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英国在乾隆年间入侵中国,中国能否拒敌于国门?

做人当做天可汗


首先,以海军实力来说,主场作战的清朝海军,毫无疑问要被完爆。

清朝乾隆年间,即18世纪时,是西方海军史上的“巨舰巨炮”时代,英国海军更是跑在全世界最前头。乾隆登基前,英国就已造出了安装三层甲板,配备一百多门火炮的巨型战列舰,还有装备火炮五十门以上,但航速奇快的巡航舰。其著名的“战列线战术”也已成形,作战时大小炮舰排成一线长队,凭火力优势凶悍扑来。

而到了乾隆晚年时,英国海军的战术火力水平,更是上了一个台阶。此时已通过“七年战争”,把法国海军打得半死的英国海军,连“战列线战术”都扔一边,形成了更加灵活的海上战术。舰船水平也更升级。比如服役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的英国“胜利号”战列舰,全长69米航速超过九节,排水量突破两千吨,装备各种火炮一百零八门,公认全球海洋上最惹不起的巨无霸。

也同样是在乾隆晚期,英国海军已拥有大小炮舰429艘,且英国战舰的船底,都换成了镀铜皮技术,航速比法荷各国都快一截。更根据火力水准,其舰船分为七个等级,其第一至第三等级,都是载炮七十门以上的战列舰。“一等”战舰的火炮数量更在百门以上。即使是最袖珍的“等外级”英国战舰,装载火炮也在二十门左右。论整体实力,遥遥领先世界。

那清朝海军呢?其实康熙年间时,清朝海军家底还不错,继承了明朝造船技术与装备,拥有数十艘长十五丈以上,装备双层甲板炮台的“鸟船”,堪称亚洲海面的霸主。可接下来,就是越活越抽。从康熙晚年起,大型的“鸟船”拆的拆废的废,清朝的沿海船厂也陆续凋敝,船只越造越小,到了乾隆年间时,所谓大清海军,主力战舰就是“米艇”,这种长九丈的“巨舰”,装备“大贡铳”两门,连英国最袖珍的“等外级”战舰都不如。

如此水准,“乾隆盛世”时清朝海军别说跟英军比,就是跟万历年间的明朝海军打,十有八九也要挨揍。实战更证明了一切:在晚年乾隆得意洋洋炫“十全武功”的那些年里,东南沿海的清朝海军,还常被越南海盗船暴打,甚至每当越南海盗船来打劫,沿海清朝海军只敢“登桅望”,连开一炮的胆儿都没有。打越南海盗都怂,碰上英国海军?恐怕跑都跑不赢,只能给人塞牙缝。

既然海军不行,那陆战呢?这就得分时候了。

虽说整个十八世纪,清朝陆军的装备水准,开始大幅度落后西方列强。但在乾隆以前,雍正皇帝却进行了十多年的军事改革,鸟枪等火器开始大规模升级,特别是引进了奥斯曼技术,发展出杀伤力强悍的“大鸟铳”(赞巴拉克火枪),清军精锐的战斗力,更是满血升级,在西北战场上打了一堆胜仗。虽说同时期的英军,已经装备了燧发枪,但凭着人数和地理优势,乾隆早期的清军,还是有的打。

但乾隆晚年时,情况却不同了。

当时的英军,主要的枪械依然是燧发枪,但无论齐射战术还是散兵线,都已经更成熟。比起枪械来,英军的陆战火炮水平,更是大踏步前进。18世纪后期,英国开发出了九种新型陆战火炮,既有重型的“卡伦炮”和42磅炮,也有射程1500米射速快的榴弹炮,还有“6磅炮”“12磅炮”等各个类型,堪称轻重火力齐备。18世纪末,英国也组建了“炮兵连”,将各类火炮集中使用,甚至还有山炮连。就算是清军依托山地地形,也难抵挡英军的火力优势。

而比起这高速发展来,同时代的清军,火力水平何止是原地踏步。拜乾隆年间的“毁书”风潮所赐,大批记载火器工艺的科技图书,也被清王朝任性焚毁,枪炮铸造技术也就不进反退。就连康熙年间清王朝的枪炮工艺图纸,竟也大量遗失。短视的乾隆皇帝,反而喊出“弓马骑射立国”的口号来,打着恢复八旗军战斗精神的口号,却叫清军的火器升级就此搁置,结果却是枪炮水平一年比一年衰,战斗精神?也没找回来。

所以,待到乾隆晚年时,清军对缅甸和安南的战争,全是被人家打的满头包,最后被各级官员粉饰太平,当“捷报”给上奏,凑满了乾隆的“十大武功”。乾隆至嘉庆年间的西南白莲教大起义上,那些没怎么受过军事训练的起义军,就把拥有“十大武功”的清军杀的稀里哗啦。碰上装备战力堪称当时一流的英军?场面可以想。

而除了这些战场上的因素外,战场外的因素,更是细思极恐:乾隆晚年时,清王朝上下腐败成风,大小官员欺上瞒下成习惯。比如西南白莲教大起义,明明前线被打的满地爬,奏折上却还颠倒黑白使劲夸。一旦乾隆年间中英开战,且不论清军战备水平如何,就这虚报成风的丑剧,就得耽误多少宝贵战机。御敌于国门之外?恐怕国门都被人锤烂了,乾隆都未必能反应过来。

当然,要说清军全没胜机?倒也未必,18世纪下半叶的英国,糟心事也比较多,从七年战争到美国独立战争再到拿破仑战争,基本就没消停,又是远隔重洋,如果真和清王朝开战,能调用多少部队还是未知数。这也说明,乾隆在位的六十年,在那个弱肉强食的近代史上,本该是中国一段宝贵的和平发展机遇,却无奈,成了落后挨打的前奏。

今天假设这段历史,最发人深思的,应是此处。

参考资料:《清史稿》、《世界火器史》


我们爱历史


如果大英帝国在乾隆年间进攻清朝,能否像1840年鸦片战争一样胖揍乾隆皇帝。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我们不妨把时间设定为1763年,英法七年战争刚结束的那一年。

然后,我们还要假设双方不要拉盟友,只是单纯的清英对抗。

1776年,英国发明家瓦特制造出第一台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1763年还没有进入蒸汽机时代,工业革命还没有正式启动,清朝与英国的技术差距虽然大,但还没有被急剧拉大。

先给出结论:英国海军可以全歼乾隆的水师,英国陆军可以在陆地上占领清朝沿海沿江大城市,但无法深入内地。

战争结局要看乾隆有多强的战斗意志,如果战斗意志强就会陷入持久的消耗战。当时的大清贸易依赖度并不高,长期消耗战很有可能把英军拖垮。

如果乾隆战斗意志不强,很可能跟孙子道光一样签个条约。

但从乾隆争强好胜的性格看,很有可能死力一战。

1,七年战争时期的英国海军

七年战争结束后,英国彻底击败法国海军,成为世界上唯一的海洋霸主,拥有120艘主力战舰。

1769年,英国海军军费是150万英镑。

直到工业革命后,因为技术和财政的支持,大英帝国皇家海军得到极速发展。

1811年,英国海军有了240艘主力战舰、317艘快帆船、611艘快艇,每年的海军军费在2000万英镑以上。海军经费长了十倍以上。

但是在1763年,英国海军还没这么强大。

十八世纪军舰的火力已经非常强大。一艘二百英尺长的战列舰,安装了三层共一百多门大炮,,单舷火炮齐射,一次可射出半吨炮弹。

英国皇家海军军舰一共有六个等级,第一、二、三级军舰被称为战列舰,它们一般装有64到104门大炮。

英国最强大的战列舰是“胜利号”,1765年下水,可以赶上与乾隆的战斗。

胜利号排水量在2000吨以上,船员800人。

但当时英国只有一艘胜利号,还是橡木做的帆船。

英国至少可以派遣60艘主力战列舰来中国沿海。

2,乾隆时期的水师

乾隆十一年 (1746年),设立广州八旗水师,开始时只有600名水勇。

缯船为乾隆时期水师主力战船,有三帆八棹。

这种缯船见了英国胜利号战列舰,只能说是小虾见了大鲨鱼。

清朝陈良弼著的 《水师辑要》详细记载了赶缯船的武器:

大贡铳二门(重三四百斤,各备药子十出)、子母铳十支、火药三百斤、火罐三十个、战箭五百支、斗头铳一门、喷筒五十支、碎小生弹二百斤、高升火号一百支、挑刀十把、钩镰枪六支、藤牌十面、双手大刀十把、竹蒿枪二十支,“赶缯船中水兵35人,则当配战兵65人”。

200kg的大炮才两门。

看看人家胜利号的武器:

炮甲板:32磅,2.75英吨长炮30门。

中炮甲板:24磅,2.5英吨长炮28门。

上炮甲板:12磅,1.7英吨短炮30门。

首楼甲板:12磅中炮2门,68磅炮2门。

后甲板:12磅,1.7吨短炮12门。

英吨略小于公吨。

估计胜利号只要一发炮弹就能击沉一艘缯船。

所以乾隆的水师在1763年,出战英国海军,不到半个时辰就能全军覆没。

3,七年战争时期的英国陆军

英国的陆军不多,加上黑森和瑞士的雇佣军,总数也只有10万。万里迢迢,能运2万陆军到中国来也不容易了。

但英国的炮兵可以完虐乾隆。

4,乾隆的陆军

八旗兵18万,绿营约60万,但战斗力比清朝初年下降很多。

早在康熙平定三藩之乱时,八旗军的战斗力就下降很多了,绿营军是平叛的主力。乾隆时期,绿营军的战斗力也不行了。

乾隆虽然经过整顿,但战斗力恢复的也不高。

乾隆时期军队的大炮还停留在100年前的红衣大炮(前装滑膛炮)的水平。

乾隆年间颁布的《钦定工部则例造火器式》,记载85种火炮,全部是原来的火炮,没有一种创新。

英国人的军舰可以直接到镇江一带的江面,封锁南北漕运的运河,给依赖江浙漕米的乾隆以沉重打击。

乾隆则向沙俄购买火炮以进行陆地反击。

双方陷入僵持状态。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沂蓝书院赵月光


我要直接说能或不能,估计会有一帮人喷我,所以咱们可以先做一个对比。

首先看一下乾隆王朝的时间,是从1736年至1795年,共六十年的时间。在这六十年里,清帝国经历了从国力达到鼎盛再到开始衰败国家财政逐渐出现困难这么个过程。


我们再看看英国在这六十年里发生过的事,一开始先是奥地利王室战争,接着又爆发了七年战争,还有美国独立战争,以及对印度开始大肆蚕食的战争。此外还有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出现,率先领导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

先看双方这六十年时间的前半段,从乾隆元年到乾隆十三年,弘历一直都是一个非常宽仁的皇帝,一心一意搞发展,走儒家仁君路线,接着先前雍正皇帝改革的光,乾隆皇帝将大清的国力逐步推上了最高峰,这个繁荣不只是上层贵族皇室的繁荣,包括在民间,市民文化大肆兴起,商品经济迅速繁荣,各地的书院和私塾接连建立,城市居民和大兴乡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也整体提高。说这个十三年是大清帝国甚至自北宋以后中国最繁盛的时期一点都不为过,对待文人,乾隆皇帝也拿出了自己祖辈包括明代皇帝都没有的尊重,文字狱在这一个时期的存在感非常之低。



不过乾隆十三年后,孝贤皇后之殇,直接改变了乾隆皇帝的秉性,再加上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不得不说,宋朝灭亡以后,经历了元代、明代和清初的波折,文官远没有唐宋时期的那种大儒胸襟,相比与道德,他们更习惯追求一些实际的东西,比如权力和名声),乾隆皇帝逐步变成了一个比自己祖父和父亲更为可怕的独裁暴君,大清帝国的全面繁荣也戛然而止,皇帝开始重新大兴文字狱,任何对自己不忠的行为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包括文官重视名节和贪污这些事情),他像秦始皇、朱元璋那样开始去干涉和控制人民的思想,把这个绝佳的盛世逐步变成了一个“饥饿的盛世”。



不过这种转变短期之内还没有影响大清军事的进一步发展,从1754到1759年共6年的时间里,大清彻底解决了西北准格尔汗国的问题,并且将国土扩张到了最大化,原准格尔汗国土地被命名为新疆。


在这段时间里,英国也没有闲着,但是英国和普鲁士是同盟国,普鲁士致力于欧洲的陆地霸权,而英国则在和法国争夺第一殖民帝国的称号。最后,英国人成功击败法国,获得了大西洋的海洋霸权,以及法国在北美洲的大片领土。

就在七年战争期间,英国还展开了对印度的入侵,1757年普拉西战役的胜利,开启了英国对印度的第一步征服。可以说这个时期英国自己也很忙,要入侵中国的话,是没有这个闲工夫的。而且当时的清帝国,绝对也是可以挡住英军的入侵战争。(印度的失败是因为他们是一盘散沙,而且当时莫卧儿帝国还在和阿富汗打仗)



然后就是下一个阶段,从1767年到1790年,英国加紧了对印度的入侵,同时在1775年—1783年这段时间,北美爆发了美国独立战争,可以说这段时期英国人也是忙得焦头烂额。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此时英国已经加速开展了工业革命的进程,再加上军事战术和武器的进一步革新,已经将开始走下坡路的大清帝国远远的甩出了一条街。不过此时的英国仍然不具备出兵中国的条件,毕竟要处理的事情太多。


反观大清,此时因为土地兼并的加剧,导致流民激增。吏治日渐腐败,皇帝无心于国家的民生与否,只是保证政权稳定不会被推翻即可。在缅甸战争中,清军的八旗和绿营军的战斗力大幅度退化已经被彰显的淋漓尽致。可以说,此时的大清帝国,已经没有可以抵抗欧洲正规军入侵的实力了。

1790-1795年这段时间,英国和大清基本上都没有什么特别牵扯精力的事情,此时的英国虽然被拿破仑战争牵扯了部分精力,但是作为世界第一号殖民帝国的他,已经有充足的财力物力去对付像中国这样的老牌帝国。而根据马嘎尔尼的访华记录记载:“清政府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班幸运、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而她胜过邻船的地方,只在她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

由此看来,这时的大清完全不是英国的对手,而一旦英国入侵,就是乾隆皇帝再倔强,也只能被打出鸦片战争的结果来,甚至以乾隆皇帝的性格来看,可能会更惨。


火器工坊


在讨论这个问题前,我们先看下在乾隆年间的清缅战争,从1762年冬缅甸入侵中国云南普洱地区,清军自卫反击开始到1769年11月16日双方签订停战合约收场。清缅战争,持续了7年。清军前后投入不下6万人,耗费白银近千万两,损失超过1.5万人。缅军呢也投入了5万人上下,清朝虽然取得缅甸虽然名义上臣服了清朝,但是清朝并未能获得战争的真正胜利。清朝缅甸双方都损失惨重,在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中,对缅战争也是其中唯一存在较多争议的一件。


清缅战争可以说是个警告,18世纪已然是火器的时代,与世界接轨的缅甸使用当时最先进的燧发枪一次次的击退了不肯睁眼看世界的清廷。有征缅将领因见识了西洋火器的威力而建议乾隆发展火器,但乾隆仍认为“骑射乃满洲根本”,对此置之不理。


当时一个小小的缅甸就让清兵打的如此艰难,如果换成英军就可想而知了,其实,鸦片争是资本主义国家对传统封建国家的碾压。这从奴隶制到封建帝制,到资本主义国家。每一次转变都是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一个腐朽的封建清朝面对经历工业革命之后的英国,是没有丝毫胜算的。这就好比一个成年人和一个孩子左一起打架,谁胜谁败一目了然。



所以说,鸦片战争的失败不是说换一个皇帝就能胜利,就像明朝末年的崇祯皇帝虽然很努力,可还是改变不了明王朝衰亡的命运。就算康熙乾隆在位,恐怕还是一样的输,毕竟鸦片战争是一场新兴工业国对传统农业国全方面的碾压,这场战争背后其实是科技与思想的较量。


云台山闲人


这个乾隆时期挑的很有意思啊。。。

对于欧洲来说,1736-1795无疑是战争与变革频繁的一段时期。

而对于像英国这样的国家来说,很多对欧洲历史不了解的人在统计数据时无疑会犯这样几个很大的错误:

1.忽略了欧洲的雇佣兵体系

2.以人数论成败

3.忽略了海洋对于英国这样的海权国家的重要性。

不得不承认,无论是18世纪中期还是18世纪末,英国的陆军数量少的出奇,当同时期的法国陆军数量达到20万以上时,英国皇家陆军的数量也未曾超过10万,这不仅是因为英国有英吉利海峡的天然屏障,也是因为英国拥有欧洲成熟的雇佣兵体系,黑森——卡塞尔方伯的雇佣军无疑是其中最好的例子: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英国派出的陆军中36%为来自黑森的雇佣兵,相类似盛产雇佣兵的还有瑞士与符腾堡。

英国霸权的确立——七年战争的胜利

可能很多人看到这个标题会疑惑,七年战争(1754-1763)对于中国与英国的战争有什么关系呢?但凡了解英国史的都知道,这一时期是英国与法国进行殖民争霸的关键时期,经过这次战争之后,英国获取了在美洲与印度的大片殖民地,成为了无可争议的世界霸主。

在这之后,虽然英国的经济总量仍不达清朝(18世纪末清朝政府的年收入为4亿多万英镑,而同时期的英国政府的年收入加起来也只有2亿多英镑),但是无论是在技术装备还是在人员素质方面都远远的超过了清朝。

假设在七年战争之前,英国与清朝爆发的战争,那么英国在世界就会同时遭到法国殖民帝国与清朝的联合夹击,那么其形势也就相当危险了。但如果是七年战争之后,英国对于全世界的殖民霸权已经确立,英国不仅拥有绝对的财政优势来召唤大批的雇佣军队进行入侵,而且还拥有在技术装备与人员素质上的绝对优势,就在后来与法国的特拉法加海战中就可见一斑,胜利自然也是以所当然的。

举个例子:英国名舰“胜利号”

胜利号设置有三层火炮甲板,共装有102门铁铸加农炮和2门短重炮。舰上一次齐射,可发射半吨重的炮弹。

在特拉法加海战中,以胜利号为旗舰的英国皇家海军将敌方法西联军41艘战舰中1艘击沉,21艘俘虏,而自身无一被击沉或俘虏。


奥地利的哈布斯堡


答案是不可能的,因为中国传统文明根本抵挡不了西方文明的冲击,所以讨论这个问题根本没什么意义。

这个不用从政治、社会、哲学、自然科学这些角度来看,就从经济这个基本条件来分析。中国传统经济生产方式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得特点就是自给自足,微观的角度来说,一户家庭一年的劳动所得就可以满足一年的生产生活需求;从宏观的角度来说,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年的经济生产足够维持这个国家的稳定。所以古典中国对商品经济并没有什么太强的依赖,因为经济增长始终是个封闭的循环。所以古典中国只能越来越封闭,也越来越落后,也就是清朝在满洲人完全汉化之前,凭借满洲人尚未泯灭的朴素主义精神给古典中国缔造了一次辉煌。

而西方的经济生产方式,则是商品经济。因为欧洲曾经的两个核心地区,古希腊以及不列颠岛,其自然气候都像古典中国那样,适合发展精耕细作的种植业,所以就不得不通过发展商业去交换生产生活资料。所以这也就赋予了西方人逐利、冒险的特性以及探索精神,这也是为什么只有欧洲才会有地理大发现,才会有科学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

经济往往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所以如此一对比就可以发现古典中国和西方相比存在的不足,所以不管是哪个王朝、哪个皇帝都无法抵挡西方文明的冲击。

其实说实在的,历史上的鸦片战争在清朝之前的明朝就多次预言过,可是谁也没注意到。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其实如果去了解一下道光帝在新疆西藏方面成功的事。就发现其实道光帝并不比乾隆差太多。也是很精明的。两帝差五六十年。这其间英国也是突飞猛进,此英国非彼英国了。但大清还是那个大清。道光仅仅是生错了时代。如果英国停在五六十年前。那道光也就成乾隆了。人们只能通过结果找理由。道光败了,于是找了千百个理由。如果是乾隆败了,人们找样能给他带上几顶无能的帽子。古代国家永远不可能打赢近代化国家。英国作为最早质变成近代化的国家。不是那些停留在古代的大清朝的任何一个帝王能比的过的。


银河淘玉


牛顿只比康熙多活几年,乾隆年间的英国早就完成陆海军的近代化,同时进去第一次工业革命,哪怕光靠东印度公司也足够给大清来一次一鸦这样的战争,双方实力不在一个层面。


霹雳3586


不能

输的概率很大

第一个:中国是康乾盛世,欧洲那边是变革时期也就是工业革命。人家改良了蒸汽机进入蒸汽时代而清朝闭关锁国,皇帝还在下江南悠哉悠哉。不论是陆军还是海军英国早就一一套体系,洋枪洋炮,你火枪能挡?人家机器代替人工,天朝还是手工!几乎所有行业,国力都比不上英国!

所以清朝必败


欧阳伍豪


假像的盛世,若八国联军在乾隆时期进军,相信乾隆也没办法。一败涂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