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世界读书日,国人读书真的很少吗?如何改变现状?

OpenView


这个东西需要有一个参照物,如果说和以色列比,中国的阅读率确实比较低,以2017年为例,以色列读书数量在每年65本左右,而相比之下,中国从成年国民对各类出版物阅读量的考察看,2018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7本,与2017年的4.66本基本持平。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32本,较2017年的3.12本增加了0.20本。我国成年国民中,11.5%的国民年均阅读10本及以上纸质图书,还有7.1%的国民年均阅读10本及以上电子书。也可以说,中国阅读量比以色列阅读数量要低十几倍,这一点让人咋舌,于是大呼,为啥中国人不读书。<strong>

其实这是一个伪命题,为啥呢?纸质图书的阅读量并不代表着阅读率,我们看一看随着阅读工具的多样化,阅读的可能性变得更加多样,手机和互联网成为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媒介的主体,纸质书报刊的阅读时长均有所减少。数字化阅读方式(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Pad等终端阅读等)接触率为76.2%,较2017年的73.0%上升了3.2个百分点。图书阅读率为59.0%,与2017年基本持平。超过半数成年国民倾向于数字化阅读方式,倾向纸质阅读的读者比例下降,而倾向手机阅读的读者比例上升明显。

38.4%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比2017年的45.1%下降了6.7个百分点;有40.2%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比2017年的35.1%上升了5.1个百分点;有12.8%的国民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有7.7%的人倾向于“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0.8%的国民“习惯从网上下载并打印下来阅读”。

其实从根本上来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水平其实也影响读书率,这一点我们是不可否认的。

我是大野泽的风,致力于原创问答,如果喜欢我的回答,就关注我吧。


大野泽的风


如果和发达国家比,中国人的确读书少,原因也很简单:对读书没有兴趣。


什么原因造成的?


看看这两幅图你就懂了。


美国著名记者、首届普利策特稿写作奖得主乔恩·富兰克林说过:


我们大多数人,不过是变老了的高中生而已。


想一下,你高中的时候热爱读书吗?


我肯定是不爱的,甚至于厌恶,厌恶一切带字的东西。

(还记得高考完后撕书的那个夜晚么?)


人在童年期、青春期如果形成了对阅读的厌恶,成年后是很难形成阅读习惯的。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在经过9年的义务教育、3年的高中教育后,阅读的乐趣已经被一个东西磨灭干净了。


这个神奇的东西叫“应试教育”。


它的魔力体现在3个方面:


1.时间超长

你听过现在的职场人各种吐槽“996”,那你听过孩子们抱怨“7107”么?(7点上课,10点下课,一周7天)除了吃喝拉撒,剩下时间都是读书和做题。


2.压力山大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考决定命运”,还真不是闹着玩的。读书一旦和命运连在一起,就是“要命”的事了,所以大家都“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


3.方式枯燥

背单词、背公式、背各种古诗范文解题技巧元素周期表也就算了,看了一篇文章,明明没啥感觉,非要总结出个中心思想是什么鬼?给出的答案,征得过原作者的同意了么?


应试教育没能让我们的孩子爱上阅读,相反,它让孩子们讨厌阅读。


根据2015年公布的全民阅读数据,中国成年人年均阅读4.56本书,而美国人均16本、日本11本、韩国8本、以色列64本。


外国人读书多,原因之一,在于他们的教育。


在很多发达国家中,阅读和写作,是作为学生的两项基本能力进行培养的。


也就是注重所谓的“通识教育”。


什么是通识教育?


简单说就是无论学什么专业都需要具备的知识,它能让人从一个专业领域,跨入另一个专业领域。


而阅读和写作,就是通识教育的核心。



当然,我们绝对不能神化外国的教育在培养全民阅读氛围中的作用。


热爱阅读,并有习惯持续阅读,本身就是少数人具有的“天赋”,这个后面再谈。


外国的教育不能让每个孩子都爱上阅读,顶多能让孩子们不讨厌阅读,但这就足够了。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该怎么做来改变现状呢?


看完我上面的论述,你大概已经有了答案:改变教育。


答案或许没错,但真正做起来真是难如登天。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呼声已经响了十几年了,但直到现在还是雷声大雨点小。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以目前我国的现状,教育公平远远要比教育质量重要。


试想一下,如果高考不是比记忆力、耐力和吃苦精神,而是比阅读量的话,普通家庭和底层家庭出身的孩子,胜算有多少?


如果换做我,我敢肯定,我绝对考不过博尔赫斯。

(博尔赫斯: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爸修了间藏书馆,他的童年就在那里度过)


比起讨论怎样改变,问题更应该这样问:我们需要改变吗?


如果回答需要改变,那前提应该是拿中国和其他国家进行对比得出的结论。


然而,各个国家的国情不一样,所以横向对比意义不大,更有意义的是纵向对比。


纵向对比得出的结论是:我们一直在进步。


根据毛主席在1930年做的《寻乌调查》,当时有60%的人完全不识字,剩下识字的人中,认识200个字以上的占20%,能记账的占15%,能读《三国演义》的只有5%。


而到了1980年,我国的识字率已经达到66%。而到现在,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95%。


至少,我们现在每年还能平均读4.56本书,要是在100年前,那个80%的人群都不具备阅读能力的年代,不敢想象人均阅读量能有多少。


要知道,阅读本身是一件很累的事,千百年来,阅读本身就是是少数人才有的习惯。


在人类至少350万年的进化历史中,眼球和脑神经获取和处理信息的方式,都是基于图像的,是扫描式的。


阅读文字需要一字一字、一句一句地读,思维是线性的,而文字的出现也不过三四千年,要让人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改变千万年里形成的生理习惯,非常困难,只有少数人才能做到。


所以,此时此刻已经读到这里的你,恭喜你,你在阅读能力上已经跑赢了绝大多数人。


拿起书,开始读吧。

极简图书馆


网上有个统计,大意说国人一年平均读书不到8本,其中纸质书和电子书分别是4.6和3.2本。与爱读书的犹太人比,这个数据显然是不够看,后者据说一年三五十本。



全世界其他国家人都读多少本,我没有统计,单从一年不到8本这个数来说,还是比较少的。

进一步分析,我们把学生族不得不看书而产生的数据扣除,上面数字估计会很难看。假如打个对折,一年就只有4本,相当于一个季度看1本。

无论是谁,面对这个数字,都不会说一句“国人看书真多”,肯定是很少。

对此,该怎么办?我想不能只是在“读书日”发发感慨,鄙视一下自己和国人,然后毫无改变。

与其空谈,不如从自己做起,每个人都努力多读一点,数据肯定增长,但更主要的是,读书是一件最有性价比的事情。

我必须要说明一下,一年读30部网文,读亿万文字,严格讲可不叫读书。读者千万搞清楚这一点。

我更希望读得有价值,读得有乐趣,读得有改变,能让人变得越来越完善。滥竽充数的读不值得鼓励。

我在2019年,预计能读80-100本书,因为过去每个月都在9本左右。因此,就提几点小建议,告诉你如何做,才能多读书。

1.搞清楚为什么读书?

因为别人读,所以我也读吗?你可别这么想。

读书是一件私人的事情,你可以读,也可以不读。不读书就一定不如读书的人吗?未必。有些人能读懂人,读懂社会,反而不必读书。



读书是为了从书里学到前人留下的经验,从别人那里获取你不知道的信息,知识,最终为了增加自身的智慧。

有智慧的人,和有知识的人,不能划等号。只有一肚子知识而缺乏智慧的人,只是书呆子。

你为什么读书?这个问题是你第一要考虑的。

2.如何读书?

不具体说了,找到书读。读书多了,自然有速度,有技巧,这叫熟能生巧。此外,网上也有各种读书技巧文章,你可以看。

3.注意点:

第一,注意选书。

肯定有人想读书,不知道如何下手。我的办法是,去图书馆或书店,那里遍地是书,你花点时间多翻翻书。不用多翻,翻过几十本,你就大概知道自己喜欢读什么。



一些书单,荐书的文章,也可看看。

第二,少用手机,节省时间看书。

为何单说手机,不说别的,实在是因为手机占用人的时间不可忽视。

现代人每天用手机的时间越来越多了,保守讲,大部分上班族2-3个小时肯定有,为啥?上下班、中午、开会这些时间要是都用上,几个小时妥妥的。

要是把上厕所、熬夜的时间都算上,那就更多了。

我不能说这些看手机的时间都是浪费的,无效的,但确实不会催人奋进,助你成长。发奋读书值得表扬,发奋看手机并不值得点赞。

第三,循序渐进,数量与质量兼顾。

虽然不建议你一年读365本书,单一个月读两本,总不过分。若没时间,读一本也行。

如果读的少,质量更要保证。别一个月读一本,读了又跟没读一样,那还不如不读书。

我过去十年一直有读书习惯,一大秘诀就是办了一张借书卡,去图书馆借,每次9本。就算没全读完,也无所谓,续借一下就行。



读了觉得好的,就去买一本,变成自己所谓的藏书。

你也可以慢慢来,不必学我。我也没啥可学的。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国人看书少,利弊皆有,你若觉得国人应该多读,那从自身做起。

我不鼓励每个人都读书,读书是一件私人的事情,读不读怎么读,都你自己拿主意。


冬生读书


或许是快节奏的生活磨灭了许多人读书的兴趣,或许是其他的游戏、电影、电视剧分走了很多人读书的时间,周围人读书的看起来非常少。424读书日来临之前,我们单位组织了图书交换活动,参加的人寥寥。但是,这只是表象。

个人认为,读书是一件很私密的事情,我的专注点在哪里,我想在哪方面加强能力,我对什么内容感兴趣,这是个人的一种乐趣,是在沉重的工作与生活压力之余难得的一种放松。周末时,深夜里,泡上一壶差,打开一本书,沉漫在知识的氛围中,该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情呀,这种时候我是不会希望有别人来打扰我的。

更何况,现在的社会风向是鼓吹奋斗、加班、996,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告诉别人你爱读书,那别人会怎么说你?不务正业、工作不努力、积极性不够,一堆的话在等着你。维持单位的人与人之间关系已经够累的了,业余时间为什么还要与你们扯上关系?现在好为人师的领导也太多了点,恨不能指点天指点地,你做什么事情他都要在那里评论儿句,给你做人生的导师。但是我们真用不着,每年读得书,比您那不知道从哪个公众号鹦鹉学舌来的鸡汤要多得多。这种情况多了,身边越来越多人朋友圈都不怎么发了,何况是读书的事情。就我个人来说,去年读书100本出头,家里进的书270余本,很多书都没有来得及看,但是就是有这种嗜好,存着书每天看看也开心,哈哈。

另外读完书之后尝试写书评,也在着学习别人的写法,通过大量的输出,也算是有一定收获吧。中华区书评大赛二等奖,公众号也发表了十几篇,虽然跟大咖比起来远远不如,但毕竟走出了这第一步。也拿到了一些稿酬,虽然不多,但是维持当年读书费用绰绰有余,还能留出点钱来给父母买个手机啥的,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能够有这样的收获,也算知足了。

读书是我从小学延续至今的爱好,应该还会一直延续下去,而且在我们的熏陶下,孩子也非常喜欢读书,阅读量远远大于同龄的孩子。

我爱书香,我爱读书。


漠鹰茶馆


喜欢读书的人,大部分都是知识分子,懂得读书能够给自身带来很多优势,比如别人的经历,经验作为前车之鉴,别人的思维方法,作为你进步的阶梯,以及由于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等有限,不能够亲身获得某种体验,感受,成就等,都可以通过书,一种实物的媒介来传递信息,获得新的认识等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并不是说里面真的有黄金,有美人,而是在这个读书的过程中,你累积,沉淀的东西就是一笔财富或者对你以后创造财富会起到极大的帮助,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随着你的阅历,见识的提升,可想而知,你的生活圈,慢慢地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磁场不同,所吸引的人肯定不同,自然就有所说的“美人”,不只是磁场,腹有诗书气自华,谈吐文雅,有涵养,也有一大推女粉丝呢,何愁“美人”?

那读书这么多好处,为什么还是读书少呢?一部分原因在于,还没有体会到读书带来的优势,认为读书金钱来得慢,很多人把读书看做是赚取金钱的一部分,然而这个途径来得比较缓慢,得达到一定境界,才能享受读书所带来的财富,很多人认为做生意,经商等等钱来的快,也不需要读太多书,生活经验多动脑就行。大多数还是性子比较着急,哪像读书那样心平气和啊,得需要多大的耐性,才能好好看那几页书啊,况且读书不是每本都很好,都能学到东西,还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有个筛选过程,很多没有尝到读书带来的通透,帮助,自然而然就没有兴趣,当然这种情况属于急于从书中获得一些财富方法的。可曾想到你的这些经验书中都有,成功人士的自传里大概就是这类成功的秘籍,只是少了点方法,针对性。

一部分认为读书是乏味的,现在信息多样化,各大平台,浏览器,电子书等等一系列哪没有好的文章,现在上至老年人,下至小孩,谁不喜欢手机,手机里的诱惑远远大于书籍,想看啥看啥,尽能投其多好,应有仅有,而且有许多少男少女,所追求的时代潮流,书本比起来可落后多了,哪能有互联网,手机这种新兴的产业吸引人。

本人看的书籍也是屈指可数,时常觉得书本的太过广泛,书籍多的数不胜数,五花八门,常常有个疑惑,到底看哪本呢?紧接着就是在网上搜看书攻略,书买回来了,一时兴起,一次买好几大本,期待着赶紧到货,求知若渴,结果呢,相信跟大多数伪书迷一样,看那么几页,或者一本不为过,又开始被我“打入冷宫”,臣妾真是做不到啊!所以呢,要看书,千万比迷茫,工作的人就看看工作相关的,有闲余时间,再看看其他休闲书,先把兴趣培养起来,习惯培养起来,慢慢地,把读书当成一种像吃喝拉撒一样再寻常不过的事,那么相信读书不再是陌生的一时兴起,而是你必不可少的伙伴。

多读书吧,每天一小时,坚持21天,相信你会养成一个读书的好习惯,同时发现读书的乐趣,读书带来的财富。




之来者去


改变读书现状?哈哈!

读书倒底还有多大用处?娱乐功能完全被取代了,教育功能也是泛泛的,仅一点指导意义。而人们需要的是更直接的知识。实用喊着万岁!除了这两个功能,你可以告诉我还几他功能吗?

大家都想当然的认为读书有用。但是,找不到读书不可的急迫性,你帮个忙给问问,看有没有?

或许,都不为钱发愁了,焦虑了,那时安下心读书的。读书本来就饭后的事,都忙着挣饭吃,读书有多重要?你想叫老人读书倒是行,告诉他们读书的催眠作用很好。叫学生也行,但不叫为钱发愁的人读书。

生活就是生活,读书从来都是奢侈的。

钱才是当下生活的老师。不是书。请问,996生活之下的人还能读书吗?是不是抱上书五分钟就睡着了。他们有静心读书的环境和时间,是睡觉。

读书好,但不能理想化。耍知道人得先有读书的本钱!

我这个半大老大就爱说实话,不给生活拔高,扣冒!

现实,永远是人的第一导师!!!


秋歌988


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国家整体读书量还是偏少的,要想改变这一情况也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最爱读书的人是犹太人,据说他们平均每人每年要读64本书,犹太人非常善于经商,从政,在各个领域都涌现出了一大批知名人士,思维也很活跃,这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一定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我们的邻居韩国,据说平均每人每年也要读11本书,日本的人年均阅读量接近40本,俄罗斯有55本,而我们中国,年人均阅读量只有0.7本(也有说4.5本),这和我们国民数量当然有一定关系,但不可否认我们的国民,对于读书的热情的确是不高涨。

尤其是随着网络科技的发达,大家更习惯碎片式的阅读了,“什么都知道一点,但又知道的不太多”这成了一个很多人都面临的典型问题。更令人堪忧的是,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看手机小说,但是观察下来大部分都是仙侠、言情等网络小说。不是说网络小说不好,只是更希望大家能多读一些经典作品,但是能静下心来读经典的人,太少了。

热爱阅读,对于热爱的人是一件享受,但是对于没有阅读习惯的人的确不容易,尤其是那些经典的的读物,只有遇到一本好书,真正的读进去,才能发现其乐趣,从而开启无休止的阅读之旅,但是这个开始并不是容易的,希望更多的人能找到那本好书,那把开启阅读之门的钥匙。

另外,希望媒体、影视作品、学校等等,大众能把更多的焦点和流量从娱乐圈的八卦上拿出来,留给经典。一些主流媒体多做一些好的激发阅读兴趣的节目,比如央视的《朗读者》就很成功。

人微言轻、改变不了时事、也撼动不了人心,我是热爱读书的宋小欠,只希望更多人能静心看书,热爱阅读!


杨木林子宋小欠


中国爱读书和藏书人士是非常多的。但人均读书量相对发达国家而言,是比较少的。

改变国人读书少的现状主,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①继续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俗话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如果一个人为了生活整日疲于奔命,焦头烂额,他还有多少精力和时间读书学习?

②免费图书站应该随处可见。虽然说如今各地图书馆都免费开放,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很多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很难去图书馆借书或者看书。我觉得图书馆应该多多设立自动分馆,不需要太大,就像报刊亭一样,放一些精挑细选的优秀书籍,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这样,有读书欲望的人随处能非常方便借阅和归还。

③营造全民阅读氛围。公共机构可以多多举办读书会和读书大型活动,让家庭和集体参与。还可以多多建立线上和线下的读书团体,志同道合的读者可以不定时交流心得。

④可以拍摄一些关于读书题材的电影和纪录片,让名人学者现身说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另外,可以在三四线城市举办一些书展活动,因为这些城市的读书人群相对于一二线城市相对较少,书展一般也不会光顾这些小城市,导致读书资源的不平衡。全民阅读,图书资源应该多多向这些城市倾斜。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一些建议和想法,希望和大家多多交流。


纸上谈文


国人读书少不少我不知道。我身边确实读书的人非常少,50个人当中顶多有一个。反正我2018年读了173本书,2019年已经读了90本书。对于我来说,读书是我的一种爱好,我自己觉得思维某些方面还是有局限的,所以通过读比自己更强的人的书来完善自己的思维体系,我觉得读书对于人一个人成长是最低成本的,所以我愿意每年花很多时间去读书,去成长。








情感解码器


读书贵在精,

经典读百遍。

重在看眼光,

不忘接地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