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和“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两句话,你更认同哪一句,为什么?

素衣山容瘦


断章取义要不得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出自宋代神童汪洙的《神童诗》,前一卷是他将自己和历代神童所作之诗进行挑选汇总,后几卷大多为后人不断进行填补而成。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少小需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学问勤中得,莺窗万卷书。

后面还有许多,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皆是少年努力读书早得志,进而劝世人早读书勤读书,类似于早教典籍《三字经》。

百无一用是书生,出自《杂感》为清朝诗人黄景仁在二十岁左右时,学习科举出现困境时因心情苦闷时有感所作。

《杂感》黄景仁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试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谶chen四声,迷信的人指将要应验的预言,征兆。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与百无一用是书生,它们两者,本身不过是早教教材和少年不得志随口而发的感慨,却被后人不断引用最后却带有了远超出它们本身的含义。

与它们相似,被世人断章取义,最后偏离原本意义的典故与诗句还有很多。

大家再遇到让你感觉不舒服,或者明显有违善意引导世人让人迷惑的诗句典故,别先急着去和别人争辩,直接去找它们的出处,大多数的迷惑不攻自解。


静静思考的风


这两句话,都是有特定的语境、前提和对象的。其实在中文语言中,如此这般两相矛盾的语境也是经常出现的。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是一句格言警句,让人重视读书,所谓“书中自由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所表达的是一个意思。这句话在一定前提下,也是正确的。不仅中国人,世界上自强不息的民族都十分重视读书,比如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还有犹太民族重视教育和读书,与中华民族相比却一点也不逊色。

“百无一用是书生”,讲的是书生,而不是讲读书,这两句话其实也不能得出“读书有用,书生无用”的结论。不同的书、不同的读法,结果肯定也不一样,相同的书,不同的人读不同的理解,结果也不一样。所谓“百无一用”的书生,一种是书呆子,一种是暂时落魄书生,他们都会发出“百无一用”的感慨。真正的读书人,读书启迪智慧,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心明眼亮,干成了多少大事。

我还是喜欢第一句话。


冠羚羊VS妈妈的爱


我当然是更认同前面一句了。至于为什么,在我回答的前面几个类似的问题中都有回答,这里就不再重复啰嗦了。总之前面一句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阅读的重要性或者是说学习的重要性吧。而后面一句则是指光有理论,而不会实践的人,不会学以致用导致的结果。所以读书也一定要讲究思考,读完后能理解消化吸收,以进一步改善自己的思维方式。而不只是把知识装在脑袋里就可以了,只会读不会用,最后大概就成了百无一用了吧,呵呵。


三农创业内蒙牛羊肉


这两句话,我一句都不认同,为什么这么说呢 。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为什么呢?

因为这两句话是两方的极端观念,这是由于年代所造成,在古代“士农工商”四大阶级,商人的地位是极其低下的,工匠在古代也是地位低下,农民也称为草民或贱民,地位也十分低下。所以就只有仕途一条路可走,“十年寒窗苦读,一朝荣归故里”所以才会出现这种诗句。这是当时读书人的出路,只有走上仕途才有出路。

百无一用是书生,是对那些没有走上仕途的读书人所说的。因为那时候的读书人都非常的清高,哪怕没有走上仕途,他也不会去做别的事情,同时他也做不了别的事情。

欢迎大家点赞,关注。 我是 缌念 感谢大家


媤念成瘾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有他的广意性,延继性。百无一用是书生,比较抽象,偏指个别,也是文人自已低调的声音,有谁能教育自己的子女说不用好好读书,读书一点用都没有呢?


自然道之明仪居士


金榜题名,洞房花烛夜。乘龙快婿。有用。孔乙己穿着长衫唯一的站着喝酒。无用。


老猫身敏


我认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OM


我回答你就两个字 沈巍


秋意640


对不起,请去看问答便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