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沉鬱頓挫是什麼意思?

269852880003


喜歡唐詩的人大概都知道,“沉鬱頓挫”這四個字,是杜甫詩詞的標籤、專用名詞,那麼什麼是沉鬱頓挫呢?雖然我知道一些意思,但恐怕只能意會難以言傳,所以專門查了下,“沉鬱頓挫”本是杜甫《進雕賦表》評揚雄、枚乘辭賦的詞語,清人吳瞻泰的《杜詩提要》說:“沉鬱者,意也;頓挫者,法也”。我理解,沉鬱者,深沉憂鬱,主要指的是精神層面,即詩的意境風格;頓挫,抑揚頓挫,主要指的是技術層面,即詩的技巧和音律。

杜甫詩歌創作的高峰期正是大唐由盛轉衰的安史之亂時期,他的詩詞風格也主要形成於這個時期,“國家不幸詩家幸”,“詩窮而後工”,因為他窮困潦倒,掙扎於社會底層,與百姓休慼與共,又素有“致君堯舜”、濟世治國的政治理想,有“施仁政”的儒家聖人情懷,他的詩才情思鬱結、內容廣闊、感情真摯、沉鬱悲涼。“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些詩句泣血而呼、震爍古今!正是危局亂世的時代背景和坎坷挫折的多舛命運,空懷壯志的悲涼,無以救民水火的遺憾,使他的很多詩句深沉、憂鬱、壓抑、悲涼、哀痛,甚至憤懣,成為感事傷時、寄託情懷的千古絕唱,噴薄而出,產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杜甫的律詩格律森嚴、意境蒼茫、煉字精到、對仗工穩,音韻抑揚頓挫,聲調平仄相諧,節奏緩急有序,很好的發揮律詩言簡意遠而又朗朗上口的藝術特點,如《詠懷古蹟》五首和《秋興》八首。特別是被後人譽為自古七律第一《登高》,格調高邁、氣韻沉雄,“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還有這首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五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全詩四句二十八字,千錘百煉、句句對仗,簡直是結句煉字、格律對仗的教科書。

“沉鬱頓挫”這四個字,本是老杜形容別人詩文所說,沒想到後人卻借用來形容他自已的詩風,確實再恰當不過了,而且恐怕也只有杜甫擔得起這四個字。





曉行凌波


問題:杜甫的沉鬱頓挫是什麼意思?


前言

我們閱讀古詩詞時,經常看到有人評價杜甫、辛棄疾等詩人的作品“沉鬱頓挫”。這4個字聽上去玄之又玄, 什麼是沉鬱頓挫呢? 創作詩詞又如何做到沉鬱頓挫? 沉鬱頓挫這個詞又出自哪裡呢?

一、杜甫說自己的作品沉鬱頓挫

沒錯,沉鬱頓挫這個詞來自於杜甫本人,他在《進雕賦表》裡,第一次用了這個詞:

亡祖故尚書膳部員外郎先臣審言......故天下學士,到於今而師之。臣.......自七歲所綴詩筆,向四十載矣,約千有餘篇。今賈、馬之徒,得排金門、上玉堂者甚眾矣。惟臣衣不蓋體,常寄食於人,奔走不暇,只恐轉死溝壑,安敢望仕進乎?伏惟明主哀憐之。倘使執先祖之故事,拔泥塗之久辱,則臣之述作,雖不足以鼓吹六經,先鳴數子,至於沈鬱頓挫、隨時敏捷,而揚雄、枚皋之流,庶可跋及也。

杜甫說了我爺爺杜審言當年很牛(近體詩奠基者之一),至今被天下學士效仿。我杜甫從小就學習作詩,至今已有一千多篇了(似乎有點少?)。 像賈誼 、 司馬相如這一類人今天能飛黃騰達,為什麼我就這麼慘呢? 如果我能得到像我爺爺那樣的發展機會,我也能寫出不亞於揚雄、枚皋的文章。

杜甫在這篇文章中自詡可以比肩於揚雄、枚皋,因為我也能

“沈(通:沉)鬱頓挫、隨時敏捷”。

二、杜甫沉鬱頓挫和李白清麗灑落

杜甫發明了這個詞以後,沉鬱頓挫成了他的標籤之一,有人曾經這樣評價李白和杜甫的不同:

李太白才氣高邁,故其詩多是乘興而成,清麗痛快,灑落有餘,而沉鬱頓挫處卻不足;杜子美工夫縝密,故其詩多是苦思鍛鍊而成,窮達悲歡,各盡其趣,莊重典雅,山野富麗,濃厚纖巧,隨其所遇,各造其極。《永樂大典》卷之八百二十三

詩仙和詩聖的區別在哪裡?李白才氣高邁,詩歌清麗瀟灑,但是不如杜甫的“沉鬱頓挫”。

李白作詩總是一個樂天派的形象,即使是心裡不開心,也不會讓別人覺得他“沉鬱”,例如這首《行路難》 其一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王士禎在《精華錄》中評價杜甫的詩:

律以杜甫之忠厚纏綿,沉鬱頓挫,則有浮聲切響之異矣。

我們看看杜甫的“沉鬱”,例如《登樓》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

杜甫的詩溫柔敦厚(忠厚)、忠君愛國,而且感情真摯纏綿,閱讀起來的確比李白“沉鬱”。但什麼是沉鬱頓挫呢?

三、沉鬱與頓挫

最早沉鬱和頓挫是兩個詞,“沉鬱”一詞來自漢劉歆《與揚雄書從取方言》:

非子云澹雅之才,【沉鬱】之思,不能經年銳積,以成此書,良為勤矣。”

而“頓挫” 最早可能出自陸機《文賦》:

碑披文以相質,誄纏綿而悽愴。銘博約而溫潤,箴【頓挫】而清壯。

杜甫把兩個詞聯合起來使用,造了一個新的詞語:【沉鬱頓挫】。而且在《進雕賦表》中,自比楊雄(字子云)、枚皋。那麼什麼是沉鬱頓挫呢?

清代人吳瞻泰在《杜詩提要》中解釋了沉鬱頓挫:

沉鬱者,意也,頓挫者,法也。

沉鬱指的是意,頓挫指的是方法。聽上去,還是讓人云裡霧裡。

四、沉鬱頓挫 弱德之美

葉嘉瑩先生在自己的文章裡把沉鬱頓挫歸屬於“弱德之美” ,“弱”指人在外界強大壓力下處於弱勢,“德”是自己內心的堅守。葉先生說:

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裡捱打。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堅持,你還要有你自己的一種操守,你要完成你自己,這種品格才是弱德。"

清朝況周頤在《蕙風詞話》中說:

吾聽風雨,吾覽江山,常覺風雨江山之外,有萬不得已者在....

生活中的不得已造成了“弱德之美”,因為弱,所以沉鬱,因為不放棄,則有頓挫轉折,因而形成一種“沉鬱頓挫”的特點。

周振甫先生在《詩詞例話》中說:

作者的感情是深沉鬱積的,用頓挫轉折的筆來表達,有千言萬語積壓在胸中,只能曲折的透露一些....

周先生說沉鬱指內容,是詩中包含的情感,頓挫是轉折的手法。感情越激越,內容越豐厚,作品就越沉鬱。

所以吳瞻泰說:沉鬱者,意也;這種深厚內容的情感用轉折手法來接續就是:頓挫者,法也。

結束語

沉鬱頓挫的風格背後,是詩人飽經風霜卻不肯低頭、不肯放棄的形象。清朝著名文學家陳廷焯說辛棄疾的《摸魚兒》也沉鬱頓挫,我們先看看這首詞: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畫簷蛛網,盡日惹飛絮。
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閒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從陳廷焯的評價中可以看出“詞意殊怨”即沉鬱,“姿態飛動”即頓挫,因此說這首詞“極沉鬱頓挫之致。”

稼軒“更能消幾番風雨”一章,詞意殊怨,然姿態飛動,極沉鬱頓挫之致。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每個詩人或作家都有自己的主要創作風格。李白的清新飄逸,杜甫的沉鬱頓挫,白居易的平實通俗,李賀的朦朧綺麗等等,都是詩人詩歌創作的主要審美風格。而杜甫詩歌創作的審美風格“沉鬱頓挫”非常鮮明集中。

“沉鬱頓挫”究竟何意?要從兩方面作答。

先看“沉鬱”,字面義是“沉積鬱結”“深沉集中”“聚結深厚而化不開”等意思。

要深入理解“沉鬱”,必須類比、對比來看,光靠字面意思的解說來理解遠遠不夠。以重量觀之,“沉鬱”就是重量大;以音樂節奏觀之,“沉鬱”就量重節拍、慢節拍;以繪畫之色彩觀之,“沉鬱”就是大色塊,就是枯筆;以自然之物象觀之,“沉鬱”就是大山,就是珠穆朗瑪;以西方文論觀之,“沉鬱”就是“崇高美”;以中國傳統文論觀之,“沉鬱”就是“雄渾美”。毋庸多類比,以這些類比來看,想必讀者已經明白了許多。

對比來看就更清楚了。與杜甫的“沉鬱”正相反,李白是“飄逸”。“飄逸”就是“輕飄逃逸”“體輕四散而不聚積”等意思。類比來看,以重量觀之,“飄逸”就是“重量輕”;以音樂節奏觀之,“飄逸”就是“輕節拍”;以繪畫之色彩觀之,“飄逸”就是小色塊,就是細描;以自然之物象觀之,“飄逸”就是小溪清流,就是點點細雨;以西方文論觀之,“飄逸”就是“優美”(並非形容詞,乃是名詞,“小美”之意,與“崇高美”相對);以中國傳統文論觀之,“飄逸”就是“柔美”(與“剛美”相對)。

類比了再對比,想必讀者諸君至此已經完全明白,豁然開朗了。

接著來看“頓挫”,就容易多了。類比來看,“頓挫”最像音樂節奏,尤其像打鼓節奏,往往接連一至三個用力敲打的重節拍、慢節拍。

前人之解“沉鬱頓挫”,也分兩方面。謂“沉鬱”多指杜甫詩歌的思想情感,謂“頓挫”多指作詩手法、韻律等。如清人吳瞻泰《杜詩提要》雲:“沉鬱者,意也,頓挫者,法也。”即是此意。

其實“沉鬱頓挫”都體現在思想情感的深沉闊大上,體現在杜甫畢生為之奮鬥的理想(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上;而杜甫那種與人民緊密相連、息息相通的思想感情在詩歌中抒發時,又受到儒家中庸思想的支配,不能像李白(更多受到道家思影響)那樣不受束縛,變得節奏沉重而緩慢。當然前人所說“頓挫”指作詩之手法等,也是有根據的,只是顯得淺白而已。

那麼杜甫的“沉鬱頓挫”風格形成的深刻原因是什麼呢?布封說:“風格即人。”詩人或作家的主要風格首先是他本人先天和後天的秉賦所決定。杜甫畢生所追求的就是為君國輔政,與人民息息相通,哪怕個人陷於極度困頓,亦不改初衷。其次,杜甫處於唐由盛轉衰的時代背景下,國家風雨飄搖,社會動盪不安,百姓民不聊生。如杜甫者,豈能不淚噎於喉?又豈能不“沉鬱頓挫”呢?

最後,要補充說明一下,“沉鬱頓挫”是杜甫詩歌創作的主要風格,且特徵鮮明集中,但這並不排除其他風格特徵。杜甫也豪邁,也清新飄逸。如“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豪邁自信不讓李白;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其清新飄逸、輕快歡樂絲毫不遜於“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還有,此一問涉及的是“美學”問題,即文學作品的審美及美感特徵。若只從杜甫詩歌的風格特徵去探討理解,就顯得膚淺而不夠深刻。從美學去追尋,此一類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且理解深入透徹。


haiqing1969


杜甫在文學史上的風格被稱為“沉鬱頓挫”。 清人吳瞻泰在他的《杜詩提要》中說:“沉鬱者,意也;頓挫者,法也。意至而法也無不密。”因此說沉鬱與作品的內容主題有關;頓挫與作品的謀篇、結構、遣詞造句等表達方法有關,而兩者之間又是統一的。



所謂“沉鬱”,主要指詩歌內容深廣,意境雄渾,意象蘊藉,感情深沉真摯,達到悲壯厚重、引發同情的藝術效果。所謂“頓挫”,主要指詩歌表情達意上抑揚跌宕,音調韻律起伏幻變,達到章法嚴謹而收放自如的藝術效果。

縱覽杜甫的作品,其思想內容博大精深、韻味深遠;感情境界凝重深沉、憂鬱悲壯;表達方式百轉千回、反覆詠歎。沉鬱頓挫首先表現為深沉憂思的感情基調。在這深沉憂思裡,蘊含著一份關心國家命運、人民疾苦的深厚感情,所以詩歌彰顯了博大深遠的情懷。杜甫表達感情的方法是波浪起伏、反覆詠歎、百轉千回。在杜甫的詩篇中,往往在感情要爆發後,卻又折回去,在心中迴流激盪後,又像一座感情的閘門阻攔住,讓感情在受阻之後再緩慢流出,因此這種感情的抒發方法,也就顯得更加深沉鬱結而又迸發。這些風格在《三吏》、《三別》、《秋興》、《登高》、《春望》等眾多作品中都有深刻的體現。

杜甫沉鬱頓挫的風格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內容真實,意象萬千,描畫深刻,關注社會,心懷社稷與百姓。 杜甫生逢開元盛世及安史之亂,一生顛沛流離,歷盡磨難,他的詩廣泛地記載了這一時期的現實生活,被人稱為“詩史”。杜甫詩歌題材廣泛,描摹形象準確,思想深刻悠遠,是一個集大成者,擅長各種詩體,詩風沉鬱頓挫,對後世有極大的影響。 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一詩中,敘述自己過驪山,就涇渭,抵奉先的經歷與感想,自己在戰亂中都顛沛流離,仍然“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接著詠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千古名句,一正一反,鮮明對比,深刻地反映了當時尖銳的社會矛盾,形象地揭示出貧富懸殊的社會現實。詩句讀來使人有悱惻、沉重、悲壯、反思、驚歎的意境。



2、除了憂國憂民主題外,其詩歌以深情動人,以真誠感人,以良知天理服人。 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當這一天終於盼來平定安史之亂時,杜甫竟激動得悲喜交加,喜極而哭。前四句由“忽傳”到“初聞”,再到“卻看”“漫卷”,幾個連續動作把驚喜的心情描繪得活靈活現、惟妙惟肖。後四句通過想象,酣暢淋漓地描寫“喜欲狂”時的激動心情:他不但要高歌痛飲,好像自己的青春又回來了,恨不得乘興連夜馬上回到家鄉。從巴陵穿過巫峽,從襄陽回到洛陽。這便是杜甫平生第一快事快詩!

3、語言凝練蒼勁、通俗質樸,剛健有力。 《登高》是詩聖詩七言律詩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首詩前四句寫景,後四句抒情。首聯以景物為對象,用高度概括的筆法,寫出了江邊秋景的壯闊與悲涼。詩人選取了風、天、猿、渚、沙、鳥六種意象,並且用了急、高、嘯哀、清、白、飛回的動作與比喻,從感覺、視覺、聽覺、聲音、色彩等角度加以描寫形容,悲蕭蕭落木,嘆滾滾長江,畫面動靜虛實結合,詩境開闊,寫得極為精巧工穩,形象性和節奏感極強,也為全詩渲染了悽清悲涼的氣氛。 後面四句由物及人,由表及裡,傳達出詩人對韶光易逝感嘆,對壯志難酬的悲愴,對貧困潦倒的無奈。



4、其章法曲折多變,曲徑通幽而又開合跌宕,一陰一陽,一張一弛,抑揚頓挫。 杜甫的這種特點在《登高》裡體現的最為鮮明。 在《垂老別》裡,更是表現出這樣的跌宕起伏。全詩敘事抒情,立足生活,直入人心,剖析精微,準確傳神地表現特定時代的生活真實,同時在藝術結構上,既嚴謹整飭,又具有跌宕起伏、緣情宛轉之妙。 “四郊未寧靜,垂老不得安。子孫陣亡盡,焉用身獨完。”老翁雖然垂垂暮年,子孫都戰死了,我豈能坐著獨善其身?“投杖出門去,同行為辛酸。”於是甩掉柺杖,出門加入到抗戰的隊伍中,同列的戰士既感動又心酸。“幸有牙齒存,所悲骨髓幹。”高興的是我還有牙齒在,悲傷的是我已經油盡燈殘了。“老妻臥路啼,歲暮衣裳單。看著老妻子孤孤單單地在路邊哭泣惜別,知道自己是生離死別,已經沒有退路了。“何鄉為樂土,安敢尚盤桓。棄絕蓬室居,塌然摧肺肝。”猶雲無一寸乾淨平安的土地,棄絕蓬室,毅然上路,愈益悲痛!

以上老杜風格不一一枚舉,學習者當仔細研究品味。


大漠雄鷹大V


大唐300年,詩人多如過江之鯽。

杜甫和李白可以說是唐朝詩歌的兩個頂峰了。我多囉嗦兩句,和您以及諸位看官分享一下我的拙見。

知人論世

很多中文系的人,想必都很熟悉這個詞。

再中國古典詩歌鑑賞領域,知人論世是一種基本的方法之一。他的意思就是要了解一個作者詩歌的風格,就要結合他所處的時代背景。

李白的詩歌風格,清新俊逸,正是因為他再盛唐時期,放眼亞洲,大唐帝國國力雄厚,兼收幷蓄,文化昌盛,所以李白的風格充滿了盛唐詩人,胸中丘壑,天下第一的氣勢。

杜甫的年代

杜甫再文學領域,詩歌領域的稱呼又要做“詩聖”,因為其作品量非常大,而且涉獵廣泛,且詩句對仗工整。

同時,大家不要忽略了,杜甫的詩歌還有一個稱呼,叫“詩史”。

杜甫的文章《三吏》、《三別》都是具有非常明顯的現實主義色彩的作品。

杜甫歷經了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關鍵節點“安史之亂”,而且其一生跌宕起伏,遠遠不及李白天下敬仰,逢人皆是故交的狀態。

所以分析完了杜甫所經歷的時代背景和其人生大致的生活經歷,就可以分析其詩歌風格了。

沉鬱頓挫

這個沉鬱頓挫,是文學界絕大多數詩歌鑑賞人士對於杜甫詩歌風格的評價。

而最符合這四個字的當屬《登高》一首詩。

沉鬱,是因為杜甫其人,聲名不顯,作詩文又是現實主義風格的為多,相對苦悶,濃重。

頓挫,則是杜甫再詩歌創作領域,具有非常嚴格的自我約束,詩歌平仄對仗異常工整,加之詩歌內容偏寫實,讀起來自然頓挫。

綜上,就是我對於杜甫詩歌沉鬱頓挫的一點簡單看法,希望各位朋友批評指正。


壹簡財經


“沉鬱頓挫”是杜甫詩的風格,也是杜甫自己說的。

出處,唐、杜甫的《進雕賦表》:“至於沉鬱頓挫,隨時敏捷,而揚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本是杜甫評揚雄、枚皋詞賦的詞語,後人用來指杜甫詩的風格特色。

杜甫三十六歲時到長安求官,在長安第三年(750年)寫了《雕賦》獻給唐明皇,同時附上註釋的“奏表”——《進雕賦表》,說自己的作品善於“沉鬱頓挫”,誇自己寫格律詩有才能。

沉鬱:文章意境,指作品思想內容博大精深,題材的嚴肅,情感深沉、濃郁、深摯、悲憤。

頓挫:文章技巧、表現手法沉著蘊藉,出語謀篇的曲折、變化多端、轉換穿插的波瀾壯闊以及韻律鏗鏘、語言凝練。

即經歷了安史之亂,流離失所到處漂泊的生活,個人際遇的不幸變成了對百姓苦難的深沉憂思。沉鬱,感情悲慨壯大深厚;頓挫,感情表達的波浪起伏、反覆低迴。就是“沉鬱中有頓挫,頓挫中又有沉鬱”。


嘟嘟6569


一個有才又有能的人遇上一個昏庸無道的皇帝,腐敗無能都朝廷還有動盪不安全的社會,能活命就不錯了,以往的經驗和同行的例子還是低調的好,



國泰民安369


發音 chén yù dùn cuò

釋義 鬱:低沉鬱積。指詩文的風格深沉蘊籍,語勢有停頓轉折。

出處 唐·杜甫《進雕賦表》:“至於沉鬱頓挫,隨時敏捷,而揚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


愛在心口不說不做


高興了嗎?哈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