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奪製造業主導權,美德中誰將勝出?

争夺制造业主导权,美德中谁将胜出?

争夺制造业主导权,美德中谁将胜出?
争夺制造业主导权,美德中谁将胜出?

重真理吧,這才是大智的起點

導讀

中國製造的躍遷壓力巨大,畢竟舊模式路徑不可依賴已是有目共睹,新舊經濟交替下,中國模式正處於裂變之中,未來中國或是美、德模式雜交體。

  • 原文刊登於《世界經濟調研》,此處發佈,內容略有改動。

  • 原文標題:《美、德、中誰將取得製造業主導權》。

争夺制造业主导权,美德中谁将胜出?

大國發力製造業

為了重塑製造業領先地位,德國、美國和中國都在發力,強化政府的推動作用。

德國公佈了《國家工業戰略2030》,政府將持續扶持被列為“關鍵工業部門”的鋼鐵銅鋁、化工、機械、汽車、光學、醫療器械、綠色科技、國防、航空航天和3D打印等十個工業領域,為相關企業提供更廉價的能源和更有競爭力的稅收制度,並放寬壟斷法,允許形成“全國冠軍”甚至“歐洲冠軍”企業,以提高德國工業全球競爭力。

美國白宮發佈了未來工業發展規劃,意在確保美國將主宰未來工業。該文件重點關注人工智能、先進的製造業技術、量子信息科學和5G技術。根據該文件,過去幾十年,美國在新興技術方面一直處於領先地位,現在其他國家在努力追趕,為了確保美國的領導地位,特朗普將制定新的規劃和相關法律。

中國在發力製造業方面雖然與此前相比明顯低調,但相關動作卻在抓緊推進之中。

2018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列為今年七大重點工作任務首位,明確要求推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堅定不移建設製造強國。增強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構建開放、協同、高效的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加大對中小企業創新支持力度,形成有效的創新激勵機制。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了重點方向之後,工信部等部門進一步細化落實了相關舉措。

在貿易摩擦背後,一場製造業主導權、領導地位的爭奪已經拉開帷幕。

那麼,新一輪製造業的爭奪戰在美德中之間將會如何演繹?

争夺制造业主导权,美德中谁将胜出?

三種模式的較量

美國模式:精英模式+橫向升級

20世紀後半期,因信息技術世界進行了再分工,金融業全球膨脹和製造業外遷成為美國的兩大特徵,美國走上了經濟金融化的道路。

從發展路徑看,金融業增加值佔美國GDP比重由1980年的4.80%上升到2016年的7.30%。進一步,由金融業、保險業和房地產業構成的“泛金融部門”的增加值對GDP貢獻率從1980年的15.70%上升到2016年的20.56%。

與此相反,製造業的佔比呈持續下降趨勢,從1980年的20.46%下降到2016年的11.71%。金融業完全超越製造業成為美國經濟最重要的驅動力之一,經濟發展的金融化趨勢明顯。

以房地產為例,在房地產四大鏈條(金融產業鏈、開發產業鏈、中介產業鏈和流通產業鏈)中以房地產基金(REITs)為主的金融產業鏈最為發達,融資主體中只有15%左右是銀行資金,剩下的70%是社會大眾的資金,以金融為媒介說全民做房地產也不為過。經濟金融化的過程中也形成了“10%∶90%”的精英式社會。

但不得不說,美國也是“創意的天堂”,箇中原因或是啟發式教育的訓化,或是車庫文化等成功案例(蘋果、google、亞馬遜等科技公司都是在車庫起家)的引導,或是“初創企業往哪走,風投就往哪走”為創意提供了彈藥,但囿於製造業空心化使得產業在縱深上的空間減小,橫向上部分產業開始趨弱。

金融危機後美國的“再工業化”將目標仍定位在高精尖,意在促使新的技術(3D打印、傳感器等技術)與清潔能源技術、醫療衛生、環境與氣候變化、材料等領域全面開花。

此外,金融業處於強勢地位的風格不變。根據美國財政部公佈的最新數據,截至2018年年底,美國的國債規模達到21.974萬億美元,比美國總統特朗普上任時多出了2萬億美元。美國國債如此快速擴張,依託的就是美元貨幣這一強大的經濟支撐,一級發達的金融市場提供的源源不斷的“彈藥”。

根本上,美國的發展延續了其精英模式。

德國模式:工匠模式+產業垂直升級

以製造業作為經濟脊樑的德國,其金融、教育、社會福利體系都圍繞著“製造業”這個定海神針,具體來說,銀行而非證券業佔據金融領域的頭把交易,銀行傾向於向中小企業貸款的特徵也在世界上獨樹一幟。

此外,雙元制教育開啟“工匠要從娃娃抓起”同時也將“服務工廠”打造成青年人擇業的不二選擇,“十幾歲進入工廠當學徒,獲得職業技術執照後只專注在一顆螺絲釘上”是職業生涯的普遍寫照。

依此觀之,德國提出以物聯網為關鍵詞的“工業4.0”也僅是在工業1.0、2.0、3.0並聯式發展之後的驚人一躍而已。

中國模式:群眾路線+外延型擴張

過去,中國模式在發展中曾出現“環境透支、勞動力透支、資源透支”等問題,但隨著既往問題不斷被暴露,中國也在不斷進行調整。

而從整個發展進程來看,投資、資源、政府強大組織能力是中國製造業崛起的強大推動力。

一方面中國製造技術上“淺嘗則止”只能依靠低價走“親民路線”,與德、美的高精尖拉開差距。

另一方面,中國卻擁有世界上最齊全的產業鏈,小到義烏琳琅滿目的商品、大到高鐵、大型民用飛機、核電設備,可謂將外延式擴張發揮到極致,但是轉型發展壓力之下,依據此前提出的“中國製造2025”,中國意在完成製造業由大到強的轉型,同時通過“一帶一路”與窮人做朋友走起中國式全球化的道路。

争夺制造业主导权,美德中谁将胜出?

中國製造的困難與空間

如果說,美國、德國製造業發展因襲此前的成就,可繼續在原來的高精尖道路上發力,那麼中國製造的躍遷壓力巨大,畢竟舊模式路徑不可依賴已是有目共睹,新舊經濟交替下,中國模式正處於裂變之中,未來中國或是美、德模式雜交體。

第一,環境、人口、就業等因素促使中國製造業必須走斜向運動。

一方面,且不說環境、人口等無法支撐低端製造業氾濫式發展,就是夯實“世界老二”基石實現引領作用也需要在高精尖領域獲得一席之地,因此,製造業註定要在產業縱深上實現突圍。

這從《中國製造2025》將數控機床、航空裝備、機器人等立為戰略必爭產業可窺見一斑。

另一方面,中國的就業壓力註定不可能僅靠“高精尖”一條腿走路,還需藉助創新來產生新的行業、企業,吸納就業的同時也獲得經濟上升的動力。

這在近年來高層及政策層面不斷釋放的推動製造業發展的各種信號中就有所體現。

第二,雜交體意味著中國將探尋製造業內生增長模式。

“工匠精神”讓德國在危機中鶴立雞群,“創新精神”幫助美國實現復甦,對中國而言,藉助WTO製造業獲得今日的體量,但讓中國製造業迅猛擴張的這一頁已經翻過去了。低端製造業亟待鳳凰涅槃,倒逼之下“追求卓越”成為企業不得不的選擇。

以往,“創新”總是遭遇銀行的玻璃牆,如今服務於創業群體的金融平臺雛形漸現,從私募股權投資、風險投資到新三板、創業板再到產業引導基金、互聯網金融,中國已經有了一條完整的鏈條,並且在推動製造業發展中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

争夺制造业主导权,美德中谁将胜出?

全球製造業大格局

世界三個主要強國的不同模式選擇,必然影響到全球產業尤其是製造業活動的空間分佈,以及各國經濟結構調整,問題是誰將實現引領?

從未來工廠流程來看或可尋得思路:“當需要一輛汽車,只需要打開APP,輸入定製化要求,信息就會發送給工廠,工廠將產品種種特性轉化成數據,然後通過計算來安排物料的配送、零件的打磨、以及機器的組裝。最重要的是這條流水線上每個元件都是按照個性化需求生產的並且有自己的身份信息。”

流程中三個核心因子有:實現個性化生產的機器設備、實現機器智能化的硬件及軟件系統、能監測並分析大數據的技術。

以此觀之,美國是工業3.0信息革命時代的集大成者,從IBM、戴爾等硬件公司到SAP、英特爾軟件公司再到ebay、google等互聯網公司無一例外的被美國囊括,得益於此美國也成為全球的“數據中心”。

再看德國,高端機器設備上的競爭力全球可見。

而中國的全產業優勢為其在設備、軟件、數據三方面就地取材、整裝待發提供了便利,互聯網等的彎道超車為其在數據方面提供了突破口,但不得不承認,中國在設備精度、軟件上還是遜了一籌。

在“得數據者得天下”的工業浪潮之下,按照目前形勢,如果說未來世界是一個“人體”,那麼美國是大腦,德國是心臟,中國就是四肢。

但是世界並非亙古不變,國家的競爭追根溯源還在於企業、產業的競爭,福卡智庫此前就預測互聯網、金融、環保、第三次工業革命、體驗經濟五大金剛將作為催化劑主導產業的改造,企業和行業將遭遇“不變等死”。

微觀層面的影響必然集腋成裘在宏觀層面留下倒影,未來五大金剛也會影響美中德三種模式,促使其不斷彼此融合、升級。

屆時,美國大腦旁邊或許有中國、德國這樣的小腦,德國心臟旁邊也會長出美國、中國的肺,中國的四肢或許也有印度的影子,人體的各個器官日益健壯、完備也意味著此次各國“戰略大反轉”塵埃落定。

争夺制造业主导权,美德中谁将胜出?

中國製造業可發力的三個層面

鑑於製造業競爭格局及中國製造業自身的特點,單一維度的優勢難以建起製造業的“護城河”。

未來中國製造業的成功之道在於以下三個層面的多維結合:

基礎+專業+資本+國策

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等工業基礎能力,決定了一個國家制造業的整體素質和核心競爭力。有了基礎能力,要擺脫價值窪地,還需要更專業的知識和技術對製造業進行轉型升級。

以汽車製造為例,如今的汽車,其中所包含的科技信息價值已經遠大於其所使用的材料價值。轉型升級所依賴的技術創新具有高投入、高風險的特徵,倘若僅依靠企業之力,很難保證投入的持續性,成果轉化效果自然也大打折扣,而資本可以有效地填補企業的資金缺口,1992年以來,僅硅谷每年就有一千多家風險投資支持的企業,其中數年後成功的企業佔1/3。

國策支持更是製造業發展的有力推手,例如韓國製造業的發展便是得益於政府從財稅減免、製造業技術引進及自主開發優惠、政府採購政策等多方面的扶持。

有了產業基礎和專業技術,再加上資本和國策的保障,將對製造業的發展直接起到催化作用。

科學家+企業家+匠人+戰略家

當傳統工業經濟日趨到位成熟,大量的機會窗口關閉,原先靠勇氣和運氣主導、乘政策東風而起的企業家成功模式再難複製。

技術變革開啟的新經濟時代已經來臨,要在製造業領域獨佔鰲頭,除了企業家的敏銳嗅覺和冒險精神外,還需要科學家的創新能力,不斷地去研發和探索,又要有匠人的專注,轉型和創新都離不開專注執著的“笨人”長期地耕耘和積累。

此外,戰略家的眼光同樣不可或缺,企業的經營管理靠的是一套複雜的綜合性戰略,戰略方向錯了,再先進的技術也無濟於事。例如日本老牌家電巨頭東芝,在核電領域擴張的戰略方向性錯誤連累其傳統主營領域陣地也不斷“淪陷”,不得不賣身求存。

憑著科學家對未來趨勢的洞見、企業家對普遍規律的敏銳捕捉、匠人對品質的精益求精,以及戰略家全方位的審時度勢,才更可能實現製造業“做大做強”的目標。

融會貫通、雜交通吃

製造業智能化浪潮已經來襲,傳統的“勞動生產率”正逐步被“信息生產率”所取代,只有將信息、數據、設備、應用等各方面雜交通吃,將製造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等交叉融合,使新技術與老技術、新領域與舊領域充分地融會貫通,才能適應新的發展趨勢。

對於中國製造業來說,前有發達國家的貿易壁壘與技術鴻溝,後有低成本地區的“追兵”,多方掣肘下,要實現突圍,中國製造既要咬緊中低端優勢不放鬆,又要向極端製造、超微製造、精密製造、超大型設備製造等領域持續發力,在融會貫通、雜交通吃中實現製造業的飛躍式發展。

關於製造業,福卡智庫作了一系列的相關研究以及項目和課題:

  • 靠什麼讓中國製造上臺階?
  • 揪心!中國製造業如何鳳凰涅槃?
  • 中國製造業到了危機時刻?
  • 福卡觀點 | 中國製造2025,成功還在這5個關鍵

  • 中國製造真相

  • 中國製造業有無未來?——兩種“極端”趨勢

  • 嘉昆太產業協調發展

  • 一江兩岸科創大走廊發展規劃項目

  • 上虞經濟開發區科創島產業規劃

  • 長春建設世界級製造業創新尖峰城市路徑研究

  • 戴南不鏽鋼製品產業的轉型升級方案

  • 嘉定區智能製造及機器人產業發展情況報告

  • 《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和佈局調整,提高經濟質量和效益,爭當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引領者》調研報告

  • 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領域發展趨勢研究——以高端製造業為例

    ......

越複雜的表象

越有深刻的真相

我們旨在

破解複雜,預測未來

關注我們

讓你多一雙慧眼

精彩推薦

園區在中國這麼成功,為什麼印度學不會?

上海成為卓越的全球城市還差什麼?互聯網連接世界,世界卻想失聯?刷抖音的人和讀書的人有什麼不同?中產面臨陷阱,靠什麼支撐大消費?競爭是過勞的惡之源?爭搶非洲!中西方有啥不一樣?

這個被認為是電子鴉片的產業竟然將改變城市!

争夺制造业主导权,美德中谁将胜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