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算力+算法”成就中企智能之路

隨著物聯網、5G、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技術的“核聚變”式爆發,各主要工業國圍繞智能製造所制定的“再工業化”戰略也相繼推出。

事實上,放眼國際,在智能轉型領域,部分中企已然先行一步,只不過,與中國製造業整體走上智能化路徑還有差距。對此,畢馬威在近日發佈的《百年躍變:浮現中的智能化組織》和《從工具革命到決策革命——通向智能製造的轉型之路》兩份報告中,總結歸納了“數據+算力+算法”這能夠實現智能製造的核心技術體系,並在此框架下首次提出了中企實現智能製造的四條路徑,助力中企智能轉型。

中企智能化先行一步

《百年躍變:浮現中的智能化組織》報告稱,為了抓住智能革命的浪潮,不管是互聯網相關企業還是傳統行業領域的企業都在求新求變,現在中企已經可以在一些領域發聲並開始參與遊戲規則的制定。

上述報告表示,目前中企智能轉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最基礎的智能轉型模式,即從客戶體驗出發。處在這一階段的中企的轉型目標是市場化和在線化,積極探索自身“客戶體驗”與“在線交互”維度的成長,通過借鑑互聯網思維將原本誕生於互聯網的新生組織模式嫁接到傳統構架中。

二是在傳統智能轉型基礎上用業務驅動組織深度融合的階段。處在這一階段的中企開始試圖藉助信息技術的力量向更高的目標邁進。具體表現為,開始重視組織的內外接口,為沉澱並共享各類資源開始強調人才發展與創新。

而當中企進入智能轉型第三階段時,企業自身發展已能夠實現智能驅動。處於當前階段的中企已然能夠在客戶體驗、在線交互、群體創造與接口透明全線成熟的基礎之上做到智能驅動成熟,即能夠實現完全自動的數據驅動,無需人工輔助。

四路徑推動全面轉型

雖然“先行一步”,但總體而言,中企與全面實現智能轉型還有距離。

《從工具革命到決策革命——通向智能製造的轉型之路》報告提到,過去十多年來物聯網、5G、人工智能等科技的爆發性發展帶來了算力和算法的巨大進步,傳統制造業的數字化發展又帶來了海量的數據。三者的日益融合逐漸形成了以“數據+算力+算法”為核心的智能製造技術體系,成為了驅動製造業智能轉型的關鍵力量。

報告認為,與傳統制造體系相比,智能製造生產體系的優勢主要表現為:消費者洞察從間接到直接,研發環節由串行到並行,採購環節實現自動化、低庫存化和社會化,生產環節全面智能化,以及無所不在的智能銷售和售後服務。在此背景下,報告提出了中企智能轉型的四條路徑:一是規模化供給解決定製化需求,實現長尾重構;二是精準捕捉用戶需求,快速推出新品,實現敏捷響應;三是工業大腦結合行業洞見,重構人機邊界,實現智能決策;四是工業互聯、雲中臺助力大型集團構建高度協同的智能製造生態體系。

最後,畢馬威亞太區主席陶匡淳總結稱,智能製造顛覆了傳統產業幾百年來賴以生存的“傳統工具+經驗決策”的發展模式,掀起了在工具和決策兩個維度上的深層次革命。工具革命大幅提高了生產效率,而決策革命則需要中企通過人工智能等手段優化決策的準確性、及時性、科學性,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智能化生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