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我們到底需要怎樣的物流系統?

2019年我們到底需要怎樣的物流系統?

物流技術發展到今天,已經呈現出百花齊放、如火如荼的繁榮景象。先是各種各樣的人才和資本爭先恐後的加入到這個領域;然後是各種概念炒作,風生水起,你方唱罷我登場,好不熱鬧。大數據、區塊鏈、雲計算、自動化、數字化、無人化、智能化、新物流、新零售,等等。凡是能夠想到的所有高大上的詞彙,在物流技術領域,無一缺席,無一不適用。B2B、B2C、B2B2C、C2B、C2F、F2C、O2O,你如果有一年半載不在這個圈裡混,恐怕連別人講話都聽不懂。可以說,中國的物流發展的這種高燒不退,折射出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本質上是靠印鈔和房地產營造起來的虛假繁榮,一點也不為過。我很不明白,中國物流技術裝備區區數百億的市場,為何引來如此眾多的資本追捧?難道是我們還沒有挖掘出來的一個未來的金礦?

如果看看世界上發達國家的情況,答案是否定的。那麼問題來了,我們到底需要怎樣的物流技術和物流系統?以下就做一個簡單的分析。

物流的本質是什麼?

物流的本質是服務於用戶需求,是追求效率和成本的一致性。

物流的形式多種多樣,無處不在。把貨物從一個地方運送到另一個地方,這是其最基本形式。貨物的種類有幾千萬種,而貨物的形態少說也有千百種,貨物所在的地點和送達的地點也是千萬的級別,運送的方式(包括運輸工具)不同,所需要的時間不同,存儲的環境不同,等等。由此,使得物流本身呈現出千姿百態的複雜形態,這是物流變幻莫測的特點所在。

2019年我們到底需要怎樣的物流系統?

在生產領域,會有原料的供給,成品和半成品的搬運和儲存,以及成品的發運等。生產的產品不一樣,對物流的要求也不一樣,有的快,有的慢,有的多,有的少,千變萬化。但有一點是非常一致的:就是要滿足生產的需求,不要成為生產的制約因素。再細緻一點,就是在有限的空間中,要把正確的物料準時從倉庫配送到生產線,要把成品及時送達倉庫儲存。如此形成一系列的決策,在滿足生產的前提下,採用什麼配送工具?採用什麼配送方式?採用什麼儲存方式?如何降低費用?如此一步一步的分解和細化,最終確定方案。從一個方面來說,生產過程中物流的成本是構成產品成本的一部分,所以,不能無限的提升物流成本。在方案決策的過程中,基於市場競爭力的綜合成本的考慮始終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有時是效率優先,有時是成本優先。

在流通領域,物流過程變得相對單一,即收貨、儲存、揀選、配送。以前還有流通加工,但現在這一環節變得越來越少,以至於可有可無。但是,隨著貨物品種的不斷增加,以及配送目的地的不斷增加,尤其是電子商務的普及,流通領域的物流變得越來越複雜,甚至大大超過生產物流的難度。有時,海量的包裹就成為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如雙十一期間,每天全國有多達5億個包裹要揀選、包裝、分揀、配送,這其實是一個非常艱鉅的工作。而在一些特殊情況下,時間變得很關鍵,比方說要短時間送達的快件,如快餐配送就是一個典型例子。有時,我們還會遇到自然災害、地震、雨雪、堵車等因素的影響。有些服務是可以延遲的,如送餐,實在不行,就不要送了;但有些服務是必須完成的,並且是越快越好,如救人,如戰爭。這樣的一些因素,使得流通領域的物流變得更加沒有計劃性,因而難度更大。其中,在大部分情況下,效率和成本是需要綜合考慮的,如雙十一購物,用戶本來就是圖一個便宜,物流成本自然就不能太高。有些情況下,成本是次要的甚至無需考慮,如救人和救火,在千鈞一髮之際,時間決定了一切。

由此可見,物流的形態不同,所處的環境不同,所服務的對象不同,會反過來要求不同的解決方案。但無論有多少不同,物流的本質是滿足客戶的需求,是一種服務。不同的需求所導致的成本是不一樣的,用戶所能接受的成本也是不一樣的,所以,不同的解決方案和採用不同的技術手段的成本也是不一樣的。所有的物流系統的建設,要圍繞提高效率和控制成本這個主題展開。

智能化物流的本質是什麼?

不管智能化的內容是什麼,從物流本質中,我們應該可以確認,智能化物流的本質只能是進一步提升服務水平和有效控制成本。

有人認為,未來的物流發展方向是智能化,其實這是片面的。基於人類社會發展的不均衡性,以及物流需求的多樣性和複雜性的基本事實,也許智能化是物流技術發展的重要方向,但市場的需求是多樣化的。選擇合適的物流技術和解決方案才是唯一重要且正確的事情。

用戶的需求是什麼?一般的情況應該是“辦好事,少花錢”。所以,決定智能化物流的不是技術,而是其應用所產生的效果。很多時候,很多企業是為智能化而智能化,有些企業根本不清楚智能化為何物,就被一些人忽悠說上了智能化的物流系統。錢是花了,但效果很差,於是才有上當的感覺。

在今天,我們談論智能化物流並非是什麼超前的理念,智能化本身也並非虛無縹緲不可琢磨。但真正瞭解智能化物流的人的確不多。

2019年我們到底需要怎樣的物流系統?

智能,或人工智能(AI)的定義,是非常清楚的,即系統應具備思維、感知、學習、推理判斷和自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用這一定義去套智能物流系統,就會知道,我們現階段的所謂智能物流系統,並非真正的智能物流系統。決策的智能化與執行的自動化乃是智能物流的兩個核心內容。

決策的智能化。智能物流所表現出來的智能,或AI,主要在於通過自動感知外部世界的需求和條件變化,通過知識進行推理、判斷,從而做出正確決策。在供應鏈系統中,智能系統或許可以預知某些需求,從而完成庫存提前佈局,或許可以進行路線的優化,從而縮短運輸距離,或躲避擁堵道路,或選擇最佳的作業工具,等等。在今天大數據廣泛應用的時代,智能物流已經不是夢想,當然,它還有一個長期的進化過程。

2019年我們到底需要怎樣的物流系統?

執行的自動化。則可以理解為高度自動化的物流系統。其中比較重要的執行系統包括AGV系統、機器人系統、自動化立體庫、無人機、自動分揀系統等。智能化系統並非排斥人工的輔助作業,智能化與無人化是不同的概念。

當然,作為一個整體,智能化物流系統還有很多內容,如網絡,如單元器具,如存儲系統等,這些內容與智能有時並無直接關聯。例如,在智能化的物流系統中,一個托盤也許是智能化的部分,具備自我感應的能力,但也可以是非智能的,而是通過系統賦予一定的信息,從而為系統所識別和操作。

無人倉與無人配送是發展方向嗎?

過去的一年,“無人化”和“新零售”是被頻繁提起最多的兩個概念。有些電商企業更是迫不及待的推出了它的無人倉和無人配送系統概念,在稍前的幾年,以KIVA系統為代表的“貨到人”系統更加為人津津樂道,並且催生出一大批新興企業。

2019年我們到底需要怎樣的物流系統?

有人對此很樂觀,也有人對此嗤之以鼻。我想,這兩種態度都是不太客觀的。前者也許對整個物流的生態構成並不瞭解,如認為KIVA可以包打天下,解決一切問題,認為無人倉時代已經到來,隨著人工成本日益高漲,無人配送和無人機配送將成為未來的主要模式,等等。後者還沒有從傳統業務中走出來,對現代物流知之甚少,所以對無人化、無人倉的未來比較悲觀,認為完全沒有必要,也不會有市場,從根本上排斥新事物和新思想。

事實上,KIVA也好,無人配送也好,無人機也好,他們都是基本的物流技術和裝備,都有一定的應用場合和適應場合,這是不可否認的。以KIVA為例,在貨到人揀選環節,KIVA有很多的優點,如佈置靈活、安裝週期短、投資相對較低、便於搬遷等,都是其獨到的優勢,但空間利用率低、作業能力低、優化難度大卻是其明顯的缺點。這些優點和缺點構成了KIVA應用的主要參考因素,在國外,KIVA的發明者在亞馬遜物流系統應用中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功,但即使如此,其它的“貨到人”揀選技術,如多層穿梭車系統、四向車系統、旋轉貨架系統等,也各有其用武之地,其優點和缺點都非常明顯。有人認為無人機沒有什麼用處,但在特殊的環境下,如地震、孤島、山巔、屋頂等場合的救援和配送,無人機將發揮獨特的作用。但無人機和無人配送畢竟成本太高,且存在很多限制,大規模推廣應用顯然是不可能的。尤其在需要低成本配送的電商領域,無人配送也許只是一個概念。

2019年我們到底需要怎樣的物流系統?

物流技術與裝備的範圍,涵蓋的作業範圍包括裝卸、搬運、儲存、揀選、配送等多個方面。貨架、自動化立體庫、揀選系統、分揀系統、貨到人系統、叉車、AGV、無人機、機器人、單元化器具等構成了設備的主體,計算機技術(包括數據庫技術)、網絡技術、自動識別技術(含條形碼技術)、自動控制技術等則構成了整個信息系統的硬件和軟件的基礎,都是物流系統的重要的組成部分。也許機器人、無人機等對大眾來說顯得高大上,認為是物流系統的主角,但他們畢竟只是整個系統中一小部分,甚至在很多情況下也並非不可或缺,這是需要明確的。

最後,選擇什麼樣的物流流技術和解決方案,一定要從物流自身的實際情況和需求出發,千萬不要搞一刀切,更不能照搬照抄、生搬硬套。沒有一種物流技術或裝備是萬能的。一個物流系統中,很多情況下是多種技術的組合。選擇最合適的物流技術去解決具體的問題,應該是解決問題的正確出發點和方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