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理坑,尋找明清官邸

婺源理坑,尋找明清官邸

理坑村航拍圖

婺源理坑,尋找明清官邸

婺源理坑,尋找明清官邸

好了,看完了村莊的航拍圖,是不是對理坑村有個大概的瞭解呢?接下來就請跟隨小編走進理坑村,感受建築的魅力!文化的韻味!發現更多驚喜哦!

婺源理坑,尋找明清官邸

婺源理坑,尋找明清官邸

婺源北部邊陲,群山逶迤,峰巒疊翠,溪壑縱橫,峽谷幽深,有點與世隔絕。北宋末年,桐廬主簿餘道潛,帶領全家來到這片山水間,建立篁村。後來,他的第十世餘景陽,在明末元初之時,舉家遷到理源。其原因,可能與他父親餘元啟曾在這裡“小築書院”讀書有關。理源,今名“理坑”,屬沱川鄉,為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距縣城49公里。村落位於一條呈袋形的山谷中段。理源水沿著這條峽谷緩緩流經村前。

婺源理坑,尋找明清官邸

婺源理坑,尋找明清官邸

婺源理坑,尋找明清官邸

進入理坑村需要經過一個狹窄的山口,也是村子的水口。原來有理源橋、文昌閣、文筆、水碓等建築,水口關鎖嚴密。現存的僅有理源橋,橋面上建有亭子,橋亭合一,像一座屏風遮擋著整個村莊,又像是一座寨門,出入村子必須穿亭而過。橋亭為長方封簷建築,亭內可供人閒坐納涼。亭子外表古樸,門額正前左方題字為“閎開閥閱”,是說有功勳的世宦世家巷門向你敞開著,歡迎來做客; 正前右方為“山中鄒魯”,由上海陳子龍先生所題,是稱讚理坑為藏在深山的書鄉之地; 後左方為“理學淵源”,是指理坑村人崇尚朱子理學,後右方為“筆峰兆漢”,指村人崇尚正統的儒家學說。這石橋上刻有“溪山拱秀”四個大字,讚歎這一方山水孕育出了一大批優秀人才。

婺源理坑,尋找明清官邸

婺源理坑,尋找明清官邸

路過理源橋,繼續前行,就進入了村子。臨溪的石板路,迤邐展開那清新的南立面。幾條巷子從村落的深處伸到溪邊,水埠上不時有衣衫鮮麗的婦女浣衣洗菜。明代戲曲作家湯顯祖,曾在《南柯記》中對槐安國的治績寫道:“只見青山濃翠,綠水淵環,草樹光輝,鳥獸肥潤。但有人家所在,園池整潔,簷宇森齊。”湯顯祖理想中的槐安國,與理坑村的景象如出一轍。一條巷子對著一座石板橋,並有小小的過街樓,門額上題“淵停嶽峙”四字,此即理坑村村口。

婺源理坑,尋找明清官邸

婺源理坑,尋找明清官邸

這是個建村歷史不算很長的村子,自餘景陽遷居後,丁財漸旺、人文頓開、書香不絕、宦簡聯芳。到了明代晚期,村裡出了一批很有名望的碩儒、大官,文風文運自此經年不衰。他們中不僅有餘懋學(戶部右侍郎,卒贈工部尚書)、餘懋衡(吏部尚書)等京官,還有餘世儒(台州知州)、餘自怡(廣州知府)等地方大員,以及餘罃(廣昌知縣)、餘善(歸化知縣)等父母官。正是因為他們,這個不過千人的深山小村,到今還保留著“尚書第”、“大夫第”、“司馬第”、“天官上卿府”和“官廳”等建築。這些明清官邸,展現出理坑昔日的輝煌,也賦予了理坑特殊的歷史意義。

婺源理坑,尋找明清官邸

離村口最近的是“官廳”,正名叫“駕睦堂”,是餘自怡奉旨敕建。餘自怡是明崇禎戊辰的進士,先後當過湘陰知縣、戶部主事、副都御史,後改任廣州知府。他在廣州,生活儉樸,行事踏實,“清冤抑,絕請託,嚴武備,飭文治,政聲籍甚。”又研讀經史,著有《經書疑義》、《三教測》、《三才蠡測》、《魯瞻文集》等行世。官廳的院門是高大軒昂的青磚門樓,作四柱三間五鳳樓式,牆面貼“富貴萬字”磚;門樓飛簷翹角,鰲魚懸脊;門頭上下枋之間雕“雙龍戲珠”,頂層中間鑲嵌“聖旨”石匾。院門內的一面有木披簷,上覆蓋青瓦,簷下有四組木質斗拱,上下枋之間仿豎匾隱刻“聖旨”兩字。正屋朝北,二進二樓,前後均五間。正廳四周重簷斗拱,三面迴廊捲棚;深天井,青磚鋪地。廳內左右廂房,方柱雕礎。樓上是“走馬樓”,十分軒敞。後進地勢比正廳高出兩步,天井闊大坑深。正廳的右面還有餘屋,三進一天井,外部牆面與正屋為一整體。整個建築佔地426平方米,其規模和規格在婺源極為少見。

婺源理坑,尋找明清官邸

婺源理坑,尋找明清官邸

官廳斜對面是餘維樞的“司馬第”。清順治壬辰(1652年)歲貢廷試餘維樞得了第三名,後官至司馬、兵部主事。他為政勤勉,“疏河築堤,以防水患;捐貲貿田,以養無告;鑿井建閘,以資灌溉”,所做的都是百年大計,深得百姓讚頌。他十分重視教育,修學宮、建義塾,還常聚集生員研討學問,自己也寫下了《從祀諸儒系議》、《泮宮禮樂合集》、《令洺錄》、《中臺文集》、《池上樓詩集》等著作。司馬第坐西朝東。大門開在屋的左前角,水磨青磚門頭,簷有磚拱,脊有鰲魚,雕飾繁複細膩。府第主屋,為全堂方柱石礎,三間兩廂前後有半淺天井。前堂和兩廂前簷、梁和花枋都作深雕,橫樑中央雕刻的情節性人物像,形象生動,層次豐富。除了堂屋前後敞開外,正屋和廂房、樓上與樓下全做隔扇,工藝精巧,尤其是“護淨”的雕刻更為精美。顯然,清康乾以來,建築裝飾的風格較之明代,更為繁瑣,也更為精細了。主屋的右廂可通往軒齋。軒齋前有天井和花臺,齋內三間兩廂,隔扇門窗、梁枋、雀替等處無不雕琢精美。

餘懋衡,可以說是理坑的驕傲。他是明萬曆壬辰(1592年)進士,歷官永新知縣、監察御史、大理寺右寺丞、大理寺左少卿、右僉都御史、左副都御史、兵部左侍郎、南京吏部尚書等職。他為官潔己愛民,贍養貧苦,敢於上疏諫言,屢忤權貴;為學則宗朱熹天人性命之說,實踐躬行,曾於邑內紫陽書院、福山書院和清華富教堂講學。他一生精於研讀,勤於著作,有《關中集》4卷存目於《四庫全書》,及《經翼》、《明新會志》、《乾惕齋集》、《澗濱寤語》、《太和軒集》等,被尊為理學大儒。

婺源理坑,尋找明清官邸

婺源理坑,尋找明清官邸

餘懋衡的府第——天官上卿府,位於村西的一個三叉路口,坐南朝北,佔地僅132平方米。大門偏在朝東北的路角點,兩側有窄窄的八字牆,磚雕門頭,上下枋之間的字牌上淺刻“天官上卿”四字。主屋三間兩搭廂,無後堂,僅太師壁後有很窄的一小間。屋內天井沒有前牆披簷,兩廂敞開,與前堂連成一片,形成整潔且通暢的空間。前堂沒有“退步”,大小木作也不做複雜的雕飾,反映出明代建築的質樸風格。正廳之上有第三層,進深只佔一半,那是曬東西的曬樓。主屋的左後側有廚房等輔助房間,右側則是院落,本來有花廳和園圃,現都已廢棄,種著蔬菜。

餘懋學是餘懋衡的堂兄,明隆慶戊辰(1568年)中的進士,官至南京戶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卒贈工部尚書。《明史·本傳》稱他“夙以直節著稱”。著作有《春秋蠡測》、《說頤》、《尚書折衷》、《明代實錄》、《南垣疏草》等。

餘懋學的“尚書第”因1983年的一場火災,今僅剩前門牆和一座三間五樓式的青磚牌樓門頭,但“尚書第”三字卻依然昭示著當年的榮光。

婺源理坑,尋找明清官邸

婺源理坑,尋找明清官邸

婺源理坑,尋找明清官邸

理坑人歷來崇尚讀書。明代,餘懋衡建有“明德書院”和講學處“乾惕齋”、餘懋學建有“最閒館”、餘懋孳建有“紫光樓”、餘世儒建有“中心精舍”、餘梅陽建有“先天館”;清代,餘紹祿建有“不二山房”、餘藩卿建有“玉泉別墅”、餘楷建有“友松軒”等。這些館墅與齋軒,都是族人會文與教化子弟的場所。

婺源理坑,尋找明清官邸

婺源理坑,尋找明清官邸

婺源理坑,尋找明清官邸

婺源理坑,尋找明清官邸

清道光年間(1821—1850),邑庠生餘啟宮建在村東北角的“云溪別墅”,就是留存下來的一處精美建築。別墅大門比較簡樸,石庫門枋、垂蓮柱式門頭,門罩飛簷翹角,額枋上刻有“云溪別墅”四字。然而,大門倒座卻做得非常講究。“倒座”為木結構重簷門樓,八組斗拱挑出兩對戧角,額枋上雕有一組“仙鶴圖”,內兩側還各做了一排“美人靠”。進門後是一個寬大的庭院,庭院內花木扶疏。房廳設在門樓右方,一進五開間,左右有廂房,寬敞明亮,佈置清雅。想當年,這裡一定是“談笑有鴻儒”的文化沙龍了。

誠然,房屋雕飾最華麗的還是商宅。

婺源理坑,尋找明清官邸

婺源理坑,尋找明清官邸

位於村落北部的“詒裕堂”,是清代茶商餘顯輝的故居,因前堂明間的騎門梁刻有“九世同居”圖,故被人稱為“九世同居”樓。“九世同居”是徽州民居建築木雕常用的題材之一,取自明代浙江浦江鄭義門九代不析炊的故事。詒裕堂這幢房子,雖是個普通的三間兩廂,可室內的裝飾,卻繁麗異常。無論是天井左右、樑柱之間,還是隔扇門窗、廳堂廂房,無不飾有精美的雕刻。或人物故事、或翎毛花卉,設計巧妙,刻工精緻,令人讚歎不已。

婺源理坑,尋找明清官邸

理坑這樣的村子,當然少不了崇祀性建築。昔日,這裡不僅建有餘氏宗祠,而且還有友松祠、效陳祠、名賢祠、真儒祠、大中祠等分支祠。餘氏宗祠建在村子的西北角,地勢最高,也是最大,前後一共四進,還外加廚房。過去,村落中各類大事都要在這裡辦儀式,村人中了科舉或當了官,也要到這裡祭拜先祖。

所以,從村西水口至宗祠,村裡專門鋪了一條石板道。一路上有許多上坡臺階,村人便趣稱為“四進士”、“十三太保”和“連升三級”。可惜,餘氏宗祠已毀,目前僅存一座名“敦復堂”的支祠。殘破不堪,孤寂地佇立著,只是那留存的幾個旗杆座,在無聲地向世人訴說著昔日的輝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