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長平之戰的四十萬俘虜這樣殺,秦國將會獲得更大利益

俘虜是一個戰爭難題。假如手上有十萬的戰爭俘虜,是放了還是殺了,這是一個選擇難題。放了俘虜就會讓敵軍多增加了十萬軍隊,不放在那裡養著又會增加糧食危機,十萬人的吃喝誰負擔得起;殺了十萬軍隊,那個軍隊首領的名聲肯定是不好的,而且國與國之間的仇恨又會加深。

原來長平之戰的四十萬俘虜這樣殺,秦國將會獲得更大利益

針對“俘虜”在戰爭上有著不一樣的思想藝術,無論是在國家上、軍隊上、政治上都有著戰爭的思想藝術。那麼我們來看一下針對俘虜這塊的戰爭思想藝術,我們以長平之戰趙軍四十萬俘虜來講解。

四十萬的俘虜在歷史上可以說是很少,甚至是沒有的,但長平之戰白起戰神坑殺四十萬,得了一個“殺人狂”的稱號,白起不殺又不行,按照當時七國的形式來看,僅有趙國和秦國有一拼之力,如果將四十萬軍隊送回去,那無疑是在增添麻煩,又要重新跟趙國打一遍,肯定是不行的。自己國家也養不起四十萬的軍隊,在那裡又白白吃放,增加國家的負擔。

原來長平之戰的四十萬俘虜這樣殺,秦國將會獲得更大利益

那時候的秦昭王對這四十萬大軍的安排也是後怕不已,放是不能放的,只能夠殺了。試想一下針對四十萬軍隊,秦國其實可以做很多文章的,最後的結果雖說是殺,但過程會變得對秦國逐漸有利。

秦國可以以這四十萬俘虜向趙國要求割地賠款、糧草供給、金銀美女之類的要求,這樣的要求是不過分的,還可以製造趙國的麻煩。這樣的話在趙國的朝廷上會形成兩派,一派是應和秦國的要求,將四十萬軍隊給換回來;另一派則會認為秦國這是在無理取鬧,不想給。

這樣做的好處有幾點:首先一旦殺俘虜,趙國一定會追究,秦國則可以糧草不足訴苦,抵擋輿論的追責,誰叫趙國這邊沒有足夠的補給,而秦國又沒有多少糧食。

另外是秦國可以此說趙國沒有誠意怒而殺之,多少可以抵消一些殺俘的負面影響,可以推點責任給趙國,指責是趙國不想挽救這批俘虜,可弱化趙軍人心和士氣。

最後一個好處是,俘虜一旦殺了,趙國朝堂上主張答應要求的必然會指責不答應的那些人,是那些人造成了四十萬精銳的遇害,可讓趙國朝堂上相爭傾軋。

原來長平之戰的四十萬俘虜這樣殺,秦國將會獲得更大利益

其實戰爭肯定會死人的,肯定要將最大的利益歸到勝利方,儘可能將勝利方的損失降到最低,戰爭本就是不好的事情,最後受傷的都是百姓。國與國之間的較量是經常國家謀士武將的鬥爭,誰在戰爭思想藝術上想得更遠,誰就更有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