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彩调—充满泥土芬芳的快乐剧

广西彩调—充满泥土芬芳的快乐剧

彩调

彩调剧·印象

彩调俗称调子、彩调、彩灯、哪嗬嗨等,是广西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属灯戏系统,源于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成的“对子调”。

起源于广西北部农村,流传甚广,名称不一。桂林叫“彩调”,柳州、河池地区和梧州部分县叫“调子戏”,平乐、荔浦一带叫“彩调”“采茶戏”、“彩灯”,左、右江的宁明、百色等地叫“大采茶”、“嗬嗨戏”等,1955年以后统称为“彩调剧”。

广西彩调—充满泥土芬芳的快乐剧

彩调

彩调·快乐剧

彩调形式活泼,通俗易懂,剧目内容十分贴近群众生活,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被誉为“充满泥土芬芳的快乐剧种”,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55年,统一定名为“彩调剧”。

民族民间音乐舞蹈丰富多彩。彩调最早是从民间歌舞和说唱演变而成的“对子调”。它由一对男女对舞欢歌,男舞花扇,女挥方巾,表现彼此相爱的喜悦心情,演唱内容多为赞美大自然或歌颂爱情,所用曲调都是民歌、山歌和小调。

广西彩调—充满泥土芬芳的快乐剧

彩调

彩调·现状困境

据戏剧界有关人士介绍,曾风靡全国的广西彩调艺术风光难再。数百家的彩调艺术团体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纷纷解散,专业剧团仅有广西彩调剧团、柳州市彩调剧团、桂林市彩调剧团等少数几家,这些剧团虽然还在挣扎着“传宗接代”,但都已面临着经费拮据、人才流失、剧本质量急速下滑的尴尬局面。

专家们认为,广西彩调艺术具有民族喜剧性、舞台性,表现手法贴近生活,声调民歌性强,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很有“卖点”,完全可以走政府引导、社会赞助、市场化运作的道路,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彩调艺术文化活动,把广西彩调艺术的品牌打出去。

广西彩调—充满泥土芬芳的快乐剧

彩调

彩调·荣誉与辉煌

《刘三姐》20世纪50年代,《龙女与汉鹏》由乡间走进了中南海怀仁堂,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演出,从此正式定名为彩调剧。

60年代初,来自民间的《刘三姐》四进中南海,由此红遍大江南北,饮誉海内外。

60年代中期,《三朵小红花》再度进京,演职员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亲切接见,并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成舞台艺术片放映。

70年代末,现代戏《喜事》为广西赢得了优秀剧本奖,使彩调剧在表现当代农村题材方面有了重大突破。

80年代《五子图》又使广西彩调红火了一把,几十个剧种,几百个剧团争相移植上演。

90年代的《哪嗬咿嗬嗨》连续参加了中国戏剧节和现代戏曲观摩演出,荣获了文华奖、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等国家级奖23项,省级奖13项,产生了广泛影响。彩调剧以其奇特的艺术风采成为戏剧百花园中俏丽的“山茶花”。

2003年9月底,在刘三姐的故乡——广西宜州市城南广场、中山广场、人民礼堂、政府礼堂等场所举行的彩调艺术汇报演出现场,人声鼎沸,掌声如潮。广西彩调艺术受到了来自各地“彩调迷”们的热烈欢迎。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彩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西彩调—充满泥土芬芳的快乐剧

彩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