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降的日本兵骨瘦如柴!體格隱喻戰爭勝敗


1945年9月15日,幾名日軍放下武器投降。與二戰前期相比,這些日本兵遭盟軍步步反擊,陷入困境,連吃飽飯都是奢侈。士兵的體格就是戰爭走勢的標誌,隱喻戰爭勝敗,光從他們的體格看,也必是滅亡之軍了。

這是抗戰前期在練習刺殺的日軍士兵。我們對日本人的印象是身材矮小,上了刺刀的三八大蓋甚至比日本兵還高,但抗戰初期的日軍雖然矮小,但較為精壯。圖中可見日軍士兵的手臂已練出較為明顯的肌肉線條,說明這時候的日軍營養較充足,訓練強度也較大。

進入熱兵器時代,雖然在戰爭中不完全是拼體力,但士兵必須體格強壯,才能適應戰場艱苦惡劣環境,也才可能操控好武器。日本38式步槍不加刺刀就有8斤重,又很長,要想拿穩還要精確射擊,沒有一定臂力是不行的。尤其是拼刺刀時,爆發力和耐力至關重要,沒有強壯的身體很難取勝。


正在製作食物的日軍。與當時的西方國家軍隊相比,日軍的伙食並不算多好,但比起當時的中國抗日軍隊又強太多。當時一名日軍的戰時伙食配給,主食是870克,蔬菜660克,鮮肉210克,鹽5克,糖20克,此外還有各種調味品及清酒,甚至還有20支香菸。

這是日軍在行軍休息食用罐頭。除了正常伙食,日軍還配有餅乾、壓縮乾糧、營養罐頭、肉罐頭、肉乾、梅乾等多種無需加工且方便攜帶的食品。

這是日軍兵營使用的醬油桶。日本人的餐食製作很清淡,日本兵常常會澆點醬油下飯。

這是正在吃飯的遠征軍士兵。相比之下,中國軍隊的伙食很簡單,許多士兵處於營養不良狀態,僅有少數嫡系軍隊能供應充足,保證吃飽,但營養也不充分。

日軍從鄉間搶來一些羊。侵華日軍除了上級發的補給,還經常掠奪百姓的糧食牲畜補充伙食供給,鬼子進村時槍尖掛一隻雞的形象,就是日軍到處搶掠的生動寫照。

日軍正在接種疫苗。戰爭初期,日軍一方面伙食補給充足,營養良好,另外醫療條件也比較好。在這方面日本人曾經吃過苦頭,19世紀末日本人侵臺以及甲午戰爭期間,日軍因病死亡的人數遠超戰死人數。到了抗戰期間,日本的醫療技術較為發達,注重戰場衛勤保障和醫療救治。

這是日軍吃的梅乾飯。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每況愈下,物資愈發緊缺,從頓頓有肉到一塊梅乾下飯,還起名叫梅乾飯,看起來像是日本的膏藥旗。

這是在島嶼上向美軍投降的日軍。可以看出,2名日軍較為瘦弱。士兵身體素質的下降,說明日本的境況已江河日下,再不投降,士兵們不被打死也要被餓死。從膘肥體壯到瘦骨嶙峋,這一對比也可看出,打仗就是打後勤,打仗就是拼國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