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開國軼事,阻礙他的不是北周皇帝,而是兩個節度使

人們平時說話聊天,議論起歷史來,就要說說歷史的大致順序,秦漢唐宋元明清,中國大一統的朝代就是這幾個,中間的短命王朝和半壁江山的朝代,以及局部的朝代還有很多。

數一數這些大一統朝代的開國皇帝,覺得就數宋太祖趙匡胤得天下最容易了,一群兵將,弄了個黃袍,披在他身上,就完事了!後周的王朝轉瞬之間就結束了。後周由郭威創立,由於郭威沒有兒子,傳位給內侄柴榮,柴榮傳位給幼子柴宗訓,十年的王朝拱手讓給了趙匡胤。

其實,趙匡胤登基做皇帝之後也不容易。

趙匡胤三十三歲坐上龍椅,剛過而立之年,也算是一個毛頭小夥子。這位宋朝的開國皇帝此時正是年富力強、意氣風發,他所發動的兵變奪權,還算仁義,對前朝的皇族都很善待。政變雖然十分順利,可是搞定了京師,改旗易幟,並不能說大功已告成。分散在全國各地的節度使,手握兵權,他們是否會對新朝廷俯首聽命呢?還有那散落在南北的十多個小國呢?要想統一天下,任重而道遠啊!

趙匡胤先遇到了兩塊難啃的硬骨頭。其中之一就是 昭義節度使李筠(jun),他旗幟鮮明地反對新政權。


宋太祖開國軼事,阻礙他的不是北周皇帝,而是兩個節度使


李筠乃是後周的一員悍將,他武藝高強,能挽百斤強弓,早在後唐時代便入伍從軍,歷經後唐、後晉、後漢、後周諸政權,也是見過世面的人。郭威稱帝后,提拔李筠為昭義節度使,坐鎮潞州(今山西省長治地區)。李筠擔任昭義節度使的時間很長,地位相當穩固,可以說是非常有實力的地方諸侯。

趙匡胤政變奪權後,便積極拉攏諸地方勢力。這些地方勢力是什麼心態呢?大唐滅亡之後,進入了經常“城頭變幻大王旗”的年代,大家對政權更迭之迅速早已見怪不怪了,走馬燈似的皇帝們,你方唱罷,我登場,長的折騰十多年,短的也就幾年。對這些小“諸侯”們來說,管他龍椅上坐的是什麼人,只要自己的權勢不受動搖,又有什麼關係呢?所以許多地方勢力紛紛向新的中央政權,趙匡胤的朝廷表示效忠。可是,昭義節度使李筠卻沒有動靜。

趙匡胤當然明白李筠的實力,是一塊不好對付的硬骨頭,於是他主動拉攏,許以高官厚爵。說實話,趙匡胤所開出的條件夠令人心動的,他派使節抵潞州,加封李筠為中書令(副國級)。

當李筠得知來自開封的使節抵達時,他的第一反應就是:拒見。這種態度可把他手下的官員嚇壞了,大家望著這位節度使大人,一臉不解:您這不是要跟朝廷對著幹嗎?說實話,李筠也是過來人,從唐朝滅亡至今,皇帝都不知換多少了,如今又換一個,何必小題大做呢?大家趕緊紛紛上前勸諫,李筠沒辦法,勉強答應宴請朝廷使節。

酒菜都備好了,助興的樂器也擺上來了,所有人都以為李筠回心轉意了。豈料宴剛開席,賓客滿堂,李筠出人意料地令人請出後周開國皇帝郭威的畫像,懸掛於廳壁之上。大家覺得不對勁了,此時李筠竟然對著郭威的畫像,號啕大哭起來。無論是在座的賓客還是左右侍從,無不看傻眼了,李筠這種態度,不明擺著向皇帝使節示威嗎?大家紛紛向使節敬酒賠罪道:“我家主公酒喝多了,千萬別見怪啊。”

其實李筠之所以不願意歸順新朝廷,並非僅僅忠於後周,更大的原因,乃是他認為趙匡胤是後輩,論資歷你趙匡胤算個什麼東西?老子帶兵打仗時,你還是個鞍前馬後跑腿的,居然爬到我腦袋上?豈有此理!況且趙匡胤授予他中書令之職,表面上是升官,實際是要讓他離開潞州前往朝廷赴任,削奪其兵權。這一點,李筠心裡明白著呢。


宋太祖開國軼事,阻礙他的不是北周皇帝,而是兩個節度使


李筠的態度,樂壞了一個人,他就是北漢皇帝劉鈞(注意兩個人的名字差一個竹字頭)。

幾天後,一個來自北漢(山西太原一帶)的使節秘密會見李筠,並帶來了一封信。這封信乃是劉鈞所寫,約請李筠共同起兵,對抗新成立的大宋政權。李筠把這封信給兒子李守節過目,豈料遭到兒子的強烈反對,李守節甚至以淚洗面,苦諫父親莫要對抗中央。李筠哪裡聽得進去,拂袖而去。

建隆元年四月,李筠與趙匡胤的戰爭爆發了。

這場戰爭,李筠信心十足,在他看來,“吾周朝宿將,與世宗(柴榮)義同兄弟;禁衛之士,皆吾舊人”。他認為只要自己扛起郭威、柴榮這杆大旗號召天下,後周舊將以及禁軍官兵勢必會倒戈,推翻趙匡胤的政權易如反掌。

可是李筠的判斷完全錯了。

趙匡胤對後周舊將恩威並施,官兒照當,俸祿照領,日子照過,老婆孩子熱炕頭,有的還提拔重用,有幾個人腦殘的,想為這個僅僅存在了十年的後周效忠呢?對於李筠的叛亂,趙匡胤是有充分準備的,當戰火燃起時,他馬上派大將石守信、高懷德率兵進討。

李筠雖然得到北漢的援助,並被北漢皇帝劉鈞封為西平王,可是很快矛盾就暴露了。北漢與後周是世仇,後周就是推翻後漢建立的,北漢又是後漢的殘存,而李筠口口聲聲自稱後周遺臣,令北漢皇帝大為不滿;同時,北漢皇帝劉鈞派了一名監軍到李筠軍中,這也引起李筠的不滿。這種互不信任嚴重削弱雙方聯合作戰的力量。


宋太祖開國軼事,阻礙他的不是北周皇帝,而是兩個節度使


五月,李筠令兒子李守節鎮守上黨,自己率領三萬多人向南挺進,欲與宋軍一決雌雄。但是宋朝禁軍的戰鬥力名不虛傳,在長平之戰中,石守信力挫來勢洶洶的潞州兵團。為了迅速平定叛亂,剛剛上臺四個多月的趙匡胤決定御駕親征。很快,石守信與高懷德便給皇帝送上一份厚禮,他們在澤州(山西晉城一帶)南大破李筠及北漢聯軍三萬餘人,生擒北漢將領範守圖,擊殺監軍盧贊。

連吃敗仗後,李筠只得龜縮在澤州,嬰城固守。

六月,宋太祖趙匡胤抵達澤州,親自坐鎮前線,指揮攻城。可是澤州的抵抗還是很頑強的,十幾天過去了,城池仍然未被攻克。趙匡胤召將領馬全義詢問攻城之計,馬全義自告奮勇,率領一支敢死隊攻城。這支敢死隊以一往無前的精神奮力登城,馬全義更是身先士卒,在戰鬥過程中,他的手臂捱了一箭,他忍痛將箭桿拔出,不下火線,繼續戰鬥。敢死隊終於登上城牆,趙匡胤投入親兵部隊跟進,守軍終於抵擋不住了。

澤州終於陷落了。李筠不願成為宋軍的俘虜,他在城池陷落後,自焚身亡。這位昭義節度使從起兵到敗亡,不到兩個月的時間。

攻克澤州後,宋軍馬不停蹄,進攻潞州。李筠的兒子李守節獻城投降,由於他早先反對父親造反,因而宋太祖格外開恩,赦免其死罪。

到此為止,第一塊硬骨頭解決了。


宋太祖開國軼事,阻礙他的不是北周皇帝,而是兩個節度使


接下來要解決第二塊硬骨頭。

在李筠叛亂的同時,有一個人也蠢蠢欲動,他就是淮南節度使李重進,一個北方,一個南方,遙相呼應。

在諸節度使中,李重進身份是比較特殊的。他是後周太祖郭威的外甥,也是戰功赫赫的將領,你瞧瞧,你趙匡胤把俺舅舅的江山給奪了,俺怎麼會歸順你呢。在柴榮統治時期,李重進與張永德、趙匡胤等人分掌兵權。後周禁軍有兩大系統,一為殿前司,張永德為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為殿前都指揮使;二為侍衛司,李重進為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柴榮臨死前,把張永德撤職,提拔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可以說,此時後周帝國的兵權就掌握在趙匡胤與李重進兩人手中。

柴榮死後,朝廷授李重進檢校太尉,改淮南節度使,出鎮揚州。不久後,趙匡胤黃袍加身,篡位奪權,而後削去李重進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之職。

恰好在這個時候,李筠在北方起兵反宋,李重進反覆盤算,決定與李筠聯合。他派心腹翟守珣走小路到澤州,與李筠商談聯合的事宜。翟守珣一路奔往澤州,到那兒一瞧,天啊!澤州已被宋軍團團圍困,皇帝趙匡胤還御駕親征,澤州危在旦夕。翟守珣腦袋瓜一轉,識時務者為俊傑,沒去見李筠,而是跑去見了宋太祖趙匡胤,幹什麼呢?告密!把李重進的陰謀和盤托出,關鍵時刻,關鍵之人,幹了一件關鍵的事。

趙匡胤不愧是見過大世面的人,見到李重進的反叛陰謀計劃,並沒有驚慌。宋太祖對翟守珣及隨從都重賞,並讓他悄悄地速返揚州,遊說李重進暫緩起兵,以免宋軍陷入兩面作戰的困境中。這就是李重進的所謂心腹,唉,出賣主子的,都是心腹啊。

翟守珣回到揚州後,編了一套故事忽悠李重進,要點就是說,現在還不是時候,不能輕舉妄動。李重進焉能想到自己已經被出賣了,依舊對他非常信任,於是採取暫時觀望的態度。可是這一觀望,錯失了起兵的最佳時機。


宋太祖開國軼事,阻礙他的不是北周皇帝,而是兩個節度使


在平定了李筠之亂後,宋太祖並沒有直接攻打李重進,因為畢竟到現在為止,他還沒有明著謀反。可是絕對不能讓他繼續在揚州坐大,於是朝廷一紙令下,把李重進由淮南節度使調為平盧節度使,淮南節度使駐揚州,平盧節度使駐遼陽,相差好幾千裡地,一下子給弄到東北去了。這下子李重進更加害怕了,擔心一旦離開老巢,就會遭到趙匡胤的毒手。趙匡胤也是一個想得周到的人,為了讓李重進安心,特賜免死鐵券,以表立場。

李重進心裡明白,像他這樣的人,是新皇帝的眼中釘、肉中刺,一道免死鐵券,難道真能保全性命嗎?他拒絕朝廷的調令,待在自己的地盤,修繕城池,積極備戰,並向南唐求援。南唐早已沒實力與大宋抗衡,哪裡敢出兵相助,一口回絕了李重進的請求。

既然李重進造反已成事實,趙匡胤名正言順地進行討伐了。

建隆元年十月,石守信被委任為揚州行營都部署,轄王審琦、李處耘等將領,率領精銳禁軍部隊討伐李重進。謀臣趙普向趙匡胤指出:“李重進憑恃長淮,繕修孤壘,外絕救援,內乏資糧,宜速取之。”趙匡胤聽從趙普提議,下詔親征,統領六軍將士從開封出發,沿著京杭大運河乘舟順流而下,直撲揚州。

皇帝親征總能鼓舞士氣,前線官兵更是奮勇作戰,終於攻破揚州。李重進的結局與李筠類似,但更悽慘,在城陷時,他縱火自焚,還包括他的家人,都一把火化為了灰燼。

至此,第二塊硬骨頭,也徹底解決。

趙匡胤的心頭大患:李筠、李重進,這“二李”終於消除了。

趙匡胤再看看剩下的一個個小的集團勢力,都是“老鼠尾巴長癤子……沒多大膿水了”,安下心來,慢慢地挨個收拾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