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程自孟子思想建立的天理概念

孟子思想是二程理學的基底,不論是性善、王霸論,或是內聖外王之系統,皆自孟子思想中發揮,可說是二程思想的重要來源。二程不僅信服孟子,並以繼承、傳受聖人之道為職責,在程頤所寫〈明道先生行狀〉有云:

二程自孟子思想建立的天理概念

雖然這是程頤對程顥的描述,但也可看作是程氏兄弟的寫照,二人承接了在孟子後斷絕一千多年的儒學空白,並以振興道統為己任。且因王安石新政的原故,二程更加致力於發掘儒家本身原有的內聖之學,好取代王氏新學。

二程自孟子思想建立的天理概念

亞聖孟子像

二程將“道”稱作理,“理”是二程思想之核心,以“理”將宇宙觀、道德觀、人性論等議題串成一個完整的系統。從宇宙觀來說,萬事萬物皆自理來:

二程自孟子思想建立的天理概念

此理是呈現一種自然的狀態,是一種普遍的原則,事物依規律運作,但不會影響到理的本質,也不會改變理的狀態。所以人類社會的更替變動,並不會使理有所生滅、增減的變化:

二程自孟子思想建立的天理概念

到這邊天理的本質已出來,是永恆與超越的,並貫通萬事萬物中。但既為一個最高範疇的標準,自然不具意志,人為也無法撼動,那麼天道與性命要如何連結?即宇宙與人性的關係為何?

二程自孟子思想建立的天理概念

二程文化園

這是王安石、周濂溪、張載都未完成的課題,而二程思想的價值所在便是解決了這項議題。從萬事萬物皆自理來,人也不例外是從理而生;理賦予事物自然之性,人性亦是從理來。於是開出“性即理”的說法,程頤曰:

二程自孟子思想建立的天理概念

理既是超越、普遍的存在,其性質是純然至善的,因此它賦予在人性中所展現的性是純善之性。二程將此性稱之為“天命之性”、“義理之性”,並認為孟子的性善論即是此性,程頤說:

二程將孟子和告子的性區分開來,認為兩人所談論的性都是人性,但層次不同。告子所言為“生之謂性”,二程稱作“氣稟之性”、“氣質之性”。因為氣有清濁,所以此性有善有惡。程頤說:

二程自孟子思想建立的天理概念

因此人具有兩種性,一為天命之性,此性是人與天理的連結;一為生之謂性,此性解釋了人的善惡行為。二程的人性二元論,將孟子所言善性視為前者,不僅肯定孟子性善論,還將層次拉高為“極本窮源之性”,是自天道、天理而來,是天所賦予的,也肯定了人性為善。二程認為這是孟子論人性不同於荀子、告子等人的高度。孟子所言是人的道德性根據,荀子性惡、告子生之謂性是事物的生物性。

二程自孟子思想建立的天理概念

二程夫子林

到這邊,二程將人之所以為人的論證完成,從宇宙生成天理孕育萬物,並賦予人性故有的道德善性,這個道德性是人與萬物之生物性的重要區分,是天道性命的連結。但這裡只解釋了天道到性命的路徑,如此還不夠完整,因為這僅只於建立出一個儒家自身的宇宙觀,尚未解決的還有人在這宇宙要如何自處的問題。即建立一個儒家自己安身立命的人生觀,再進一步說明就是從性命回到天道的這條路徑。

二程自孟子思想建立的天理概念

大美伊川二程文化園 內部

因為天道性命相貫通,不應只是天道下貫到性命,性命也應上通至天道,如此才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天道下貫到性命的部分,已知是宇宙與人之間的關聯,而性命上通至天道,則是說明人的生命範圍裡,要納入整個宇宙、自然界,才得以有一個大格局的生命觀。那這條從性命回到天道的路徑要如何開啟,二程認為要從“心”去識得。以“性即理”的觀念來說,人的純善之性是與天理的連結,只要能夠透徹地瞭解此性,便可與天理相連,然要將性認識得透徹則要根據心,二程說:

二程自孟子思想建立的天理概念

此修心儘性知天便是從性命回到天道的路徑,這個觀念是從孟子來的。但人性除了純善的“義理之性”外,還具有“氣稟之性”的清濁影響善惡。因此人心會受到濁氣所矇蔽,會受到私慾、外物等阻礙影響認識天理。程顥說:

二程自孟子思想建立的天理概念

人心存有能知天理的條件,但要能不受到人慾影響,就必須下工夫來知心,以達知性知天的境界。然二程提出的工夫論不完全相同。程顥認為心是與道德同源,皆自理出,應從熟悉自身的道德開始來察覺仁心。程顥說:

二程自孟子思想建立的天理概念

人心中存在固有的道德,仁的至高境界是與萬物同為一體。因此藉由內向的自我體驗道德,審視自身的行為是否合乎道,即“反身而誠”,便可達到與物同的天人合一境界。因此從心中固有之道德去體證,即當從內證不須外求,以至於道。至於外物的影響,可以從張載提出“定性未能不動,猶累於外物”的問題,見程顥的回覆:

二程自孟子思想建立的天理概念

若能瞭解物與我相通的境界,便不會有內外分別,如此不論人、我、事、物是動是靜,只要順應事物的來去,而非從自我的利害出發去劃分區別,便可除去個人因利害所產生出的負面心境。即正確地、適當地處事應物,不以自己的私心去待物。然後能定性,達到心境上的自由與安寧。

二程自孟子思想建立的天理概念

程林

不同於程顥的工夫論,程頤則是認為在修養內在精神的同時,也不應偏廢知識的累積,藉由對外物的認識來達到充實自身的理性自覺。因此程頤有“格物窮理”之說:

二程自孟子思想建立的天理概念

道德修養應是內外兼併,不應偏頗一方。但為何要格物?程頤認為事物和人一樣皆自理出,且各自有理,即一物皆有一理,經由格物的累積可達同一理。因事物有千千萬萬種,所以格物窮理的方式有許多條路徑可以走,而最終都將導向一個道理而已。程頤說:

二程自孟子思想建立的天理概念

不論是讀書、明義理,或是論古今、人物是非,或是適當地皆應萬物,這都是求道的路徑之一。求道的方法之多,意在不要只專注於一事或一物,生命格局要放大去包容整個宇宙自然,更要從千萬事物中去觀察體驗。要注意的是“格物”最主要目的是格身心,而不是拘泥於眼前的事物。人在修養自身內心的同時,也應認識知識使之不斷累積,然後從經驗中反省、學習,進而能夠實踐道德,讓自身內心趨近於圓滿的狀態。

儘管二程兩人的工夫論不盡相同,但皆是強調實踐道德、心存道德,即從自身固有的道德去發揮,因為道德即是天理,因此發揮道德性,便是遵循天理的規則運行。道德在人類社會的展現是倫理綱常,如君臣父子之義,忠孝信義等,所以生為人在社會中要實踐道德以達天理,便是遵循倫理綱常的指示去行動,君盡君道,臣盡臣道,便是遵循天理的運作。如此便間接以天理之說鞏固了宋代朝政的穩定性。就二程的理學系統對皇權的影響,姚瀛艇先生就認為:

二程自孟子思想建立的天理概念

程廟

根據神學目的論,“皇權”是天之所命,倫理綱常是神意的體現,服從倫理綱常,是被動地服從“天命”或“神意”。根據理本論,“皇權”是天理的化身,倫理剛常是天理的體現,服從倫理剛常不僅是服從“天理”,而且是自我人格的完美體現。神學目的論還隱藏著對“皇權”不利的因素。企圖改朝換代的野心家,可以藉口“天命在我”,從而據此去篡奪政權。於是,皇權便不得不陷於既提倡“天命”,又嚴禁別人“妖言利害”的矛盾之中。

二程自孟子思想建立的天理概念

二程畫像

理本論卻沒有這樣的危險性。因為皇權就是天理的化身,服從天理就必須服從皇權,服從皇權亦即服從天理。對任何王朝來說,不存在“天理可改”的問題。這就杜絕了任何野心家的藉口,皇權再也不必去幹既提倡“天命”又嚴禁別人“妖言利害”那樣自相矛盾的事了。總之,洛學為皇權和倫理綱常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使皇權和倫理綱常得到了完美的論證。這就是洛學終於成為官方哲學的關鍵所在。

二程自孟子思想建立的天理概念

程園二程墓

不過二程是反對絕對的皇權,因此在以天理鞏固政權的同時又要不讓皇權無限擴張,二程設下條件,運用孟子王霸論和君臣觀來限制。而洛學成為官方學術則是在宋室南遷之後的事,在此之前依舊是王學的勢力。

到這邊可以看到從二程所建構的理學系統,將宋初以來思想家一直忽略的“內聖”部分給補足,亦將王安石首開的內聖與外王連結的觀念,比其發揮的更加完善。二程將儒學以老店新開之樣貌,添加了新的元素與內容,擴展了儒學的格局以及讀書人的視野。


參考文獻:

  • 《孔子與論語》十、〈四書義理之展演〉
  • 《河南程氏遺書》
  • 《宋代文化史》第七章〈新儒學的形成與哲學思想的演變〉
  • 《河南程氏文集》
  • 《孟子註疏‧盡心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