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系列」《孟子》(滕文公下)第七節

此節,是對聖賢所堅持的拜謁之禮以及聖賢所選擇的交友之道的舉例說明。其中拜謁之禮以陽貨與孔子的事例為主,而交友之道以段幹木、洩柳之行與曾子、子路之語為主。

拜謁之禮(陽貨與孔子):

說明:誰該主動的拿出誠意去拜訪學習誰,誰該被動的接受他人的拜訪,是每個人心裡必須非常清楚的事情。在如今,就是學生對老師的主動拜謁與子女對父母的主動拜謁。

引申1:在有足夠的道德水準差距的兩類身份中,下位者理應拿出十足的誠意與誠信去向上位者拜謁,讓其知道自己向上、向好、向善的決心,這個決心不僅是面向聖賢、老師、長輩的,更是面向自己與天地的,只有這樣做,才能讓沉浮在昏暗世俗之中的自己看到掩藏在心底的赤子之心在照亮前行的路。而,作為上位者,也更需要給予真誠的下位者以拜謁自己的機會,讓下位者知道,哪怕是自己不小心走歪了路,作為賢者的老師或是長輩還願意幫助自己一起找回正道的,能夠使得自己重新在正道上走下去。

引申2:作為上位者(受拜謁者)還有一點最重要的事項,那就是擁有比下位者更進取、更崇高的情懷。換言之,真正的上位者(包括老師、父母等在內),因為下位者的存在是沒有時間去墮落、去走歪路的,他們理應蒸蒸日上,為著擁有再次教化下位者的能力,而不斷進步、不斷學習、不斷昇華,當下位者再次登門拜訪時,可以再次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化蒙上塵埃的他們。

引申3:因每個人的天賦、能力不同(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有時也會出現下位者超越上位者的情況。此時,下位者更應該謙遜的對待上位者,把自己所學、所想的事情與上位者共同分享,一起通過取、去的過程,讓下位者所持有的東西更加精煉,使其離真正的成功越來越近;而上位者也無需嫉妒下位者所擁有的能力與榮耀,或因下位者的己身感到自卑,此時,上位者應該感到欣慰與自豪:自己所教導之人,自己所養育之人,擁有比自己更強大的才能的同時,也正確的運用了自己的天賦為人類做出貢獻,也正只有這樣,人類社會才能得以進步與發展。

交友之道(段幹木與魏文侯、洩柳與魯穆公;曾子、子路):

四人之舊事亦屬拜謁之禮範疇,即,不與自己不認可(認可標準:與地位、名聲等利益無關,即誰的錢最多,誰的地位最高,誰的權利最大就與什麼樣的人為伍不在此間標準內;與學識、節操、修養、人格等仁義有關,即,誰比自己更高尚,誰比自己更淵博,誰比自己更完善即是判斷認可的標準)的人為伍,不管對方的地位多麼崇高,實力多麼雄厚,只要不符合禮義,都不予以見面與會話;不管對面出身多麼卑微,現狀多麼困窘,只要合乎禮義,都可以放心的拜謁與交流。

引申1:很多事情可以將就,但也有很多事情不可以將就。說的明確一些,在孟子(儒家)思想中,物質、錢財等身外之物的極端追求可以將就在普通範圍內,而對於人格、修養等精神境界方面的追求,不容一絲一毫的懈怠與疏忽。

引申2:討好(貶義)別人的同時,其實也是在貶低自己的節操。因為,情懷修養之類的事情,本無多少、有無、高低、貴賤之分,無需以討好的姿態去向別人索求(就算是想別人學習如何培養情操,也無需低三下四,只有公平的學習才能讓自己獲得真正的修養),也就是說,需要討好的事情定然與利益和私慾有關,你若這樣去“討好”即會打開人性弱點的大門,與修身養性無關,甚至越來越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