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开国轶事,阻碍他的不是北周皇帝,而是两个节度使

人们平时说话聊天,议论起历史来,就要说说历史的大致顺序,秦汉唐宋元明清,中国大一统的朝代就是这几个,中间的短命王朝和半壁江山的朝代,以及局部的朝代还有很多。

数一数这些大一统朝代的开国皇帝,觉得就数宋太祖赵匡胤得天下最容易了,一群兵将,弄了个黄袍,披在他身上,就完事了!后周的王朝转瞬之间就结束了。后周由郭威创立,由于郭威没有儿子,传位给内侄柴荣,柴荣传位给幼子柴宗训,十年的王朝拱手让给了赵匡胤。

其实,赵匡胤登基做皇帝之后也不容易。

赵匡胤三十三岁坐上龙椅,刚过而立之年,也算是一个毛头小伙子。这位宋朝的开国皇帝此时正是年富力强、意气风发,他所发动的兵变夺权,还算仁义,对前朝的皇族都很善待。政变虽然十分顺利,可是搞定了京师,改旗易帜,并不能说大功已告成。分散在全国各地的节度使,手握兵权,他们是否会对新朝廷俯首听命呢?还有那散落在南北的十多个小国呢?要想统一天下,任重而道远啊!

赵匡胤先遇到了两块难啃的硬骨头。其中之一就是 昭义节度使李筠(jun),他旗帜鲜明地反对新政权。


宋太祖开国轶事,阻碍他的不是北周皇帝,而是两个节度使


李筠乃是后周的一员悍将,他武艺高强,能挽百斤强弓,早在后唐时代便入伍从军,历经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诸政权,也是见过世面的人。郭威称帝后,提拔李筠为昭义节度使,坐镇潞州(今山西省长治地区)。李筠担任昭义节度使的时间很长,地位相当稳固,可以说是非常有实力的地方诸侯。

赵匡胤政变夺权后,便积极拉拢诸地方势力。这些地方势力是什么心态呢?大唐灭亡之后,进入了经常“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年代,大家对政权更迭之迅速早已见怪不怪了,走马灯似的皇帝们,你方唱罢,我登场,长的折腾十多年,短的也就几年。对这些小“诸侯”们来说,管他龙椅上坐的是什么人,只要自己的权势不受动摇,又有什么关系呢?所以许多地方势力纷纷向新的中央政权,赵匡胤的朝廷表示效忠。可是,昭义节度使李筠却没有动静。

赵匡胤当然明白李筠的实力,是一块不好对付的硬骨头,于是他主动拉拢,许以高官厚爵。说实话,赵匡胤所开出的条件够令人心动的,他派使节抵潞州,加封李筠为中书令(副国级)。

当李筠得知来自开封的使节抵达时,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拒见。这种态度可把他手下的官员吓坏了,大家望着这位节度使大人,一脸不解:您这不是要跟朝廷对着干吗?说实话,李筠也是过来人,从唐朝灭亡至今,皇帝都不知换多少了,如今又换一个,何必小题大做呢?大家赶紧纷纷上前劝谏,李筠没办法,勉强答应宴请朝廷使节。

酒菜都备好了,助兴的乐器也摆上来了,所有人都以为李筠回心转意了。岂料宴刚开席,宾客满堂,李筠出人意料地令人请出后周开国皇帝郭威的画像,悬挂于厅壁之上。大家觉得不对劲了,此时李筠竟然对着郭威的画像,号啕大哭起来。无论是在座的宾客还是左右侍从,无不看傻眼了,李筠这种态度,不明摆着向皇帝使节示威吗?大家纷纷向使节敬酒赔罪道:“我家主公酒喝多了,千万别见怪啊。”

其实李筠之所以不愿意归顺新朝廷,并非仅仅忠于后周,更大的原因,乃是他认为赵匡胤是后辈,论资历你赵匡胤算个什么东西?老子带兵打仗时,你还是个鞍前马后跑腿的,居然爬到我脑袋上?岂有此理!况且赵匡胤授予他中书令之职,表面上是升官,实际是要让他离开潞州前往朝廷赴任,削夺其兵权。这一点,李筠心里明白着呢。


宋太祖开国轶事,阻碍他的不是北周皇帝,而是两个节度使


李筠的态度,乐坏了一个人,他就是北汉皇帝刘钧(注意两个人的名字差一个竹字头)。

几天后,一个来自北汉(山西太原一带)的使节秘密会见李筠,并带来了一封信。这封信乃是刘钧所写,约请李筠共同起兵,对抗新成立的大宋政权。李筠把这封信给儿子李守节过目,岂料遭到儿子的强烈反对,李守节甚至以泪洗面,苦谏父亲莫要对抗中央。李筠哪里听得进去,拂袖而去。

建隆元年四月,李筠与赵匡胤的战争爆发了。

这场战争,李筠信心十足,在他看来,“吾周朝宿将,与世宗(柴荣)义同兄弟;禁卫之士,皆吾旧人”。他认为只要自己扛起郭威、柴荣这杆大旗号召天下,后周旧将以及禁军官兵势必会倒戈,推翻赵匡胤的政权易如反掌。

可是李筠的判断完全错了。

赵匡胤对后周旧将恩威并施,官儿照当,俸禄照领,日子照过,老婆孩子热炕头,有的还提拔重用,有几个人脑残的,想为这个仅仅存在了十年的后周效忠呢?对于李筠的叛乱,赵匡胤是有充分准备的,当战火燃起时,他马上派大将石守信、高怀德率兵进讨。

李筠虽然得到北汉的援助,并被北汉皇帝刘钧封为西平王,可是很快矛盾就暴露了。北汉与后周是世仇,后周就是推翻后汉建立的,北汉又是后汉的残存,而李筠口口声声自称后周遗臣,令北汉皇帝大为不满;同时,北汉皇帝刘钧派了一名监军到李筠军中,这也引起李筠的不满。这种互不信任严重削弱双方联合作战的力量。


宋太祖开国轶事,阻碍他的不是北周皇帝,而是两个节度使


五月,李筠令儿子李守节镇守上党,自己率领三万多人向南挺进,欲与宋军一决雌雄。但是宋朝禁军的战斗力名不虚传,在长平之战中,石守信力挫来势汹汹的潞州兵团。为了迅速平定叛乱,刚刚上台四个多月的赵匡胤决定御驾亲征。很快,石守信与高怀德便给皇帝送上一份厚礼,他们在泽州(山西晋城一带)南大破李筠及北汉联军三万余人,生擒北汉将领范守图,击杀监军卢赞。

连吃败仗后,李筠只得龟缩在泽州,婴城固守。

六月,宋太祖赵匡胤抵达泽州,亲自坐镇前线,指挥攻城。可是泽州的抵抗还是很顽强的,十几天过去了,城池仍然未被攻克。赵匡胤召将领马全义询问攻城之计,马全义自告奋勇,率领一支敢死队攻城。这支敢死队以一往无前的精神奋力登城,马全义更是身先士卒,在战斗过程中,他的手臂挨了一箭,他忍痛将箭杆拔出,不下火线,继续战斗。敢死队终于登上城墙,赵匡胤投入亲兵部队跟进,守军终于抵挡不住了。

泽州终于陷落了。李筠不愿成为宋军的俘虏,他在城池陷落后,自焚身亡。这位昭义节度使从起兵到败亡,不到两个月的时间。

攻克泽州后,宋军马不停蹄,进攻潞州。李筠的儿子李守节献城投降,由于他早先反对父亲造反,因而宋太祖格外开恩,赦免其死罪。

到此为止,第一块硬骨头解决了。


宋太祖开国轶事,阻碍他的不是北周皇帝,而是两个节度使


接下来要解决第二块硬骨头。

在李筠叛乱的同时,有一个人也蠢蠢欲动,他就是淮南节度使李重进,一个北方,一个南方,遥相呼应。

在诸节度使中,李重进身份是比较特殊的。他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外甥,也是战功赫赫的将领,你瞧瞧,你赵匡胤把俺舅舅的江山给夺了,俺怎么会归顺你呢。在柴荣统治时期,李重进与张永德、赵匡胤等人分掌兵权。后周禁军有两大系统,一为殿前司,张永德为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为殿前都指挥使;二为侍卫司,李重进为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柴荣临死前,把张永德撤职,提拔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可以说,此时后周帝国的兵权就掌握在赵匡胤与李重进两人手中。

柴荣死后,朝廷授李重进检校太尉,改淮南节度使,出镇扬州。不久后,赵匡胤黄袍加身,篡位夺权,而后削去李重进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之职。

恰好在这个时候,李筠在北方起兵反宋,李重进反复盘算,决定与李筠联合。他派心腹翟守珣走小路到泽州,与李筠商谈联合的事宜。翟守珣一路奔往泽州,到那儿一瞧,天啊!泽州已被宋军团团围困,皇帝赵匡胤还御驾亲征,泽州危在旦夕。翟守珣脑袋瓜一转,识时务者为俊杰,没去见李筠,而是跑去见了宋太祖赵匡胤,干什么呢?告密!把李重进的阴谋和盘托出,关键时刻,关键之人,干了一件关键的事。

赵匡胤不愧是见过大世面的人,见到李重进的反叛阴谋计划,并没有惊慌。宋太祖对翟守珣及随从都重赏,并让他悄悄地速返扬州,游说李重进暂缓起兵,以免宋军陷入两面作战的困境中。这就是李重进的所谓心腹,唉,出卖主子的,都是心腹啊。

翟守珣回到扬州后,编了一套故事忽悠李重进,要点就是说,现在还不是时候,不能轻举妄动。李重进焉能想到自己已经被出卖了,依旧对他非常信任,于是采取暂时观望的态度。可是这一观望,错失了起兵的最佳时机。


宋太祖开国轶事,阻碍他的不是北周皇帝,而是两个节度使


在平定了李筠之乱后,宋太祖并没有直接攻打李重进,因为毕竟到现在为止,他还没有明着谋反。可是绝对不能让他继续在扬州坐大,于是朝廷一纸令下,把李重进由淮南节度使调为平卢节度使,淮南节度使驻扬州,平卢节度使驻辽阳,相差好几千里地,一下子给弄到东北去了。这下子李重进更加害怕了,担心一旦离开老巢,就会遭到赵匡胤的毒手。赵匡胤也是一个想得周到的人,为了让李重进安心,特赐免死铁券,以表立场。

李重进心里明白,像他这样的人,是新皇帝的眼中钉、肉中刺,一道免死铁券,难道真能保全性命吗?他拒绝朝廷的调令,待在自己的地盘,修缮城池,积极备战,并向南唐求援。南唐早已没实力与大宋抗衡,哪里敢出兵相助,一口回绝了李重进的请求。

既然李重进造反已成事实,赵匡胤名正言顺地进行讨伐了。

建隆元年十月,石守信被委任为扬州行营都部署,辖王审琦、李处耘等将领,率领精锐禁军部队讨伐李重进。谋臣赵普向赵匡胤指出:“李重进凭恃长淮,缮修孤垒,外绝救援,内乏资粮,宜速取之。”赵匡胤听从赵普提议,下诏亲征,统领六军将士从开封出发,沿着京杭大运河乘舟顺流而下,直扑扬州。

皇帝亲征总能鼓舞士气,前线官兵更是奋勇作战,终于攻破扬州。李重进的结局与李筠类似,但更凄惨,在城陷时,他纵火自焚,还包括他的家人,都一把火化为了灰烬。

至此,第二块硬骨头,也彻底解决。

赵匡胤的心头大患:李筠、李重进,这“二李”终于消除了。

赵匡胤再看看剩下的一个个小的集团势力,都是“老鼠尾巴长疖子……没多大脓水了”,安下心来,慢慢地挨个收拾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