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究竟有没有国界?从兵马俑说到圣母院

这几天,两则与文物和文化遗产有关的新闻,引发了广泛的热议。第一条就是2017年兵马俑在美国展出时被破坏一案的审理,由于陪审团未能达成一致意见,导致陪审团解散,判决无效,嫌疑人有可能无罪或者只承担轻微的惩罚;第二条就是巴黎圣母院的大火了。

文化遗产,究竟有没有国界?从兵马俑说到圣母院

如今破损的手指早已修复好,圣母院的烈火也已经熄灭,但是围绕着这两事儿的讨论跟争议似乎还未停歇,它们还常常被放在一起来评说。相信很多朋友在网上都能看到这样的一种观点,即外国人根本不重视我们的文化遗产,所以他们的文化遗产受损,我们也没必要惋惜。还有一些更为极端的观点,干脆认为巴黎圣母院的火灾,是160年前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报应。

文化遗产,究竟有没有国界?从兵马俑说到圣母院

自然,稍具逻辑分析能力的朋友,都能看出来圆明园的被焚与巴黎圣母院的失火,相互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有人为圣母院惋惜,也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忘记了圆明园或者那根兵马俑的手指。所谓的报应之说,除了发泄一下不好的情绪,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而且,说这些话的人,是断然不肯把自家的法国货也拿出来烧掉的,如果他们有的话。

但是,这样的争论当中,也有不可忽视的一面,那就是我们应当如何看待“非我”的文化遗产,这里的非我,指的就是自己的地域、国家、民族之外的。不得不承认,现实状况是,我们常常会对“非我”的文化遗产产生抵触感。往小了说,省与省之间可能会因为争夺一些文化遗产地而出现分歧和矛盾,比如黄帝陵之争,诸葛南阳、襄阳之争;往大了说,国与国之间也会因为信仰的差别或者历史原因而产生诸多隔阂。比如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在欧洲中心主义的影响之下,中国、日本等东亚国家的艺术水平被无视或者贬低。

文化遗产,究竟有没有国界?从兵马俑说到圣母院

看上去,“党同伐异”似乎是人类的天性了。不过,大家可能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文化遗产本身都是没有生命的物体。只要不违反人类的公序良俗,那么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文化遗产就有必要得到保护。换句话说,无论是圆明园还是兵马俑还是巴黎圣母院,都是无辜的。从这个层面上说,当年毁掉圆明园的人,跟今天为圣母院火灾叫好的人,好像也没有太大的区别。

可是,文化遗产的归属又是有国籍的,也会因此导致不同人群对它们价值的看法迥然有别。我们还是回到兵马俑被损毁一事上来。被告的美国青年为了逃避惩罚,将自己的罪行辩解为酒后的错误,他的辩护律师对兵马俑的估价表示异议,觉得不能有那么贵。这些举动,毫无疑问伤害了中国人的感情——你们觉得没那么贵,我们还觉得没那么便宜呢!对于国人来说,兵马俑除了作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外,还承载着很厚重的民族感情。可以说,随便找个人,都能讲出好几条兵马俑重要的理由来。

文化遗产,究竟有没有国界?从兵马俑说到圣母院

问题是,非历史专业的普通美国人,能够理解这些吗?就像我们不能真正理解巴黎圣母院对法国的意义一样,显然美国人也无法深刻领会兵马俑对中国人的意义。所以,这问题不是我国独有的。

不过长远看,文化交流仍然是发展的大趋势,“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也将会越来越凸显出来。过去,我国的文化遗产受世界文化遗产组织关照甚多,而今,中国正在这一领域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作为“执牛耳”者,应当以什么样的心态来重新审视“非我”,这是比津津乐道“法国的报应”更值得思考的。

文化遗产,究竟有没有国界?从兵马俑说到圣母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