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彩調—充滿泥土芬芳的快樂劇

廣西彩調—充滿泥土芬芳的快樂劇

彩調

彩調劇·印象

彩調俗稱調子、彩調、彩燈、哪嗬嗨等,是廣西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屬燈戲系統,源於桂林地區農村歌舞、說唱衍化而成的“對子調”。

起源於廣西北部農村,流傳甚廣,名稱不一。桂林叫“彩調”,柳州、河池地區和梧州部分縣叫“調子戲”,平樂、荔浦一帶叫“彩調”“採茶戲”、“彩燈”,左、右江的寧明、百色等地叫“大采茶”、“嗬嗨戲”等,1955年以後統稱為“彩調劇”。

廣西彩調—充滿泥土芬芳的快樂劇

彩調

彩調·快樂劇

彩調形式活潑,通俗易懂,劇目內容十分貼近群眾生活,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被譽為“充滿泥土芬芳的快樂劇種”,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955年,統一定名為“彩調劇”。

民族民間音樂舞蹈豐富多彩。彩調最早是從民間歌舞和說唱演變而成的“對子調”。它由一對男女對舞歡歌,男舞花扇,女揮方巾,表現彼此相愛的喜悅心情,演唱內容多為讚美大自然或歌頌愛情,所用曲調都是民歌、山歌和小調。

廣西彩調—充滿泥土芬芳的快樂劇

彩調

彩調·現狀困境

據戲劇界有關人士介紹,曾風靡全國的廣西彩調藝術風光難再。數百家的彩調藝術團體在市場經濟的衝擊下紛紛解散,專業劇團僅有廣西彩調劇團、柳州市彩調劇團、桂林市彩調劇團等少數幾家,這些劇團雖然還在掙扎著“傳宗接代”,但都已面臨著經費拮据、人才流失、劇本質量急速下滑的尷尬局面。

專家們認為,廣西彩調藝術具有民族喜劇性、舞臺性,表現手法貼近生活,聲調民歌性強,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和商業價值,很有“賣點”,完全可以走政府引導、社會贊助、市場化運作的道路,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彩調藝術文化活動,把廣西彩調藝術的品牌打出去。

廣西彩調—充滿泥土芬芳的快樂劇

彩調

彩調·榮譽與輝煌

《劉三姐》20世紀50年代,《龍女與漢鵬》由鄉間走進了中南海懷仁堂,為毛澤東等中央領導演出,從此正式定名為彩調劇。

60年代初,來自民間的《劉三姐》四進中南海,由此紅遍大江南北,飲譽海內外。

60年代中期,《三朵小紅花》再度進京,演職員受到了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中央領導親切接見,並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攝成舞臺藝術片放映。

70年代末,現代戲《喜事》為廣西贏得了優秀劇本獎,使彩調劇在表現當代農村題材方面有了重大突破。

80年代《五子圖》又使廣西彩調紅火了一把,幾十個劇種,幾百個劇團爭相移植上演。

90年代的《哪嗬咿嗬嗨》連續參加了中國戲劇節和現代戲曲觀摩演出,榮獲了文華獎、中國曹禺戲劇文學獎等國家級獎23項,省級獎13項,產生了廣泛影響。彩調劇以其奇特的藝術風采成為戲劇百花園中俏麗的“山茶花”。

2003年9月底,在劉三姐的故鄉——廣西宜州市城南廣場、中山廣場、人民禮堂、政府禮堂等場所舉行的彩調藝術彙報演出現場,人聲鼎沸,掌聲如潮。廣西彩調藝術受到了來自各地“彩調迷”們的熱烈歡迎。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彩調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廣西彩調—充滿泥土芬芳的快樂劇

彩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