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認為人性本善,法家認為人性本惡。誰的說法更有道理?

嶺南人士葉生


何為善與惡

常聽人爭議"人性本善還是本惡?”, 談"善“與"惡",必先清楚它的正確含義,否則就會各說各話,永遠扯不清!"善"被很多人理解為"做好人丶好事",而"什麼是絕對的好"又沒人講得清,故越解釋越糊塗!

"善“,廣義來講是“順從自然法則、順從宇宙法則“,如《道德經》講“上善若水”,就是講水總是順著水"道"而行!眾所周知的是:《道德經》的核心正是講宇宙自然法則與人要順應自然法則的。

狹義的善就是遵紀守法,所以違法犯罪行為被稱為"作惡"!人性本善或本惡的爭議點在於:人是否天生就懂得遵紀守法,而無須道德教育?


元琴1998



這個提問犯了常識性錯誤。

儒家認為人性相近。孔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孟子的性善論、荀子的惡論、董子的性未善論,都符合儒家性相近的思想。

孟荀董三子對人性的觀點雖然不一致。卻都是主張通過教育,使人去惡從善。都是100%的精華。

孔子曰:大辟,疑,赦。五刑,疑,赦。孔子提出的疑罪從無,利於被告的無罪推定論。比西方法治思想的奠基人孟德斯鳩領先了1800年。孟子的性善論,為孔子疑罪從無的法治思想,提供了理論依據。


法家認為人性本惡。韓非子稱:群臣皆有陽虎之心,隨時準備謀反。國君立太子後,太子和母親便希望國君早死。非愛非憎,利在君之死。利君死者眾,則人主危。


因為群臣和妻兒皆是國君的死敵。君主必須牢牢鉗制刑罰——主握度量,所以操生殺之柄。

漢武帝重用法家酷吏,羅織罪名,製造冤獄。把群臣和皇族屠戮殆盡。便是法家思想的完美實踐。韓非子謂之:刑不避大夫,近愛必誅。

韓非子的性惡論,為法家寧枉勿縱、夷族連坐。以及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主張提供了理論依據。

法家的性惡論是100%的糟粕。法家更是法治的頭號死敵。


楊朱學派


人性本惡是天道,是生物的本能,沒有對錯。嬰兒狀態是最自然的人本初性,是不受外因影響的自然表現,且這種本性貫穿一個人生命的始終。

人性不惡就不能生存(其他動植物等有生命的東西都一樣)。比如,雙胞胎嬰兒,為了吃奶,會拼命爭搶,用小手打壓對方,一窩小狗,為吃奶吃食,會互相推搡,一片樹林,為掙奪光照,會拼命往高處生長。

作為成年人,本性的惡也不會減少,但由於社會發展,法律制度和道德的約束,讓人性的惡得到一定的遏制,爭奪利益變得有序(相對的)。不同的社會制度下,人性的惡有不同的表現,成熟的社會制度下,無論政治上的競爭還是經濟上的競爭,人性的惡的競爭都較為規矩,保障了國家和社會發展是健康有秩序和活力,不成熟的社會,人性的惡是肆意的,這樣的國家和社會不能健康有序的發展。


海哥6712


儒家說的很有道理,然後在如果所說的道理裡面加雜著束縛人心的權術,人們不知不覺就會喪失扛上精神,對於上級錯的,也會閉口不談,久而久之一個這麼做,二個這麼做,大家這麼做,全有人都這麼做,權貴的目的達到了,這樣方便統治,權貴會繼續享有一切,下面的人會已規矩而自居,培養子孫,等自己老了會享受子孫帶來的孝順,不能說算錯,但是這種文化在河南,山東特別嚴重,家裡來客人,女的和還有都不能上桌和男的一起吃,長輩坐在門的正前方,輩分最小的背靠門,我就去你媽的,真雞八噁心,長輩吃完,女的和孩子過來吃,不信你們去看看,城市現在改變了,去縣城全是這樣的,毛主席破四舊,批孔子,我覺得是有必要的,新中國需要這麼做,我的家庭就是山東文化,來東北快30年了,一點沒改,我接受的是東北文化,父母是山東文化,彆扭的很,難受,做什麼都攔這,必要的時候還給你搗亂,😡😡😡他們只要孩子平安,自私的很,然後還說人家誰誰誰的孩子多麼出息,在看看你,看看你怎麼不如人家。😔😔😔,這就是儒術束縛人心的後果,去你嗎個逼的,我詛咒孔子永不超生,魂飛魄散,如果要投胎,我詛咒孔子當豬,當狗,艹他媽的。


DevilAngel198


孟子提出“謂人生而性善”。荀子提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這兩種思想,在我國的國學歷史上,對峙兩千多年一直相持不下,也就是我們今天討論的孟子主張的“性善說”,和荀子主張的“性惡說”。

說說我的看法,其實各自主張有各自道理,我們綜合來看孟子和荀子這兩種思想,孟子說“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這話說的沒錯,但是也不能說是性善,可以認為這是人性的現象。

荀子說“妻子具而孝衰於親,嗜慾得而信衰於友”。其實今天來看,這也不算叫做性惡,也是人性中的一種現象。

人的天性,就是孩提愛親,稍長敬兄的,所以孟子加以延伸,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而今天來看,因為工作,事業,壓力,各種各樣的事,導致我們與父母接觸少了,為了事業,工作等壓力,朋友聚會也少了,週末說回父母家吃飯,無奈加班朋友聚會放鴿子,用今天的眼光來看其實很正常,你能說這又是性惡嗎?這種延伸來看,荀子就提出“鈍金必將待礱厲然後利,令人性之惡,必將待師法然後正,得禮義然後治。”

其實他們倆的爭論,在今天看來都不錯,有好有壞才是人性。

身為學易之人,方知,一陰一陽謂之道,萬事萬物,有陰就有陽,有看得見的,也有看不見的,有好的也有壞的,符合我們今天所知道的辯證關係。

所以人性也一樣,性善,性惡,只是一個名詞,其實統一起來,就是人性,世間一切事物都不是完美的,人性也沒有完美的,我們可以追求人性的完美,也要接受人性帶有的小瑕疵。





墨琰易道


題主問人性本善還是本惡,後面說了句中國古代有陪葬制度, 我想題主內心的答案是人性本惡,問這個問題讓大家回答是想應證下自己的看法。

5百多回答中,贊成人性本惡的人比較多,而且大都舉了剛出生的嬰兒就會爭搶母乳這個例子。

以我個人人生經歷所悟來說,我也認為人的本性,與生俱來的人性一定是惡的,不會是善,舉剛出生的嬰兒這個例子還不夠論證這個結論, 我再舉例來說為什麼是惡。

例如,一對夫妻沒有能力獲取生活費用來源,丈夫掙不到錢,媳婦也不會掙錢,都啃老,但婆婆從真實內心來說,不會怪兒子沒本事,而是怨媳婦沒能力,這是一定的,如果這個例子不恰當,再假設一個。

某個人想讓孩子上某所好的學校,花錢找關係就可以去重點名校,假如該校只能再收一名學生,成績非常好的可以考慮入學,因為再收多一位學生就超標了,某人的孩子成績並不好,但是用人際關係或其他方法操作一下就可以讓自己的孩子擁有這個唯一的機會,他會讓真正成績好的學生去擁有這個機會嗎? 不會的,沒有人會讓這個機會的,不會去想公平兩個字的。



九江老張


人性本善,本惡的觀點,誰對誰錯,歷史已經做出回答了,是法家還是儒家對中國的歷史文化影響大!人性非善非惡,這就是根本的善,真正的善,就像白紙的比喻大家都知道,為什麼諸路大神,都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上善若水,大愛無形,為善去惡,愛人如己啊!因這條路窄,能行的人少,卻是唯一好走的,能善始善終的永生之路。荀子說人性本惡,真是為了勸學,他就沒真正明白,老子說,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莊子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這些話的真實含義。荀子的理性和感應沒有平衡好,若他超越自我,就不會如此發言,他把學術放在首位,難免四肢發達,頭腦簡單,和大神比遠離道了。在老子,莊子的心裡根本就沒有聖人和百姓的分別對待,只是用這種略顯突兀尷尬的語言模式敲打你,佛祖說法,耶穌傳道,都有類似的語言棒喝開導。老子的心裡,天地萬物是一樣的,還有什麼仁不仁啊!聖人無我,待人如己,哪裡還有什麼愛不愛,這是真仁慈,是大愛無形。孔子的術裡有道,有仁,雖被利用,篡改,誤解,歪曲了一部分,對中國的歷史文化影響巨大,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世間法。老莊是出世間法,老莊說的道,孔子的仁,王陽明的心學,佛法,耶穌傳道,最終的指向都是看不見,摸不道,勉強起個名子,曰道,心,佛,聖靈等等,你稱呼他啥都對,也不對,六祖說,本自具足,本不生滅。觀音說,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說著說著,跑題了吧?人一生跑題,跑偏的必然是大多數,這是天意不可違的,你看大自然就明白了。聖經稱為迷途的羔羊,沒有生下來就是聖人的,但最終不跑題的,能迴歸人之初性本善的,是究竟涅槃,佛祖說唯我獨尊啊,與上帝同在,上帝永恆永在啊,道可以說,說出來就不是道,那你老子還說這些鬼話幹嘛?修道,學佛,信耶穌,拜陽明,等等都好,謹記教誨。聖經說的不可拜偶像,佛祖講的,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可見如來。老子,自家人,翻翻書,找找他說的相同的話吧!


用戶誰不說咱家鄉好


關於人性善惡之爭,歷史上延續了好長時間。其實,所謂的善惡是非,不同的立場有所不同。

人的本性包括兩部分:生物屬性和社會屬性。儒家傾向於接受人的生物性,認為人的本性都是一樣的“性相近”,也就是強調人的生物性。儒家經典所講“人之初,性本善”,並非說人生來就能夠捨己為人、大公無私,而是指人們與生俱來的生存慾望是合理的。夫子雲:”食色性也”,可見其善惡要義。

不過,人類必須生存於社會中。人的生物性決定其利己性,也就是為了生存得更好,作出種種努力去爭取和維護個人利益。但是有些行為,可能會對其他人不利,彼此發生衝突從而產生了社會問題。於是,就有了法家的所謂“性本惡”之說。

所以,判斷人性善惡必須有個立場和標準。

現代社會認為,一個人具有生存的基本權利,但同時負有尊重其他人生存的義務。所以,所謂的善惡,要以人的基本權利加上社會法律和道德倫理,作為準繩。

可見,在法律和社會道德倫理的框架下,人的一切正當權益和行為,遵從者可稱之為善,否則為之惡。

所以我認為,人之初完全是生物屬性,無所謂善惡。

只有在成長過程中,逐步地接受生存環境的影響,產生了個人同其他人,也就是同社會的關係問題,形成和決定了其行為的善惡。

實際社會中,根據不同歷史階段的社會狀態,儒家與法家各有所用。也就是說,都有道理但都不全面。





施亦南


我最欣賞當代哲學家黎鳴先生的學說:人性本自私!

自私既不是善,也不是惡。但是它離惡很近,離善很遠。所以,一個人作惡很容易,行善很難。

從哲學的角度談人性,自私並不是非道德的,罪惡的。相反,它是一個人生存的源動力,是社會發展的微弱的火種。自私,只有到了排外的、一元化的、以傷害他人為代價滿足自己私慾的行為模式下才是罪惡的。而那些圍繞著多元化、多贏的基於自私產生的行為模式則是智慧的,有利於多人的。

正因為人性自私,作為一個人是自私的,一個家庭、一個團隊、一個組織、一個政黨、一個國家都是自私的,都有他們自己的利益。凡事以無私心雜念,只想奉獻,不想索取為名的都是欺世盜名之徒。如同一個生意人常說這生意我不賺錢一樣。

正因為人性是自私的,古今中外那些歷史上鬥私批修的行為無一不以失敗而告終。對於自私不可以鯀治水的方式處處堵截,而應以禹的方式予以引導才會成功。


知冷知熱暖通設計師


儒家認為人性本善,是為人類傳達善美的信息,是以教育為根本。惡的本性不齒於宣揚。人類唯有經過教化方能懂得,什事情該做,什麼事情又不能做,手和腳該怎麼放才能合乎善美規範。法家認為人性本惡,其實人類不經過善良的教育,於野獸沒有區別。聖人是上天賜給人類的導師。因此儒學文化是人類最善美文化,但這只是文的一方面。在善美的文化於文明也離不開強大的軍事武力來保護,它方可永遠在人世間璀璨光彩。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不管這種文化有多麼完美,它始終都容易被野蠻的畜牲野獸一類的人給毀滅掉的。以文為主以武為輔,文武兩全才能平衡。任何缺失一方,都會傾斜覆滅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