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真的卧冰了吗?那么鲤鱼哪儿来的?《世说新语》笔记 6

王祥真的卧冰了吗?那么鲤鱼哪儿来的?《世说新语》笔记 6

《世说新语·德行》

14、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使守之。时风雨忽至,祥抱树而泣。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

王祥侍奉后母朱夫人非常恭敬。他家有棵李树,结的果子很好吃,他后妈就叫他去守着(不要被虫鼠鸟雀给吃了)。有天风雨突至,王祥也不敢离开,只好抱着树哭。又有一次,王祥睡在床上,后妈悄悄拿刀去砍他,结果正巧王祥起来上厕所,后妈砍空了。王祥回来后,知道后妈遗憾没砍到他,就跪到后妈面前自请一死。后妈于是感动了,以后待他像亲生儿子一般。(这可能吗?)

王祥字休徴,琅邪临沂人。

我们知道王祥是以“卧冰求鲤”的事迹登上过二十四孝故事的。大意是他后妈喜欢吃鲤鱼,大冬天河都结冰了,没有鲤鱼。王祥就解开衣服,用身体的热度把冰面融化了,捞出鲤鱼给后妈吃。

我承认我还是脑子不够好使。小时候听到这个故事只觉得瘆人、不可理遇,并没有想到其它可能性。

《笺疏》里考证了各类文献,基本可以证实,王祥只是跑到河面上,用斧头把冰面凿开个口子,然后钓出鲤鱼。

衣服是脱了,不过只是因为冬天穿太多,不方便抡斧子。

也是,这办法足以获得鲤鱼了,哪需要“卧冰”那么夸张?

但是“卧冰求鲤”的事迹还是流传了这几百上千年。究竟广大人民群众太无知太好骗了?还是这事正好迎合了大部分人的需求,假也可以当真?还是反正二十四孝故事没一个正常的,管它真真假假,都不关我的事?

关于王祥的孝,不只是这里提到的卧冰、抱树、请死。他还为了照顾后妈,数次推官辞爵,在庐江隐居二十年(也有说三十年的)。直到四十多岁的时候(也有说六十岁的)在弟弟王览的劝说下出任徐州别驾。别看他出仕晚,但是他活得长啊!(八十九岁薨,也有说八十五的)所以曹魏时累迁大司农、司空、太尉、封睢陵侯。晋以后又官至太保。

所以也被称作王太保。

下面又有另一则:

19、王戎云:“太保居在正始中,不在能言之流。及与之言,理中清远,将无以德掩其言!”

王戎说:“王太保在正始年间,不算擅清谈的人物。但与他谈论事情的时候,发现他说的话清雅深远,恰到好处。难道是因为他德行过高而掩盖了擅清谈的才能吗?“

王戎字濬冲,琅邪临沂人。竹林七贤之一。西亚时封安丰县侯,所以又称王安丰。他和王祥同族不同辈,算王祥的族孙。

正始虽然只是曹魏第三任君主曹芳的年号,虽然只是从240年至249年4月不到十年的时间,但是在文学史上却有特别的意义,就象不久前的建安一样。

通常认为由于当时的时局动荡,政治环境残酷,正始文人或者为求自保,或者真的对政治失去兴趣,总之不同于建安时期的写实与慷慨,开始盛行玄学和清谈之风。也正如建安时期有曹氏三父子和建安七子。正始年间也有何晏、王弼、夏侯玄和竹林七贤。

这里说王祥“不在能言之流“,那么”在能言之流“的就是何晏、王弼等人了。

接着,《笺疏》的小型翻车现场又来了。

先引胡三省注《通鉴》,大意是:正始年间所谓擅清谈的,也就是何晏等人了。然而由魏转晋,这些人于国家又有什么用呢?王祥的所谓德行,也不过是孝敬后母和不拜晋王,于国亦无益。所谓清谈误国,从那个时候就开始了。

这里的“不拜晋王”,和“卧冰求鲤”一样,也是王祥的主要事迹,指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司马昭受封晋王(咸熙二年就受禅了),当时位列三公的荀顗和何曾都向司马昭行跪拜大礼,而王祥坚持不拜,只做长揖。被认为是有节义。

但余嘉锡认为,“不拜晋王”实在不应该作为王祥尚有节义的证据。

当时三公之中,荀顗和何曾都是司马昭的同党,而王祥只是凭借虚名得以上位。如果王祥也一同下拜,司马昭反而会轻视他。只做长揖,不屈跪拜,正是和汉武帝时举朝拜卫青,而汲黯独不拜,卫青反而更敬重他一样。结果也果然是司马昭不仅不生王祥的气,还升了他的官。可以王祥这个人,多么老于世故,根据不值得推崇。(所以多读史书是可以避祸的。再想到王祥在后母面前自请一死,也是棋高一着啊!)

五代时,郭威起兵谋反,杀了后汉隐帝,大肆烧杀抢掠。但见到前朝宰相冯道,还是先行拜礼。冯道也受之如往常,平静地说:“侍中这趟不容易啊!”冯道的行为,不是比王祥更难做到吗?然而后人不仅不称赞冯道此举,却直到今天还在骂他。这都是因为欧阳修写的《新五代史》里极尽责骂冯道之无耻。(对于有话语权的人来说,引导舆论是一件多么容易的事啊!)

魏晋之间的王祥等人,其实皆为冯道之流,却不被人笑骂,他们其实都应该庆幸自己没有遇到欧阳修来写史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