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蒼"南大門” 純農業大鎮 ----張華鎮史話

有人說,一個沒有自己歷史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同樣地,一個人如果在某一個地方生活了一輩子,卻不知道自己腳下的土地上曾經發生過的歷史,也應該是悲哀的。

人們經常對發生在別處的歷史津津樂道,卻往往忽視了自己本土的歷史。那麼“文化旺蒼”就通過旺蒼鄉鎮史話,來讓人們瞭解旺蒼,認識旺蒼,宣傳旺蒼。

今天帶大家認識的是旺蒼縣張華鎮

旺蒼

張華鎮鳥瞰圖(攝影:高菠)


旺蒼

王廷福攝

張華鎮位於米倉山南麓,是全縣典型的純農業大鎮,轄17個行政村和1個場鎮居委會。周邊分別與旺蒼縣嘉川鎮、棗林鄉、柳溪鄉和蒼溪縣東溪鎮、橋溪鄉接壤,是蒼(溪)旺(蒼)兩縣三鄉兩鎮的交界地,素有旺蒼”南大門”之稱。

旺蒼

謝謙攝

張華屬低山區,全鎮幅員面積75平方公里,呈東西走向的帶狀。東河由北向南呈“S”型曲流橫穿中部進人蒼溪縣,境內流長13.5公里。柳溪自柳溪鄉進入鎮東北,由朱家河口流人東河,境內流長6.8公里。主要山峰分佈於東西兩岸,一般海拔1000米左右,最高點為與蒼溪交界的龍崗山,海拔1259米。中部以河谷、低山為主,海拔600-900米,最低點位於香嶺村五社的鎖子壩(又稱五郎廟或白沙河)海拔434米。沿河有連續沖積壩,多良田沃土,土壤為暗紫泥或棕紫泥土。年均溫16.1℃。一月均溫4.9℃,七月均溫26.1℃,無霜期263天,年均降水量1100毫米。

旺蒼

張華鎮,漢代屬於廣漢郡,蜀漢時屬梓潼郡漢壽縣。西晉時隸屬晉壽縣。南朝劉宋時屬宋熙郡興樂縣 (縣治今嘉川壩)。西魏(553年)屬宋熙郡嘉川縣。隋朝時仍屬嘉川縣。元朝建立後,仍屬嘉川縣。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省嘉川縣併入綿谷縣,隸屬廣元路。鎮境內明、清時屬廣元縣嘉川鄉百丈堡。民國初年屬於黃洋鎮第四團區(撐腰堡團區)。

旺蒼

陳加普攝

旺蒼

張祥光攝

1933年紅軍在張華溝( 今張華鎮場鎮)建立第六鄉蘇維埃,屬第三區(梁家場)蘇維埃,邊繼先、趙俊南、周秀明等先後擔任主席。在友壩許家山(今鳳凰)建立第五鄉蘇維埃,鄧元成、伍壽德、邊化雨、許明亮等先後擔任主席。1935年,紅軍戰略轉移後,屬廟二灣聯保。1940 年屬於廟灣鄉。1943年屬於嘉川鄉。

旺蒼

旺蒼解放後,1951年分嘉川鄉南部設置張華鄉,治今張華鎮場鎮,以駐地張華溝取名,屬旺蒼縣第一區(嘉川區)。1952年,分出張華鄉北部部分地區歸屬新建的友壩鄉,分出張華鄉東部部分地區歸屬新建的兩河鄉,分出張華鄉西部部分地區歸屬新建的光明鄉。1955年,光明鄉撒除,部分轄村併入張華鄉。1956年,南部喻家嘴劃歸蒼溪縣,將撤除友壩、龍崗二鄉後的轄村併入。1958年為縣直屬鄉,同年建立政社合一的張華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張華所屬的棗樹、橋河兩個大隊歸屬解放公社。恢復嘉川區後,張華公社改屬嘉川區。1984年,政、社分開後,建立張華鄉。1992年建立張華鎮。

旺蒼

旺蒼

張華鎮宋水新村 高菠攝


旺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