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暈的經方治療


眩暈的經方治療


眩和暈是兩種不同的症狀。眩指眼花,視物模糊;暈系頭暈,或昏蒙不清或搖晃不定。因二者往往互相併見,故統稱眩暈。本證在《傷寒》、《金匱》裡沒有專門論述,而見於多種病變之中,如《傷寒》太陽病中有吐,下後,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身為振振搖者,言為脾胃虛弱飲邪為患者,有邪在少陽的目眩;有腎陽虛,寒水為泛之頭眩。

《金匱》書中論述更詳。如第三篇百合病之頭眩;第五篇附篇中記載脾腎陽虛家挾風寒之頭眩,歷節病中之頭眩;黃疸病之頭眩,皆為溼熱所致者;虛勞病篇陰陽兩虛之頭眩;痰飲病篇多處論述有關頭暈等等。歸納起來不外有寒熱虛實證,虛證多責之脾腎,實證多為痰飲,溼熱,外邪為患,是後世醫家治療眩暈的重要理論指導,現將臨證較常用而且有效的分類方證分析以下。

1、外邪內傳,邪留少陽

證候:口苦咽乾目眩,寒熱往來,胸脅苦滿,耳聾耳鳴,脈弦,舌紅或淡紅苔薄黃,或嘔吐,胸中煩,或產後眩冒,寒熱無汗脈微弱。治法:和解少陽,驅風清熱。

方藥:小柴胡湯,頭痛加菊花,夏枯草,口渴去人參加花粉;脅下痞硬明顯加瓜蔞;腹痛加芍藥;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黃芩加茯苓、澤瀉。

近年來以藥理手段,提取各味藥及複方製劑有效成分研究,明確其對人體各系統、體液、細胞內外環境,病原體等多方面作用機理,總結有十大作用。

①退熱解毒:認為柴胡甙、柴胡皂甙A、黃芩甙,黃芩素等均有抗炎性滲出,抑制肉芽生長,對多種原因引起的炎症均有影響,起退熱解毒作用。河北李仲興氏認為柴胡的抗炎作用類似強的松龍……,參茸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抗炎、抗過敏作用。

②化飲滲溼作用:臨床實踐證明本方有抗炎,改善組織血管的通透性和細胞內外環境作用,故對胸膜炎、支氣管炎有很好的療效。

③蔬肝利膽作用:治傳染性肝炎黃疸。

④活血化瘀作用:含大量菸酸可降低血膽固醇,使纖維旦白溶解,軟化血管,從而使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有治療預防作用。

⑤止咳平喘。

⑥健脾利溼。

⑦解痙除癇:柴胡,生薑能抑制引起痙攣的戊四唑聽覺神經細胞電位變化,抑制電位除極相,有微弱麻醉作用。並舉治癲癇和美尼爾氏徵案例。

⑧扶正驅邪。

⑨調理衝任。

⑩療奇治疑。

2、脾胃虛弱,水飲內停

證候:痰飲病頭眩短氣,心下動悸,胸脅支滿,舌苔白滑,脈弦滑或沉緊;或胃氣失和,嘔惡眩暈,胸脅逆滿,氣上衝胸,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苔白脈弦,或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或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而悸,舌苔白滑,脈弦者。

治法:健脾行水,和胃降逆。

方藥:苓桂術甘湯,澤瀉湯,小半夏湯,小半夏加茯苓湯。據報道,運用苓桂術甘湯治療肺脹、帶下證、洩瀉、眩暈、腳氣衝心和溼熱痺等病證的經驗,認為中陽虧虛,脾運失調,飲停溼滯證,皆可用本方治療。陽虛溼滯,鬱火化熱證,只要病機未變,仍可用此方,少佐一二味清熱藥即可。

有作者報告苓桂術甘湯藥理作用,現代應用,指出本方有利水、鎮痛、鎮靜、強心作用。有報告用澤瀉湯加味(白朮15g,澤瀉25g,棗仁18g,川牛膝12g,五味子15g),治療美尼爾氏綜合徵59例,多數患者不超過6劑可獲顯著療效。有人用澤瀉湯加味治療眩暈20例,以服藥6天症狀消失,3個月不發作為痊癒,結果有12例痊癒,4例好轉,4例無效。總有效率為80%。有人用小半夏湯加味治療幾種不同原因的嘔吐病人,收到較顯著的效果,藥用生半夏9g,生薑9g,別直參9g,濃煎40ml,分兩次服,一劑後苦水明顯減少,連服5劑,未再嘔吐。筆者提出本方止嘔作用可能與直接緩解胃腸平滑肌的痙攣及減少分泌,消除瘀積有關。

3、水蓄下焦,水犯於上

證候: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短氣,上便不利,舌苔白膩,脈滑。治則:化氣利水滲溼。

方藥:五苓散,眩暈重者加天麻、鉤藤,吐涎沫明顯者加生薑、半夏。據報道用五苓散加味治療耳源眩暈16例病人,與用西藥煙酸,654-2等藥物比較,有症狀消失快,無復發,無副作用的優點。實驗研究表明,五苓散利尿作用最明顯。健康人口服本方煎劑,其尿量增加百分率為112%,排鈉量增加59.2%。無不良反應。

4、陰虛水泛

證候: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動,振振欲擗地者,或頭暈,頭痛,全身乏力,怕冷,足手麻,腰膝痠軟,脈沉緊,舌淡苔白滑。治法:溫腎陽利水。

方藥:真武湯。咳嗽明顯加五味子、乾薑、細辛;小便利者去茯苓;下利者去芍藥,加乾薑;嘔吐劇者去附子加生薑、法夏;頭暈明顯加龍骨、牡蠣;小便不利合五苓散。據報道用真武湯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腎炎,尿毒症取得滿意療效。日本報道用真武湯合人參治療慢性胃腸炎並有高血壓者,兩個月後血壓正常,腹瀉治癒。

5、肺氣虛寒

證候:肺中虛冷的吐涎味,眩暈,不咳不渴,小便頻數或遺尿不禁,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微惡寒,腳攣急,厥逆,咽中幹,煩躁吐逆,舌淡苔白,脈遲。治法:溫肺,暖胃散寒。

方藥:甘草乾薑湯。小便數吐涎沫甚者加益知仁、烏藥;胃脘疼痛,腸鳴便溏者,加良姜、肉桂;胃脹滿加厚朴、香附。有人用甘草乾薑湯加赤芍為主,治療消化性潰瘍經鋇餐透視確診為胃小彎潰瘍9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22例。症狀消失除2例時發時止外,29例中最快為4天,最多為28天,平均13.7天。繼續服藥半月至20天,臨床症狀消失,追訪半年至1年,有4例在5個月後復發,3例6個月復發,4例7~9個月復發,其餘未復發,經治療1個月後複查,龕影消失者5例,顯著縮小者3例,無改變1例。(主藥為:炙草24~30g,淡乾薑24g,赤芍9g)。

6、百合病心肺陰虛

證候:精神恍惚,頭暈目眩,心悸失眠,坐臥不寧,如寒無寒,如熱無熱,欲食不食,欲眠不眠,行動失常,口苦,小便赤,脈細數,舌紅少苔。

治法:滋養心肺,益氣寧神。

方藥:百合地黃湯,夜不能寐加酸棗仁,合歡花;喜悲傷欲哭,加浮小麥,甘草,大棗,驚悸不安加龍骨,牡蠣;心煩不寧加阿膠,雞子黃,氣虛加西洋參,噦逆加代赭石。

百合病有三個特點:

①證以心神渙散為主,如《金匱》百合病篇所言,言、行、飲食、寒熱異常等表現,諸藥不治,變幻莫測;

②自覺症狀很多,全身是病,苦惱萬狀,但體查陽性體證極少,身形如和,無顯著病態;

③頭眩、頭痛、口苦,溺赤,舌紅脈細數為固定症狀。一般鎮心安神,和中補氣方皆不治。百合病的欲臥與不寐有異,當鑑別。

百合煎劑對氨水引起的小鼠咳嗽有止咳作用,使小白鼠的肺灌流量增加,能對抗組織胺引起的蟾蜍哮喘。《日華本草》認為有安心,定神益志養五臟作用,治癲,啼泣,狂叫……。

7、溼熱內蘊

證候:谷疸之為病,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久久發黃為谷疸。陽明病,……但頭汗出身無汗,齊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身發黃,舌苔黃膩,脈沉實而滑。

治法:清熱利溼散瘀。

方藥:茵陳蒿湯。寒熱往來,加柴胡、黃芩;脅痛加鬱金、川楝子;熱重,加黃柏、龍膽草;腹滿大便秘結,加枳實、芒硝。

據報道,

①近年來應用本方治療7184例病毒性肝炎,近期治癒率均在95%以上,有效率100%。

②用本方治療膽道蛔蟲症及膽系感染121例,總有效率為97.4%,治療膽道感染40例,38例有效。

③用本方治療新生兒高膽紅質血40例,只3例換血,有效率為92.5%。

④用茵陳15g代茶飲,1月為1療程。結果:82高膽固醇患者服藥後血清膽固醇的近期療效,經統計學處理,服藥前後有非常顯著差異,而膽固醇愈高者,茵陳降脂作用愈明顯。

實驗研究,用四氯化碳致成大白鼠的急性損傷,觀察本方對肝損傷的防治作用。結果表明,肝細胞腫脹,球樣變,脂變與壞死均有不同程度減輕,肝細胞內肝糖元與核糖核酸含量有所恢復或接近正常,谷丙轉氨酶顯著下降。動物實驗表明本方可使膽囊收縮,並有利膽作用,使血清膽汁酸,膽脂質含量改變,其中以茵陳與大黃合用即能利膽,其他不明顯。

8、討論

關於眩暈的論述綜合起來有寒熱虛實之分。虛證寒證包括肺氣虛寒,脾胃虛寒,水飲內停和脾腎陽虛,寒水氾濫。實證熱證包括邪在少陽和溼熱內蘊等。後世醫家所謂無虛不作眩,無痰不作眩,無火不作眩等論述都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運用經方診斷和治療眩暈。

大體上是圍繞上述內容和方藥,個人經驗是用經方必須明確以下幾方面:

第一必須熟悉有關方藥的組成,功效和整個方的主攻方向和兼治。

第二,最好是熟悉原文內容,及各個症狀產生的原因,起碼對患者的病症有個比較明確的診斷,病機清楚,然後才能選方用藥。

第三,有些方藥用量比例要了解,同時也要適當參考近人治療經驗。

例如甘草乾薑湯中的炙草與乾薑之比為2:1,近人炙草用量為24~30g,而乾薑量為2.4~4g者,最後幾方可合用。

第一點用小柴胡湯治療眩暈,首先明確是否少陽病或肝膽有熱,有沒有寒熱往來,口苦咽乾,胸脅脹滿或不適,默默不欲食,或嘔惡等兼證,脈象是否弦等等。《傷寒論》指出,小柴胡湯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個人認為若有一二項兼證存在就更明確了。其次本證眩暈可以呈暈脹感也可有旋轉感。

用茵陳蒿湯治眩暈主要明確為溼熱兩勝,多呈昏重感,甚至可見頭痛,部位在整個頭部或前額部,小便不利而赤,大便不暢或不通,苔黃膩為主證。溼重者可進行加減。

苓桂術甘湯、澤瀉湯、小半夏加茯苓湯同有健脾行水作用,用治脾虛痰飲所致之眩暈。本證見於西醫的多種疾病中,諸如耳源性眩暈、胃腸道慢性疾病、高血壓病、肺心病、尿毒症和神經性眩暈等等。其特點為頭暈目眩有旋轉感,或呈昏昏沉沉,濛昧不清狀態,兩者多伴嘔吐,胸腹痞滿,舌淡苔白膩等水飲內停之象。三方偏於溫運,故以氣虛陽虛較為適宜。

但三者的適應證又有區別,苓桂術甘湯是治眩暈的重要方劑。適用於脾虛,陰寒水飲凝聚或上逆所致者,證見眩暈,嘔吐,胸腹脹滿,甚至心悸,短氣,背部寒冷,面浮腫,舌淡苔白者。陽虛明顯可加附子或人參。

澤瀉湯適用於脾虛水溼矇蔽清陽者,表現為昏昏沉沉,頭目不清,屬眩暈者,脈或沉或沉弦並見,舌質淡胖,苔水滑為主,或可兼頭痛頭重,耳鳴,鼻塞等症。本方可單獨用,也可加減應用。有人參考日本醫家有關水毒的病因學說,凡遇眩暈頭重如裹,納呆,伴嘔惡,受風寒後暈更甚者,每用本方加味治療,三、五劑後改用歸脾湯等對症處理,效果極好。有以本方加柴胡治中耳炎,每獲良效,方用白朮40~60g,澤瀉20~40g,柴胡10~20g。

小半夏加茯苓湯適應證與苓桂術甘湯相仿。惟和胃止嘔力稍勝。五苓散治眩暈證,應掌握病位在脾及膀胱,脾失健運,膀胱蓄水過甚,主證除眩暈外,應有小便不利,小腹脹滿不適,舌苔白,脈浮滑,若同時兼有渴飲嘔吐更是膀胱蓄水無疑,故原文著重提到臍下悸,吐涎沫而癲眩,此外還須注意挾虛外感、氣滯、溼熱,寒溼的輕重程度靈活加減。有報道用本方治美尼爾氏綜合徵、急性青光眼、慢性蕁麻疹、過敏性鼻炎、小兒多飲、關節積液、腦積水、顱內壓增高等。有人認為本方證先有失水,渴飲過多所致之停水,可作參考。

真武湯所治之眩暈為腎陽虛水邪上泛者,必兼有四肢冷、怕冷、全身乏力,腰腿痠軟,舌淡苔白滑等有二項症狀以上者,至於嘔吐、腹脹、浮腫、心悸等症可作為水飲氾濫之佐證,只要病機相符,可用於多種疾病,如慢性腎衰,腎結石,中醫的寒溼痺證、哮喘、下利等等,甚至高血之眩暈,黃疸,尿頻數等及以一些虛陽上浮之假熱證都可應用。甘草乾薑湯證為肺虛有寒者,主證是眩暈伴吐涎沫或嘔吐,小便頻數,苔白等,脘腹脹滿,便溏,可有可無,本方還可治小便頻數或遺尿,但必具上述諸症而屬肺虛不能制約下焦者。《傷寒》還用之治脾胃虛寒證。

醫案:

1.麥門冬湯

靳某,男,54歲,幹部,1989年3月8日初診。患者有高血壓病史5年,近2年來伴有失眠多夢,心悸氣短,胸悶發憋,活動後氣短髮憋加重。經口服“降壓藥”、“降脂藥”,證狀時有改善。一週來因工作煩忙,病情加重。舌質暗紅,苔薄黃,脈弦滑數。證屬:氣陰兩虛,痰瘀內阻,清竅失養。治宜益氣養陰,化痰降逆。方用麥門冬湯加味:麥門冬30g,太子參15g,清半夏15g,炙甘草6g,粉葛根30g,雙鉤藤12g後下,紫丹參30g,生龍牡各30g先下,牛膝20g,大棗10枚。

2診:上藥服5劑,頭暈大減,餘證均有減輕,但睡眠仍差,前方加炒棗仁20g。上方加減共服20餘劑,諸症均除。後改為散劑,以鞏固療效。

按 此病案致病特點有二,一是突出一個虛字,氣虛致使血行不健,陰血虧虛而致血絡失榮,氣陰俱虛,不能上榮於元神之府,而發眩暈。此為“無虛不作眩”也。其二是突出一個痰字,痰瘀互結,清陽不能上養清竅而致眩暈。方用麥門冬湯益氣養陰以補虛;重用半夏化痰以降逆。牛膝補益肝腎,引火下行;雙鉤藤清熱平肝,袪痰洩火;葛根、丹參化瘀生新助胃津之化生,升胃氣助瘀血之行化。虛得補,痰得消,瘀得化,藥證相合,諸症消失而愈。

2.小青龍湯

馮某,女,54歲,教師,1988年11月9日初診。患者素有梅尼埃病病史10餘年,10天前因感冒,眩暈又作,自覺噁心嘔吐,不能進食,耳鳴作響。舌質淡紅,苔薄白水滑,脈浮數。經中西藥“肌注”、“靜脈滴注”給藥,眩暈有所好轉,但站起活動則噁心嘔吐即作。家屬故求治於中醫治療。證屬:外感風寒,引發痰飲。治宜解表散寒,溫肺化飲為先。方用小青龍湯:淨麻黃10g,桂枝10g,白芍藥10g,細辛6g,五味子6g,法半夏15g,炙甘草6g,雲茯苓15g,生薑10g。

服上方3劑後,汗出熱解,眩暈大減,精神轉佳。原方加焦白朮20g,澤瀉30g。

上藥進3劑後,眩暈已止,諸症皆除,病告痊癒。

按 臨床辨治疾病,要善抓主症,明辨病因。症者病之標,因者病之本。本案眩暈證為外感引發所致。風寒束表,肺氣不宣,水飲內停,致使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而致眩暈又作。選用小青龍湯解表邪,宣肺氣,蠲濁飲。表邪已解,氣機暢達,清升濁降,飲邪分化,清竅得養,故眩暈亦隨之而除。

3.桃仁承氣湯

米某,男,58歲,廚師,1990年2月21日初診。患者有高血壓病史10年,時常頭痛頭暈,腳如踩棉團,頭重腳輕,時欲跌僕。經常口服“降壓”、“降脂”藥病情時輕時重。近兩週因情志不舒而眩暈加重,頭重腳輕,時欲跌僕,腰痠腿軟,面紅目赤,煩躁不安,大便秘結,1周未行,小便短赤,舌體微動,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大。BP:28.0/15.0kpa(180/110mmHg),經人介紹延餘診治。

證屬陰虛陽亢,瘀熱夾痰,肝風內動。治宜通腑洩熱,平肝潛陽,祛瘀滌痰。方用桃仁承氣湯加味:桃仁15g,大黃12g,芒硝6g,桂枝6g,炙甘草6g,丹皮10g,生龍牡各30g先下,生石決明40g先下,川牛膝20g,生龜板15g先下。2診:服上方1劑後,便下大量黏稠黑色大便,便後心情舒暢,頭暈好轉。服完3劑後,大便日2次,便為稀稠灰黑色便,頭暈減輕,血壓降至22.0/12.5kpa(165/95mmHg)藥已對症,原方去芒硝,加夏枯草15g,地龍10g,繼上方再進6劑,血壓恢復正常,眩暈,震顫等症亦隨之消失,後改服大黃 蟲丸以善其後。

按 此例為陰虛陽亢,痰瘀互結,熱鬱下焦的虛實夾雜證。致使清陽不升,腑濁不降,肝風挾痰瘀上蒙清竅而成眩暈。方用桃仁承氣湯通瀉實熱,祛瘀凝,化痰濁,驅除下焦蓄血,消除上半身的充血和鬱血,引血下行以消除眩暈,頭痛,腦脹,使諸症緩解。方中加入滌痰養陰、熄風之品,盪滌痰熱治其標,育陰息風培其本,藥證合拍,邪祛正安,陰陽平調,症去乃愈。

五苓散與苓桂術甘湯

【組方】豬苓(去皮)、茯苓、白朮各9g,澤瀉15g,桂枝(去皮)6g

【用法】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現代用法:散劑, 每服6-l0g;湯劑,水煎服,多飲熱水,取微汗,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利水滲溼,溫陽化氣。

主治---膀胱氣化不利之蓄水證。小便不利,頭痛微熱,煩渴欲飲,甚則水入即吐;或臍下動悸,吐涎沫而頭目眩暈;或短氣而咳;或水腫、洩瀉。舌苔白,脈浮或浮數。

方義---本方主治病症雖多,但其病機均為水溼內盛,膀胱氣化不利所致。在《傷寒論》中原治蓄水證,乃由太陽表邪不解,循經傳腑,導致膀胱氣化不利,而成太陽經腑同病。太陽表邪未解,故頭痛微熱;膀胱氣化失司,故小便不利;水蓄不化,鬱遏陽氣,氣不化津,津液不得上承於口,故渴欲飲水;其人本有水蓄下焦,飲入之水不得輸布而上逆,致水入即吐,故此又稱“水逆證";水溼內盛,泛溢肌膚,則為水腫;水溼之邪,下注大腸,則為洩瀉;水溼稽留腸胃,升降失常,清濁相干,則為霍亂吐瀉;水飲停於下焦,水氣內動,則臍下動悸;水飲上犯,阻遏清陽,則吐涎沫而頭眩;水飲凌肺,肺氣不利,則短氣而咳。治宜利水滲溼為主,兼以溫陽化氣之法。方中重用澤瀉為君,以其甘淡,直達腎與膀胱,利水滲溼。臣以茯苓、豬苓之淡滲,增強其利水滲溼之力。佐以白朮、茯苓健脾以運化水溼。《素問·靈蘭秘典論》謂:“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膀胱的氣化有賴於陽氣的蒸騰,故方中又佐以桂枝溫陽化氣以助利水,解表散邪以祛表邪,《傷寒論》示人服後當飲暖水,以助發汗,使表邪從汗而解。

二、苓桂術甘湯《金匱要略》

【組成】茯苓四兩(12g) 桂枝去皮三兩(9g) 白朮二兩(6g) 甘草炙,二兩(6g)

【用法】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溫陽化飲,健脾利溼。

【主治】中陽不足之痰飲。胸脅支滿,目眩心悸,短氣而咳,舌苔白滑,脈弦滑或沉緊。

◆中陽(脾胃陽氣)不足,實際上是中焦虛寒的一種基礎。中陽不足,導致水溼不化,痰飲內停,病位明確是飲停中焦。從表現來看,水飲停蓄,飲邪為陰邪,停蓄就會阻滯氣機。氣機不利,飲邪會隨氣上逆。飲邪上逆可以水飲犯肺,短氣、咳嗽、胸脅支滿。這是常見的。飲邪上逆,上幹[幹gān,犯也]頭目,上幹清陽,可以頭暈目眩。心悸,也是水飲內停,水氣凌心經常出現的現像。

【方解】本方所治痰飲乃中陽素虛,脾陽不足,脾失健運,氣化不利,水溼內停所致。蓋脾主中州,職司氣化,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若脾陽不足,健運失職,則溼滯而為痰為飲。而痰飲隨氣升降,無處不到,停於胸脅,則見胸脅支滿;阻滯中焦,清陽不升,則見頭暈目眩;上凌心肺,則致心悸、短氣而咳;舌苔白滑,脈沉滑或沉緊皆為痰飲內停之徵。仲景雲:“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金匱要略》)故治當溫陽化飲,健脾利水。本方重用甘淡之茯苓為君,健脾利水,滲溼化飲,既能消除已聚之痰飲,又善平飲邪之上逆。桂枝為臣,功能溫陽化氣,平衝降逆。苓、桂相合為溫陽化氣,利水平衝之常用組合。白朮為佐,功能健脾燥溼,苓、術相須,為健脾祛溼的常用組合,在此體現了治生痰之源以治本之意;桂、術同用,也是溫陽健脾的常用組合。炙甘草用於本方,其用有三:一可合桂枝以辛甘化陽,以襄助溫補中陽之力;二可合白朮益氣健脾,崇土以利制水;三可調和諸藥,功兼佐使之用。四藥合用,溫陽健脾以助化飲,淡滲利溼以平衝逆,全方溫而不燥,利而不峻,標本兼顧,配伍嚴謹,為治療痰飲病之和劑。

苓桂朮甘湯

病機:痰飲,痰飲停蓄中焦

病位:中焦

藥味:四味藥,苓桂朮+甘草

水逆情況:反映在中焦向上,心悸,頭暈目眩

用藥:偏中陽不足,中焦虛寒基礎,內生之寒,溫必兼補 ,所以用甘草,甘草桂枝,溫補結合;沒有強調小便不利,沒影響道下焦氣化。

五苓散

病機:外邪入裡,循經傳腑,導致水飲停蓄下焦(蓄水證),影響膀胱氣化,小便不利。

病位:下焦

藥味:五味藥,苓桂朮+澤瀉、豬苓

水逆情況:臍下動悸,水逆,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偶而咳嗽,吐涎沫,頭眩都可發生。

用藥:下焦,所以不用甘草。(甘草使藥性緩流中焦)用澤瀉、豬苓滲溼利水,因為小便不利

◆甘草容易使得藥性緩流中焦,五苓散病在下焦,所以不用甘草用澤瀉、豬苓,苓桂術甘湯病在中焦,所以不用澤瀉、豬苓用甘草。這裡隨著證候的不同,用藥變化很巧妙。

現在常見於太陽病即感冒打吊瓶等誤治後引起的腰背疼頭暈嘔吐下痢全身浮腫食不下等症狀。

眩暈來襲,經方大師江爾遜有妙方

靖眩湯為江爾遜治療眩暈急性發作之高效方。江氏本人素患眩暈病,本方實系自療經驗之結晶。如魚飲水,冷暖自知,而多能息止之,且無任何副作用。若能隨證化裁,則可擴大本方之運用範圍。

組成:柴胡10g,黃芩5g,茯苓15g,制半夏10g,生薑10g,黨參15g,術10g,大棗10g,澤瀉12g,陳皮10g,鉤藤12g,天麻12g,菊花10g。

功能:疏鬱清火,健脾和胃,化痰降逆,平肝息風。

主治:各種原因所致眩暈。如美尼埃病、高血壓、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頸椎病、鏈黴素中毒、頭部外傷等。臨床見症:頭暈目眩,感覺自身或周圍景物旋轉,不敢轉動頭部,可伴噁心嘔吐、耳鳴、聽力減退,甚則汗出、面色蒼白等。

用法:上藥13味,分3次煎,溫服。眩暈平息後,可做蜜丸,緩緩調治。

方解:眩暈的病因病機,概言之,不外風、火、痰、虛四字。如《內經》所云“諸風掉眩,皆屬於肝”;“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約皆言風、言虛。仲景論眩,則主心、脾、腎陽虛,少陽火升,痰飲上逆。後世醫家,則主火、主痰、主虛,各有偏重。

經過長期臨床實踐,我認為:風、火、痰、虛,既應有所區別和側重,更應注意其相互之間的內在聯繫。蓋以風為厥陰肝木之氣,與少陽相火同居,二經互為表裡。肝氣逆,則風生而火發,且必夾木勢而克脾土。脾病則運化無權,水液聚積而成痰飲。本虛標實,綜合為患,不可偏責。治療原則,固當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或標本同治。然實踐證明,眩暈發作之際,痰飲上逆之象昭著,單純議補,則緩不濟急,難求速效;而直接補腎之藥,多有滋膩之弊,反而掣肘。若一味清火滌痰,又每易邪去而正亦傷,中老年患者多有此虞。

本方用柴胡疏達肝木,佐黃芩以清瀉相火。黨參、白朮、甘草、大棗,補氣健脾,以為治本之圖,其義有三:一則實脾(見肝之病,當先實脾),以御木旺乘土;二則脾健自能運化水谷精微,輸精及腎,滋養先天;三則崇土以制水飲上逆。至若半夏、生薑、茯苓、澤瀉、陳皮,和胃降逆,滌飲止嘔;鉤藤、天麻、菊花,平肝息風。

加減運用:劇烈嘔吐者,以生薑汁易生薑(每服2~3匙,兌服);腹痛、便溏,或情緒不暢者,去黃芩加白芍;脾腎陽虛,頭重眩苦極者,加熟附片;高血壓者,加代赭石、石決明、夏枯草;氣血兩虛者,加黃芪、當歸;鏈黴素中毒者,加骨碎補;頸椎病、頭部外傷者,加丹參、三七、川芎。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用,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