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沉郁顿挫是什么意思?

269852880003


喜欢唐诗的人大概都知道,“沉郁顿挫”这四个字,是杜甫诗词的标签、专用名词,那么什么是沉郁顿挫呢?虽然我知道一些意思,但恐怕只能意会难以言传,所以专门查了下,“沉郁顿挫”本是杜甫《进雕赋表》评扬雄、枚乘辞赋的词语,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说:“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我理解,沉郁者,深沉忧郁,主要指的是精神层面,即诗的意境风格;顿挫,抑扬顿挫,主要指的是技术层面,即诗的技巧和音律。

杜甫诗歌创作的高峰期正是大唐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时期,他的诗词风格也主要形成于这个时期,“国家不幸诗家幸”,“诗穷而后工”,因为他穷困潦倒,挣扎于社会底层,与百姓休戚与共,又素有“致君尧舜”、济世治国的政治理想,有“施仁政”的儒家圣人情怀,他的诗才情思郁结、内容广阔、感情真挚、沉郁悲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些诗句泣血而呼、震烁古今!正是危局乱世的时代背景和坎坷挫折的多舛命运,空怀壮志的悲凉,无以救民水火的遗憾,使他的很多诗句深沉、忧郁、压抑、悲凉、哀痛,甚至愤懑,成为感事伤时、寄托情怀的千古绝唱,喷薄而出,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杜甫的律诗格律森严、意境苍茫、炼字精到、对仗工稳,音韵抑扬顿挫,声调平仄相谐,节奏缓急有序,很好的发挥律诗言简意远而又朗朗上口的艺术特点,如《咏怀古迹》五首和《秋兴》八首。特别是被后人誉为自古七律第一《登高》,格调高迈、气韵沉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还有这首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五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四句二十八字,千锤百炼、句句对仗,简直是结句炼字、格律对仗的教科书。

“沉郁顿挫”这四个字,本是老杜形容别人诗文所说,没想到后人却借用来形容他自已的诗风,确实再恰当不过了,而且恐怕也只有杜甫担得起这四个字。





晓行凌波


问题:杜甫的沉郁顿挫是什么意思?


前言

我们阅读古诗词时,经常看到有人评价杜甫、辛弃疾等诗人的作品“沉郁顿挫”。这4个字听上去玄之又玄, 什么是沉郁顿挫呢? 创作诗词又如何做到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这个词又出自哪里呢?

一、杜甫说自己的作品沉郁顿挫

没错,沉郁顿挫这个词来自于杜甫本人,他在《进雕赋表》里,第一次用了这个词:

亡祖故尚书膳部员外郎先臣审言......故天下学士,到于今而师之。臣.......自七岁所缀诗笔,向四十载矣,约千有馀篇。今贾、马之徒,得排金门、上玉堂者甚众矣。惟臣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奔走不暇,只恐转死沟壑,安敢望仕进乎?伏惟明主哀怜之。倘使执先祖之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沈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流,庶可跋及也。

杜甫说了我爷爷杜审言当年很牛(近体诗奠基者之一),至今被天下学士效仿。我杜甫从小就学习作诗,至今已有一千多篇了(似乎有点少?)。 像贾谊 、 司马相如这一类人今天能飞黄腾达,为什么我就这么惨呢? 如果我能得到像我爷爷那样的发展机会,我也能写出不亚于扬雄、枚皋的文章。

杜甫在这篇文章中自诩可以比肩于扬雄、枚皋,因为我也能

“沈(通:沉)郁顿挫、随时敏捷”。

二、杜甫沉郁顿挫和李白清丽洒落

杜甫发明了这个词以后,沉郁顿挫成了他的标签之一,有人曾经这样评价李白和杜甫的不同:

李太白才气高迈,故其诗多是乘兴而成,清丽痛快,洒落有余,而沉郁顿挫处却不足;杜子美工夫缜密,故其诗多是苦思锻炼而成,穷达悲欢,各尽其趣,庄重典雅,山野富丽,浓厚纤巧,随其所遇,各造其极。《永乐大典》卷之八百二十三

诗仙和诗圣的区别在哪里?李白才气高迈,诗歌清丽潇洒,但是不如杜甫的“沉郁顿挫”。

李白作诗总是一个乐天派的形象,即使是心里不开心,也不会让别人觉得他“沉郁”,例如这首《行路难》 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王士祯在《精华录》中评价杜甫的诗:

律以杜甫之忠厚缠绵,沉郁顿挫,则有浮声切响之异矣。

我们看看杜甫的“沉郁”,例如《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杜甫的诗温柔敦厚(忠厚)、忠君爱国,而且感情真挚缠绵,阅读起来的确比李白“沉郁”。但什么是沉郁顿挫呢?

三、沉郁与顿挫

最早沉郁和顿挫是两个词,“沉郁”一词来自汉刘歆《与扬雄书从取方言》:

非子云澹雅之才,【沉郁】之思,不能经年锐积,以成此书,良为勤矣。”

而“顿挫” 最早可能出自陆机《文赋》:

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

杜甫把两个词联合起来使用,造了一个新的词语:【沉郁顿挫】。而且在《进雕赋表》中,自比杨雄(字子云)、枚皋。那么什么是沉郁顿挫呢?

清代人吴瞻泰在《杜诗提要》中解释了沉郁顿挫:

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

沉郁指的是意,顿挫指的是方法。听上去,还是让人云里雾里。

四、沉郁顿挫 弱德之美

叶嘉莹先生在自己的文章里把沉郁顿挫归属于“弱德之美” ,“弱”指人在外界强大压力下处于弱势,“德”是自己内心的坚守。叶先生说:

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里挨打。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坚持,你还要有你自己的一种操守,你要完成你自己,这种品格才是弱德。"

清朝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说:

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之外,有万不得已者在....

生活中的不得已造成了“弱德之美”,因为弱,所以沉郁,因为不放弃,则有顿挫转折,因而形成一种“沉郁顿挫”的特点。

周振甫先生在《诗词例话》中说:

作者的感情是深沉郁积的,用顿挫转折的笔来表达,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中,只能曲折的透露一些....

周先生说沉郁指内容,是诗中包含的情感,顿挫是转折的手法。感情越激越,内容越丰厚,作品就越沉郁。

所以吴瞻泰说:沉郁者,意也;这种深厚内容的情感用转折手法来接续就是:顿挫者,法也。

结束语

沉郁顿挫的风格背后,是诗人饱经风霜却不肯低头、不肯放弃的形象。清朝著名文学家陈廷焯说辛弃疾的《摸鱼儿》也沉郁顿挫,我们先看看这首词: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从陈廷焯的评价中可以看出“词意殊怨”即沉郁,“姿态飞动”即顿挫,因此说这首词“极沉郁顿挫之致。”

稼轩“更能消几番风雨”一章,词意殊怨,然姿态飞动,极沉郁顿挫之致。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每个诗人或作家都有自己的主要创作风格。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平实通俗,李贺的朦胧绮丽等等,都是诗人诗歌创作的主要审美风格。而杜甫诗歌创作的审美风格“沉郁顿挫”非常鲜明集中。

“沉郁顿挫”究竟何意?要从两方面作答。

先看“沉郁”,字面义是“沉积郁结”“深沉集中”“聚结深厚而化不开”等意思。

要深入理解“沉郁”,必须类比、对比来看,光靠字面意思的解说来理解远远不够。以重量观之,“沉郁”就是重量大;以音乐节奏观之,“沉郁”就量重节拍、慢节拍;以绘画之色彩观之,“沉郁”就是大色块,就是枯笔;以自然之物象观之,“沉郁”就是大山,就是珠穆朗玛;以西方文论观之,“沉郁”就是“崇高美”;以中国传统文论观之,“沉郁”就是“雄浑美”。毋庸多类比,以这些类比来看,想必读者已经明白了许多。

对比来看就更清楚了。与杜甫的“沉郁”正相反,李白是“飘逸”。“飘逸”就是“轻飘逃逸”“体轻四散而不聚积”等意思。类比来看,以重量观之,“飘逸”就是“重量轻”;以音乐节奏观之,“飘逸”就是“轻节拍”;以绘画之色彩观之,“飘逸”就是小色块,就是细描;以自然之物象观之,“飘逸”就是小溪清流,就是点点细雨;以西方文论观之,“飘逸”就是“优美”(并非形容词,乃是名词,“小美”之意,与“崇高美”相对);以中国传统文论观之,“飘逸”就是“柔美”(与“刚美”相对)。

类比了再对比,想必读者诸君至此已经完全明白,豁然开朗了。

接着来看“顿挫”,就容易多了。类比来看,“顿挫”最像音乐节奏,尤其像打鼓节奏,往往接连一至三个用力敲打的重节拍、慢节拍。

前人之解“沉郁顿挫”,也分两方面。谓“沉郁”多指杜甫诗歌的思想情感,谓“顿挫”多指作诗手法、韵律等。如清人吴瞻泰《杜诗提要》云:“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即是此意。

其实“沉郁顿挫”都体现在思想情感的深沉阔大上,体现在杜甫毕生为之奋斗的理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上;而杜甫那种与人民紧密相连、息息相通的思想感情在诗歌中抒发时,又受到儒家中庸思想的支配,不能像李白(更多受到道家思影响)那样不受束缚,变得节奏沉重而缓慢。当然前人所说“顿挫”指作诗之手法等,也是有根据的,只是显得浅白而已。

那么杜甫的“沉郁顿挫”风格形成的深刻原因是什么呢?布封说:“风格即人。”诗人或作家的主要风格首先是他本人先天和后天的秉赋所决定。杜甫毕生所追求的就是为君国辅政,与人民息息相通,哪怕个人陷于极度困顿,亦不改初衷。其次,杜甫处于唐由盛转衰的时代背景下,国家风雨飘摇,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民不聊生。如杜甫者,岂能不泪噎于喉?又岂能不“沉郁顿挫”呢?

最后,要补充说明一下,“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创作的主要风格,且特征鲜明集中,但这并不排除其他风格特征。杜甫也豪迈,也清新飘逸。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豪迈自信不让李白;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其清新飘逸、轻快欢乐丝毫不逊于“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还有,此一问涉及的是“美学”问题,即文学作品的审美及美感特征。若只从杜甫诗歌的风格特征去探讨理解,就显得肤浅而不够深刻。从美学去追寻,此一类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且理解深入透彻。


haiqing1969


杜甫在文学史上的风格被称为“沉郁顿挫”。 清人吴瞻泰在他的《杜诗提要》中说:“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意至而法也无不密。”因此说沉郁与作品的内容主题有关;顿挫与作品的谋篇、结构、遣词造句等表达方法有关,而两者之间又是统一的。



所谓“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意象蕴藉,感情深沉真挚,达到悲壮厚重、引发同情的艺术效果。所谓“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上抑扬跌宕,音调韵律起伏幻变,达到章法严谨而收放自如的艺术效果。

纵览杜甫的作品,其思想内容博大精深、韵味深远;感情境界凝重深沉、忧郁悲壮;表达方式百转千回、反复咏叹。沉郁顿挫首先表现为深沉忧思的感情基调。在这深沉忧思里,蕴含着一份关心国家命运、人民疾苦的深厚感情,所以诗歌彰显了博大深远的情怀。杜甫表达感情的方法是波浪起伏、反复咏叹、百转千回。在杜甫的诗篇中,往往在感情要爆发后,却又折回去,在心中回流激荡后,又像一座感情的闸门阻拦住,让感情在受阻之后再缓慢流出,因此这种感情的抒发方法,也就显得更加深沉郁结而又迸发。这些风格在《三吏》、《三别》、《秋兴》、《登高》、《春望》等众多作品中都有深刻的体现。

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内容真实,意象万千,描画深刻,关注社会,心怀社稷与百姓。 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杜甫诗歌题材广泛,描摹形象准确,思想深刻悠远,是一个集大成者,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 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中,叙述自己过骊山,就泾渭,抵奉先的经历与感想,自己在战乱中都颠沛流离,仍然“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接着咏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名句,一正一反,鲜明对比,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形象地揭示出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诗句读来使人有悱恻、沉重、悲壮、反思、惊叹的意境。



2、除了忧国忧民主题外,其诗歌以深情动人,以真诚感人,以良知天理服人。 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当这一天终于盼来平定安史之乱时,杜甫竟激动得悲喜交加,喜极而哭。前四句由“忽传”到“初闻”,再到“却看”“漫卷”,几个连续动作把惊喜的心情描绘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后四句通过想象,酣畅淋漓地描写“喜欲狂”时的激动心情:他不但要高歌痛饮,好像自己的青春又回来了,恨不得乘兴连夜马上回到家乡。从巴陵穿过巫峡,从襄阳回到洛阳。这便是杜甫平生第一快事快诗!

3、语言凝练苍劲、通俗质朴,刚健有力。 《登高》是诗圣诗七言律诗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首联以景物为对象,用高度概括的笔法,写出了江边秋景的壮阔与悲凉。诗人选取了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意象,并且用了急、高、啸哀、清、白、飞回的动作与比喻,从感觉、视觉、听觉、声音、色彩等角度加以描写形容,悲萧萧落木,叹滚滚长江,画面动静虚实结合,诗境开阔,写得极为精巧工稳,形象性和节奏感极强,也为全诗渲染了凄清悲凉的气氛。 后面四句由物及人,由表及里,传达出诗人对韶光易逝感叹,对壮志难酬的悲怆,对贫困潦倒的无奈。



4、其章法曲折多变,曲径通幽而又开合跌宕,一阴一阳,一张一弛,抑扬顿挫。 杜甫的这种特点在《登高》里体现的最为鲜明。 在《垂老别》里,更是表现出这样的跌宕起伏。全诗叙事抒情,立足生活,直入人心,剖析精微,准确传神地表现特定时代的生活真实,同时在艺术结构上,既严谨整饬,又具有跌宕起伏、缘情宛转之妙。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老翁虽然垂垂暮年,子孙都战死了,我岂能坐着独善其身?“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于是甩掉拐杖,出门加入到抗战的队伍中,同列的战士既感动又心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高兴的是我还有牙齿在,悲伤的是我已经油尽灯残了。“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看着老妻子孤孤单单地在路边哭泣惜别,知道自己是生离死别,已经没有退路了。“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犹云无一寸干净平安的土地,弃绝蓬室,毅然上路,愈益悲痛!

以上老杜风格不一一枚举,学习者当仔细研究品味。


大漠雄鹰大V


大唐300年,诗人多如过江之鲫。

杜甫和李白可以说是唐朝诗歌的两个顶峰了。我多啰嗦两句,和您以及诸位看官分享一下我的拙见。

知人论世

很多中文系的人,想必都很熟悉这个词。

再中国古典诗歌鉴赏领域,知人论世是一种基本的方法之一。他的意思就是要了解一个作者诗歌的风格,就要结合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李白的诗歌风格,清新俊逸,正是因为他再盛唐时期,放眼亚洲,大唐帝国国力雄厚,兼收并蓄,文化昌盛,所以李白的风格充满了盛唐诗人,胸中丘壑,天下第一的气势。

杜甫的年代

杜甫再文学领域,诗歌领域的称呼又要做“诗圣”,因为其作品量非常大,而且涉猎广泛,且诗句对仗工整。

同时,大家不要忽略了,杜甫的诗歌还有一个称呼,叫“诗史”。

杜甫的文章《三吏》、《三别》都是具有非常明显的现实主义色彩的作品。

杜甫历经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关键节点“安史之乱”,而且其一生跌宕起伏,远远不及李白天下敬仰,逢人皆是故交的状态。

所以分析完了杜甫所经历的时代背景和其人生大致的生活经历,就可以分析其诗歌风格了。

沉郁顿挫

这个沉郁顿挫,是文学界绝大多数诗歌鉴赏人士对于杜甫诗歌风格的评价。

而最符合这四个字的当属《登高》一首诗。

沉郁,是因为杜甫其人,声名不显,作诗文又是现实主义风格的为多,相对苦闷,浓重。

顿挫,则是杜甫再诗歌创作领域,具有非常严格的自我约束,诗歌平仄对仗异常工整,加之诗歌内容偏写实,读起来自然顿挫。

综上,就是我对于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一点简单看法,希望各位朋友批评指正。


壹简财经


“沉郁顿挫”是杜甫诗的风格,也是杜甫自己说的。

出处,唐、杜甫的《进雕赋表》:“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本是杜甫评扬雄、枚皋词赋的词语,后人用来指杜甫诗的风格特色。

杜甫三十六岁时到长安求官,在长安第三年(750年)写了《雕赋》献给唐明皇,同时附上注释的“奏表”——《进雕赋表》,说自己的作品善于“沉郁顿挫”,夸自己写格律诗有才能。

沉郁:文章意境,指作品思想内容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情感深沉、浓郁、深挚、悲愤。

顿挫:文章技巧、表现手法沉着蕴藉,出语谋篇的曲折、变化多端、转换穿插的波澜壮阔以及韵律铿锵、语言凝练。

即经历了安史之乱,流离失所到处漂泊的生活,个人际遇的不幸变成了对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沉郁,感情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就是“沉郁中有顿挫,顿挫中又有沉郁”。


嘟嘟6569


一个有才又有能的人遇上一个昏庸无道的皇帝,腐败无能都朝廷还有动荡不安全的社会,能活命就不错了,以往的经验和同行的例子还是低调的好,



国泰民安369


发音 chén yù dùn cuò

释义 郁:低沉郁积。指诗文的风格深沉蕴籍,语势有停顿转折。

出处 唐·杜甫《进雕赋表》:“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


爱在心口不说不做


高兴了吗?哈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