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銀行掃貨“長尾客群”,傳統銀行能學到什麼

互聯網銀行給中國銀行業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為我國銀行業的新銳力量,自2014年12月第一家民營銀行——深圳前海微眾銀行開業以來,部分民營銀行在難以藉助線下物理網點大規模發展業務的背景下,另闢蹊徑,他路突圍,選擇依靠金融科技、率先嚐試以互聯網模式開展運營。這其中,微眾銀行、網商銀行、新網銀行為代表的基於互聯網模式運營的民營銀行,在降低融資門檻、提升融資效率、踐行數字普惠金融,以及創新銀行運營模式等方面進行了大膽探索,取得了豐碩成果。

若說這幾家表現不俗的互聯網銀行,給中國銀行業帶來什麼的話,一方面是在數字普惠金融,以及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等方面,探索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新路;另一方面,則是其運營模式,增強了商業銀行發展線上業務的信心。

眾所周知,受制於科技能力不足,以及因此而來的難以承受的人工處理高成本,傳統商業銀行在普惠金融方面,雖然投入了不少力量,取得了顯著效果,但較之需要普惠性金融服務的龐大“長尾客群”,留下的空白仍然不少。傳統商業銀行留下的空白,正是擁有科技利器的互聯網銀行可以大展拳腳的地方。

三家互聯網銀行依託股東優勢,充分發揮移動互聯網、大數據挖掘、人工智能等技術的作用,讓龐大的缺乏信用記錄和抵押品的“長尾客群”獲得了信貸支持,讓普惠金融的覆蓋率和覆蓋半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以新網銀行為例,這家銀行79%的客戶分佈在三四線及以下城市。其中,通過身份證OCR(身份證地址含有地址村、鄉、屯)識別,能精確到農村的用戶283萬。通過在線純信用、無抵押的信貸服務,新網銀行幫助農村綠領、家庭農場主等群體快速獲得生產生活資金。要知道,這些客群,如果沒有數字技術支撐下的互聯網銀行,要獲取信貸支持,除了民間借貸,別無他途。

其次,作為傳統商業銀行服務不到、服務不好的“長尾客群”,長期以來之所以會出現“融資難”,主要是這些無抵押物的“長尾客群”信貸風險難以識別,加上一筆小額業務耗費的人工成本不菲,所以商業銀行心有餘而力不足。三家互聯網銀行背後的股東,科技實力不凡,藉助其優勢,互聯網銀行有效降低融資門檻,讓融資無門的龐大“長尾客群”不再飽受融資難的困擾。

再次,“長尾客群”天然的小額分散,決定了傳統商業銀行要服務這類客群,需要以較高的價格覆蓋風險和成本。換言之,即便傳統商業銀行服務到的“長尾客群”,也因為成本問題,而難以降低融資價格。三家互聯網銀行創新風控手段,實現了提速降本。比如,三家銀行均以數據化的風控系統替代傳統銀行人工處理,實現自動化、批量化、低成本的流水線式信貸放款,有效減少了貸款客戶申請和銀行審核的時間,達到“秒申秒貸、實時放款”的客戶體驗。全程無人工介入,加上又是自動化和批量化,節省了人工成本,當然可以降低客戶的融資成本。比如,新網銀行99.6%的線上貸款申請均由機器進行自動化、批量化審批,只有0.4%的大額信貸和可疑交易需人工干預,減少了貸款客戶申請和銀行審核時間。目前,新網銀行信貸審批時間最快7秒,平均僅40秒,日批核貸款峰值超過33萬單,大大減少了銀行運營成本和客戶融資成本。

三家互聯網銀行“沒有存款,沒有網點,沒有現金櫃臺,全面在線化、數字化獲客及展業”的發展模式,使其運營方式呈現出商業銀行從未有過的輕量化特點,並且獲取的利潤依然誘人。這不僅一方面讓傳統商業銀行堅定了開展線上業務的信心,以至於很多傳統銀行在開放式銀行發展大潮中,敢於試水,體量巨大如建設銀行,也敢於在開放式銀行方面搶跑,這不能不得益於互聯網銀行大膽探索取得的巨大示範效應;另一方面,三家互聯網銀行線上業務的高盈利,還讓原本走線下路線的一些新設民營銀行,群起跟風,以至於逐步偏離最初發展定位,轉向發展線上金融業務。

互聯網銀行帶來的,正是傳統商業銀行未來要轉型發展的方向。因為科技與金融互為融合的態勢已勢不可擋,商業銀行如不加速與科技融合,不僅沒有前途,也會被時代邊緣化。隨著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人機融合、萬物互聯、萬物智聯的超級網絡時代正在走來。在這種背景下,以信息數據為新的生存要素的新金融也在呈現出智能化、普惠化和無界化的新特徵,金融的服務形式正在發生變革。互聯網銀行潤物無聲於人們生活方方面面的輕量化特點,代表了商業銀行在萬物互聯時代的發展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