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闹饥荒,为什么不捕鱼打猎呢?

命中注定4711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天灾都是人类所避免不了的灾祸,现代还好一些,有相对应的救助措施,古代就惨了,老百姓们只能流离失所,天灾过后就会出现饥荒,大片大片的人被饿死,人们为了活下去,不惜吃草、土、树皮等一切可以吃的东西,甚至还有的易子而食,就是想在灾荒年中活下去,那么有的人可能会问了,既然可以吃树皮,为什么当时的人不捕鱼打猎?

其实说起这个,我们后世的人没经历那么惨痛的时代,倒有些像那位说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饥民饿起来连人都不放过,怎么可能会漏掉鱼虾呢?古代闹饥荒的情况,主要是大旱、大水或战乱,以及一部分的地震,大旱肯定是没有鱼虾的,因为河里的水,都不够大家饮用,怎么可能有鱼虾,大水也不行,水太深人容易淹死,战乱倒有可能一些。

再说了饥民之所以去吃树皮,那是因为粮食、野菜都吃完了,那么河里的鱼虾有的话,肯定也会吃完的,一条河的鱼虾,根本架不住那么多人去抓捕,还有打猎的,古代的山林不像现代一样,现代因为科技发展了,所以即使去农村,走到哪儿都是有路的,但古代更接近原始森林,有的地方还有老虎、豺狼,一个不小心就容易葬身于此,非常的危险。

同时打猎也需要技巧,还要有自己的工具,光靠手中的几根棍子,是打不死猛兽的,而且当时的饥民,因为吃不饱的原因,每个人几乎瘦得已经脱形,怎么可能对抗的过猎物,别成为动物口中食就不错了。其实饥荒到来时,百姓们的求生欲望比谁都要强,他们会吃任何东西,只要能活下来的话,并且知道哪个地方有吃的,肯定是涸泽而渔,不然自己肯定会被饿死,这也是为什么鱼虾无法成为循环资源的原因,因为饥民们实在等不了它们长大。

还有在某些朝代,政府是不允许平民捕鱼打猎的,贵族把这些资源全部据为己有,还会派专门的人看管,如果有平民私自捕杀的话,那按照法律来说,这都是犯法的,所以到了饥荒年,有的百姓会偷偷打猎或捕鱼,但成功的几率很低,一方面要防止有人发现,另一方面这些体力劳动,也并不容易,很难维持一个家庭的口粮。

所以在饥荒年,会出现大量的平民向富庶的地方转移,这些人久而久之就成为流民,给社会带来巨大隐患,像历史上的几个朝代,都是被这些流民所覆灭的,例如东汉、明朝,皆是因为连年饥荒,政府不作为,有人组织流民造反,然后王朝矛盾一下子迸发,最后亡国。

上面所述是个人的一些看法,其实不是饥民们不知道捕鱼、打猎,他们也没有像我们想的那样傻,是因为这些东西,一开始就已经吃完了,或者不可以去,所以才选择吃树皮、吃土,但即使这样的话,每到饥荒的时候,还是死了无数的百姓,正是对应了那句话,兴亡百姓皆苦。


木剑温不胜


这问题我还真有点发言权,我家乡盐城水网密布,气候温和,可以说是鱼米之乡。不过即使如此,光靠渔猎真养不活多少人口。我父亲十几岁时(七十年代末),曾经和我一个堂叔两个人,光靠很简单的渔网之类工具,把全村的野鱼几乎一扫而光。至于打猎,我们那最大的野生动物就是兔子和黄鼠狼。能养活上千人的村落,正常年景时自然界的食物也就够几家人打打牙祭。如果发生灾荒,自然界动植物也要遭殃,野外能提供的食物更为稀少。


清风知水


我经历过饥荒,60年代。

为什么″饥荒",首先是由于″自然灾害"。那时的人们的生产水平、生产资料和生产力,和现在没法比。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前苏联又让我们还贷。国家经历了生死存亡的考验。

那时东北还好,大批关内人开始跑到东北(那时叫他们:氓流,我们村只有百分之二十是有戶口的,其余都是关里跑来的)。

因为遇上灾年,而且是一连三年。那就是″赤地千里"。庄稼、树木、草连小河都干枯了,人们没有了赖以生存的粮食,于是就以树皮草根来充饥,这就叫″饥荒"。

古代人类的生产水平很落后,遇上灾年(旱灾、水灾、战争),就难以生存下去。遇水灾,大水一冲,什么都没了。遇旱灾,赤地千里,草都枯死了。还有蝗灾,那蝗虫埔天盖地,一走一过绿色全无。遇到战争,更是流离失所,能活下来以是命大。

农耕民族,以前是靠天吃饭的。收成好能免强吃饱肚子,遇到灾荒,寸草不生,河水干枯那来的魚?动物都远远的逃走了,何以猎?只有草根、树皮。

现在国家领导的好,科技发达了,有灾也不怕了。人人有饭吃、有衣穿,所以该满足了。


眸子8552


这个问题如果由纵横来答的话大家看完肯定会感觉很有难受!

我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渔业资源和狩猎资源较为充足的18线小县城,而且我家又是渔民世家,十来岁的时候就成天钓鱼到海里抓螃蟹,十二三岁的时候就跟我爸出过海,家里现在也在从事水产养殖工作。

对渔猎资源还是懂一些的,今天纵横就跟大家探讨一下古代饥荒的时候为什么不捕鱼!

生产工具不发达,无法捕捞大量的渔业资源

渔业资源从古代到近代的改革开放之前是非常丰富的,这一点是母庸质疑的,我本家叔叔水性特别好,以前经常潜到水里捉海螺什么的,他告诉我以前潜水到水底,海螺多的不要不要的,就是拿不上来。

当然,那个时候有生产队看管,也不让随便捉,改革开放后,滩涂(退潮时裸露的地方)被承包出去,依然是不让浅水作业。所以,我相信古代的滩涂也是有“海霸”占据的。

当然,大海最多的资源,其实还是在海里,里面的渔业资源很充足,但是古代的渔业生产力是相当不发达的。以现在的作业船只来说,每个沿海省份都在限制船只的马力,原则上不再增发,但是480马力,960马力的大钢壳数不胜数。

而我小的时候,也就是九几年的时候,我爸造了一条66马力(长八米左右)的船就已经方圆几十里海岸最大的船了,等到零几年我爸造了一条240马力(长18米)的船在同村的船里都不算大,可见渔业生产工具是近20来年才发展起来的。

在没有机械动力的古代,依靠人力的小船本身就没有多少,能够作业范围也是有限的,风帆船我是不了解的,大家不要和我抬杠。

所以,古代发生饥荒后,你想要打渔,没有作业工具是不行的,大海可不是跟你闹着玩的。

交通不发达,大海能够辐射的范围小

我上面说的,对大海了解也是一个因素,古代交通不发达,离海几十里的村子基本就跟大海没有什么关系了。

真正的海边全是盐碱地,根本就不适合人居住,我家离海最近,大概20里路,我读小学的时候放学就走着去海边,然后再走回来。

但是我母亲的村子,离海边就有四五十里了,那个村子里的人跟内陆人基本就没有什么区别了,我读中学的时候,我妈村子里的学生很多连海都没有见过,所以连大海最基本的常识涨潮退潮都不知道。(本来想说我小时候救人的事,篇幅有限就不讲了)

我爸看一眼潮流表,再看一下风,今天多大的潮就知道了,离海远的人是不知道的。

这还是两千年前后,要是在古代的连个自行车都没有的时代,估计稍微离海远一点,他都和大海没有什么联系。

直到现在开始,海边的加工厂多了起来,我母亲村子里的人才陆续有到海边去打工的,往往都是一个三轮车拉满满一车人(这是现在发生的事情)。

现在的交通如此发达都这样,你说古代全靠两条腿,跟大海能发生什么样的关系。

渔业资源都有保质期

另一方面纵横以前干过海鲜生意,海鲜这个东西贵在一个“鲜”,一般的海产品从海里出来,死后不加冰,夏天的时候当天就会臭,而海鲜变质是不能吃的,容易死人的。

我跟我哥批发海鲜的时候,都是花钱打制冷过的海水,温度只有七八度,然后打氧,才能保证海鲜不死,死后的海鲜要立即加冰,这样时间也不能拖长,到了海鲜市场的产品根本不能剩,卖不出去的时候直接送冷库冻板。

这一套海鲜技术,是纵横的血泪史,很多时候因为疏忽导致海鲜变质也是正常的事情,赚点钱是真不容易,风里来雨里去的。

想必在古代都已经是饥荒年份了,根本不可能有保鲜的功能让海鲜长时间的离开海岸,运送到内地。

以前内地能吃到海鲜,那都跟杨贵妃吃岭南的荔枝一样,现在也是依赖冷鲜链的发达,说句得罪人的话穷人是吃不起海鲜的,说句实话,我平时都吃不起海鲜,只有等到时令海鲜最便宜的时候买一些。

竭泽而渔,很可能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在拥有了各种技术和生产工具的情况下,饥荒之年依然不能依靠捕鱼为生

说点沉重的话题,现在渔业资源的匮乏,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渔民的网都是绝户网,不管大小全部上船,大的有大的价钱,小的有小的价钱,每一次出海一条船可以打几百斤都几千斤不等的小鱼,实在是有点吓人,以前我的客户有卖那种小鱼小虾的,收的时候只有块八的。为了这点钱,渔民都不能把网眼做大一点。

当然,我本身就是渔民出身,这个情况我是了解的,你不用小眼网,别人用,谁也不会圣母婊看着别人一天几千块打着,自己在那装大尾巴狼。根本还是在于相关部门不能严格管理,如果都不让用小眼,因为捕捞的数量少,反而能提高大鱼的价钱。

绝户网导致的就是渔业资源越来越少,以后海产品的价格将越来越高,我小的时候皮皮虾两三块钱一斤,现在贵的时候要七八十,随着皮皮虾在网上走红,估计以后会更贵。

以海边滩涂来说,更是直观的触目惊心,以前的时候有人承包,然后放养蚬子等,每年市场上都有固定的蚬子出售。

最近几年发展旅游业,不让承包滩涂,让游客到海边有一个玩的地方,旅游到海边的人每个人都拿那种铁锨,小铲子到海边去翻地,不管多小的海鲜一律当作战利品,现在已经到退潮后滩涂上几乎除了人没有什么“活物”的现象。

承包滩涂固然让人生气,我小的时候到人承包的滩涂里面去抓螃蟹还被人打过,但是现在这种情况更让人伤感,现在我家本地蚬子都已经供不上了。

再回到问题的本身,饥荒是什么?他本身就是人与自然发生矛盾爆发的产物,你不尊重大自然,大自然也不会尊重你。

现在的人的确不再担心温饱问题了,如果我们不爱护我们的环境,真正的“饥荒”一定还会面临。


史论纵横


你这问题问的有一种何不食肉糜的感觉!

虽然我没有受过饥荒,但是我听过饥荒。

不说远了,就几十年前

据说连老鼠都被吃没有了,河里的鱼都捞光了,连麻雀都要绝种了,那还有什么猎打?


成都人汤师傅活着的时候和我们小辈吹牛。

他弟弟,那时还小,他妈没有奶水。

实在没办法,他跳的大河里面去捞鱼,几次差点没命。

小河沟已没有鱼了,成都那地方到处都是河和水沟,别的地方就别提了。

人都不是傻的,饿了会去找吃的。

能打猎,能捞鱼,何必饿肚子呢!


五胡乱华十六国时,战乱吃人肉己成家常菜!

晋史尤其五胡乱华时,记录吃人的就有十多处,各民族都在吃!烧烤的,水煮的,孜然的,红烧的,换着方法的吃,那时的人还不如一头猪。

而侯景做乱时,连高大尚的南朝也吃上人肉了!

唐朝这么炫的朝代,却有黄巢用人肉当军粮。

在我记忆里,几乎所有朝代都出现过饥荒。

但,达到人吃人的程度,往往伴随着战争!

所以,天灾引起的饥荒并不可怕

而,往往人祸才是最可怕的!

蓉儿总结一下。

中国历史上每一个正常的王朝,粮食都是有储备的。遇上灾荒,会拿出来用。

中国对粮食,自古以来看的都比较重。

各地方都有不同的储备。

连每个县都有,有些大家族都有储备。

今年遇上灾,明年总会好的,不可能年年都有灾。

但是遇上了战争,生产力被破坏。人口凋零,大面积死人,还会发生瘟疫。这个时候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了

所以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千古名言!


蓉儿是妹纸


古代闹饥荒时,往往出现“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的凄惨景象。如在民国18年爆发于陕西等地的旱灾,连续几年的时间,陕西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当时陕西全境940万人,由于这场大旱灾,死去的人就超过250万,逃亡的也有40多万。

旱灾

如此恐怖的灾难,哪怕如今我们只是在书本中看到,依然震撼和心痛不已。也因此,许多对古代饥荒一无所知的人往往会冒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这些没有粮食可吃的人,不去捕鱼打猎以维持生存呢?

然而,这个想法终归只是生活在城市,连肚子都很少饿的现代人的美好幻想罢了,与西晋皇帝“何不食肉糜”的疑问并无区别。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古代什么情况下会闹饥荒:

一是人祸。在王朝末年的战乱,由于朝廷控制力的大幅衰弱,导致野心勃勃的军阀、起义军四起,他们征战不断,诸多势力为了赢得胜利,往往会横征暴敛,竭泽而渔,对于对手的地盘,为了泄愤和削弱对方的实力,动辄屠城,亦或裹挟大量普通平民,导致大面积地区人民被迫停止了生产,没有生活来源,最终引起大面积饥荒。

饥饿的灾民

一种是天灾。在古代,人们抵抗天灾的能力其实十分薄弱的,大多数普通老百姓只能靠天吃饭。因此,一旦出现大面积、大范围、长时间的洪水、干旱或其他灾难,老百姓储存的不多的粮食吃完之后,就会出现大范围的饥荒。

一旦出现大范围的天灾,往往波及几十万甚至数百万的百姓。如此规模的遭灾百姓,即使当时的朝廷仍在,限于封建王朝的动员和生产能力, 也很难对全部灾民进行赈灾。因此,不可避免的,灾区就出现了大面积的饥荒,持续时间一长,饿殍遍野也就不奇怪了。

灾民

而如果天灾和人祸一旦同时出现,就更为恐怖。例如东汉末年,三国纷争之后,全国的人口由东汉鼎盛时期的6000多万,锐减为不足1000万。这也就意味着,全国超过5000万的人在战乱和天灾之中失去了生命。

除了被直接杀死,大部分失去生命的灾民,其实都是饿死的。那么,他们为什么不捕鱼或打猎为生呢?很遗憾,不是遭遇灾难的百姓不这么做,而是根本做不到。生存是人的第一本能,一旦生存遭遇威胁,饿得两眼发慌的百姓,即使是“易子而食”也并非没有出现过,更遑论捕鱼或者打猎。

狩猎

但残酷的事实是,一旦出现大范围的灾荒,也意味着,当地的其他可供打猎或捕获的生物也同时遭受了灾难,而只有本能的动物们,抵御灾害的能力还不如人类。

因此,即使灾民想打猎,也无猎可打。更何况,即使捕获少量的猎物,对于庞大的灾民团体而言,也不过杯水车薪。因为,渔猎生活本身就是养活人口数量最低的一种生活方式。

因此,一旦遭遇大范围的灾荒,绝望的灾民们,或等待着活活饿死活,或向听说过的可能生存的地方迁徙,沦为流民,或揭竿而起。而这一切,也不过是绝望的挣扎罢了,绝大多数人的命运依然悲惨。数万、数十万乃至数百万人的死亡,也屡见于史书。


鸢飞九天2018


为什么遇到饥荒时不捕鱼打猎呢,是古代人没人敢吃第一只螃蟹,不知道山珍海味的美味吗?

要是这么想,还真有点“不如食肉糜”的糊涂劲儿了。

古代人那么聪明,在“吃”这方面,一样富有智慧,只要能生存下来,他们什么不敢吃?连树皮和草籽都不愿意放过的人,会想不到去打鱼?

要知道饥荒多发于中原地区,饥荒往往伴随着旱灾的发生,所以就算你捕鱼能力很厉害,你到一条干枯的河流里去给我当个捕鱼达人我看看!

没有水你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是。

打猎?中原地区本身是传统农耕区域,哪里有山野资源,耕地上的耗子洞都能掏三掏,到哪儿打猎去?

可能生活在我们这个衣食无忧的时代,体会不到饥荒的恐怖,然而中国历史上,何曾缺少过千里无人烟的饥荒时代!

明末饥荒严重的时候人们互相为食,有母女相食的,有夫妻相食的,甚至有的是兄弟相食,更不缺少传统的“易子相食”。

更有甚者,会把接近腐烂状态的尸体从坟墓里挖出来食用。

这只是遥远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缩影。

近代最为著名的是河南1942年大饥荒、大旱灾,它也被搬上了银幕。此次大饥荒造成超过 300万人死亡,旱灾之后紧随着蝗灾,庄稼绝收,饥荒范围遍及中原五省,以豫东、以及豫中偏南、驻马店等地更加严重。

300万死亡也是一种估算,按照这种说法饿死的人口相当于蒙古国的总人口,实际上来说,死亡人口远远不止这个数字。 当时正值交战时期,无法完成精确统计。

所以说,在古代遇到饥荒是多么恐怖的一件事。在古代也好近代也罢,只有住在深山里面的人才有一定几率能捕捉到猎物,况且打猎需要耗费大量力气和专业工具,往往打的猎物与他们付出的力气不成正比,所以能满足打猎条件的都是极少数山区。而大部分人生活的平原地区根本就没有猎物可言。

蝗灾过后,寸草不生,粮食、草籽都没了,哪里还会有动物留下来任凭灾民抓捕? 连植物都没有!

肯定又有人会问,既然蝗虫那么多,为什么不吃蝗虫呢?

现代人也吃这玩意儿,油炸一下,撒点椒盐,味道不错的说。

饥荒时节,人们都那么饿了,肯定是想吃的啊,虽说肉少,但也耐不住量变引起的质变,可说到底也要是在你能捉到它们的前提下。

构成蝗灾的飞蝗具有迁徙性,一旦吃完这个地方的粮食后又赶紧飞往下个地点。

用蝗虫充饥当然可以,但是这种食物无法长时间储存,来对抗后面的饥荒。毕竟蝗虫的保存需要食盐,可是在那个物资贫乏的年代,食盐本身是贵重物资,灾民手中根本不敢奢望。

由于饥荒一般都发生于中原地区,朝廷赈灾力量有限,反应速度也不见得及时,再加上地方官扒皮,对大部分灾民都属于杯水车薪,无法保证大家饿不死。


即便有的地方河流并未枯竭,人们把注意力放到了河里,但捕鱼需要消耗的体力太多,本来就已经饿得精疲力尽,还要去对付水里更加灵活的鱼类,这种体力上的消耗与最终获得的回报不成比,倒不如找一些观音土吃上一吃,哪怕是饮鸩止渴,最终消化不良,腹胀而死,也属聊胜于无。饥饿最终还是战胜理性,宁做饱死鬼也不做个饿死鬼,吃土的灾民大有人在。

所以说生活在当代的我们是多么幸福,每天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在此就不得不感谢咱们的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要不是他做出的贡献,饥饿的阴影绝不止只存在于历史记忆中。


历来现实


确实,古代人好傻

饥荒年间,地里没了粮食,但是山里猎物多啊、什么锦鸡、穿山甲、还有傻狍子等等,都是美味,运气好逮几个大野猪熊瞎子之类的,光猪头都够全村吃好几月的;就算附近没山,还可以下河捕鱼呀,青草鲢鳙螃蟹大虾随便吃,再不济还可以出海嘛,就没听说过海里面没鱼的时候

活路办法多的事,干嘛扒树皮、啃草根、还吃什么观音土呢,至于嘛

灾年时,人家康熙就很聪明

据清稗类钞记载,有次遇到灾荒年奏请救灾时,康熙爷说:你们汉人一天吃三顿饭,晚上还喝酒嗨皮,朕一天才吃两顿饭,当年出塞打仗,将士们也不过一天一餐,前段时间十四阿哥领兵出关,也是一天一餐,什么灾年呀,你们把每天的三顿饭改成两顿一顿,不就行了嘛……

看看吧,要不怎么说康熙是明君大帝呢,愣是把朝三暮四玩出了新花样

旱灾没水喝,可以吃西瓜,西瓜水多,吃起来还甜甜的,不比水好喝呀;古代酒水酒精度很低嗒,喝酒也能解渴;类似的,冰灾可以烤火,涝灾可以养鱼,蝗虫灾可以吃蚂蚱……活人总不会被尿憋死,对吧

真想不明白,古代干嘛还要逃荒,这得有多笨啊……

题主真睿智


灵石蕴珠宝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题主这个问题问的非常有意思,有点像以前那个说“为何不食肉糜”的昏庸皇帝。

闹饥荒了,为什么不去捕鱼打猎?

首先请问,饥荒只闹人类吗?那些飞禽走兽有什么特异功能吗?可以在人类要饿死的时候,独善其身?

别闹了,一个地区闹起饥荒来,人兽都逃不过。

要相信,在吃饱的原始本能方面,不用任何人教,每个人都会竭尽所能去完成。

饿到极点的时候,吃人在历史上都是时有发生,难道会放过鱼和走兽。

远的不说,就说1942年那场河南大饥荒。

田地几乎绝收,于是,树叶、杂菜等平时给牲畜吃的东西,眼下也成了饥民们的美味;蒺藜、柿饼这些平时觉得难吃的东西,价格也在不断飞涨;榆树皮能扒的,也被扒得精光用来填肚,对此,当时熬过了光绪三年(1877)大饥荒的老人们有经验,他们说,吃了草根树皮,即使熬过了这个年景,也是要病死的。

实在没有吃的了,大雁屎也开始走香起来。
熬过了1942年这场大饥荒的河南偃师老人韩雷松回忆说,大人们告诉他,大雁的粪便是可以吃的,因为大雁吃的是粮食,拉的屎,里面有不少还没消化完的粮食籽,这种说法,在1942年的河南非常流行,无数已然饿得两眼发昏的人们,已经顾不得脏和臭,只要有,就敢吃。

看到了吗,连屎都开始吃,难道不知道要去打猎抓鱼吗?

再说回古代,除了飞禽走兽的日子也不好过外,在很多的朝代,很多的山泽都是属于国家或者皇室的。

也就是说百姓是不能进入上述区域活动的。

没有饭吃,活不下去了,百姓就会起来造反。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就是饥民在张角的鼓动下发起的。

人都不傻,只要日子能过下去,百姓是绝对不会去造反的。

但是没有饭吃,早晚要饿死,这时候任何的鼓动都是一条导火索,饿的嗷嗷叫的饥民随时会被点燃。

一旦发生饥荒,首先要从没有饥荒的地区调动粮食,进行赈灾。

历史总是相似,往往王朝末期,政权摇摇欲坠之时,自然灾害便伴随而来。

灾害进一步暴露政府在统治政策上的无能和问题,进一步打击政府的权威。

比如明末,关外已经打的一塌糊涂,关内又饥荒四起,可是朝廷却无力赈灾。一方面无力安抚百姓,一方面为了应付军费开支又继续横征暴敛。

最终大明朝饮鸩止渴,千疮百孔,帝国大厦轰然倒塌。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提这个问题的莫不是“晋惠帝”的转世“灵”童?你可真是个小机灵鬼,何不食肉糜!

捕鱼打猎的前提是:

1、首先要有鱼儿抓,有兔子逮;

2、其次要有力气抓到仅存的鱼儿,逮到跑得快的兔子;

闹饥荒无非两种原因:

1、天灾:大旱、大涝,而大涝虽然会泽国千里,但是最可怕的是大旱,所到之处,寸草不生,粮食颗粒无收,水源干涸,何来的鱼儿和兔子;

2、人祸:战争频发,兵连祸结,百姓流离失所,也会引发饥荒;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既然已经闹了饥荒了,老百姓就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来“努力活下去”。人在面对极度饥饿的时候,会不顾一切的本能去寻找各种吃的。自然灾害的时候,树皮草根都被扒光了,就是这个原因,“吃土(真正的吃土坷垃)”致死的事件比比皆是。

第一个前提:有鱼吃,有兔抓

大饥荒的时候,若是身处江河边、或是背靠深山老林,最初可以不用迁徙逃荒,凭借捕鱼打猎维持生存,但生物总有吃完的一天,到时候只能以草根树皮填肚子,开始逃荒,逃荒之路上饥不择食,如果有“蝗虫”之类的昆虫、“老鼠”等之类的小动物,那绝对是美食了。

第二个前提:有力气去找吃的

杨显惠先生的《夹边沟记事》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如果有了一点力气,就到草滩上挖野菜、捋草籽,煮着吃下。体质稍好的,到草滩上挖鼠穴,抢夺地鼠过冬的口粮;看到晰蜴,抓来烧着吃或者煮了吃,有人因此中毒而亡。到了寒冬腊月,野菜无迹可寻,右派们只能煮干树叶和草籽果腹。草籽吃了胀肚,树叶吃了也便秘,无奈之下,只好趴在洞外的太阳地上,撅着屁股,相互配合掏粪蛋。

第一句话就是“如果有了一点力气”,随后才可以去求生。但是后面还有更惊心动魄的一幕,去河堤上捋草籽,捋回来经过麻烦的加工才能食用,否则致命,人们发现“捋草籽消耗的热量大于食用草籽提供的热量”,结果吃草籽的人,饿死的更快,“这不是求生,而是求死”了。

“抓蝗虫、蚂蚱而食”同理,这都是需要消耗大量体力才能抓到猎物,但是可悲的是猎物带来的能量远低于消耗的能量,只会加速人的死亡。

饿死的猎豹

都知道猎豹跑的快,是草原上的飙车王,每次捕猎持续时间不会超过一分钟,而且猎豹捕捉的成功率在50%,远高于老虎和狮子,但是假如猎豹连续5次不能捕捉到猎物,那么等待它的就是“饥饿带来的死亡”。它体内残存的能量不足以进行第6次高速捕猎,偏生猎豹“不食腐”的骄傲个性,最后只能在傲娇中停止呼吸。

河水彻底干涸、方圆百里寸草不生、树皮被扒尽、除了尚存的皮包骨的人类,地上无任何生物痕迹,这样的景象也只在电视上看到过,还是美化过的,真实情景超过正常人的想象。

所以面对题主“古代闹饥荒,为什么不捕鱼打猎呢”这样的疑问,我权且认为是吃饱了撑的的缘故,面对发生过的人间惨事,我们要保持敬畏之心,否则当真以为历史不会重来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