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儒家,他最初比孟子位尊,卻被趕出孔廟;專家提議:重新入祀


在儒家,他最初比孟子位尊,卻被趕出孔廟;專家提議:重新入祀

在儒家,他最初比孟子位尊,卻被趕出孔廟;專家提議:重新入祀

01

眾所周知,儒家是孔子所創立、孟子所發展、荀子所集其大成的學術流派。

《康熙字典》解釋“儒”字:《唐韻》人朱切《集韻》《韻會》汝朱切,從音襦。學者之稱。《周禮·天官》:四曰儒,以道得民。

從白話層面理解:儒即有道之士。《揚子·法言》:通天地人曰儒。即儒為會通天道、人道者。《漢書·司馬相如傳》顏師古注說:“凡有道術者皆稱儒”。

《說文解字》:“儒,柔也,術士之稱。從人,需聲。”

“儒”是古代對學者的尊稱,即今所謂“學者”,是極普遍的一種名稱。《論語》,孔子對子夏說:“汝為君子儒,毋為小人儒”。可見那時只稱有知識才藝者為“儒”,其中有君子,也有小人。

《漢書·藝文志》:“儒家者流……遊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

在儒家,他最初比孟子位尊,卻被趕出孔廟;專家提議:重新入祀

儒家原先是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其創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時期和諸子百家地位平等,秦始皇“焚書坑儒”後,使儒家遭受重創。而後漢武帝為了維護封建專制統治,聽從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對思想實施鉗制,才使儒家重新興起。

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幾千年來的封建社會,中國人代代傳授的不外《四書》、《五經》。中國人基因中的責任思想(以天下為己任)、忠孝思想(仁、義、禮、智、信)、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倫理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儒家思想教化的結果。

一般人們認為,孔子作古後,“儒分為八”(《韓非子》),其中最主要有兩派,一是孟子出子思一系,二是荀子出子夏一系,這便是先秦儒學。

在儒家,他最初比孟子位尊,卻被趕出孔廟;專家提議:重新入祀

從孔子開始,儒家代表人物,有“四聖十哲七十二賢”之說,這些人成為後來孔廟裡的祭祀對象。

儒家四聖指的:至聖孔子、復聖顏回、宗聖曾子和亞聖孟子。

十哲指的是孔門中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中表現出類拔萃的十位弟子。“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後來又加上有若、朱熹,成為十二哲。

七十二賢:“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

除了以上這些儒家人物,後代能進入孔廟享受祭祀的還有歷代的儒學大師們。這些人統稱先賢和先儒。

在儒家,他最初比孟子位尊,卻被趕出孔廟;專家提議:重新入祀

02

從現在孔廟所祭祀儒家代表人物中可以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先秦儒家三座高峰之一的荀子並未名列孔廟之中。

那麼,為什麼一代儒學巨擘會落了一個這麼一個難堪的境地呢?

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時人尊稱“荀卿”。西漢時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

關於荀子的出生地,據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記載,“荀卿,趙人也。”這沒有什麼爭議的。但是,戰國末期,趙國的疆域縱橫兩千裡,荀子的出生地到底在何處,卻是直到今天仍然眾說紛紜的話題。

荀子成為只有“國籍”,沒有“故籍”、“戶籍”的歷史名人。

在儒家,他最初比孟子位尊,卻被趕出孔廟;專家提議:重新入祀

荀子的籍貫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山西新絳

荀子祖籍古苟國,現今新絳縣北之席村,原稱荀城,即古荀國之都城。春秋時期荀國被晉國所滅。戰國時期三家分晉之後,絳州一帶本屬魏國。但因秦、趙、魏之間的戰爭,國境線犬牙交錯,時有變化。絳州一帶曾屬趙國。臨近的稷山縣廉城,相傳即趙國大將廉頗屯兵之地。故司馬遷在《史記》中為荀子與孟子合寫列傳時,稱荀子為趙人。

山西安澤

有說荀子故里,是位於山西南部的安澤。

河北邯鄲

這種意見認為《史記》把荀子稱“趙人”,而沒有稱“趙國人”,按照約定俗成的解釋,“趙人”只可以解釋為邯鄲人。因為邯鄲是趙國的首都,只有邯鄲才可以稱“趙”,其它的地方是不能夠稱“趙”。

荀子於五十歲時遊學於齊國。齊人有人讒言荀子,於是荀子離開了齊,來到楚國。

公元前255年荀子被春申君任為蘭陵縣令。但有人認為荀子對楚國來講是個危險。所以荀子又離開楚國來到趙國,趙國拜其為上卿。後來楚國有人向楚相春申君進言請荀子回楚,於是春申君派人請回荀子,復任蘭陵縣令。

公元前238年,春申君被李園殺害,荀子罷了官,家居蘭陵。不久就去世了。

在儒家,他最初比孟子位尊,卻被趕出孔廟;專家提議:重新入祀

荀子是第一個使用賦的名稱和用問答體寫賦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稱為“辭賦之祖”。荀子曾經到過秦國,對秦國政治予以肯定,說“秦四世有勝,數也,非幸也”,同時又對秦國重視刑法吏治,輕視仁德士君子的方略不以為然,謂之“縣之以王者之功名,則倜倜然其不及遠矣”。

荀子在齊國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他傳道授業,戰國末期兩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韓非、李斯,漢初政治家、科學家張蒼均為其門下高足。

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惡論,這與孟子的性善說直接相反。他的總論點是,凡是善的,有價值的東西都是人努力的產物。價值來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創造。正是在這一點上,人在宇宙中具有和天、地同等的重要性。

在荀子看來,所謂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本性,是所謂“生之所以然者”。其自然表現為“飢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其實質就是人天然有的抽象的自然生物本能和心理本能。

荀子認為人的這種天然的對物質生活的欲求是和道德禮儀規範相沖突的。他認為人性

“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如果“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紛亂理而歸於暴”。所以說人性是“惡”,而不是“善”。

荀子認為天然稟賦的性情是惡的。因而順應他的發展,將引起人與人的爭奪,賊殺,導致社會的混亂,這就是性惡論。

在儒家,他最初比孟子位尊,卻被趕出孔廟;專家提議:重新入祀

荀子的人性惡論雖然與孟子的剛好相反,可是他也同意,人人都能成為聖人。荀子以為,就人的先天本性而言,“堯舜之與桀蹠,其性一也,君子之與小人,其性一也”,都是天生性惡,後天的賢愚不肖的差別是由於“注錯習俗之所積耳”。後天的環境和經驗對人性的改造其則決定性的作用。通過人的主觀努力,“其禮義,製法度”,轉化人的“惡”性,則“塗之人可以為禹”。

孟子說人皆可以為堯舜是因為人本來就是善的,而荀子論證塗之人可以為禹是因為人後天的努力得來的。

對比孔子和孟子,荀子的思想偏向於經驗以及人事方面,是從社會脈絡方面出發,重視社會秩序,反對神秘主義的思想,重視人為的努力。孔子中心思想為“仁”,孟子中心思想為“義”,荀子繼二人後提出“禮”、“法”,重視社會上人們行為的規範。

荀子以孔子為聖人,但反對孟子和子思為首的“思孟學派”,認為子夏與自己才是孔子思想的傳承人。

在儒家,他最初比孟子位尊,卻被趕出孔廟;專家提議:重新入祀

03

明嘉靖九年,即公元1530年,荀子被罷祀,從此失去和孔子一同吃冷豬肉的資格,原因是“言性惡”和他的兩個學生是法家代表人物。他這兩個青出於藍的學生,韓非子和李斯,一個人為秦國吞併六國帶來了富國強兵的思想和方法,另一個人呢!赫赫有名的大秦丞相。 在反對荀子的人看來,作為老師,他應該為李斯助秦為虐負責。

從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被追封為蘭陵伯,作為先儒從祀孔子,到嘉靖九年間被剝奪從祀資格,荀子死後至今,一共也才享用了不過400多年的孔廟香火。而和荀子同年被搬進孔廟的孟子,不僅在至順二年(1331)被加封為亞聖,還作為“四聖”之一,取得了和孔聖人同堂而食的地位。

在儒家,他最初比孟子位尊,卻被趕出孔廟;專家提議:重新入祀

這種荀子低於孟子的現象,在歷史上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結論。在孟、荀死後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孟子與荀子在儒學上的地位,經歷了先荀後孟到先孟後荀的變化。

孔子從漢武帝之後一直受到朝野的尊崇,成為大成至聖先師,成為中國人的精神偶像。而孟子的歷史命運大致是開始被束之高閣,從唐朝開始逐漸升格,經過宋朝的激烈爭議,到了元朝達成朝野共識,成為中國人的第二個精神偶像,所謂亞聖。

和孔孟相比,荀子走了一個相反的路徑。在漢唐的時候,荀子倍受朝野重視,宋朝開始,荀子受到激烈的批評,其地位也開始跌落,宋代學者開始提議把荀子從儒林中驅逐出去。

在儒家,他最初比孟子位尊,卻被趕出孔廟;專家提議:重新入祀

荀子在儒門中的地位開始一蹶不振,從此再也沒有抬起頭來。

羅列一下孔子之後,荀子和孟子的“風水輪流轉”的歷史,相當有趣。

趙岐《孟子注》,孟子弟子有:樂正子、公孫丑、陳臻、公都子等15人,另外還有:孟仲子、告子、滕更、盆成括四人學於孟子。

荀子弟子:韓非子、李斯、浮丘伯、張蒼、毛亨、陳囂

在儒家,他最初比孟子位尊,卻被趕出孔廟;專家提議:重新入祀

據司馬遷所說,戰國末年,“荀卿之徒,著書布天下”。孟子的弟子於著書立說上便明顯不如荀子。而在社會影響上,孟子的弟子相較於李斯與韓非子,則顯得更弱了。所以從戰國末年到漢初,荀子的影響要大於孟子的影響。

兩漢,儒生所學習的‘五經’及其解說,大多數來自荀子。雖荀孟並稱,但總體而言,荀子仍高於孟子。連董仲舒也“作書美孫卿”。

魏晉南北朝,玄學的興起和儒學的衰落,荀子與孟子同樣遭遇到不受人重視的命運。

隋唐時期,儒學得以復興,荀、孟重新得到重視。魏徵在貞觀十四年上疏中的“君,舟也。民,水也。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即來自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在學術領域,荀子的地位也依然高於孟子。唐代楊倞註解《荀子》,高度評價荀子,“真名世之士,王者之師”,“羽翼六經,增光孔氏”

中唐開始,韓愈在《道統》中追溯道統之傳,以為從堯、舜、禹、湯開始,中經文、武、周、孔,直到孟子。韓愈盛讚孟子為儒家“醇乎醇者也”,是繼孔子之後可尊為“聖人”者。而將荀子僅與揚雄並列為儒家者中“大醇而小疵”者,不在承傳之列,從而開啟了尊孟抑荀之舉。

在儒家,他最初比孟子位尊,卻被趕出孔廟;專家提議:重新入祀

北宋時期,孟子學說得到空前的尊崇,荀子及其學說則受到學者們越來越多的詰難。理學家們針對荀子的天人相分說和性惡說展開激烈批評。

程顥在韓愈評價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抑荀揚孟,他說:“韓退之言孟子醇乎醇,此言極好……其言荀、揚大醇小疵,則非也。荀子極偏駮,只一句性惡,大本已失。”

所以,“荀卿才高學陋,以禮為偽,以性為惡,不見聖賢”,導致“聖人之道,至卿不傳”。

蘇軾緊隨其後,指責荀卿要對李斯助秦為虐的行為負責,“李斯以其名亂天下,其高談異論有以激之也”。

在儒家,他最初比孟子位尊,卻被趕出孔廟;專家提議:重新入祀

朱熹繼承了程頤的立場,同樣從“性惡”等方面對荀子進行批評。認為

“荀卿則全是申韓……然其要,卒歸於明法制、執賞罰而已”,直接將荀子排除在儒家行列之外。

朱熹將《禮記》中的《大學》、《中庸》篇單獨抽出與《論語》、《孟子》並列為《四書》,隨著官方將其定位為科舉法定教科書,孟子成為了繼孔子之後的唯一真傳。

南宋,理學勢力不斷擴大,諸多理學家亦得以在朝中任職。隨著二程與朱子的地位被抬高,荀子在儒家中的地位就變得更加岌岌可危了。

南宋末年,熊鉌在其《禮典議》中第一次提出要將荀子等一批人趕出孔廟。因為“荀況以性為惡,以禮為偽,大體已失,更學何事?”

在儒家,他最初比孟子位尊,卻被趕出孔廟;專家提議:重新入祀

明初,學者宋濂對荀子的“性惡”繼續展開批判,意欲將荀子取消從祀資格。

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禮部右給事中張九功上奏:“臣嘗觀國學及郡縣學,從祀儒先有當黜者……若蘭陵伯荀況,言或近於黃老,術實雜於申韓……以性為惡,以禮為偽……學失大本……豈宜列諸從祀哉?”直言要將荀子等人趕出孔廟。明孝宗並未批准張九功的奏摺,並下詔“是從祀諸賢都照舊不動”。於是,罷祀之議也就暫時告一段落。

嘉靖九年(1530)到來。這一年,在“大禮議”論爭中,靠投嘉靖所好當上首輔的張璁,開始主導孔廟祭祀的更置。

張璁將程敏政在明代開國初年批評荀子、建請黜祀的奏摺原封不動的呈給了嘉靖,並附上“臣謹詳敏政所奏,率多正論可採。”

為了樹立“大禮儀”之爭中自己的正統地位,收到奏摺的嘉靖,批准了這份奏摺。荀子也由此被取消從祀的資格,被人從孔廟中趕了出去。

清延明制,孔廟祭祀的人物不斷增改,但始終沒有再將荀子納入祭祀的對象。

在儒家,他最初比孟子位尊,卻被趕出孔廟;專家提議:重新入祀

04

荀子遭罷祀近五百年後,2019年清明節前,一份由十位知名學者聯名呼籲:讓荀子“重返孔廟”。

專家們認為,荀子罷祀孔廟後,為荀子鳴不平、爭公道,讓荀子重新入祀的聲音並未停止。清人嚴可均就曾寫下《荀子當從祀議》,明確指出:

荀子從祀,實萬世之公議。章太炎認為自孔子而後,二百餘年,堪稱“後聖”,只荀子一人而已。

在儒家,他最初比孟子位尊,卻被趕出孔廟;專家提議:重新入祀

尊荀抑孟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而尊孟抑荀的時代也應該結束了,孟子思想與荀子思想都是對孔子學說的發展,站在道學家們的立場罷祀荀子的理由已不能成立。

專家們提出,作為原創性大儒,荀子不應以先儒從祀,而位應在先賢之列。

(本文圖片為網絡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