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痰飲,遇上《茯苓甘草湯》,不服也得服!

當痰飲,遇上《茯苓甘草湯》,會發生什麼樣的碰撞呢?

我們通過下面這個案例來看看吧!

林某,女,32歲。2011年10月22日初診。心下悸,短氣,眩暈,肢體疲倦,脘腹喜溫畏冷,背寒,心下痞滿,胃中有振水聲,口乾不欲飲,食少便溏。近1年來諸症加劇,時噁心嘔吐痰涎。舌體胖,邊有印痕,苔白滑,脈滑而細。

當痰飲,遇上《茯苓甘草湯》,不服也得服!

辨證:脾腎陽虛,氣化失司,胃中停飲。

治法:溫陽化飲。

方藥:《茯苓甘草湯加味》。

那麼筆者為什麼要選擇《茯苓甘草湯加味》呢?

本案例中的林某,脾腎陽虛,脾失健運,胃中停飲,而見諸症,故法當溫陽化飲,淡滲利水。《茯苓甘草湯》,方出《傷寒論》,具溫中化飲、通陽利水之功。方以茯苓為君,取其甘淡而平,甘則通補,淡而能滲,此即“淡味湧洩為陽”之義,大凡脾虛溼困之痰飲,為必用之藥。輔以桂枝、甘草、生薑,為辛甘化陽之用。諸藥合用,其奏溫陽化氣、淡滲行水之功。

當痰飲,遇上《茯苓甘草湯》,不服也得服!

因而筆者用方《茯苓甘草湯加味》:

茯苓30g,桂枝12g,炙甘草6g,生薑10g。水煎服。

林某服藥5劑,心悸、眩暈若失,口乾引飲,小便增多,大便成形,偶有噁心,吐痰涎。

當患者偶有噁心,吐痰涎,此乃《素問·舉痛論》“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之謂。故入人參、吳茱萸,為吳茱萸湯,可致溫中補虛、降逆止嘔之用。

因而筆者於上方,加人參6g,吳茱萸3g。

服5劑後,林某欣然相告,諸症悉除,病症全都都治癒。

當痰飲,遇上《茯苓甘草湯》,不服也得服!

不過大家在使用《茯苓甘草湯》的時候,需要注意它的禁忌證

1、陰虛火旺,口乾咽燥者不宜用。

2、老年腎虛,小便過多,尿頻遺精者慎用。

3、氣虛下陷、水涸口乾者禁用。

4、性功能減退、高血壓及浮腫的患者慎用。

5、小便利者,喜冷性飲食者,無表寒證現象者均不可用。

另外,大家要注意區分3個和《茯苓甘草湯》類似的良方

(1)《五苓散》:此散寒利水,水證較重之方。

(2)《茯苓四逆湯》:此回陽利水,兼補氣之方。

(3)《真武湯》:此回陽利水,兼理脾和肝之方。

當痰飲,遇上《茯苓甘草湯》,不服也得服!

但是在這裡,筆者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當痰飲時,不要輕易模仿此方,畢竟每一個患者的症狀都存在差異,需要具體症狀,具體辯證分析。另外,每一種症狀,在不同的人手裡,調理的方法都會大不相同,筆者的方法並不是唯一的,也不見得是最好的,大家有什麼其他的好方法,可以一起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