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儒家,他最初比孟子位尊,却被赶出孔庙;专家提议:重新入祀


在儒家,他最初比孟子位尊,却被赶出孔庙;专家提议:重新入祀

在儒家,他最初比孟子位尊,却被赶出孔庙;专家提议:重新入祀

01

众所周知,儒家是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的学术流派。

《康熙字典》解释“儒”字:《唐韵》人朱切《集韵》《韵会》汝朱切,从音襦。学者之称。《周礼·天官》:四曰儒,以道得民。

从白话层面理解:儒即有道之士。《扬子·法言》:通天地人曰儒。即儒为会通天道、人道者。《汉书·司马相如传》颜师古注说:“凡有道术者皆称儒”。

《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

“儒”是古代对学者的尊称,即今所谓“学者”,是极普遍的一种名称。《论语》,孔子对子夏说:“汝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可见那时只称有知识才艺者为“儒”,其中有君子,也有小人。

《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

在儒家,他最初比孟子位尊,却被赶出孔庙;专家提议:重新入祀

儒家原先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其创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时期和诸子百家地位平等,秦始皇“焚书坑儒”后,使儒家遭受重创。而后汉武帝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听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对思想实施钳制,才使儒家重新兴起。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中国人代代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中国人基因中的责任思想(以天下为己任)、忠孝思想(仁、义、礼、智、信)、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伦理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儒家思想教化的结果。

一般人们认为,孔子作古后,“儒分为八”(《韩非子》),其中最主要有两派,一是孟子出子思一系,二是荀子出子夏一系,这便是先秦儒学。

在儒家,他最初比孟子位尊,却被赶出孔庙;专家提议:重新入祀

从孔子开始,儒家代表人物,有“四圣十哲七十二贤”之说,这些人成为后来孔庙里的祭祀对象。

儒家四圣指的:至圣孔子、复圣颜回、宗圣曾子和亚圣孟子。

十哲指的是孔门中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中表现出类拔萃的十位弟子。“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后来又加上有若、朱熹,成为十二哲。

七十二贤:“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除了以上这些儒家人物,后代能进入孔庙享受祭祀的还有历代的儒学大师们。这些人统称先贤和先儒。

在儒家,他最初比孟子位尊,却被赶出孔庙;专家提议:重新入祀

02

从现在孔庙所祭祀儒家代表人物中可以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先秦儒家三座高峰之一的荀子并未名列孔庙之中。

那么,为什么一代儒学巨擘会落了一个这么一个难堪的境地呢?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

关于荀子的出生地,据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荀卿,赵人也。”这没有什么争议的。但是,战国末期,赵国的疆域纵横两千里,荀子的出生地到底在何处,却是直到今天仍然众说纷纭的话题。

荀子成为只有“国籍”,没有“故籍”、“户籍”的历史名人。

在儒家,他最初比孟子位尊,却被赶出孔庙;专家提议:重新入祀

荀子的籍贯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山西新绛

荀子祖籍古苟国,现今新绛县北之席村,原称荀城,即古荀国之都城。春秋时期荀国被晋国所灭。战国时期三家分晋之后,绛州一带本属魏国。但因秦、赵、魏之间的战争,国境线犬牙交错,时有变化。绛州一带曾属赵国。临近的稷山县廉城,相传即赵国大将廉颇屯兵之地。故司马迁在《史记》中为荀子与孟子合写列传时,称荀子为赵人。

山西安泽

有说荀子故里,是位于山西南部的安泽。

河北邯郸

这种意见认为《史记》把荀子称“赵人”,而没有称“赵国人”,按照约定俗成的解释,“赵人”只可以解释为邯郸人。因为邯郸是赵国的首都,只有邯郸才可以称“赵”,其它的地方是不能够称“赵”。

荀子于五十岁时游学于齐国。齐人有人谗言荀子,于是荀子离开了齐,来到楚国。

公元前255年荀子被春申君任为兰陵县令。但有人认为荀子对楚国来讲是个危险。所以荀子又离开楚国来到赵国,赵国拜其为上卿。后来楚国有人向楚相春申君进言请荀子回楚,于是春申君派人请回荀子,复任兰陵县令。

公元前238年,春申君被李园杀害,荀子罢了官,家居兰陵。不久就去世了。

在儒家,他最初比孟子位尊,却被赶出孔庙;专家提议:重新入祀

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荀子曾经到过秦国,对秦国政治予以肯定,说“秦四世有胜,数也,非幸也”,同时又对秦国重视刑法吏治,轻视仁德士君子的方略不以为然,谓之“县之以王者之功名,则倜倜然其不及远矣”。

荀子在齐国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他传道授业,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李斯,汉初政治家、科学家张苍均为其门下高足。

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论,这与孟子的性善说直接相反。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正是在这一点上,人在宇宙中具有和天、地同等的重要性。

在荀子看来,所谓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本性,是所谓“生之所以然者”。其自然表现为“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其实质就是人天然有的抽象的自然生物本能和心理本能。

荀子认为人的这种天然的对物质生活的欲求是和道德礼仪规范相冲突的。他认为人性

“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纷乱理而归于暴”。所以说人性是“恶”,而不是“善”。

荀子认为天然禀赋的性情是恶的。因而顺应他的发展,将引起人与人的争夺,贼杀,导致社会的混乱,这就是性恶论。

在儒家,他最初比孟子位尊,却被赶出孔庙;专家提议:重新入祀

荀子的人性恶论虽然与孟子的刚好相反,可是他也同意,人人都能成为圣人。荀子以为,就人的先天本性而言,“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都是天生性恶,后天的贤愚不肖的差别是由于“注错习俗之所积耳”。后天的环境和经验对人性的改造其则决定性的作用。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其礼义,制法度”,转化人的“恶”性,则“涂之人可以为禹”。

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是因为人本来就是善的,而荀子论证涂之人可以为禹是因为人后天的努力得来的。

对比孔子和孟子,荀子的思想偏向于经验以及人事方面,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法”,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

荀子以孔子为圣人,但反对孟子和子思为首的“思孟学派”,认为子夏与自己才是孔子思想的传承人。

在儒家,他最初比孟子位尊,却被赶出孔庙;专家提议:重新入祀

03

明嘉靖九年,即公元1530年,荀子被罢祀,从此失去和孔子一同吃冷猪肉的资格,原因是“言性恶”和他的两个学生是法家代表人物。他这两个青出于蓝的学生,韩非子和李斯,一个人为秦国吞并六国带来了富国强兵的思想和方法,另一个人呢!赫赫有名的大秦丞相。 在反对荀子的人看来,作为老师,他应该为李斯助秦为虐负责。

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被追封为兰陵伯,作为先儒从祀孔子,到嘉靖九年间被剥夺从祀资格,荀子死后至今,一共也才享用了不过400多年的孔庙香火。而和荀子同年被搬进孔庙的孟子,不仅在至顺二年(1331)被加封为亚圣,还作为“四圣”之一,取得了和孔圣人同堂而食的地位。

在儒家,他最初比孟子位尊,却被赶出孔庙;专家提议:重新入祀

这种荀子低于孟子的现象,在历史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结论。在孟、荀死后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孟子与荀子在儒学上的地位,经历了先荀后孟到先孟后荀的变化。

孔子从汉武帝之后一直受到朝野的尊崇,成为大成至圣先师,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偶像。而孟子的历史命运大致是开始被束之高阁,从唐朝开始逐渐升格,经过宋朝的激烈争议,到了元朝达成朝野共识,成为中国人的第二个精神偶像,所谓亚圣。

和孔孟相比,荀子走了一个相反的路径。在汉唐的时候,荀子倍受朝野重视,宋朝开始,荀子受到激烈的批评,其地位也开始跌落,宋代学者开始提议把荀子从儒林中驱逐出去。

在儒家,他最初比孟子位尊,却被赶出孔庙;专家提议:重新入祀

荀子在儒门中的地位开始一蹶不振,从此再也没有抬起头来。

罗列一下孔子之后,荀子和孟子的“风水轮流转”的历史,相当有趣。

赵岐《孟子注》,孟子弟子有:乐正子、公孙丑、陈臻、公都子等15人,另外还有:孟仲子、告子、滕更、盆成括四人学于孟子。

荀子弟子:韩非子、李斯、浮丘伯、张苍、毛亨、陈嚣

在儒家,他最初比孟子位尊,却被赶出孔庙;专家提议:重新入祀

据司马迁所说,战国末年,“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孟子的弟子于著书立说上便明显不如荀子。而在社会影响上,孟子的弟子相较于李斯与韩非子,则显得更弱了。所以从战国末年到汉初,荀子的影响要大于孟子的影响。

两汉,儒生所学习的‘五经’及其解说,大多数来自荀子。虽荀孟并称,但总体而言,荀子仍高于孟子。连董仲舒也“作书美孙卿”。

魏晋南北朝,玄学的兴起和儒学的衰落,荀子与孟子同样遭遇到不受人重视的命运。

隋唐时期,儒学得以复兴,荀、孟重新得到重视。魏征在贞观十四年上疏中的“君,舟也。民,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即来自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在学术领域,荀子的地位也依然高于孟子。唐代杨倞注解《荀子》,高度评价荀子,“真名世之士,王者之师”,“羽翼六经,增光孔氏”

中唐开始,韩愈在《道统》中追溯道统之传,以为从尧、舜、禹、汤开始,中经文、武、周、孔,直到孟子。韩愈盛赞孟子为儒家“醇乎醇者也”,是继孔子之后可尊为“圣人”者。而将荀子仅与扬雄并列为儒家者中“大醇而小疵”者,不在承传之列,从而开启了尊孟抑荀之举。

在儒家,他最初比孟子位尊,却被赶出孔庙;专家提议:重新入祀

北宋时期,孟子学说得到空前的尊崇,荀子及其学说则受到学者们越来越多的诘难。理学家们针对荀子的天人相分说和性恶说展开激烈批评。

程颢在韩愈评价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抑荀扬孟,他说:“韩退之言孟子醇乎醇,此言极好……其言荀、扬大醇小疵,则非也。荀子极偏駮,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

所以,“荀卿才高学陋,以礼为伪,以性为恶,不见圣贤”,导致“圣人之道,至卿不传”。

苏轼紧随其后,指责荀卿要对李斯助秦为虐的行为负责,“李斯以其名乱天下,其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

在儒家,他最初比孟子位尊,却被赶出孔庙;专家提议:重新入祀

朱熹继承了程颐的立场,同样从“性恶”等方面对荀子进行批评。认为

“荀卿则全是申韩……然其要,卒归于明法制、执赏罚而已”,直接将荀子排除在儒家行列之外。

朱熹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篇单独抽出与《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随着官方将其定位为科举法定教科书,孟子成为了继孔子之后的唯一真传。

南宋,理学势力不断扩大,诸多理学家亦得以在朝中任职。随着二程与朱子的地位被抬高,荀子在儒家中的地位就变得更加岌岌可危了。

南宋末年,熊鉌在其《礼典议》中第一次提出要将荀子等一批人赶出孔庙。因为“荀况以性为恶,以礼为伪,大体已失,更学何事?”

在儒家,他最初比孟子位尊,却被赶出孔庙;专家提议:重新入祀

明初,学者宋濂对荀子的“性恶”继续展开批判,意欲将荀子取消从祀资格。

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礼部右给事中张九功上奏:“臣尝观国学及郡县学,从祀儒先有当黜者……若兰陵伯荀况,言或近于黄老,术实杂于申韩……以性为恶,以礼为伪……学失大本……岂宜列诸从祀哉?”直言要将荀子等人赶出孔庙。明孝宗并未批准张九功的奏折,并下诏“是从祀诸贤都照旧不动”。于是,罢祀之议也就暂时告一段落。

嘉靖九年(1530)到来。这一年,在“大礼议”论争中,靠投嘉靖所好当上首辅的张璁,开始主导孔庙祭祀的更置。

张璁将程敏政在明代开国初年批评荀子、建请黜祀的奏折原封不动的呈给了嘉靖,并附上“臣谨详敏政所奏,率多正论可采。”

为了树立“大礼仪”之争中自己的正统地位,收到奏折的嘉靖,批准了这份奏折。荀子也由此被取消从祀的资格,被人从孔庙中赶了出去。

清延明制,孔庙祭祀的人物不断增改,但始终没有再将荀子纳入祭祀的对象。

在儒家,他最初比孟子位尊,却被赶出孔庙;专家提议:重新入祀

04

荀子遭罢祀近五百年后,2019年清明节前,一份由十位知名学者联名呼吁:让荀子“重返孔庙”。

专家们认为,荀子罢祀孔庙后,为荀子鸣不平、争公道,让荀子重新入祀的声音并未停止。清人严可均就曾写下《荀子当从祀议》,明确指出:

荀子从祀,实万世之公议。章太炎认为自孔子而后,二百余年,堪称“后圣”,只荀子一人而已。

在儒家,他最初比孟子位尊,却被赶出孔庙;专家提议:重新入祀

尊荀抑孟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而尊孟抑荀的时代也应该结束了,孟子思想与荀子思想都是对孔子学说的发展,站在道学家们的立场罢祀荀子的理由已不能成立。

专家们提出,作为原创性大儒,荀子不应以先儒从祀,而位应在先贤之列。

(本文图片为网络资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