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七篇解讀|梁惠王篇(1.1)

【原文】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員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徵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⑩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七篇解讀|梁惠王篇(1.1)

孟子從山東到河南,來見梁惠王。大梁在開封這一帶。梁惠王說:“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叟”代表老人家,指上了年紀的男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老先生,您不遠千里而來,為我的國家帶來了什麼有利的東西?梁惠王一上來就問了這句話,應該說符合我們前面在《列傳》裡面看到的時代的風氣。他講的“利吾國”,對我們國家有利的地方,其實是個特指,當時“以攻伐為賢”,富國強兵、合縱連衡,都是當時比較風行的,所以他講的這個“利”實際上針對的應該是上面那些方面,你孟子在那些方面能給我的國家帶來什麼有利的見解。但是孟子沒有具體說他是如何反對征伐,如何反對合縱連衡,而是一般性地討論“義利”的關係。

《孟子》七篇解讀|梁惠王篇(1.1)

“利”有一個對立面,在孟子看來是仁義,所以他回答說: “王!何必曰利?”幹嗎一上來就說利呢?這個利就是功利。“亦有仁義而已矣”,“亦”是隻的意思,說我們只要講仁義就夠了。

《孟子》七篇解讀|梁惠王篇(1.1)

孟子是給梁惠王所講的功利問題中的利設置了一個對立面,就是仁義;用仁義和利這種矛盾、衝突和緊張來彰顯他自己的主張。

《孟子》七篇解讀|梁惠王篇(1.1)

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 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徵利而國危矣。

君王講求怎麼對自己的國有利,大夫講求如何對自己的家有利。古代大夫的家不是我們今天的小家庭,是封建結構的一級, 一般是指卿大夫(封邑)的家。“士庶人”,士是貴族裡面最低的 一層,庶人就是平民,他們也講求怎樣對他們自身有利。如果都是這樣的話,這個國家就危險了。孟子舉例子說:

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 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為後義 而先利,不奪不饜。

“乘”,一輛兵車稱為一乘,有萬乘兵車的國家就是一個大國。如果上下都爭奪利益的話,一個擁有雄厚兵力的萬乘之國, 殺害國君的人一定出自千乘之家,即國君的下級;而千乘之國裡殺害國君的人,必出自百乘之家。上下的秩序被完全破壞了,君主都被他的下級所弒,社會的政治和倫理秩序也隨之完全受到破壞。

如果講仁義,其功效是什麼呢?“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以“仁”為先的人不會遺棄他的父母,重 “義”講道德的人不會把他的君主置之於後而不顧。所以他做了個總結,“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我們只談仁義就可以了, 不必再講什麼利。

以上是1.1文本本身的內容。

接下來我們對這一章的思想做一個簡要分析:

第一點

,如果我們要提煉這一章的思想,關鍵點應在於“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這是對後義而先利的一種批評和否定。由此我們也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孟子支持的是先義而後利。雖然這一章沒有正面提出先義後利,但可以說其中確實包含了這樣的思想。後來《荀子》裡面把這個話公開講了出來:“先義而後利者榮。”

第二點,在這樣一個價值觀的表達中,其實孟子並不是否定利。在《孟子序說》裡,有後代儒家思想家對《孟子》的解釋,其中就包括理學家二程的解釋。理學雖然產生於宋代,但理學家是特別重視《孟子》的,也特別重視《梁惠王上》所講的義、利問題。程子說“君子未嘗不欲利”,君子並不是對利益的欲求完全否定, “但專以利為心則有害”,你若把所有的心思都集中在利上,這是有害的。二程把孟子那個時代人一般的心態概括為“惟利是求”,孟子所講的價值觀並不是對利的完全否定,而是對“惟利是 求”的明確否定。

第三點,義和利,利就是功利,是自我的利益;義代表道德的原則。孟子雖然講義、利,沒講公、私,但是 《孟子》的文本里面講“何以利吾國”“何以利吾家”“何以利吾 身”,強調的都是“吾”,那個“吾”代表的就是私。所以宋明理學裡把它歸結到公與私,這從《孟子》的文本來講也是有根據的。

由此,孟子所講的利還不是一般意義上講的功利,這個利直接指向私利。孟子認為這種對私利的追求就是社會動亂的根源。跟私利相對的,就是“為公”。因此,我們仔細分析, 利其實有不同的利,這裡面有公利與私利之分,孟子著重講的是完全以私利為自己行動和行為的第一指導原則的人。

如果將堅持為公、為民作為“義”,這個義就是我們一般講的道義,是道德的原則。道德的原則如果跟私利相對來講,當然就是要為公;如果從孟子的思想本身來講,還應該包括為民。追求為公之利,追求為民之利,這個是孟子贊成的。孟子限於對話的語境,在這裡沒有明確地把他所有的思想,特別是為民的思想完全表達出來,但是他在後面都表達出來了。

《孟子》七篇解讀|梁惠王篇(1.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