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習慣一定要逼孩子養成,長大後會感激你的

孩子小時候不能明白的道理,不能堅持的正確的事情,家長一定要幫孩子作出正確的決定,怕孩子長大後責怪你。

電影中《摔跤吧,爸爸》,兩個女兒吉塔和巴比塔,因為打架而展現的摔跤天賦被爸爸馬哈維亞發現了,於是強制女兒學摔跤,既為了繼承自己的摔跤事業,更為了女兒不被世俗的枷鎖禁錮住。

為了訓練女兒的體能,要求凌晨5點起來跑步,不準吃咖喱等辛辣食物,甚至是將長髮剪成短髮...

這些習慣一定要逼孩子養成,長大後會感激你的

女兒們一開始極不適應,也多次懇求父親“放過”她們,幾次故意調慢鬧鐘來逃避訓練,反而訓練更加重了,於是女兒們放棄抵抗,乖乖訓練。

正是一年多的訓練,讓大女兒吉塔一路從省冠軍到國際冠軍,拿到世界冠軍的那一刻,吉塔首先感謝的就是自己的父親,由衷地對爸爸說了句:謝謝你,爸爸

這些習慣一定要逼孩子養成,長大後會感激你的

我想,吉塔是感謝父親逼自己學了摔跤,走上了世界舞臺,成為了耀眼新星;更感謝父親的堅持沒有讓自己成為世俗的犧牲品,不然自己和大多數印度女性一樣:一個整日圍著鍋爐灶臺,伺候丈夫,照顧孩子的家庭主婦。

而父親想的是若是任由孩子舒適地發展,很可能以後會吃盡苦頭。

很多家長在對待孩子的教育上很糾結,既想讓孩子有個快樂的童年,又不想讓孩子被別人比下去,畢竟社會的競爭很殘酷。

很多家長喜歡說“孩子想學什麼就學什麼,讓他自己決定”、“我不想逼著他學,看他自己的意願”云云。

但卻忘記一個事實,孩子沒有成熟的思考和判斷能力,選擇的太多,又不用承擔後果,如果父母不加以正確地引導,很可能孩子是學啥啥不會,做啥啥都沒興趣。

所以,有些東西必須得家長來把關,不能完全放任孩子自由地發展,就像小樹苗,不加修剪,容易長歪。

以下幾個習慣,一定要逼孩子養成,長大後孩子會感激你的。

1、一定要讓孩子有一個才藝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如今的時代,要是沒有一兩個才藝很容易被淹沒在人群中。

想要掌聲和鮮花,還是坐在下面為人家鼓掌?如果是前者,就要讓孩子有個才藝傍身。

這些習慣一定要逼孩子養成,長大後會感激你的

有一期《嚮往的生活》中,劉憲華拉完小提琴後,Angelababy問劉憲華的問題,讓人印象深刻。

Angelababy:你小時候是被父母逼著學小提琴的麼?

劉憲華說:對,被逼著。

Angelababy:那你小時候願意嗎?

劉憲華:我不願意,一直到我十一二歲,就一直不想拉,後來我參加了第一個比賽,從那個時候,就開始喜歡了。

Angelababy:那你現在感謝父母嗎?

劉憲華:非常非常感謝。

Angelababy悵然若失,心裡想的是為什麼父母小時候沒有逼我一把?

孩子小時候學東西覺得苦,覺得累,想要逃避都是本能反應,家長如果捨不得孩子吃苦,孩子長大後就真的沒啥能拿得出手的。

就像我上大學後,才發現身邊的人會跳舞,會唱歌,會滑冰等等,反觀自己啥都不會,看著舞臺上的他們神采奕奕,我一直在想我要是他們該多好,我要是有一項才藝該多好。

這些習慣一定要逼孩子養成,長大後會感激你的

借用《嚮往的生活》中一句話,孩提時代的我們,總是很難先知先覺,父母的逼迫可能嚴厲,卻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2、逼孩子認真讀書

讀書是投資最少,回報最高的行為,讀書和不讀書的人生完全不一樣,不管是生活還是精神層面,當孩子不想讀書時,一定要逼著他讀。

總有些人喜歡用名人讀書少卻成功了的例子來堵父母的嘴,孩子不懂事,家長一定要明白這是極少數的例子。

就像龍應臺說的,讀書求的不是大富大貴,而是未來有更多的選擇,而不是被迫的選擇。

這些習慣一定要逼孩子養成,長大後會感激你的

你也許能看到大學畢業生的工資和高中畢業生的差不了多少,但是差距是隨著時間慢慢拉開的,在一份工作前,誰的選擇更多?肯定是大學畢業生。

我有一個表弟在深圳上班,他初中畢業,只能進廠裡,住的是宿舍,8個人擠在一起,每天要上10個小時,沒有周末,然而工資加起來不到我的一半,況且我是8小時制,雙休,這就是讀書與不讀書的差別。

昨天我寫了一篇《當孩子吵著不想去學校時,給他看看這個紀錄片》中講道,想讀書的人翻身越嶺也要去,如果你的孩子覺得讀書累了,不妨給他看看這個紀錄片。

告訴孩子,讀書不為別人,只為了自己能有更好的選擇。

3、讓孩子自己整理房間

孩子到了能自己整理房間的年紀,父母千萬不要插手,這件事很小,但對孩子的影響卻很大。

有一個孩子一直想不通,每天早上起來就要疊被子,收拾房間,反正在自己家,又沒旁人來看;直到上了大學才發現,當室友的被子亂七八糟、桌子髒亂不堪時,她才明白了父母的苦心。

室友總是以她為榜樣,別的寢室來串門時,總是驚奇而敬佩的眼神讚許她,她很感激父母讓她養成了這個習慣。

幫助孩子約束自己的行為,父母一定要堅持自己的原則,時間長了就會內化為孩子的行為習慣,改不掉了。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看清一個人都是從小細節抓起的,能認真對待生活中的小事情,說明他做其他的事情更加認真,相比別人更有競爭力。

4、不要讓孩子沉溺手機

昨天下班路上我看到兩個小學生低頭玩手機,帶個眼鏡,在想現在的孩子真幸福,我都是上大學後才有了自己的第一部手機,他們現在就有了。

但他們又何其不幸,才上小學就已經帶上了眼鏡,等到上大學後不得上千度?想想都覺得可怕。

這些習慣一定要逼孩子養成,長大後會感激你的

有數據顯示,孩子每天連續玩半小時手機,平均每分鐘會眨眼超過7次,淚膜破裂時間平均小於5秒,長此以往,視力將急劇下降。

正常人的淚膜破裂時間大於10秒,所以孩子玩久了手機視力一定會下降。

手機除了能影響視力外,還會影響學習。

試想下這個場景:

當正在為一道題冥思苦想時,突然想起一句歌詞,於是拿起手機來聽歌了;

做作業累了,看到手機心想休息一下,於是不知不覺玩了一兩個小時;

拿起手機想要查資料時,突然被手機彈出的一個新聞吸引了。

孩子的控制力差,手機又很精彩,家長一定要逼孩子改掉沉迷手機的壞習慣。

5、讓孩子學會社交

人是社會性動物,在社會上生存離不開朋友的幫助。

從小讓孩子去社交,多認識些朋友,對他的發展很有好處。

這些習慣一定要逼孩子養成,長大後會感激你的

跳脫自我中心,視野更寬廣

孩子從出生時就一直被家長視為珍寶,容易給孩子造成以自我為中心的錯覺,如何來改變?交朋友是個不錯的選擇,讓孩子學會分享,認識更多的人,視野更加寬廣。

不會孤僻

一個人的人格總是在社交中不斷地完善的,性格也是在社交中漸漸開朗的,父母只能給無私的愛,而朋友能讓自己發現未知世界。

增進人際關係

當孩子能夠以開放的心和其它的小朋友互動,自然而然地能認識朋友的朋友的朋友……逐步地拓展自己的交友圈,而人際關係在如今社會太重要了。

不要擔心孩子被欺負,小孩子能打成什麼樣?無非就是抓個頭發,搶個玩具,但卻能讓孩子找到玩伴、增進感情,何樂而不為?

放任給孩子帶來的快樂和鼓勵堅持克服困難後給孩子的快樂是截然不同的,這些習慣一定要逼孩子養成,要知道比起孩子小時候無比自由,長大後無比自卑是我們最不願意看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