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陳霸先襲殺王僧辯看南陳、北周、北齊的外交變化

梁朝皇帝被西魏殺死,長江上游大片領土被西魏吞併,按說從此以後,西魏跟南朝就該結下血海深仇了,但一個偶然事件,使得梁朝及繼起的陳朝走上了相反的道路——與齊為敵,以西魏(北周)為友。這是南北朝末期劃時代的事件。

一、權臣治國

承聖三年(554年),西魏執政宇文泰派大軍偷襲江陵(荊州州治,梁元帝蕭繹時期梁朝首都),毫無防備的蕭繹被打了個措手不及,荊州淪陷,蕭繹慘死。

從陳霸先襲殺王僧辯看南陳、北周、北齊的外交變化

江陵淪陷後,北周立西梁傀儡政權,就是因為滅不了梁朝

國不可一日無君,梁元帝突然死去後,梁朝出現皇位空缺期。基於此,當時梁朝中央實力最強的兩大軍閥太尉、揚州刺史王僧辯司空、南徐州刺史陳霸先經過仔細商量後,共同決定擁立梁元帝的第九子蕭方智為皇位繼承人,因為當時蕭方智人在江州(相當於今日的江西),所以二人先尊蕭方智為梁王、太宰,承製行事,待其回到建康(今江蘇南京)以後再登基為帝。

王僧辯和陳霸先為什麼擁戴蕭方智為帝,其實也不是出於公心,只是由於蕭方智年僅12歲,便於控制,這樣一來大權就還在王、陳手中了。然而一個人的到來打破了所有盤算。

二、北國來客

承聖四年(555年)三月,北齊皇帝高洋給王僧辯送來一個人——蕭淵明

,並且致信王僧辯,讓王僧辯舍蕭方智立蕭淵明。蕭淵明是誰,為何高洋如此中意他,蕭淵明又為何有資格當梁朝的皇帝?

從陳霸先襲殺王僧辯看南陳、北周、北齊的外交變化

王剛版高洋

太清元年(547年)侯景一面在東魏舉兵造反,一面又表示願意以河南歸降請求蕭衍出兵相助。蕭衍心動,委任貞陽侯蕭淵明為主帥,率領十萬大軍助力侯景,寒山一敗,梁軍大敗,主帥蕭淵明也被東魏俘虜,不過由於梁朝地位擺在那,東魏大丞相高澄也沒為難他,而是奉之上賓。後來高澄還曾經提議用蕭淵明換侯景,但因為侯景又在梁朝造反,這件事就這麼擱置了。其後高澄遇刺身亡,高洋建國稱帝,蕭淵明也就從東魏熬到了北齊,這一待就是八年,等歸國的時候,蕭淵明已經是快六十歲的老人了。

從陳霸先襲殺王僧辯看南陳、北周、北齊的外交變化

八年間,梁朝內亂不窮,皇帝都換了四個,蕭淵明始終待在北齊,這個時候高洋突然將他送回來,必有所圖。其實從高洋送給王僧辯的信中便可窺探一二。

《梁書·王僧辯傳》:"如聞權立支子(蕭方智),號令江陰,年甫十餘,極為衝藐,梁釁未已,負荷諒難。······彼貞陽侯(蕭淵明),梁武擾子,長沙(蕭懿,梁武帝大哥)之胤,以年以望,堪保金陵。故置為梁主,納於彼國.便詔上黨王渙總攝群將,扶送江表,雷動風馳,助掃冤逆。"

表面上高洋的意思是蕭方智年幼,做了皇帝難以執政,因而還是立年長的蕭淵明為好。但從高洋的信中可以看出,蕭淵明並不是梁武帝的直系後代,而是梁武帝大哥的兒子,也就是梁武帝的侄兒。雖說由於皇室多年混戰,當時梁武帝的兒子們都已經死光了,但成年的孫子乃至重孫不在少數,即使真的覺得蕭方智年齡太小,想立長君,也輪不到旁支的蕭淵明啊。況且王僧辯與陳霸先就是貪圖蕭方智年幼便於控制才立的他。

所以高洋真正的意圖是什麼呢?蕭淵明本是皇族旁支,按理是沒有資格繼承皇位的,如果高洋扶持他當上梁朝的皇帝,其必定對高洋感恩戴德,況且蕭淵明在北齊多年,在南方早已沒什麼根基了,如果想要皇位坐的穩必定得仰仗北齊的勢力,此外蕭淵明年近六旬,比起少不更事的小孩子,更懂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也方便以後北齊跟梁朝溝通,對王僧辯和陳霸先也有一個制衡作用。因此高洋堅持要梁朝擁立蕭淵明為帝,就是由於暫時無法滅掉梁朝,想要在南方建立一個

親北齊政權

三、王僧辯的屈服

對此王僧辯與陳霸先當然不能答應了,尤其是王僧辯,他當時是梁朝的第一執政,勢力遠在陳霸先之上,絕不可能聽任高洋的意見,立蕭淵明,使自己受制於人。因此王僧辯斷然拒絕高洋的提議。既然和談不成,那就只能短兵相接了。不久王僧辯的部隊與北齊護送蕭淵明的部隊在江北相遇,雙方打了一仗,王僧辯兵敗,戰爭的失利使得王僧辯不得不重新考慮高洋的提議。

從陳霸先襲殺王僧辯看南陳、北周、北齊的外交變化

王僧辯

經過與親信商議,王僧辯同意立蕭淵明為帝,同時又提出三個要求,第一,北齊的軍隊不能過江;第二,蕭淵明當皇帝可以,但是必須要立蕭方智為太子;第三,蕭淵明想要三千衛士做自己的保鏢,這一條不能答應。這三個條件可以說是王僧辯精心佈置的,這種情況下蕭淵明即使做了皇帝,也不過就是從北齊的傀儡變成王僧辯的傀儡,使得王僧辯在日後依然能夠掌控局面。接下來就看高洋怎麼考慮了,對高洋來說,北齊已經佔了梁朝江北的大片領土了,現在也吞不下樑朝,況且現在最重要的是跟西魏宇文泰交戰,梁朝這邊只要不給自己背後捅刀子,退讓一步也無所謂。因此高洋不光接受了王僧辯的條件,還主動釋放善意,"凡是梁民,宜聽反國,以禮發還。(北齊書·文宣帝紀)"就是將因戰亂流落北齊的梁朝百姓送回梁朝。

從陳霸先襲殺王僧辯看南陳、北周、北齊的外交變化

北齊遣返梁朝難民

如果就此發展下去,梁朝與北齊短時間內會和睦相處,甚至達成聯盟,而一旦這種情況發生,最為不利的就是西魏了。對北齊來說,不消滅西魏就無法確立自己的正統;對梁朝來說,殺梁元帝之仇,奪領土之恨,是難以磨滅的,因而無論是北齊還是梁朝,西魏宇文泰都是頭等大敵

四、敵在建康

但齊梁蜜月還沒過半年,雙方就又徹底撕破臉來,這一次雙方再也沒能和好。怎麼回事呢,事情是這樣的。王僧辯與北齊媾和的時候,陳霸先坐鎮京口(今江蘇鎮江),不在建康(今江蘇南京),王僧辯也沒有派人告訴陳霸先這一消息,就擅作主張與北齊簽訂合約。

王僧辯為什麼不跟陳霸先商量就自作主張,今天已經不得而知了,但是在陳霸先看來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陳霸先本來的實力就不如王僧辯,現在王僧辯又跟北齊單獨議和,得到北齊的加持,之後王僧辯想幹什麼,幹掉自己獨霸梁朝嗎?還別說,王僧辯的所做所為真有點這麼個意思。當時陳霸先坐鎮京口,而他的周圍分別是杜龕(王僧辯女婿)吳興刺史,任約(娶蕭繹侄女)南豫州刺史,徐嗣徽(王僧辯外甥)秦州刺史,王僧智(王僧辯弟)吳郡太守,韋載(韋睿孫)義興太守,張彪(王僧辯親信)東揚州刺史。等於說陳霸先完全處於王僧辯的包圍圈之中,一旦有風吹草動,王僧辯一口就能吃掉他。

從陳霸先襲殺王僧辯看南陳、北周、北齊的外交變化

陳霸先包圍圈

想到這陳霸先不禁心寒,為了自保陳霸先必須先下手為強,幹掉王僧辯。但王僧辯勢力強大,正面交鋒,陳霸先沒有必勝把握,所以只能偷襲。恰好王僧辯與索虜北齊達成議和,於是陳霸先抓住時機以以"遠求夷狄,假立非次。(陳書·高祖紀)"為理由,從京口起兵突襲王僧辯,事情進展異常順利,在王僧辯還沒反應過來的時候,陳霸先擊殺王僧辯,其後逼退蕭淵明,重立蕭方智為帝,

梁朝中央大權盡入陳霸先之手

後世每每評價此事,都認為陳霸先此舉避免了南朝被北朝吞滅。其後建立陳朝,保住了漢族政權的火種,等待三十餘年,成功等到了同是漢族政權的隋朝統一天下,其無愧為華夏民族的大功臣。但其實我們卻看到,王僧辯與北齊議和後,北齊的軍隊已經退了回去,高洋也暫時沒有吞併梁朝的意思,新帝蕭淵明又完全在王僧辯掌控之中,應該來說這時是侯景之亂後,飽受戰亂的梁朝好不容易贏得的一個喘息機會。但這個機會是王僧辯的,如果邊境就此安寧下去,那麼假以時日代梁稱帝的將會是王僧辯,到時候陳霸先必定是要被消滅的。

從陳霸先襲殺王僧辯看南陳、北周、北齊的外交變化

陳霸先

因此為了自己和整個集團的生存,陳霸先鋌而走險發動軍事政變,襲殺王僧辯。但由於當時梁朝鎮守四方的將領多是王僧辯的親友故舊,他們自然不可能服從陳霸先,而北齊因為陳霸先的突襲,打亂了本來已經布好的局,自然也將其當成大敵。因而陳霸先從誅殺王僧辯之後,不得不兩線作戰,同時面對王僧辯舊部和北齊的夾擊,雖然陳霸先通過艱難反擊,撲滅了王僧辯餘部,又兩次打退渡江的北齊軍隊,其後更是建立陳朝,但始終對實力強大的北齊卻無可奈何,只能將其趕到江北,卻無力收復江北失地。

五、陳齊週三國殺

北齊與陳朝的戰爭從陳霸先時期一直打到陳宣帝時期,可以說陳霸先的舉動,使得剛剛安定下來的南朝全境變亂。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陳霸先和梁元帝一樣,是令南朝走向萬劫不復的推手

北齊與陳朝關係交惡,對西魏(北周)來說卻是一個天大的好機會。紹泰二年(556年)陳、齊惡戰之際,西魏(北周)進行大規模改革,改六官、設八柱國,可以說陳齊的交惡不僅使得西魏(北周)免於腹背受敵,而且為西魏(北周)的改革

贏得了時間

從陳霸先襲殺王僧辯看南陳、北周、北齊的外交變化

三方對峙

對陳朝來說,北齊是敵人,北周也是敵人,但不可能同時兩線作戰,陳朝當時的國力也不允許他這樣做,因此必須只能交惡一方,結好一方。而對北周、北齊來說也是同樣如此,因此三國之間的兩國必須要結盟對付第三方,為了拉攏盟友三國各自使出渾身解數。最終還是北周技高一籌與陳交好,

而這直接為北周滅北齊統一北方打下了基礎,乃至為隋滅陳統一天下,埋下了伏筆

從陳霸先襲殺王僧辯看南陳、北周、北齊的外交變化

陳武帝陳霸先

參考資料:《資治通鑑》、《梁書》、《陳書》、《南史》、《北史》、《魏書》、《北齊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