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讓村上春樹讀了12遍的小說,到底有怎樣的魔力?!


能讓村上春樹讀了12遍的小說,到底有怎樣的魔力?!



如果要評選史上最裝✖的男主角,菲利普·馬洛一定榜上有名。

菲利普·馬洛(Philip Marlowe)——一個私人偵探,孑然一身。人到中年,沒結婚也沒家產,每天指望著來些不那麼無趣的委託,勉強維持生活。

就是這麼一個看起來一無所有的老男人,卻慣愛懟天懟地:他懟過警官,懟過律師,嘲諷過黑社會頭目,在千萬富翁面前不卑不亢,甚至對金髮美女也不假辭色。

是什麼給了他這樣的底氣?

明明他除了尊嚴之外什麼都沒有!

美國讀者能夠給你這個答案:

1995年,馬洛以第一名的得票被美國推理家協會推選為150年偵探小說史上最具魅力的偵探,而寫出這個角色的作者——雷蒙德·錢德勒,也以第一名的得票被公推為150年偵探小說史上最偉大的作家。

一部分讀者可能對雷蒙德·錢德勒這個名字感到陌生。沒關係,他的忠實粉絲你一定熟悉:村上春樹、錢鍾書、奧尼爾、T.S.艾略特、加繆……這一長串名字簡直數都數不過來。

其中,他的鐵粉村上春樹更是曾將他的一本小說讀了12遍,並親自擔任翻譯,還寫了2萬字的長序,向日本讀者大力推薦這部小說。

這本小說的名字叫《漫長的告別》。

能讓村上春樹讀了12遍的小說,到底有怎樣的魔力?!



這是讀書貓推薦的第233本書

《漫長的告別》

(美)雷蒙德·錢德勒 著

南海出版公司



能讓村上春樹讀了12遍的小說,到底有怎樣的魔力?!



出版於1953年的《漫長的告別》是本不折不扣的偵探小說。

雖然在這本書裡,你基本看不到什麼推理的情節和巧妙的詭計,吸引你注意力的是兩個男人——也就是本書的兩個主人公。

故事的開始,我們的硬漢偵探馬洛在舞者俱樂部遇見了一個神秘男子,特里·倫諾克斯。

那個時候,特里滿身落魄,像條喪家犬一樣被扔在俱樂部門口。馬洛出於一時好心把他送回家,兩人誤打誤撞地相識。之後有一搭沒一搭的聯繫,聊過天,在一起喝過幾次酒。

直到特里陷入了一場謀殺案,向馬洛求助,馬洛問都沒問的幫助了他,我們才發現,在寥寥數次的交往中,馬洛早把特里當成了真正的朋友。


能讓村上春樹讀了12遍的小說,到底有怎樣的魔力?!



於是,為了維護特里的名譽,馬洛被抓進牢裡關了三天,被警察局的人毆打,被各路人等威脅,但他始終沒有透露特里的下落。

三天後,他卻得知,特里已經自殺了。

沒人知道被釋放後的馬洛心裡想了什麼,作者也沒有明說。

但從馬洛出獄後鍥而不捨地探查,和警察、律師、富豪不斷硬碰硬的行為下,卻能看到他從未對特里的死釋懷。

金錢、名利都誘惑不了他,他抱著看似幼稚的正義與道德觀念,一心要還特里一個清白。

這是他選擇的告別方式,用追尋真相的漫長旅程作為對自己朋友的祭奠。


能讓村上春樹讀了12遍的小說,到底有怎樣的魔力?!



很多人理解不了他們之間的羈絆,會覺得僅憑几次聊天建立起來的友情看起來太過突兀,也過於單薄。

村上春樹提出的一個視角很有趣,他認為《漫長的告別》很可能是以《了不起的蓋茨比》為樣本所寫。

所以,如果你能夠理解尼克·卡拉韋對蓋茨比的同情與關注,你也就能夠理解為什麼馬洛願意為特里不顧自身——

他們都從對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一部分,那種深深的孤獨和寂寞,那種對人生和未來的虛無感,讓他們無需太多解釋就能理解對方。

就像村上春樹所說:“這些故事是真正意義上的靈魂交流的故事,是人與人之間自發地相互理解的故事,是人類抱有的美好幻想和它不可避免地引發的深深幻滅的故事。”


能讓村上春樹讀了12遍的小說,到底有怎樣的魔力?!



幻滅和虛無,是隱藏在這個推理故事下真正的內核。

如果特里的案子是一起簡單的謀殺案,那麼馬洛根本不需要這樣辛苦地奔波,只需將一切交給警察,耐心等待結果。

但這樁謀殺案不只是表面看來的情色案件,它涉及到一個千萬富翁的面子和隱私,它展現了財團和執法機關的相互勾結,地方機構的官僚主義和彼此推脫,甚至還牽扯到黑社會之間的利益糾葛。

一樁小小的案子,暴露的是整個美國的社會問題。

就像錢德勒借警察奧爾茲之口所說的:“金錢就是權力,而權力被濫用了。這就是所謂制度。說不定這就是我們能擁有的最出色的制度了,不過實在令人不敢恭維。”

現代社會對人的異化,道德和正義的淪喪,才是讓人看不到希望,也看不到救贖的真正原因。

這和蓋茨比美國夢的破碎何其相似。

能讓村上春樹讀了12遍的小說,到底有怎樣的魔力?!


你會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想到夜晚,想到陰影,想到昏暗不定的燈光。可能還有一點黑色的東西,一點陰暗的東西,一點人的掙扎的東西,還有一種一個人面對世界孤獨的感覺。”(止庵語)

正因如此,馬洛的抗爭顯得尤為珍貴。

他是一個純粹的理想主義者,也是一個信奉“騎士精神”的浪漫主義者。

他螳臂當車,不自量力地挑戰那些權力和大人物,想堅守的是已經被世人所拋棄的良心與道義。

雖然他看起來有點可笑,總是捱打,讓人擔心他下一刻可能就會失去生命,他終究還是守護到了不能再守護的那一刻。

他為特里爭取到了案件的平反,特里清白了。

可馬洛卻在塵埃落定中發現,他所做的一切似乎失去了意義,這樁案子從一開始就是個騙局。

他還是完成了道別的儀式,只是這次他知道,美好的時光終將消逝,這次的再見,大概就是永別:“說一聲再見,就是死去一點。”


能讓村上春樹讀了12遍的小說,到底有怎樣的魔力?!



這種孤獨和疏離感貫穿了雷蒙德·錢德勒的作品。

馬洛這個人物,可以說像極了錢德勒自己。

雷蒙德·錢德勒,1888年7月23日生於美國伊利諾州的芝加哥。父親是鐵路工程師,經常在美國各地遷移,但他酗酒嚴重,最終導致和妻子的離婚。

七歲時,錢德勒的母親帶著他移居英國,由錢德勒做律師的舅舅資助他們。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錢德勒1917年應徵進入加拿大軍隊,之後被送到法國戰場。

戰爭給錢德勒帶來巨大的心靈創傷,雖然他絕口不提,但他酗酒也是由此開始,並最終使他成為了自己所不恥的像父親一樣的男人。

能讓村上春樹讀了12遍的小說,到底有怎樣的魔力?!

雷蒙德·錢德勒




作為一個作家,錢德勒的寫作生涯開始得相當晚,最開始的契機也不過是因為酗酒、曠工等行為被石油公司解僱。

但他的文學之路卻走得出乎意料的順利。

1939年他51歲時,出版了自己第一部長篇小說《長眠不醒》,大受追捧。隨後,《再見吾愛》、《高窗》、《湖底女人》和《漫長的告別》的相繼出版,他的作品開始享譽世界。

在錢德勒的筆下,推理和案件似乎成了背景,人物的命運,骯髒的罪惡,廣闊而複雜的社會現實,才是他真正關心的東西,也是他在文學上最大的野心和責任感。

他與達希爾·漢密特一起成功推翻英國古典推理對美國偵探小說的統治,引領推理史上有名的“美國革命”,開啟了美國本土硬漢派私人偵探小說的傳統。

但他始終是孤獨的。

他說“我始終生活在虛無的邊緣”,“我們都是上帝眼中的罪人”。他時常感覺自己沒有家,尤其是在深愛的妻子去世後,他更是試圖自殺。只是他衝自己連開三槍,子彈卻“笨手笨腳”地僅僅擊穿了他正泡澡的浴缸。


能讓村上春樹讀了12遍的小說,到底有怎樣的魔力?!

雷蒙德·錢德勒



晚年,他得了肺炎,孤零零地死在異鄉。而他的出版經紀人和秘書正為爭奪他的版權打得不可開交。據說後來,他被收容到一個專為窮人設置的墓地裡,只有17個人參加了他的葬禮。

值得慶幸的是,錢德勒的作品並未被人所遺忘。

生前,他常常挫敗於不被純文學所青睞,但在死後,他的作品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他成為文學史上唯一以偵探小說作品躋身經典文學殿堂的作家。

作家阿城在為《漫長的告別》所作序言中寫道:“錢德勒因自己的小說而不死。 ”

什麼是經典小說的魅力,我想,讀完這本書,你就會明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