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中學生錯把這三種行為當努力

80%中學生錯把這三種行為當努力

最近常聽有家長跟老師反映說,孩子每天花很多時間在學習上,但成績卻總是不見起色。

這說明什麼問題呢?為什麼投入與產出常常不成正比?其實,每年高考後,在狀元們分享的學習經中我們也可以發現,這些學習最好的孩子,往往不是學習時間最長的,但絕對是最高效的。

就像那句話所說:不是抓緊每一分鐘學習,而是抓緊學習的每一分鐘。以下這 3 種“耗時”的行為並不是努力,家長一定要提醒孩子。

01

別把低效耗時當努力

剛入中學的小李,每天早上第一個衝到教室,中午不休息,晚上回家還要學到12點。課桌上堆滿了教科書,像是“圍城”一樣,小李把頭埋到“圍城”裡面學習,不問世事。

儘管這樣,小李的成績仍然在中下游。

老師說:“你已經很努力了,只是天資不同而已。”他自己也覺得:我已經很努力了,不進步只是因為我笨。

後來,他們班來了一位新班主任,他找小李談話說:你有沒有想過,自己這麼努力卻不進步,真的是智力不如人嗎?是不是方法出了問題?是不是沉迷於自己的“努力”,被自己感動,卻從沒有思考過,這些“努力”有多少是切實的進步,又有多少是重複的低效勞動?

小李恍然大悟,自己每天很早跑到教室,可是腦瓜根本沒有清醒。嘴裡雖然大聲讀著,卻沒走心,一時半會兒背不下來,心裡就暗想怎麼這麼難背。他很努力,很想比別人好,所以上課聽著聽著就想我要在學習上超過別人,做題時一面做一面看人家寫到哪兒了,結果發現別人都比他快。

而當他羨慕的問學霸,為什麼每次做題總比我快?學霸說,有嗎?你做得快慢,我哪知道?原來人家學霸做題專注得都如入無人之境了,根本不會去關注別人怎麼樣。

其實小李只想學好,也沒想別的呀。他認為這是要強,是努力,其實他是焦慮。他想的雖不是玩遊戲談戀愛,也是與學習本身無關的事情呀!上課不想課,做題不想題,胡思亂想,就是走思。人在魂不在,就是假學習,效率自然低。工作效果等於工作時間乘以工作效率,時間用的比別人長,效果卻比別人差。

對策

真努力就要專注

什麼是專注呢?專注就是能夠集中自己的全部力量,完成一件自己想完成的事。在宣佈遊戲結束、投入學習之時,任何與你學習無關的,全都無視。

就像愛因斯坦運算廣義相對論時做的那樣,就像貝多芬創作音樂時做的那樣,就像陳景潤面對哥德巴赫猜想時做的那樣,就像無數的被歷史稱之為偉人的人,面對他們未完成的事業時做的那樣。

低點說,就像老師說的那樣:專注是你聽講時有一個人坐到你旁邊了,你都覺察不到。忘我的投入當下事,專情到沒空想其他。

02

別把淺表勞動當努力

努力的一個誤區是做事不專心,導致效率低。另一方面是走錯方向,迴避核心思維,只做淺層工作,低品質勤奮。

有一位同學,別人學的時間他在學,別人玩的時間他也在學,但是成績一直不好,總說自己慢。

他用時間來幹什麼呢?——把錯題抄到本子上。

老師問他:“為什麼每道題都要抄呢?試卷上不是有嗎?”他說:“試卷太多容易亂,一本錯題集複習起來多方便。”老師又問:“那這些錯題你研究過了嗎?”他說:“現在哪有時間研究這個,等抄完再說吧。”是啊,把時間用來抄錯題,卻不去改錯題,更沒時間充分理解每一題的思路。

這就是假努力之二,重複勞動。重複勞動是指在遠離核心的事情上週旋,反覆地去做對事情結果沒有實質影響的事情。

思考是一件難度更高的事,所以許多人寧願立馬埋頭幹,任勞任怨,也不願好好想一想。這是在用行動上的勤奮來掩蓋思維上的懶惰——表面上很勤奮,實際上卻刻意迴避了真正困難卻更有價值的部分。

對現在的學習而言,最有困難有價值的工作就是深度思考。只有深度思考才能帶來認知升級,從而提升自己的學力水平。

為什麼改錯題能有效提高成績,因為那些你曾經的錯題,正是引導你進行深度思考的載體。但為什麼有的人效果不好,因為低質量的改法是把錯題看一遍,那練的不是思考,是記憶,提升效果肯定不好。

只有把錯題當作新題重新做一遍,才是進行了思考。而深度思考,還要想這道題為什麼錯,對應的知識點是什麼?還有不同的解法嗎?等遇到相同類型的題,就整理在一起。你慢慢就會發現,其實錯來錯去就是那麼幾個知識點。

對策

真努力就是思考出什麼是當下最重要的事。然後要事優先,直奔目標。

合理做時間規劃,不要鬍子眉毛一把抓。在最重要的事上,不遺餘力。拒絕注意力側漏,習慣深度思考。

03

別把虐待自己當努力

處於青春期的同學們,最大的內耗就是和自己較勁。差勁讓人痛苦,比起差勁更讓人痛苦的是對自己差勁的排斥。糟糕後,還嫌棄自己,就是內耗。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當你把精力用在琢磨自己為什麼不好上,自然學習就不專注了。內耗過多,外在能投入的精力自然就少了。過分自責會導致沒有動力。

你可以追求優秀,只是當體驗到不優秀的時候別再排斥自己。你可以和你的糟糕在一起,原諒自己並安慰自己,然後努力,這就是積攢能量了。優秀的時候享受,糟糕的時候接受。有精力時候努力,沒精力的時候休息。

我記得看過一個電影片段:一個人因為起晚了延誤了班機,醒來後反而認為,晚就晚了,不妨把覺睡完整。懊惱自責較勁有什麼用呢?人生的常態,本來就是A和-A交替存在,通常它是不受你控制的,不經意間-A就發生了。如果一定會發生,為什麼不是這次呢?這樣想,你才會平靜的面對生命的波瀾,才會只被挫敗而永遠不失敗。

對策

真正的努力,不是比誰把自己虐得更慘,不是比誰花的時間更長,也不是比誰幹的表面功夫多,是專注力,思考力,和自我接納的總合力。

優秀不是拿第一名,優秀是做最好的自己,甩掉包袱,大步前進。

04

怎樣做到真努力

學會安排時間

時間管理的出發點,在於學會處理事情的優先次序,先考慮事情的“輕重”,再考慮事情的“緩急” ──也就是我們通常採用的“第二象限組織法”。

請看下圖。

80%中學生錯把這三種行為當努力


親,永遠做重要而又不緊迫急的事


第一象限是重要又急迫的事。諸如明天考試,今天要複習錯題等等。

第二象限是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比如制定學習計劃、畫思維導圖、分析錯題錯因、背單詞、課外閱讀等。

第三象限屬於不緊急也不重要的事。既然不重要也不緊急,那就不值得花時間在這個象限。比如看電視、玩手機。

第四象限是緊急但不重要的事。表面看似第一象限,因為迫切的呼聲會讓我們產生“這件事很重要”的錯覺──實際上就算重要也是對別人而言。很多打敗自己計劃的事情都屬於這一類,比如朋友突然的玩耍邀約。我們花很多時間在這個裡面打轉,自以為是在第一象限,其實只是在第四象限徘徊。

現在我們不妨回顧一下上週的生活與學習,你在哪個象限花的時間最多?

請注意,在劃分第一和每三象限時要特別小心,急迫的事很容易被誤認為重要的事。其實二者的區別就在於這件事是否有助於完成某種重要的目標,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便應歸入第三象限。

如果總是覺得時間不夠用,不妨在每天結束的時候,靜下心來思考一下自己一天的時間是如何花掉的,按照15-30分鐘的最小時間單元記錄下自己的時間安排。在每天、每週結束後,考慮是否存在更有效率的安排方式?娛樂、活動、休息的時間是否過多或過少?

給你的學習計劃一些小建議:

1.不要想把所有事情都做完。

2.手邊的事情並不一定是最重要的事情。

3.每天晚上寫出你明天必須做的事情,按照事情的重要性排列。

4.第二天先做最重要的事情,不必去顧及其他事情。第一件事做完後,再做第二件,依此類推。

5.到了晚上,如果你列出的事情沒有做完也沒關係,因為你已經把最重要的事情都做完了,剩下的事情明天再做。

單位時間內只做一件事情

很多同學認為同時進行多任務能夠提高效率,事實上,這隻適用於少數簡單而瑣碎的事務。對於高強度的學習而言,應當儘可能地保證每個時間單元專注同一件事。

不僅如此,對於高強度的學習任務來說,在切換的過程中大腦需要更多的預熱時間,不同的任務也會相互干擾,注意力被不斷的切換所分散。事實上,多任務不僅增加了完成任務所需的總時間,也降低了學習的效率,無法進行深入的學習和思考。

避免分心走神,有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創造穩定的學習環境,保證學習不會受到無關的因素干擾。零食、水果、小說、電視和電腦都應當儘量避免出現在學習的環境中。

對付手機的方法:

要麼將手機放在離自己很遠的地方,隔離自己與手機的空間聯結;要麼將手機給鎖起來,提高獲得刷手機快感的成本。

我們之所以靜不下心來讀書,是因為在學習的時候,經常被各種娛樂新聞或者綜藝節目給打亂了自己的學習節奏,例如你本來想打開班級群看看有沒有新的作業通知,結果不小心打開了微博和小破站,刷刷刷,不知不覺一個下午就過去了。

第二,分心走神是非常正常的現象。

學習過程中蹦出來的種種想法,如果是無關的或者不重要的事情,重新回到學習過程中即可;如果真的是重要的事情,就記錄在專門的本子上(計劃本),這次學習單元結束後儘快去處理。

孩子很努力卻不優秀,焦慮沒有用,重要的是幫助孩子認清自己的實力、能力和努力,讓他們能夠站在有效努力的一端,為了自己的前程拼盡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