能夠讓蜀漢上下都有一顆奮鬥的心。

第二,北伐才能找到機會,自守只能等著被消滅。

當時的蜀漢是三國當中最弱小的一個,但是它的軍隊卻十分強悍。這是一個比較意外的事情,我們知道曹魏雖然人口眾多,但是到了後期兵力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強大。諸葛亮也是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才會不斷北伐,他認為只要北伐成功一次,那他們恢復中原就有了希望。跟曹魏的對戰從一兩次的突擊戰,變成了六次持久戰,這是諸葛亮無奈之舉。不過如果不打,那只有等著被人消滅,只有不斷奮鬥,才能看到希望的曙光。

第三,加強中央集權,軍民一心。

諸葛亮無疑是當時蜀漢最高領袖,無論是政治上還是軍事上,諸葛亮的地位都是毋庸置疑的,劉禪雖然是皇帝,但是他沒有足夠的能力引導孱弱的蜀漢走上光明大道,所以只能把一切都交給諸葛亮。諸葛亮心裡明白,權力集中在一起的時候,這個集團才不會垮掉,所以他不允許李嚴開府,他知道分權以後的可怕之處。他心裡是向著劉漢天下的,而其他人可就未必了。但是要想一直掌握權力,就必須要掌握軍隊,掌握軍隊唯一的辦法那就是北伐了。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是我們對諸葛亮最好的描述,他一生的志向並沒有實現,但是這阻擋了他流芳百世了嗎?並沒有,反倒是成功的曹魏包括司馬家族,成了大家詬病的對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