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北周“宇文泰”的4大策略解決漢胡民族矛盾,為隋唐統一奠定基礎

前兩天李夫子寫了一篇文章,講述的是從東晉16國到南北朝這300多年的風雲歷史,中國人是如何從這種大分裂、大混亂的局面中完成民族融合,締造出一個統一的隋唐帝國?今天我們接著從北魏的全盤漢化政策開始講起,隋唐帝國的統一是如何煉成的?

北魏的全盤漢化政策宣告失敗

前文提到,北魏帝國完成了一次徹底的漢化改革,但是與此同時也付出了一個代價,那就是把鮮卑族斷裂成兩層,上層是在洛陽吃香喝辣的那些漢化貴族,而下層則是那些握有兵權的軍事貴族,但是他們在北邊被人歧視,因此這個局面就不可能長期延續。果不其然,公元524年爆發了“六鎮起義”。剛開始這場兵變說白了就是北方勳貴心裡不平衡,頂多算是武裝集體上訪,希望皇帝能夠重視這個事情,一視同仁,解決我們的問題。

北周“宇文泰”的4大策略解決漢胡民族矛盾,為隋唐統一奠定基礎

然而北魏朝廷依然還是在息事寧人,所以當時下了一道詔書,大概有三層意思。第一,“你們該幹嘛幹嘛去,協從不問,首惡必辦。都給我安生點。”第二,“既然軍鎮制度有問題,乾脆取消軍鎮,把你們都改成一般的行政區。”第三,“你們既然是當兵的,以後你們還得當兵,該打仗的時候你們還得上戰場。”如此一道聖旨,直接就把矛盾給激化了!所以剛開始是集體上訪,現在乾脆就揭竿而起,正式起義。這場仗雖然打的時間並不長,但是整個北魏的政治框架就崩壞了。

這個時候隨之還發生了歷史上被稱之為“河陰之變”的軍事政變。“河陰之變”不僅殘暴,同時還暴露了一句潛臺詞,就是在這些武裝人員看來,國家鬧成這個樣子都是因為漢化。我可不管你是漢人還是漢化的鮮卑人,你們都有罪,你們都該死。這說明了什麼呢?說明民族矛盾已經不是血緣上分開的利益之爭,而是變成了一種文化仇視。隔了一千多年,我們再回過頭來看“河陰之變”,不得不一聲長嘆。因為歷史走到這個地方已經進了死衚衕。前面我們講的三代民族融合的方案,實際上是這些帝王們在各個方向上的突圍,但就是壓制也不行,然後融合寬容也不行,全盤漢化投靠還是不行。那請問還能有什麼辦法呢?從邏輯上來講已經沒有解決方案了,但是歷史的車輪並不會停歇……

北周“宇文泰”的4大策略解決漢胡民族矛盾,為隋唐統一奠定基礎

北周創始人宇文泰的四步民族融合政策

北魏在兵變之後,這個國家就分裂了,誕生了兩個武裝集團,兩個權臣,一個叫“宇文泰”在西邊,還有一個叫“高歡”在東邊,他們各自綁架了一個皇族,扶植為傀儡皇帝。整個北魏就被一分為二,分成了東魏和西魏。後來等各自的權力穩固之後,這些權臣當然就要篡位了,於是就變成了北周和北齊兩個國家。其中北周的創始人宇文泰,因為篡取了北魏的政權,自然也就繼承了北魏遺留下來的民族矛盾的爛攤子。為了解決矛盾,宇文泰冥思苦想,走了四步棋,第一步“打左燈向右轉”,他幹了一件事,把所有他手下的那些掌權的,尤其是將官全部都改成鮮卑姓。

北周“宇文泰”的4大策略解決漢胡民族矛盾,為隋唐統一奠定基礎

他的原則就是逆著來,北魏不是全盤漢化嗎?那我就直接胡化,全部改姓,管你是漢人還是鮮卑人。在我們後世人看來,這有點是開歷史倒車,這不是欺負漢人嗎?但如果在當時所處的歷史背景下來看,還真不是這樣。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對於鮮卑人來說,全部改成鮮卑姓,骨子裡的自豪感出來了,因為漢人被我們搞服了,用我們的姓氏了。而對於漢人來講,安全感也出來了,因為你再也不能對我們區別對待了,這其實是給漢人融合進來留足了空間。所以這是一個在當時皆大歡喜的結局,這就是他的第一步,“打左燈向右轉”。

宇文泰的“八柱國”制度

而宇文泰的第二步,就是制定了一個叫“八柱國”的制度。意味著這八個人家,像八根大柱子一樣把這個國家給撐起來,是國之棟樑。這個制度本身沒啥可說的,無非是把全國的兵將分給八個權臣來分別帶領,他自己也帶領其中的一柱,但是這個詞發明的太巧妙了。因為鮮卑人和漢人解讀這個詞的角度不一樣。對於鮮卑人來講,這不是恢復我們當年的八部落制嗎?都有一個“八”,這說明宇文泰跟我們之間是有一種文化默契的,是要恢復我們先輩人的祖制的。

北周“宇文泰”的4大策略解決漢胡民族矛盾,為隋唐統一奠定基礎

而漢人這邊又有另外一套看法,在漢人心裡想:“八柱國,首先宇文泰你是總管,凌駕於其他七柱之上,所以你這一柱不能算,另外這七柱中還有一個北魏的皇族元欣,因為空有其名,而沒有實權,所以也不能算,這實際上就剩下了六柱。而天子掌六軍,是我們漢人在周朝時的典籍裡就有記載的,宇文泰搞天子掌六軍,說明他是認同我們漢文化的”。

宇文泰通過“關隴集團”的打造,初步解決民族融合問題

同樣一個事情,雙方各有解讀。第二招就是讓兩邊的人都覺得我跟他是一波的。宇文泰的第三招就是打造一個小集團,你讓我在全國層面上、社會各個階層裡來搞民族融合,那我沒那個本事,但是搞個小集團還是綽綽有餘的。所以他後來打造出來的小集團,就是歷史上鼎鼎有名的關隴集團。在那個時代又是怎麼打造一個集團的呢?

兩個字:“通婚”,這最簡便、最有效的方法。各家把女兒嫁來嫁去,子孫後代的血緣關係就充分的融合在一起,這就天然的形成小集團了。比如說,當時的八柱國之一的“孤獨信”,這個人在政治鬥爭中早就已經被幹掉了,但是他有三個有出息的女兒,他的其中一個女兒嫁給了北周的皇帝,成為一個王朝的皇后。他還有個四女兒嫁給了李虎的兒子叫李炳,後來又生了一個孩子,這個孩子叫李淵,就是唐朝的開國皇帝。他還有一個七女兒嫁給了誰?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成就了著名的孤獨皇后,這也是在中國歷史上獨此一家的例子。李夫子曾經寫過關於獨孤信的一篇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去看看。

北周“宇文泰”的4大策略解決漢胡民族矛盾,為隋唐統一奠定基礎

一個人的三個女兒分別嫁給了三個皇朝的皇帝,並都成為了皇后。從這個事情裡我們可以看出什麼呢?至少在關隴集團這個小集團內部,胡漢民族矛盾已經沒有了,我都可以把女兒嫁給你,可以通婚了。還有什麼民族矛盾呢?我們是一個利益群體,利益是第一位的,民族情懷要靠邊站!所以宇文泰這個人高就高明在這兒。他不像是一個工程師那樣,我非要從總體上有一個圖紙,怎麼樣從政策上把胡漢矛盾給解決了,他反而更像是一個園丁,把一顆種子種在地裡,讓它自己長成參天大樹。

北周“宇文泰”的4大策略解決漢胡民族矛盾,為隋唐統一奠定基礎

宇文泰創建“府兵制”,從底層解決漢胡矛盾

只要這個種子的內部沒有矛盾,讓它像滾雪球一樣的越滾越大,最後成了一個龐然大物之後,那也就沒有胡漢的民族矛盾了。說到這兒,我們回頭來再看,從北周到隋朝再到唐朝,這三個朝代的皇族其實都是關隴集團內部的,看著好像是三個朝代,其實都是一家親,這就是第三招。第四招,宇文泰搞出了一種新的兵役制度,叫

“府兵制”。關於府兵制的很多細節,我們今天已經不清楚了。但從總體上來講,它就是一種“兵農合一”的制度。各位可能會疑惑,那為什麼兵農原來要分離呢?這就得說到北魏。

北周“宇文泰”的4大策略解決漢胡民族矛盾,為隋唐統一奠定基礎

鮮卑族是少數民族,他們最害怕的就是漢人手裡握有武裝,所以漢人只管種地,打仗的事就交給我們鮮卑人好了。於是自然就兵農分離了。而到了宇文泰這個時候,由於他本來就兵力不足,軍事上較弱,所以他就要最大限度的來擴充兵源,就不再分什麼漢人和胡人了。只要家裡是中產階級,有三個壯勞力,那就出一個人來服兵役。這個人的賦稅我給他免掉,自己帶軍械去參軍。這下好了,胡人和漢人並肩作戰,有了戰場上的袍澤情誼之後,還管什麼胡漢民族矛盾,所以從底層,府兵制也解決了民族大融合的問題。

北周“宇文泰”的4大策略解決漢胡民族矛盾,為隋唐統一奠定基礎

宇文泰為隋唐的統一奠定基礎

有了這樣的民族融合成就之後,國家的國力自然也就開始蒸蒸日上了。接下來的歷史,首先就是公元577年,北周滅掉了北齊,緊接著589年,北周的後身隋滅掉了南邊的陳朝,完成了中國的統一。再接下來就是公元618年,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了唐朝,從此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大帝國誕生了。

北周“宇文泰”的4大策略解決漢胡民族矛盾,為隋唐統一奠定基礎

李夫子說民族融合

無論是隋朝的創始人還是唐朝的創始人,其血液中都有胡人的血統,自此以後漢胡就深度的融合在一起,最終被漢文化給慢慢同化,若干年之後,都以漢人而自豪,胡人也就逐漸走向沒落了,唐朝以後的戰亂以及中原王朝所面臨的遊牧民族的威脅又有了新的對手和敵人,天道好輪迴,漢人與少數民族相愛相殺,直到清末,迫於外來壓力,形成了民族大團結的局面,最終演變成56個民族都是中華兒女的大一統態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