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故事会:李悝“断讼以射”,百姓皆为神箭手,一举打败了秦军

韩非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他善于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游说君王,兜售自己的法治思想,赢得了秦始皇的高度认同。韩非在《说(shui)难》中,指出说服君主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并就向君主进言的困难做了细致分析,强调进言要首先弄清楚君王的心理;随后又介绍了进言的实用方略,并列举了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予以佐证。韩非讲的故事,内容简短、质朴无华,却深可及髓,充满智慧,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读韩非讲的故事,你会对历史的诡异和人性的幽暗,有更深的认识。笔者将陆续发表韩非讲故事系列文章,虽不揣谫陋,但这些文章之于我,犹如母爱其子,无论丑疾,希望读者也能够喜欢。

韩非故事会:李悝“断讼以射”,百姓皆为神箭手,一举打败了秦军

李悝为魏文侯上地之守,而欲人之善射也,乃下令曰:“人之有狐疑之讼者,令之射的,中之者胜,不中者负。”令下而人皆疾习箭,日夜不休。及与秦人战,大败之,以人之善战箭也。

魏文侯时期,李悝担任上地郡守,他想让人们都善于射箭,于是就下令道:“今后如果遇到难断是非的诉讼案时,就让他们用弓箭射靶,能射中者胜诉,射不中者败诉。”命令下达后,人们都迅速刻苦练习射箭,日夜不停。到与秦国军队打仗的时候,魏军大败秦军,这是因为上地人善于打仗射箭,人人都是神箭手的缘故。

接着韩非又讲了一个故事:

宋崇门之巷人服丧而毁甚瘠,上以为慈爱于亲,举以为官师。明年,人之所以毁死者岁十余人。子之服亲丧者,为爱之也,而尚可以赏劝也,况君上之于民乎!

宋国都城东门有个百姓因服丧时过渡悲伤,导致身体非常瘦弱,形销骨立。宋国君主认为他很爱自己的亲人,所以就提拔他做官。第二年,一年之中因服丧时过渡悲伤而死的就有十几个人。孩子为父母服丧是因为爱父母,这种情况都可以用奖赏来加以劝勉,何况君主对于民众的关爱呢?

韩非讲这两个故事,意在解说“赏誉轻薄且骗人的君主,臣子们不会为他所用;赏誉丰厚且守信用的君主,臣子很容易会争相为他卖命。”

单说李悝“断讼以射”。李悝这一招很绝,绝在可以使上地全民皆兵;绝在国家不花一分钱,上地人自觉刻苦练习射箭本领,人人都成了神箭手。当然,这一招用来裁决疑难案是荒唐的。

伟人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自身利益相关。李悝的聪明之处,在于深谙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通过利益诱导机制,引导人们的思想行为,以集中资源和力量,实现打败强悍的秦国军队的目的。

韩非故事会:李悝“断讼以射”,百姓皆为神箭手,一举打败了秦军

受李悝思想的影响,吴起不仅考虑物质利益还考虑了人的自尊心等综合因素,通过一定的手段,来引导和调动士兵的思想行为,培育不怕死的精神,以加强军队建设。

吴起在魏国从扩大兵源和提高战士军事素养抓起,推行征兵制,并通过强化高强度高难度的军事训练,打造出一支战斗力较强的军队——武卒。这些武卒能够“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个,置戟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成为当时最强的武装力量。吴起还根据不同敌国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战略战术。对于秦国,他认为,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针对这一特点,吴起提出,击此之道,必先示之以利而引去之,士贪于得而离其将,乘乖猎散,设伏投机,其将可取。

从公元前413年(秦简公二年)起,秦国就受到魏国攻击。这一年,魏大举进攻秦国,一直打到郑(陕西华县)。次年,魏国军队又占领秦的繁庞(陕西韩城东南)。公元前409年,(秦简公六年)到前408年(秦简公七年),魏将吴起率兵攻取秦国的临晋(陕西澄城南)、洛阴(陕西大荔西)、郃阳(陕西郃阳东南)等城。魏国取得河西数城后,在战略上具有重要意义。原来,秦和魏本以黄河为界,在河西,魏国只有黄河边.的少梁(陕西韩城西少梁村)一城。但魏国取得上述一系列胜利后,河西之地全部归魏占有。魏设河西郡并筑城,派吴起守河西,成为插入秦国领土内的一把利剑。据记载,吴起“守河西,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均解。辟土四面,拓地千里”。在这种情况下,秦只能退守洛水,沿河修筑防御工事,建重泉城(今陕西蒲城)固守,与魏军对峙。

吴起告诉魏武侯:要达到“发号令而人乐闻;兴师动众而人乐战;交兵接刃而人乐死”,必须“举有功而尽飨之,无功而励之”。魏武侯按照吴起的办法,就在庙廷上举行隆重的宴会,有大功的士大夫坐在前席,享用头等的美味和餐具;次一等的居中间,食具和馔肴稍次;无功者坐后行,待遇又次。同时又使这些士大夫的父母、妻子立于门外,以其功劳大小给予赏赐。这样一来,使人人以杀敌立功为荣。公元前389年(秦惠公十一年),秦国出兵进攻魏国的阴晋,魏国战士主动进行抵抗:“不待吏令,介胄而奋击之者以万数”。于是,吴起专门挑选原来未曾立国战功的战士五万人前去迎击秦军。这些战士受到刺激和鼓舞,争先恐后,奋勇杀敌。结果仅以五万之众“兼车五百乘,骑三千匹,而破秦五十万众”,秦国的进攻以失败而告终。

韩非故事会:李悝“断讼以射”,百姓皆为神箭手,一举打败了秦军

商鞅借鉴李悝、吴起的强军思想,实行了军功爵制,最大限度地释放了人的欲望,使立功杀敌人皆向往,把秦国军队建成了一支虎狼之师。

军功爵制,以“无功不受禄”摧毁了“世卿世禄”的血缘宗法制,打开了底层平民向上跃升的通道和空间。

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甲士”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一级爵位(公士) 、田宅一处和仆人数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赏赐就越重。证据是敌人的首级。如果一个士兵在战场上斩获两个敌人“甲士”首级,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释放。若他的妻子是奴隶,也可以转为平民。 如果军功杰出,岁俸不低于450石粟米,并可衣食600户的租税,也可养士(自己的家臣与武士)。二十级爵位(彻侯)岁俸1000石粟米,约合现在的30750公斤,对应大将军之职。

秦国实行军功爵制,一切以有无军功和军功大小来划分社会等级。军功与爵位相应,享有土地、房屋、钱币、庶子乃至“赐邑”、“赐税”等经济特权。爵又与官相称,即使平民出身的军功地主,也可以迁升为各级各类官吏。在秦国当兵是一种荣耀和获取功名利禄、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朱绍侯先生在《军功爵制在秦人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中将秦代七级以下低爵者享有的政治地位和生活待遇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当官为吏和乞庶子的特权。当官为吏必须有爵,无爵者不能当官。有爵者可役使无爵者,高爵者可役使低爵者,因功得爵者,还可推荐一名庶子到军队和政府中为小吏。但无爵者不能役使有爵者,即使高爵者已被罢官,也不能给低爵者做仆隶。

二是赎罪和减免刑罚的特权。在秦律中,犯有同样罪行者,因有无爵位或爵位高低之别所受到的处罚是不同的。有爵者犯罪,可减轻处罚,既可“降爵赎罪”也可“以爵抵罪”。有爵者56岁即可免役,无爵者到60岁方可免役。这在《商君书·境内》和《汉官旧仪》及睡虎地秦简中均有反映。

三是用爵位赎免身为奴婢的亲人。与无爵者相比,一级爵位甚至抵得上无爵者五年的戍边期和若干千钱。

四是生活上的优待。有爵者在出差途中可依其爵位高低享有不同的住宿、饮食服务标准和车马等交通便利,在其死后,也依其爵位高低确定丧葬礼仪和墓树多少。

史书记载,秦国士兵科头跣足,袒胸露背,英勇无比,左手提着兵器,右胳膊下夹着俘虏首级,疯狂地追杀自己的对手。六国的军队和秦军相比,就像婴儿碰到了大力士,怯夫碰到了猛士,双方之战犹如千钧之力击于鸟卵之上……只要遇见了这样的虎狼之卒,那么,任何一支军队都无法幸存。

韩非故事会:李悝“断讼以射”,百姓皆为神箭手,一举打败了秦军

从李悝“断讼以射”到吴起打造武卒再到商鞅奖励军功,人们的物质欲望和杀敌立功的激情越来越强烈,杀人的工具理性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走向。站在宏观的大视角看,是祸不是福。但是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不如此就会被动挨打,任人宰割,亡国灭种,毫无办法。

历史上的冲突遗产、世代相传的暴力基因和彼此仇恨的历史记忆,是直至今日世界仍然杀伐不已的祸根。一个血腥的呓语,仍像幽灵一样在全球游荡:一个民族对于另一个民族就是野兽,为了不被吃掉,应该吃掉别人!各国因惶恐而磨刀霍霍,竞相攀比军费投资,竞相打造利器坚盾,竞相炫耀武备雄心,谁都不敢懈怠,谁都不愿停顿,谁都不肯列百王之季,都沿着黑漆漆的道路,奔车朽索,向无底的深渊冲去。人类经过漫长的进化,但仍然是“有两条腿而没有羽毛的动物”,岂不悲哉!

“协和万邦”的整体和谐观是中国文化对于人类文明的永久性价值,属于普世价值观,世界各国只有认识、接受和实践这种价值观,人类的前途才有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