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与百无一用是书生”,究竟哪个更适合现代社会?

快乐视点


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1,这句号已不适合现代社会。

2,应改为:万般皆上品,惟有读书宽。

3,或改为:没有“没出息”的行业,只有“没出息”的人。

二,百无一用是书生。

1,这句话永远正确。苏轼,李白,陶渊明,就是在现代社会,其清高孤傲的文人性格,也会显得格格不入…

2,这句话永远错误。古代历朝的名宰大官多了去了,你能记住几个?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些脍炙人口的诗词,千古流传,难道不是“这些百无一用的书生”最大的用处吗?!


六福雅士


这两种说法都是极端的。

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制度,统治者高高在上,不重视劳动生产和劳动人民。读书人一旦中举做官,便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造成几千年没人研究数理化科学,生产力极其落后,国防落后。

从一个极端又走向另一极端,读书多年又无缘科举的读书人,既无劳动能力又无生产经验,被人嘲为百无一用是书生。

这两种说法与当今社会格格不入,当今社会需要的既有文化又有实践的劳动者,文化人,。不需要封建社会式的腐儒了。


藏拙居山野闲翁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百无一用是书生,两种说法都具偏颇性。不读书当然不行,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纵观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就是华夏文化的传承,盘古开天地就创造了原始文,钟鼎文,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统一了文字,文字记录了文化。我们的老祖宗特别崇尚文化,重视读书,孔子杏坛讲学,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周游列国传播文化。孟母三迁,最后在学校旁定居下来,孔子,孟子都成了圣人。从唐朝时就完善了科举制度,科举取士一直延序到清末。历史上的达官贵人,文人骚客不都是从书堆里走出来的吗?可见读书多么重要啊!当下,没有文化越来越无法生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就要有文化,想要有文化就得多读书。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三百六十行,行行都需要文化。诚然读书重要,人品更重要,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读的书再多又有何用,一些贪官污吏,社会上的黑恶势力,不也有很高的学历,渊博的知识吗?他们的下场如何呢?读书虽高,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试问还高吗?!百无一用是书生,如果死读书,像孔乙己那样,成天子乎者也,什么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不切实际卖弄学问,穷困僚倒,当然没有!学以致用,把书本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就很有用。钱学森怀着满腔爱国心,冲破种种阻挠,回到祖国,凭着记忆,创造出惊天奇迹,你说读书有用吗?所以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百无一用是书生,两种说法都不确切。

见识浅薄,请大师们谅解!


步兰香407


严格说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和“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两句话都不适合现代社会,因为第一句错了一半,而第二句则是全错了。

先说第一句错了一半。“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语出宋代汪洙的《神童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就当时那个年代,这完全是一句大实话。因为在那个万恶的封建旧社会,劳动人民过着猪马牛都不如的生活,你要脱离苦海,也只有读书一条路了。那时候能读书有几人?你只要把书读下来,识得几个字,便可当官当公职,或至少开馆象沈大师那样讲起国学来,自然都是神仙般的日子,那些引车卖浆者流岂能比也?

好好的一句大实话,但无奈话说得太实在了,却落得个被无数人骂了一千多年。不为别的,就是因为前半句“万般皆下品”。你读书就读书,可为啥看不起我们这些读不起书的人?广大劳动人民不高兴了。结果就热闹了:读书人将此奉为座右铭,天天要摇头摆脑的吟诵多少遍;而广大劳动人民愤愤不平,纷纷骂娘,差点就要揭竿而起了。特别是到了上个世纪60、70年代,这句话被扣上孔孟之道的帽子,更是被批得体无完肤死去活来。幸亏汪洙老先生走得早,如果被红卫兵小将们找到他的坟墓,绝对是要被平其坟毁其骨的。其实如果把这句话改一改,矛盾就有可能不那么激化了:“万般皆入品,惟有读书高。”时至今日,这句话显得更不合时宜。现在是文明社会,公正公平,以人为本,如果你再说什么“万般皆下品”,别说动用政法机关,网络水军立马就搞死你。

再说第二句,第二句不折不扣全错了。这句话出自于清代诗人黄景仁的《杂感》诗:“十有九人遭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在封建社会,其实读书人有时也挺不受待见的。这个黄景仁,就是个怀才不遇之人,35岁就去世了。他这两句诗,一是发牢骚,二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他这两句诗,应该是从唐代著名诗人、“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的诗歌中化用而来的。杨炯的《从军行》是很有名的边塞诗,全诗八句,开头两句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怎么样?很有气势吧?最后两句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这首《从军行》抒发的可是投笔从戎、杀敌报国之志。当然到了清朝,政府腐败无能,杀敌无路、报国无门,黄景仁也只好郁郁而终、英年早逝了。“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到了现在,已全然是糟粕,道理就不用赘说了。


李家庄杂说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可以增长知识,丰富个人的阅历,提高个人能力,实现梦想。尤其,现代社会信息科技发展变化快,如饥似渴的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增长新技能更为重要。

现代公司的人才,都是招聘的高学历知识分子,更能体现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句话。要成为社会高级人才,从一开始上学读书,一直到取得高学历,都与孜孜不倦读书分不开,而且,要想成功的取得人生事业上丰硕成果,唯有乘年轻多读书,才是事业有成的必要条件。

百无一用是书生,是指软弱无能的读书人,有一部分人,成天读书,没有学习到书中的真知,不能在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闭门造车,刻板的应用书本知识,脱离实际,最终变成一个无用之人。

在现实生活中,只有活学活用,结合实践的读书,志存高远,与时俱进,才是有用武之地,更能适应当今社会,定会实现远大宏图的。那些死板读书的人,终将会被社会淘汰的。因此,大力提倡与实践结合的读书,这样才能实现人生梦想。


滨磊


个人要适合现代社会,当然要明白现代社会的真实特征(虚假的不算)。现代社会的真实特征有许多,其中最突出的一条:信息全球即时传播。信息有真有假,有虚有实,数量巨大,一不留神,上当受骗是轻的,一旦被带进沟里,很容易荒废人生。

随时甄别信息真伪,靠的是自己的认识思维能力,而认识思维能力的形成,说到底就是读书,不过,读书,不再只是上学、阅读纸质书本,而是随时阅读各种即时信息。

现代社会的这种读书,是人开发自己大脑功能的唯一途径,依旧可以用“高于一切”来表示,并非所谓“人上人”、“高贵”的意思,而是自己不再愚蠢的意思。这种读书,也与“书生”无关,是人就得读,不读的人,只能用自己的体力,比较没有用。


胡氏口语文



爱点头的蚂蚁


百无一用是书生,百无指的是百人没文化知识,一用,知识分子百里之一的比例也不到,上私学的家行少,上不起学。书生有用之才,指有文化知识的人很少。解放后大力搞教育,高中毕业就是知识份子了,大学是高级知识份子。以后普通人都是高级知识份子,自持清高的年代已过去,那么读书必然产生失落感,看看先进国家就知道怎样找到自己的价值了。


马振廷1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更适合现代社会。

因为现在国家实行的

是九年制义务教育,

学生毕业,

基本上普及

大专以上文凭。

所以,

文化是科学

技术原动力,

科学技术又是

第一生产力。


仙湖居士666


读书总没错,都适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