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说一个小时候见过或用过的老物件,证明你老了吗?

小时说事儿


我也说个老物件,这东西,过去在北方的农村家家户户都会有一个,相信在乡下长大的、稍微上点年纪的人都会知道。虽然它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但却给我留下了极深印象,那就是干粮篮子。

篮子有圆形的,也有椭圆形的,大都是柳条或荆条编成的,篮子上有一个提把,人们把树杈截断成一长一短,用麻绳拴好倒挂在房梁上,一个天然的木制挂钩就做成了,把盛装着干粮的的篮子悬挂在屋子半空,大人伸手就可够到,小孩子就不行了,只能眼巴巴的看着。

将干粮挂起来,主要是防鼠和猫等一些小动物,篮子上盖一块粗白布,防止房梁上的尘灰落在干粮上。篮子是透气的,这样存放干粮在夏季也不容易坏掉。我小时候,家家都会有这么个悬挂在半空中的干粮篮子。

那时候穷啊,不是一家穷,是家家都穷,篮子里放的大都是高粱面的窝头或玉米面饼子,哪个孩子不嘴馋,但那时候的孩子可不像现在的孩子,有吃不尽的零食,记得小时候一放学,回到家第一眼就是看半空中的干粮篮子。我就常常回忆起站在凳子上背着大人偷干粮的情景。

那时候 ,乡政府不叫乡政府,叫公社,村支书不叫村支书,叫大队长,每个村子分成几个小队,每个小队有几十户人家。每天大队长敲响村前头那棵老槐树下的大钟,人们便从各个房舍里聚拢来,听从大队长派工。简单说就是那个时期盛行的吃大锅饭。

说起这派工,也是颇有讲究的,农活繁杂,各种活计自然轻重不同,年轻力盛的自然干些重活计,善于溜须拍马的或与大队长关系好的就会得到一些清闲的差事。日子长了,通过派工你就会看出村里的三六九等,也常常因为派工闹出许多纠纷,好在乡人本性忠厚,也闹不出什么大的事端。

我记事的时候,这种吃大锅饭的形式已经结束了,那时候土地早已承包到户,各自单干,所以,我对合作社吃大锅饭那个时期的记忆是模糊的,但也常常听大人们讲那时候的恩恩怨怨的故事,多少也算有所了解吧。

我有个堂叔,人聪明能干,脾气又好,村里买了第一台大型拖拉机时就做了第一批拖拉机驾驶员,那时候拖拉机在农村可是个新鲜玩意,能做拖拉机手是个无限光荣的差事,自然是村里青年们争夺的眼热工种。我那堂叔在众多争夺者中脱颖而出,成为第一批也是唯一一个拖拉机驾驶员。堂叔驾驶着东方红牌拖拉机奔跑在乡间大路上时,那种风光,引来一片村里男女小青年们艳羡的目光。

我那堂叔天资聪颖,每天琢么拖拉机的构造原理,渐渐的成为了一个能开能修的拖拉机技术能手。后来大锅饭解散,土地承包到户单干,日子好转,家家有了拖拉机,村里的拖拉机有了大小毛病都会请堂叔去看看,堂叔秉性憨厚,有求必应,落下极好的口碑。

我小学三四年级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随着人们的日子越来越好,每家的干粮篮子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篮子里的干粮也丰富起来,葱花饼、油煎饼、白面卷子糯米糕,我记得我经常和村伴们到人家里去玩,第一件事就是搬个凳子扒干粮篮子,看看有没有好吃的,看到喜欢的就自行拿去边吃边玩,那时候村风淳朴,从没人和我们计较,我们没品没样的吃相反而常常让一旁的老人笑眯了眼。

那天下午放学回家,看见村东头人工渠的大土堆上挤满了人,便背着书包去看究竟,原来,一辆满载红砖的拖拉机在大土堆拐弯处卡住了,这条土路顺渠而行,要在一个大土堆旁拐弯到另一条大路上去,大概司机走了神,拐弯时没有及时打转方向盘,拖拉机的一个前轮悬空在渠坡上不敢动了,再向前半米就会开到一丈深的渠沟里,这种情况唯一的办法就是倒车原路返回,可是拖拉机车头与挂钩车斗被扭成了S型,旁边就是深沟,稍有不慎就会连人带车翻到深沟里。

拖拉机倒车可是个技术活儿,车头与车厢全凭一个挂钩相连,车厢后退路线完全取决于车头对挂钩的挤压角度力量大小都息息相关。而这些全凭车手的经验判断,这辆车车头半个轮子悬空,倒车必须一蹴而就,来不得半点犹豫,又是重载,角度力道极其难掌握。

开车的是一个外地的小伙子,一看就是个生手,这时早已六神无主,蹲在车旁唉声叹气。村人越围越多,村民善良,但面对这种情况没一个人敢伸手相助,只是站在土堆上出谋划策。天渐渐暗下来,小伙子急得马上要哭起来。

这时候突然有人喊堂叔的名字,说快去叫他来吧,也只有他能解围了。于是就有热心人撒腿去喊我的堂叔。

我堂叔来的时候,天已朦胧不清了,有热心人拿来手电筒给堂叔照明,我那堂叔围着车转了两圈,他摆手让车后的人闪开,真是艺高人胆大,我那堂叔一屁股坐在了座位上,让那小伙子将车摇着火。车头剧烈的摇晃起来,坡上的人们一下子心提到了嗓子眼。

我那堂叔先狠打了两圈方向盘,感觉了一下挂钩相克的力度,好个堂叔,猛哄了一下油门,踩离合、挂挡、一气呵成,一松离合,那拖拉机车轮一丝不差地顺原路呼的一下返回到了土路上。土堆上的人群爆发出一阵喝彩。

那时候天已完全黑了,几只手电筒把土堆空地照的一片光明。那小伙子对着堂叔就要跪下去,被堂叔一把托住,原来小伙子是邻县一个铺子的,去姐夫的砖窑场拉砖回家修猪舍,没想到半路出了这种事。那小伙子被堂叔托住,伸手掏出几百元钱就往堂叔兜里塞,被堂叔制止了。堂叔说都是乡里乡亲,这样做就见外了,他告诉小伙子拖拉机已有些毛病,天又黑了,要信得过他不如把车开到他家去过一晚,第二天修好再走。小伙子连连称是。就这样,堂叔开着拖拉机载着小伙子回他家去了。

小孩子好奇,我也做着堂叔的拖拉机一同到了堂叔家,一进堂叔家门,我一下子跳下砖车直奔厨房,我那堂婶正在忙和着做饭,我喊一声婶儿,我饿,搬凳子就扒吊在房梁上的干粮篮子。被堂婶儿一巴掌拍在屁股上,顺手摘下干粮篮子放在我目前:小兔崽子,饿了吃。


沃土上的森林


作为一个90后,也快奔三了,童年的记忆还是很清楚的,那个时候房子还不是水泥砖瓦盖的,而是土坯子做的,虽然条件很艰苦,但过的很快乐,除过上学课程外就没有多余的补课。暑假会帮家里做农活,下河洗衣服,捞鱼……等等。见到的老物件至今都记忆深刻。下面我就来列举下:

1.挂钟

我妈的嫁妆之一,里面没有电池,过一段时间需要上一下发条,钟才能走,滴答滴答,到整点会报时。

2.老式手电筒

银白色外壳,基本上家家必备,那个时候老爱停电,他就派上用场了,小时候比较好奇其发光原理,每次都把后盖抠开,往往会被爸妈说。

3.老式称

这种称会带个大坨,杆子很长,上面有刻度,现在基本上都是电子秤,那个时候家里要卖粮食,都是用这种称来称,街上卖菜的也是用这种。

4.黑白电视机

我妈的嫁妆之二,电视机很小,还是黑白的,每次换频道得拨一下按钮,而且收到的频道不多,小时候特别喜去隔壁家看电视,因为人家是彩色的。

5.老式自行车

我们叫二八大驴,小时候就做到前面那个梁上去赶集,到后来自己学着骑自行车也是用这个车子,腿从大梁下掏空过去,哈哈哈,太有才了。

6.缝纫机

我妈嫁妆之三,现在还在家,质量真的很好啦,衣服有问题就喊我妈用它缝补,我喜欢用它运动的声音,而且不用它时,可以把它收起来,当个桌子用。

7.顶针和锥子

这两个是配套的,小时候穿的鞋都是妈妈做的,自己做鞋底,鞋帮少不了用它两,棉鞋冬天穿起来很暖和。

8.老式放映机

那个时候村里有会或者其它大事,会用放映机和幕布放电影看,村民早早去占位置,尤其是在夏天晚上看地道战,好好看。

9.儿童三轮车

那个时候谁家有这个那就很羡慕了,我小时候没有骑过,我弟后来有了,我和他抢着骑,哈哈哈。

10.算盘

小学时学校老师会教算盘,买的那种质量很好,拨起来特别响。

11.铝饭盒

家家必备品,那个时候人们干农活基本上都在地里从早到晚,中午给我爸妈送饭就用这种。

12.笼子

我们叫蛋笼,用很结实的草编织的,尤其是在做农活的时候能派上用场。

13.铁质铅笔盒

盒子内部的盖子上有乘法口诀,很实用,慢慢的从单层演化到双次,好洋气呀!

14.收音机

那时候收音机又大又笨重,但只要有就觉得很好,可以听广播,音乐等等。

15.风箱

小时候家里做饭烧柴火,这个风箱功不可没。饭熟了,炕也热了。

好了,以上就是我分享的老物件,都是见证我们的回忆,虽然时间回不去了,但是看到他们,童年又浮现在眼前,过去的日子虽苦,但我们没有烦恼,无忧无虑。每一件东西都有一个故事,有苦有甜,伴随我们成长。

请大家多多关注,我是小君主在此谢过了








我是小君主


见过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度流行的柴油炉子,大都是找熟人利用一些废料手工制作的,略显粗陋。因此,燃烧效果不太好,往往冒黑烟,有明显的柴油味。使用中还经常要用手进行调整,弄得满手是油,所以,很快就没人用了。可以说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不过,今天说的柴油炉子不是用来做饭的,是与类似下图的工具一起使用,图中是火钩子,这里要说的是烙铁,形状与火钩子差不多,只是头部是扁的,并且比较薄。将烙铁头放在柴油炉子中加热到发红,用来粘接塑料凉鞋。

当时,夏天人们穿的凉鞋基本都是塑料的,很容易出现断裂现象,有点断裂就扔掉有点可惜,就要修复一下,于是,街上就出现了专门粘接塑料凉鞋的手艺人。粘接时,先将断裂处清理干净,拿起烧红的烙铁,前面说了,燃烧效果不太好,烙铁头上会粘上一层碳黑,会严重影响粘接效果,手艺人在地上放有一只清理干净的旧的布鞋底,将烙铁头在鞋底上反正摩擦几下,烙铁头就干净了。这里用旧的布鞋底很巧妙,一方面旧的布鞋底很粗糙,能产生的摩擦较大,便于将烙铁头清理干净;另一方面布鞋底是热的不良导体,传热很慢,不会将烙铁头的热很快传出去,使烙铁头保持较高温度。然后将烙铁头放到断裂处,断裂处的塑料受热熔化,就相互融合在一起,同时用力挤压断裂处两侧,等熔化的地方再凝固后,由于分子间距离的减小,分子间作用力增大,断裂处就会重新连接在一起。为增加粘接强度,往往还在粘接处另外在粘上一块同颜色的塑料片,经修正后,不仔细看几乎没有粘接的痕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塑料凉鞋越来越少,所以,粘接凉鞋的手艺也就消失了。



甜甜向上314159


我小时候在姥姥家睡过那种老式床,现在只能在电视里或者博物馆里才能看到了。

除了被单不一样基本都一样。

两边有个半圆的钩子悬挂两头,蚊帐往两边一拢就挂在勾子上了,很方便。

比现在迟些的时候栀子花就开了,姥姥把栀子花挂在床头的缝隙上,伴着我最爱的花香入睡。

再热一点,姥姥就会拿那种老式蒲扇给我扇风或者驱赶蚊子。

还可能会用她的抓挠帮我挠痒痒。

很想念我的姥姥。





当年孤独时


这就多啦,我来给你整理下我见过的老物件

1、缝纫机

昏黄的灯光下,妈妈坐在缝纫机前,熟练地打补丁。

2、黑白电视机

那时的星期二下午,是没有电视看的。

3、磨

慢慢的推着磨,看着豆花浆慢慢的流淌。

4、儿童三轮车

当年若是有了这个座驾,感觉就达到了人生巅峰啊。

5、老式秤

小时候家里还不让玩,生怕给弄坏了。

6、算盘

小时候,学校还专门要教的,下课就用来玩推珠子的游戏。

7、铝饭盒

以前在外面蒸饭吃就用这个。

8、篦子

小时候怕头上长虱子,就用这个篦子梳头,那个疼啊。

9、压水井

没有自来水的那个年代,取水它可是一个好手。

10、双喜脸盆、老式印花被单

这两件是那个年代的标配啊。


为了希望去奋斗


作为一个70后来说,家里面见过或者用过老物件比较多,有一些可能现在的朋友都没有听说过,分享给大家,都是美好的回忆!

1:木炭熨斗。

小时候,妈妈年轻时是远近闻名的裁缝,还带有学徒。所以我们家里面一直都有缝纫机,锁边机。最让我稀奇的是熨斗,那时候的熨斗是烧木炭的,一个铁皮造型,上面有盖子,燃烧的木炭放在里面,冷了可以随时添加,給衣服,裤子上面喷上水 就可以烫制了。

2:亮瓦。

南方的平房房顶是瓦片,屋中光线昏暗,一间屋顶就会安装几张透明的瓦片,就叫做“亮瓦。”

3:凉床棍。

一种夏天乘凉的工具,拇指大的小斑竹,2米长的样子,大约百八十根,用结实的松紧带像竹筏那样编好。两边搭2根长凳,铺在上面,中间悬空能够透风,躺在上面很凉快。是爸爸专门托人从外地买回来的。

4:蜂窝煤模具。

家里买来煤炭,加是泥,水。。。搅拌均匀,用专门做峰窝煤的模子,压紧,一提一松,一个蜂窝煤就做好了,晾干了就可以用了。

5:电视柜。

八几年电视是稀罕之物,是家家最宝贵的财物,买了电视的标配是电视柜,老老实实的放在柜子里面看。记得爸爸单位上电视柜还会有锁,由一个人专门保管钥匙和开关电视。

6:煤油灯。

用过的墨水瓶,盖子上转个孔。用火纸或者棉线做灯芯,外面用废旧的牙膏皮裹住,穿过孔。一盏简单实用的煤油灯就做好了。

7:邮递员叔叔那绿色自行车。

小时候特别羡慕,邮递员叔叔骑着自行车跑来跑去,送递信件和书刊。

8:烘笼。

川北地区的一种独特取暖工具,外面是竹子编制,里面有一个瓦器,用来盛炭火,可以取暖。

老物件不计其数,都是童年满满的回忆。

朋友们,这些老物件你见过或者听说过吗?还有那些说出来大家分享一哈!







花花与美食


生活在农村,说几件我们那个年代常见的物件吧!

1,斗和升。

这是一个容器,也是旧时计量单位,小时候,生产队给每家每户分发粮食经常用斗,比它小的是升,比较多在家庭使用。十升正好装满一斗。

2、水车。

天旱时,经常见大人用它"车水"抗旱。相对于人工挑水省时省力,那时候广泛使用,如今已不多见了。

3、风谷车。

粮食收割加工后,用它清除粮食中瘪粒和杂质。夏天,农村小孩也经常用它扇风消暑,当作玩具。

用过这些工具的人,现在大概已50开外吧?不知生活在农村的你,你们那里还有哪些如今不可多见的老物件。






伍里桥


小时候见过的许多东西现在突然看见也会勾起人们的许多回忆。在我的印象中有几件记忆比较深刻的东西。

1、跛车还是啥来着,小时候秋收完的时候父母就用这个东西晒去谷子中的杂种。小时候还喜欢爬上去玩,现在人们还在使用。



2、算盘,以前没有计算机的时候就用这个算数。小时候还调皮当滑板玩了一下😂😂😂

3、水壶

这是家家户户都有的东西哦


4、瓷盆
家家户户以前都有好几个,盛水洗菜洗脸都不可缺少。




5、老式手电筒

现在已经找不到了,有大的有小的。用的是大个的老式火车牌电池。灯泡老是被拆下来玩[捂脸]

这些老物件现在不多见了,希望我们能一直记得以前的历史。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我们不要忘记中华的文明,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强大自身。


请你吃糖咩


既然说小时候,那就先说小时候玩的吧,其实很多很多,要说就说现在没有的,那就是‘推铁环’,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一个直径50厘米的铁环,二是一个钢筋做的推杆,推杆前面有个U形,玩这个也要练习的,也是需要技术滴😄,如果你也玩过请留言哦(´-ω-`)
再有就是小人书,链条做的小火柴🔫


,学习用的铁制铅笔盒,打开铅笔盒盖里面印有乘法口诀,1×1=1,1×2=2,2×2=4当时的顺序就是这样的。

再说穿,当时主流色彩就是灰白黑还有绿(绿色多是军装款式),那时候穿一身军装款式的衣服,再佩戴毛主席纪念章,简直是帅呆了。说到纪念章了,知道的活着佩戴过的朋友们请举手啊。

再说说当时大人们用的吧,什么碾子,磨呀,这些东西现在也有用的,说就说现在不用的,粮面票,自行车票,那时候很穷,即便是你有钱好多东西也是买不到的,要指标凭票购买的。



粮票有地方粮票,全国通用粮票,买粮食要粮票,买面要面票的。

还有生活中用的物件,煤油灯,马蹄灯,罩子灯,电器有手电😄,收音机📻,黑白电视机,单卡录音机等等,

朋友们,不知道我说的东西能不能证明我老了啊!

不管我们年龄上老不老,我们要有一颗年轻的心,一颗用不服老的心,老了就应该更加珍惜我们现在的美好时光,开开心心每一天!

祝朋友们开心快乐每一天!


路桥11号


煤油灯。

在我小时候,家里还没有通电,家中照明就靠一盏煤油灯。一个灯坐,一个灯壶,灯壶里倒一点煤油,泡一截棉花绳就是一盏简易的灯了。每当夜幕降临,妈妈在煤油灯下纳鞋底,缝补破旧的衣物,我则爬在煤油灯下写作业。

记得在油烟熏黑的窑洞墙壁上,我用手指画过各种图案,那是心中的寄托,那是儿时的梦想。鼻孔里一挖全是黑油烟,至今记忆犹新!

煤油灯是一时代的记忆,好一点的就是马灯。它们承载着陕北人民的智慧,诉说着陕北人民顽强不屈的精神。在艰苦的环境下创造美好的生活。

煤油灯是否能证明我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